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自动纱窗卷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7386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半自动纱窗卷帘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室内装饰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纱窗帘既可自动卷入帘盒,又可手动拉下的装置。
目前,常用的纱窗是传统的木(铁)页旋转纱窗和嵌入式纱窗,这种纱窗启闭不便,占用室内空间,装卸烦锁,嵌入式纱窗还要有专门的空间存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同时容纳绒(布)和百页帘、启闭可靠,封闭严密,使用方便,采光度好的半自动纱窗卷帘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是,它由卷筒、发条弹簧、窗纱、漏斗杆、纱窗启降定位杆,纱窗右立杆、纱窗左立杆、圆导杆等部件组成。发条弹簧装在卷筒内部,窗纱一端全幅与卷筒相连,窗纱的整个幅面通过漏斗缝槽,另一端全幅嵌入纱窗启降定位杆中,并与之相连,窗纱两边缘有一段成筒状,由左、右两根圆导杆穿过,纱窗启降定位杆两端分别嵌入纱窗右立杆和纱窗左立杆的内侧凹槽中。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闭合的正视及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为
图1开启时D-D剖面左视示意图;图3为
图1A-A剖面发条弹簧放松(即纱窗开启)示意图;图4为
图1B部放大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4C-C剖面示意图;图6为图2漏斗杆的大样图7为本实用新型纱窗启降定位杆正视及剖面装配纱窗示意图;图8为纱窗拉钩示意图;图9为纱窗闭合时的定位锁片示意图;
图10为
图1A-A剖面发条弹簧上紧(即纱窗闭合)示意图;
图11为图4的E向视图;
图12为圆导杆正视图;
图13为
图12F-F剖面图。
上述图中,1-窗帘盒,2-螺母,3-左轴承座,4-卷筒轴,5-外挡环片,6-固定销,7-发条弹簧,8-内挡环片,9-卷筒,10-漏斗杆,11-窗纱,12-螺钉,13-右轴承座,14-窗框右立柱,15-圆导杆,16-橡筋扣,17-纱窗右立杆,18-窗框下横梁,19-纱窗启降定位杆,20-定位锁片,21-纱窗拉钩,22-纱窗左立杆,23-窗框上横梁,24-窗框右立柱,25-玻璃窗页,26-预埋方木,27-墙壁,28-百页窗帘预留螺孔,29-绒(布)帘钢丝和绳孔,30-固定槽,31-内木方条,32-螺母,33-杆内侧,34-外木方条,35-杆外侧,36-螺杆,37-螺母,38-圆孔,39-圆导杆螺杆端。
实施例本实用新型采用现代化建筑材料——不锈钢、铝型材、工业塑料、宝丽板和印花尼龙窗纱等材料,其结构为,参见
图1、图2,窗帘盒部分在室内窗户两边上面墙壁(27)上,装嵌四块预埋方木(26),左、右各两块,用左轴承座(3)和右轴承座(13)纵向分别与左、右预埋方木(26)用螺钉(12)固接,左、右轴承座(3、13)中部有一孔,均由卷筒轴(4)穿入,卷筒(9)两端的轴心由内、外挡环片(8、5)构成,内、外挡环片(8、5)之间夹有发条弹簧(7),参见图3、
图10,发条弹簧(7)外端由固定销(6)固接在卷筒(9)内壁,发条弹簧(7)内端嵌入卷筒轴(4)的固定槽(30)中,其外框用木板、宝丽板制成下部敞开的窗帘盒(1);参见图2、图6,窗纱(11)一端全幅与卷筒(9)相连。窗纱(11)的整个幅面通过漏斗杆(10)中间的缝槽,参见图7、图2,另一端全幅嵌入纱窗启降定位杆(19)中,纱窗启降定位杆(19)为铝型材,上横面中央有一条贯通锯缝,内腔容纳有内、外方条(31、34),窗纱(11)嵌入纱窗启降定位杆(19)的锯缝中,夹在内、外木方条(31、34)之间,在纱窗启降定位杆(19)的正面有四个以上的螺孔,用螺杆(36)和螺母(32)将内、外木方条(31、34)与纱窗启降定位杆(19)拧紧,窗纱(11)自然固定其间,纱窗启降定位杆(19)中部有一圆孔(38)。参见
图1,在窗框左立杆(24)和窗框右立柱(14)上面,固定铝型材纱窗左立杆(22)和纱窗右立杆(17),参见图5,纱窗左立杆(22)右侧面和纱窗右立杆(17)的左侧面有条凹槽,纱窗启降定位杆(19)两端分别嵌入纱窗右立杆(17)和纱窗左立杆(22)的内侧凹槽中,在纱窗左、右立杆(22、17)的内腔中各有一圆导杆(15),圆导杆(15)下端,见图4、
图12、
图13、穿过纱窗左、右立杆(22、17)底面的长方孔,圆导杆螺杆端(39)穿过定位锁片(20)用螺母(37)固定,圆导杆(15)上端为圆头并悬空,窗纱(11)两边缘有一段成筒状,由左、右两根圆导杆(15)穿过;
参见
图1、图4,纱窗左、右立杆(22、17)的四个角外缘共有四根橡筋扣(16),每根橡筋扣(16)一端扣在纱窗左、右立杆(17、22)一侧,另一端扣在圆导杆(15)一端,起拉紧作用。
参见
图1、图8,纱窗拉钩(21)为一降纱窗的手工工具,用完后嵌入纱窗左或右立柱(22、17)的弹片中。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若需闭合,将
