锁体的解锁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2880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锁体的解锁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锁体的解锁构造,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被装设在一般锁体的管状元件中的构造。
以往锁体的启闭,主要是借由杆件的旋转,使装设于管状元件的管壁开槽中的可滑移元件的伸缩而达成;也就是,以往的锁体是在要闭锁时(如

图1所示),借由杆件50的旋转可推动可滑移元件51向管状元件52径向向外伸展,使可滑移元件51扣入锁体的预定卡合部位53,以形成锁体的外把手54不能被转动形成闭锁状态;要解锁时(如图2所示),使杆件50依相反方向旋转以推动可滑移元件51向管状元件52径向向内撤收,使可滑移元件51脱离锁体的预定卡合部位53,以形成锁体的外把手54可被转动成启锁状态。然而,以往锁体的启闭是借由杆件50的旋转,以使滑移元件51的伸缩而达成,而杆件50乃直接由内侧的开关钮55或由外侧的锁组57以钥匙(图中未示出)来驱动,当杆件50由内侧的开关钮55或由外侧的锁组57以钥匙来旋转杆件50至闭锁的位置(如图1所示)时,要使其恢复至原启锁的位置(如图2所示)时,仍必须借由内侧开关钮55或外侧的锁组57以钥匙的旋转操作来达成,因此,其不能提供由旋转内侧握把56就可直接将位于闭锁位置(如图1所示)的杆件50恢复原来启锁的位置(如图2所示),所以,造成使用上很大的不方便。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构造简单而使用方便的锁体的解锁构造;其可被装置使用于一般锁体构造中,使锁体具有直接旋转内侧握把便可使位于闭锁位置的杆件恢复原来启锁的位置,而达解锁的功效。
本发明的锁体的解锁构造包括可被装设在管状元件的管壁开槽中,而可对管状元件作径向位移的可滑移元件、被套装在管状元件中,而邻接可滑移元件的可转动元件、及穿设可滑移元件及可转动元件的杆件,借由杆件的旋转可推动可滑移元件向管状元件径向向外伸展;使可转动元件对管状元件作转动时,可推动可滑移元件向管状元件径向向内撤收,并且同时使可滑移元件拉动杆件绕其轴心作旋转运动,以恢复杆件原来启锁的位置。
本发明的主要特征,在于所述锁体的解锁构造包括可被装设在管状元件的管壁开槽中,而可对管状元件作径向位移的可滑移元件、被套装在管状元件中,而邻接可滑移元件的可转动元件、及穿设前述可滑移元件及可转动元件的杆件,借由杆件的旋转可推动可滑移元件向管状元件径向向外伸展;使可转动元件对管状元件作转动时,推动可滑移元件向管状元件径向向内撤收,并且同时使可滑移元件拉动杆件绕其轴心作旋转运动,以恢复杆件原来启锁的位置。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以往锁体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表示锁体呈闭锁状态。
图2是类似图1所示以往锁体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其表示锁体呈启锁状态。
图3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呈启锁状态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呈启锁状态时,杆件、可滑移元件及可转动元件的平面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呈闭锁状态时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呈闭锁状态时,杆杆、可滑移元件及可转动元件的平面关系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呈解锁状态的杆件、可滑移元件及可转动元件的平面关系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图3中的可滑移元件改变为两块相同的元件作交错搭配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种代替构造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图10中的杆件、可滑移元件及可转动元件呈启锁状态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图10中的杆件、可滑移元件及可转动元件呈闭锁状态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