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防螨虫美容毛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86645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菌防螨虫美容毛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毛巾,尤其涉及一种抗菌防螨虫美容毛巾。
【背景技术】
[0002]毛巾作为一种日用品每天都要使用,擦脸时脸上的油脂以及老化的皮肤以及螨虫极容易附着在毛巾上,而且毛巾大部分时间都在潮湿状态下使用,这就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营养条件,细菌很容易繁殖,产生难闻的味道。尤其在夏天,由于外温度高,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如果致病细菌的大量繁殖,侵入皮肤、呼吸道后,还会危害人体健康。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增强,追求绿色、环保及健康的家用纺织品已成为一种消费趋势,具有一定抗菌除螨功能的毛巾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0003]为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目前市场上出现了某些抗菌毛巾,具有一定的抗菌功能。但是,其抗菌功效主要是采用抗菌剂对毛巾进行后处理来实现的。经抗菌剂处理的毛巾,不耐洗涤,经多次洗涤后,抗菌效果往往会完全丧失,并且市场上采用的抗菌剂一般不是天然物质,对人体皮肤有刺激性,具有很大的毒副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抗菌防螨虫美容毛巾,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5]—种抗菌防螨虫美容毛巾,包括毛巾本体,毛巾本体的四围设置有封边,所述毛巾本体包括摩擦面朝上的上巾层、第一抗菌织物、第二抗菌织物和摩擦面朝下的下巾层,第一抗菌织物和第二抗菌织物设置在上巾层与下巾层之间;所述上巾层由多条抗菌布面和多条棉布面相间排列织成一体,所述抗菌布面包括第一底布和多组环状第一纱圈,第一底布包括多组经向排列的第一抗菌混纺纱和多组玮向排列的第一全棉纱线,第一抗菌混纺纱与第一全棉纱线经玮交织,相邻第一抗菌混纺纱之间设置有经向排列的第二抗菌混纺纱,第一纱圈由第一全棉纱线和第二抗菌混纺纱构成;所述棉布面包括第二底布和多组环状第二纱圈,第二底布包括多组经向排列的第二全棉纱线和多组玮向排列的第三全棉纱线,第二全棉纱线与第三全棉纱线经玮交织,相邻第二全棉纱线之间设置有经向排列的第三抗菌混纺纱,第二纱圈由第三全棉纱线和第三抗菌混纺纱构成,所述上巾层的摩擦面包括第一纱圈和第二纱圈;所述第一抗菌织物包括多组经向排列的第四抗菌混纺纱和多组玮向排列的第四全棉纱线,第四抗菌混纺纱与第四全棉纱线经玮交织,相邻第四抗菌混纺纱之间设置有经向排列的第五全棉纱线,第五全棉纱线与第四全棉纱线经玮交织,相邻第四全棉纱线之间设置有玮向排列的银纤维,银纤维与第五全棉纱线经玮交织;所述第二抗菌织物的结构与第一抗菌织物的结构相同,下巾层的结构与上巾层的结构相同。
[000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四抗菌混纺纱包括棉纱内芯、多根螺旋缠绕在棉纱内芯上的竹炭纱和环形壳聚糖纤维,竹炭纱与棉纱内芯组成螺旋捻合结构,壳聚糖纤维设置在竹炭纱的表层;所述第三抗菌混纺纱的结构与第四抗菌混纺纱结构相同,第二抗菌混纺纱的结构与第四抗菌混纺纱结构相同,第一抗菌混纺纱的结构与第四抗菌混纺纱结构相同。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抗菌布面的宽度与棉布面的宽度之间的比值为1.5~2o
[0008]本实用新型所述抗菌防螨虫美容毛巾所述抗菌防螨虫美容毛巾为双面结构,组织结构合理,质地丰厚,手感柔软,使用寿命长;毛巾本体中的第一抗菌混纺纱、第二抗菌混纺纱、第三抗菌混纺纱、第四抗菌混纺纱具有抗菌防螨,无刺激,吸水性能高,抗静电性能强,耐洗性好等优点;该毛巾抗菌防螨效果好,耐洗涤,吸水性强,亲肤性好,使用健康安全。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抗菌防螨虫美容毛巾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抗菌防螨虫美容毛巾结构示意图(仰视状态);
[0011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抗菌布面结构示意图;
[0012]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底布结构示意图;
[0013]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棉布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底布结构示意图;
[0015]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抗菌织物结构示意图;
[0016]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四抗菌混纺纱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8]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抗菌防螨虫美容毛巾结构示意图。所述抗菌防螨虫美容毛巾,包括毛巾本体,毛巾本体的四围设置有封边10,所述毛巾本体包括摩擦面朝上的上巾层20、第一抗菌织物30、第二抗菌织物40和摩擦面朝下的下巾层50,第一抗菌织物30和第二抗菌织物40设置在上巾层20与下巾层50之间;所述上巾层20由多条抗菌布面21和多条棉布面22相间排列织成一体,所述抗菌布面21包括第一底布211和多组环状第一纱圈212,第一底布211包括多组经向排列的第一抗菌混纺纱2111和多组玮向排列的第一全棉纱线2112,第一抗菌混纺纱2111与第一全棉纱线2112经玮交织,相邻第一抗菌混纺纱2111之间设置有经向排列的第二抗菌混纺纱2113,第一纱圈212由第一全棉纱线2112和第二抗菌混纺纱2113构成;所述棉布面22包括第二底布221和多组环状第二纱圈222,第二底布221包括多组经向排列的第二全棉纱线2211和多组玮向排列的第三全棉纱线2212,第二全棉纱线2211与第三全棉纱线2212经玮交织,相邻第二全棉纱线2211之间设置有经向排列的第三抗菌混纺纱2213,第二纱圈222由第三全棉纱线2212和第三抗菌混纺纱2213构成,所述上巾层20的摩擦面包括第一纱圈212和第二纱圈222;所述第一抗菌织物30包括多组经向排列的第四抗菌混纺纱31和多组玮向排列的第四全棉纱线32,第四抗菌混纺纱31与第四全棉纱线32经玮交织,相邻第四抗菌混纺纱31之间设置有经向排列的第五全棉纱线33,第五全棉纱线33与第四全棉纱线32经玮交织,相邻第四全棉纱线32之间设置有玮向排列的银纤维34,银纤维34与第五全棉纱线33经玮交织;所述第二抗菌织物40的结构与第一抗菌织物30的结构相同,下巾层50的结构与上巾层20的结构相同。
[0019]所述第四抗菌混纺纱31包括棉纱内芯312、多根螺旋缠绕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