图1中的纱窗拉钩(21)的弯钩插入纱窗启降定位杆(19)中部的圆孔(38)中,用力拉,窗纱(11)两边的筒状沿圆导杆(15)下行,纱窗启降定位杆(19)两端在纱窗左、右立杆(22、17)的凹槽中下滑,在窗纱(11)的带动下,使卷筒(9)由内往外转动,发条弹簧(7)由松变紧,当纱窗启降定位杆(19)到位时,这时发条弹簧趋于上紧的极限,储能最大,将纱窗左、右立杆(22、17)下部的定位锁片(20)往内侧插,使之进入纱窗启降定位杆(19)的下沿内腔,扣上橡筋扣(16),该纱窗闭合完毕;反之,若需开启,首先解脱套在圆导杆(15)上的橡筋扣(16),由于发条弹簧(7)储能最大,自然发条弹簧(7)寻机放松,使卷筒(9)由外向内转,窗纱(11)回收,纱窗启降定位杆(19)随之沿纱窗左、右立杆(22、17)上升,达到开启的目的。
在整个开启、闭合的过程中,窗纱(11)在漏斗杆(10)的控制下,使窗纱(11)紧贴窗框上、下横梁(23、18)无有间隙,当纱窗闭合后,橡筋扣(16)将两圆导杆(15)左右拉紧,使窗纱挺括。
本实用新型由于开启闭合方便,封闭严密,窗纱挺括,既能防蚊蝇、防尘,又便于采光,改变了传统窗框架单一沉闷的气息,是人们美化装饰室内的好装置。
权利要求1.一种半自动纱窗卷帘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由卷筒(9)、发条弹簧(7)、窗纱(11)、漏斗杆(10)、纱窗启降定位杆(19),纱窗右立杆(17)、纱窗左立杆(22)、圆导杆(15)等部件组成。发条弹簧(7)装在卷筒(9)内部,窗纱(11)一端全幅与卷筒(9)相连,窗纱(11)的整个幅面通过漏斗杆(10)中间的漏斗缝槽,另一端全幅嵌入纱窗启降定位杆(19)中,并与之相连,窗纱两边缘有一段成筒状,由左、右两根圆导杆(15)穿过,纱窗启降定位杆(19)两端分别嵌入纱窗右立杆(17)和纱窗左立杆(22)的内侧凹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自动纱窗卷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室内窗户两边上面墙壁(27)上,装嵌四块预埋方木(26),左、右各两块,用左轴承座(3)和右轴承座(13)纵向分别与左、右预埋方木(26)用螺钉(12)固接,左、右轴承座(3、13)中部有一孔,均由卷筒轴(4)穿入,卷筒(9)两端的轴心由内、外挡环片(8、5)构成,内、外挡环片(8、5)之间夹有发条弹簧(7),发条弹簧(7)外端由固定销(6)固接在卷筒(9)内壁,发条弹簧(7)内端嵌入卷筒轴(4)的固定槽(30)中,其外框用木板、宝丽板制成下部敞开的窗帘盒(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自动纱窗卷帘装置,其特征在于窗纱(11)一端全幅与卷筒(9)相连,窗纱(11)的整个幅面通过漏斗杆(10)中间的缝槽,另一端全幅嵌入纱窗启降定位杆(19)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自动纱窗卷帘装置,其特征在于纱窗启降定位杆(19)为铝型材,上横面中央有一条贯通锯缝,内腔容纳有内、外方条(31、34),窗纱(11)嵌入纱窗启降定位杆(19)的锯缝中,夹在内、外木方条(31、34)之间,在纱窗启降定位杆(19)的正面有四个以上的螺孔,用螺杆(36)和螺母(32)将内、外木方条与纱窗启降定位杆(19)拧紧,窗纱(11)固定其间,纱窗启降定位杆(19)中部有一圆孔(3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自动纱窗卷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窗框左立杆(24)和窗框右立杆(14)上面,固定铝型材纱窗左立杆(22)和纱窗右立杆(17),纱窗左立杆(22)右侧面和纱窗右立杆(17)的左侧面有条凹槽,纱窗启降定位杆(19)两端分别嵌入纱窗右立杆(17)和纱窗左立杆(22)的内侧凹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自动纱窗卷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纱窗左、右立杆(22、17)的内腔中各有一圆导杆(15),圆导杆(15)下端,穿过纱窗左、右立杆(22、17)底面的长方孔,圆导杆螺杆端(39)穿过定位锁片(20)用螺母(37)固定,圆导杆(15)上端为圆头并悬空,窗纱(11)两边缘有一段成筒状,由左、右两根圆导杆(15)穿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自动纱窗卷帘装置,其特征在于纱窗左、右立杆(22、17)的四个角外缘共有四根橡筋扣(16),每根橡筋扣(16)一端扣在纱窗左、右立杆(17、22)一侧,另一端扣在圆杆(15)一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室内装饰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纱窗窗帘既可自动卷入帘盒,又可手动拉下的装置,它由卷筒(9)、发条弹簧(7)、窗纱(11)、漏斗杆(10)、纱窗启降定位杆(19)、纱窗右立杆(17)、纱窗左立杆(22)、圆导杆(15)等组件组成,本实用新型开启闭合方便,封闭严密,窗纱挺括,既能防蚊蝇防尘,又便于采光,改变了传统窗框架单一沉闷气息,是人们装饰室内的好装置。
文档编号E06B9/54GK2162525SQ9323437
公开日1994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1993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1993年7月22日
发明者杨思永 申请人:杨思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