图10中的可滑移元件改变为两块相同的元件作交错搭配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图13中的杆件、可滑移元件及可转动元件呈启锁状态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图13中的杆件、可滑移元件及可转动元件呈闭锁状态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图3中可滑移元件与可转动元件的另一种代换构造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图16中可转动元件的另一种代换构造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又一种代替构造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图18中的杆件、可滑移元件、可转动元件、转动板及嵌制板等元件呈启锁状态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图18中的杆件、可滑移元件、可转动元件、转动板及嵌制板等元件呈闭锁状态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图18所示的另一种代替构造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图21中的杆件、可滑移元件、可转动元件、转动板及嵌制板等元件呈启锁状态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图21中的杆件、可滑移元件、可转动元件、转动板及嵌制板等元件呈闭锁状态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如图3到图8所示是本发明的角锁构造应用在以往锁体中的较佳实施例。
此实施例的锁体的解构造包括可转动元件1,可滑移元件28及杆件3;这些元件可被装设于以往锁体的管状元件9中,可滑移元件28可装设在管状元件9的管壁开槽91中,而可在管状元件9的径向向内成撤收的启锁位置(图4、图5所示)与在管状元件9的径向向外伸展的闭锁位置(图6、7所示)间移动;可转动元件1被套装在管状元件9的中心孔92中;杆件3穿过可滑移元件28与可转动元件1;可转动元件1大致与以往构造相同,其具有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其第一部分11具有配合内侧握把构造的啮合断面(其一般可以是矩形、方形或弧线形等的横断面形状,本发明是以方形断面来代表),以连接到内侧握把等的构造,使基产生连动作用;第二部分12大致呈似环状体,具有环状的周壁,周壁于邻接可滑移元件28的一端设有凹槽121,以形成推动部位122且在周壁中央形成有空室123,可提供杆件3的穿设装置;而杆件3也大致与以往构造相同,其一般具有矩形的横断面。本发明的主要重点在于前述的可滑移元件28的构造可提供可转动元件1的旋转推动,使可滑移元件28可由伸展的闭锁位置(如图7所示)位移到启锁位置(如图5所示),进而使可滑移元件28拉动杆件3绕其轴心作旋转运动,以恢复杆件3原来启锁的位置。
如图3至图5所示,可滑移元件28大致也呈似板状体,其具有预定形状的通孔21,可提供杆件3作旋转动作,通孔21形成有驱动面22,在板状体的平面上进一步于板面的预定位置具有突出板面的部位23,以形成推移面24,所述的稚移面24与可滑移元件28的位移方向具有θ角度(θ一般可以在45°-90°之间)的作用面;而可沿移元件28也可沿其板体的对称轴设置互相对称的另一推移面24,以供双向解锁之用;并且可滑移元件28可更进一步地在预定位置设置向板面突出的凸榫25,使可转动元件1与管状元件9产生连动。
前述中可滑移元件28在一般状态(启锁状态)是如图4、5所示的状态,如果以顺时钟方向旋转杆件3成预定角度后,杆件3的驱动边31会与可滑移元件28的驱动面22接触,如果杆件3再进一步旋转,杆件3的驱动边31便会推动可滑移元件28,而使可滑移元件28移动到如图6、图7所示的伸展位置;此时可滑移元件28的推移面24恰好接近可转动元件1的推动部位122,如果以顺时钟方向旋转可转动元件1成预定角度后,可转动元件1的推动部位122之一会与可滑移元件28的推移面24之一接触,如果可转动元件1再进一步旋转,可转动元件1的推动部位122之一便会推动可滑移元件28而使可滑移元件28移动到撤收位置,并且同时使可滑移元件28的驱动面22,对杆件3的驱动边31产生拉动,使杆件3绕其轴心依反时钟方向作旋转运动,以恢复原来启锁的位置形成如图8所示的状态,而可转动元件1受内侧握把的转动弹簧(图中未示出)的推力会自动恢复到如图5所示的位置,如此便完成解锁的功效;当然,如果以逆时钟方向旋转可转动元件1,同样可以使可转动元件1的另一推动部位122推动可滑移元件28的另一推移面24,以使杆杆3恢复原来启锁的位置,实现解锁的功效。
如图9所示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可滑移元件28的另一种代替构造,其是将可滑移元件28的板状体作预定的弯曲,形成具有两互相平行的板面,并且由通孔21向侧边作单向开槽,使其可具有利用两块相同的元件(27,27)作交错搭配,而每一单一可滑移元件27其仍然具有与图3所示的可滑移元件28的通孔21,驱动面22,凸榫25,推动面24等的相同及等效构造。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的锁体的解锁构造呈启锁状态时,可滑移元件28(或27)的凸榫25承装于可转动元件1的凹槽121中,可接受可转动元件1的推动部位122旋转预定θ′角后的推顶,使内、外握把产生连动(如图8所示),然而本发明的锁体的解锁构造呈启锁状态时,可滑移元件28(或27)的凸榫25并不被限制于必须仅设置于可转动元件1的凹槽121中,共也可改变设置于对应凹槽121以外的预定位置,并且也可配合可转动元件1进一步包括卡制板13、弹簧14等元件的设置也可达到上述可使内、外握把产生连动的功效(如图10、图11所示),所述卡制板13具有板状平面部分131,板状平面部分131的周缘具有可啮合可转动元件1的凹槽121中的弯曲面132,弯曲面132具有配合可滑移元件29形成推移面24的突出板面的部位23的斜面(或曲面)133;在板状平面部份131的中央设有供前述杆件3穿过的通孔135,在通孔135与弯曲面132间设有凹槽134,凹槽134恰可提供可滑移元件29的凸榫25、251于启锁状态时的嵌入相互卡合;弹簧14被装设于可转动元件1的空室123中,可对卡制板13的平面131产生推顶,使卡制板13可依可转动元件1的轴向作弹性的位移动作,而且可适时的卡合可移元件29的凸榫25、152,使内、外握把产生连动;也就是,如图11所示的锁体的解锁构造呈启锁状态时,可滑移元件29的凸榫25、251其恰好嵌入于卡制板13的凹槽134中,而卡制板13板体平面部分131的下平面恰好靠拢于可滑移元件29的上板面,使可转动元件1与管状元件9产生连动作用,进而使内、外握把产生连动。
当旋转杆件3,使可滑移元件29管状元件9径向向外伸展时,可滑移元件29的突出板面的部位23与凸榫251恰可沿可滑移元件29的滑移方向同步位移而分别推顶卡制板13的弯曲面132的斜面(曲面)133,与凹槽的侧边136,使卡制板13可沿可转动元件1的轴向位移向上升高形成如图12所示,此时可转动元件1的卡制板13的底面恰好靠在可滑移元件的凸榫25、251与突出板面的部位23的上端,形成可滑移元件29的凸榫25、251与卡制板13不产生卡合作用,而允许可转动元件1可同时携带卡制板13及弹簧14产生转动并以其推动部位122之一推顶可滑移元件29的推移面24之一,以从事如前述中的解锁动作。
另外为了使锁体的解锁更为稳定的连续动作,也可类似前述中图9所示,将上述图10中的可滑移元件29改变替换作成如图13所示的双片式的可滑移元件26、26的构造,其主要是直接将原先可滑移元件29的板状体作预定形状的弯曲成型使其形成具两互相平行的板面,并且由通孔21向侧边作单向开槽,使其在装配上可利用双片式的可滑移元件26,26可分别相互交错搭配形成如图14所示的装置。
如图14(类似图11)是本发明的锁体的解锁构造呈启锁状态时,可滑移元件26,26的每一元件26的凸榫25其恰好嵌入于卡制板13的凹槽134中,而卡制板13的板体平面部份131的底面恰好靠扰于可滑移元件26,26的上板面,使可转动元件1与管状元件9产生连动作用,进而使内、外握把产生连动。
当旋转杆件3,使可滑移26,26分别向管状元件9径向向外伸展时,可滑移元件26,26突出板面的部位23恰可沿可滑移元件26,26的个别的滑移方向同步地作相向位移而推顶卡制板13的弯曲面132的斜面(或曲面)133,使卡制板13沿可转动元件1的轴向上升位移形成如图15所示状态(类似图12),此时卡制板13的底面恰好靠在可滑移元件26,26突出板面的部位23的上端,形成可滑移元件26,26的凸榫25,25与卡制板13不产生卡合作同,也就是可转动元件1可同时携带卡制板13及弹簧14产生转动,并以其推动部位122之一推顶每一可滑移元件26的推移面24之一,以从事如前所述的解锁动作。
以上所示的各较佳实施例中的可滑移元件(28,27,29,26)的推移面24是呈突出板体平面的设置,用以提供可转动元件1邻接可滑移元件(28,27,29,26)所设置的推动部位122的适时推顶作用;然而,本发明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具有多种等效的变化,并不被限制在此,其也可将上述各较佳实施例加以变化,也可达到上述的较佳功效。
如图16所示,是类似图3所示的立体分解图;其整体的组合装置大致与图3所示完全相同,而只要改变代换可滑移元件28′的推移面24′,将其设置在板体的两侧边,而且可转动元件1′的推动部位122′为沿本体轴向延伸的突出部位,可用以适时推顶推移面24′使位于闭锁位置的可滑移元件28′位移到启锁的位置;而图16所示较佳实施例中的可转动元件1′的推动部位122′可直接由可转动元件1′的本体延伸而设置,但是也可采用如前述实施例图3所示的可转动元件1附加设有推动部位122′的元件结合成一体;如图17所示元件18是板状体,其中央设有通孔,在通孔的两侧设有沿径向延伸的突缘1218,并且在板状体的平面成垂直方向的周缘设有突出部位122′,两突缘1218恰可卡入可转动元件1的凹槽121中使两者结合成一体,而突出部位122′恰可伸入可滑移元件28′的板体两侧边,得以适时推顶个别的推移面24′,使位于闭锁位置的可滑移元件28′位移到启锁的位置;前述图16,17所示的锁体的解锁构造呈启锁状态时,可滑移元件28′的推移面24′与可转动元件1′的推动部位122′恰好有预定的距离,因此当可转动元件1′对可滑移元件28′产生预定的角度位移后,会使得内、外握把产生连动,然而本发明的锁体的解锁构造也可于配合可滑移元件28′与可转动元件1′加设连结机构来完成内、外握把可产生更完整的连动功效;如图18所示,所述连结机构承装在管状元件9中,其包括转动板15,嵌制板16及弹簧27,转动板15是被装设在可滑移元件28′,与嵌制板16之间,而嵌制板16是由弹簧17所承持;转动板15呈平板状,板体中央设有长孔151可供杆件3穿设,长孔151相对的径向位置延伸设有两凸缘152、152,两凸缘152、152的外围恰好邻接管状元件9的管壁内侧面(图中未示出),在转动板15邻接嵌制板16的平面上设置两个楔形凸榫154,楔形凸榫154各具有两凸轮斜面155,155;前述嵌制板16的板体中央具有通孔161可供杆件3的穿设,在通孔的两侧设有两相对的楔形凹槽162、162,并且垂直楔形凹槽162、162,在板体平面设有浅槽163、163,在邻接两楔形凹槽162、162的径向两端处设有垂直板体平面沿轴向延伸设置的凸榫164、164,两凸榫164、164恰可嵌入可滑移元件的通孔21′两侧所设置的槽孔25′,25′中;在整体组合中,如图19所示是解锁构造呈启锁状态的装置,所述转动板15的两楔形凸榫154、154恰好嵌入嵌制板16的楔形凹槽162、162中,而嵌制板16的凸榫164、164恰好嵌入啮合可转动元件1′的凹槽121′中,使得内、外握把产生连动;当旋转杆件3使转动板15跟随着转动,而转动板15的楔形凸榫154的凸轮斜面155之一,会对嵌制板16的楔形凹槽162产生推移,而离开楔形凹槽162中,此时嵌制板16产生轴向位移后,使凸榫164、164也不啮合可转动元件1′的凹槽121′,121′,当旋转杆件3至预定角度(约90°)时,转动板15的楔形凸榫154,154恰可卡入嵌制板16的浅槽163、163中,此时解锁构造形成如图20所示的闭锁状态,而允许可转动元件1′可转动,并以其推动部位122′之一推顶可滑移元件28′的推移面24′之一,以从事如前述中的解锁动作。
另外,为了使锁体的解锁更为稳定的连续动作,也可类似前述中、图13所示,将上述图18中的可滑动元件28′改变替换作成如图21所示的双片式的构造,以两个可滑移元件29′相互交错拾配;如图22(类似图19)是本发明的锁体构造呈启锁状态时,嵌制板16的凸榫164、164恰好嵌入在可滑移元件29′、29′的每一元件的凹槽25′、25′中,并且啮合可转动元件1′的凹槽121′、121′,使可转动元件1′与管状元件9产生连动作用,进而使内、外握把产生连动。
当旋转杆件3使可滑移元件29′、29′分别向管状元件9径向向外伸展时,会同时旋转转动板15,使转动板15的楔形凸榫154的凸轮斜面155之一对嵌制板16的楔形凹槽162产生推移,而完全离开楔形凹槽162中,此时嵌制板16产生轴向位移之后,使凸榫164、164也不啮合可转动元件1′的凹槽121′,直到当旋转杆杆3使转动板15的楔形凸榫154、154恰好卡入嵌制板16的浅槽163、163中,此时解锁构造形成如图23所示的闭锁状态,而允许可转动元件1′可转动,并以其推动部位122′分别推顶每一可滑移元件29′的各推移面24′,以从事如前述中的解锁运动。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锁体的解锁构造,其构造简单而使用方便,可被装置使用于一般锁体构造中,使锁体具有直接旋转内侧握把便可使位于闭锁位置的杆件恢复原来启锁的位置,而实现解锁的功效。
权利要求
1.一种锁体的解锁构造,其是指一种可被装设在一般锁体的管状元件中的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体的解锁构造包括可被装设在管状元件的管壁开槽中,而可对管状元件作径向位移的可滑移元件、被套装在管状元件中,而邻接可滑移元件的可转动元件、以及穿设可滑移元件及可转动元件的杆件;借由杆件的旋转可推动滑移元件向管状元件径向向外伸展;使可转动元件对管状元件作转动时,可推动可滑移元件向管状元件径向向内撤收,并且同时使可滑移元件拉动杆件作旋转动作,以恢复杆件原来启锁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体的解锁构造,其特征在于可转动元件在邻接可滑移元件的一端设有用于推动可滑移元件向管状元件径向作位移的推动部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体的解锁构造,其特征在于可滑移元件的板体设有供可转动元件的推动部位推顶的推移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体的解锁构造,其特征在于可滑移元件的板体上设有通孔,通孔上形成有供杆件推顶的驱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体的解锁构造,其特征在于可滑移元件的推移面与可滑移元件的位移方向具有一预定角度的一作用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体的解锁构造,其特征在于可滑移元件可进一步设置另一推移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体的解锁构造,其特征在于可滑移元件的板体上设有突出板面的凸榫。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锁体的解锁构造,其特征在于可转动元件邻接可滑移元件端的中央是设有空室的环状体,环状体的周壁设有凹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锁体的解锁构造,其特征在于可转动元件的凹槽供可滑移元件的凸榫嵌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体的解锁构造,其特征在于可转动元件还包括有卡制板,卡制板设有啮合可转动元件的部位,卡制板中央设有供杆件穿过的通孔,在通孔的两侧设有凹槽,凹槽供可滑移元件的凸榫嵌入卡合;卡制板上设有斜面,其供可滑移元件的凸榫沿管状元件径向位移时,可作推顶,以使卡制板作轴向位移。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体的解锁构造,其特征在于可转动元件沿本体轴向延伸所设置的突出部位,可伸入可滑移元件的板体侧边,当可转动元件对管状元件作转动时,可适时推顶设在可滑移元件板体侧边的推移面,使可滑移元件向管状元件径向向内撤收。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体的解锁构造,其特征在于可转动元件还包括有设有推动部位的元件,设有推动部位的元件周缘设有轴向的两突出部位(推动部位),可伸入可滑移元件的板体两侧边,当可转动元件对管状元件作转动时,两推动部位之一可适时推顶设在可滑移元件板体侧边的个别推移面,使可滑移元件向管状元件径向向内撤收。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体的解锁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体的解锁构造还包括有连结机构,连结机构包括转动板、嵌制板,转动板与嵌制板设有互相配合的楔形凹槽与凸榫,嵌制板设有与可滑移元件、转动元件相卡合的部位,转动板可与杆件连接一起绕轴向转动;当转动板与嵌制板的楔形凹槽及凸榫相互啮合时,嵌制板和可转动元件与可滑移元件可同时产生卡合,当转动板与嵌制板的楔形凹槽与凸榫彼此脱离时,嵌制板和可转动元件与可滑移元件不同时产生卡合。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体的解锁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滑移元件为至少一个元件。
全文摘要
一种锁体的解锁构造,其可装设在一般锁体的管状元件中,这种锁体的解锁构造包括可被装设在管状元件的管壁开槽中,而可对管状元件作径向位移的可滑移元件、被套装在管状元件中,而邻接可滑移元件的可转动元件,以及穿设可滑移元件及可转动元件的杆件,借由杆件的旋转可推动可滑动元件向管状元件径向向外伸展;使可转动元件对管状元件作转动时,可推动可滑移元件向管状元件径向向内撤收。
文档编号E05B55/00GK1077242SQ9211075
公开日1993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1992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1992年4月8日
发明者范耀鑫, 林三益, 邱铭祥, 吴荣法, 郭清传 申请人:东隆五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