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人类水资源危机的人工水文网络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8690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解决人类水资源危机的人工水文网络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资源工程与管理”,“水旱灾害防治工程”的技术领域。
理解、检索、审查本发明可参考如下专著“水资源利用工程与管理”—李广贺、刘兆昌、张旭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水危机”—[英]朱莉斯托弗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云和降水物理学”——王明康编著,科学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国外云和降水研究”——第二届国际云和降水会议论文选编,李斌,伍志方等编译,气象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气象灾害十讲”——阮均石编著,气象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人工影响大气过程的物理学基础”——[俄]Л.Γ.Качурин,胡志晋,郭恩铭,张纪维,申亿铭译,气象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中国水旱灾害”——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黄朝忠,全世界重大灾害(1963-1992),《防汛与抗旱》1995年4月。
同时,还可检索国内外与水资源有关的文件,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气象组织(WMO)共同制订的《水资源评价活动—国家评价手册》等。
本发明是一项解决水资源危机的软件工程。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实施发明,人类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根据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自主调储或增加水资源的收入项——降雨。使水资源供需保持平衡。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可能出现的水资源危机。有效避免人类为水而发动战争。本发明的详细内容如下。一、序言从所周知,陆地上初始的淡水资源,来源于海洋中海水蒸发产生的水蒸气进入大气层形成云,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漂移到陆地的云形成降雨,由于陆地的地貌地质条件不同,形成了对降雨的地面储存湖泊、沼泽、植被、冰盖、雪源,地面径流江河。地下储存含水层和地下河。
当陆地上有了淡水以后,一部分蒸发进入大气形成云,另一部分通过径流回到海洋。形成了地球上的水循环。由于淡水的循环,陆地上产生了生命并进化成人类社会。但根据水循环的科学计量,我们发现,降雨与地面的水文概况关系十分密切,而且相依性很强。一个地区或国家储水的水文条件越好,即地面天然水文网越密,降雨量越大,反之越小。
一个地区的水旱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地表水文网状况,例如沙漠地带无法储水,则降雨很少,南极冰封冰难蒸发,所以降雨也很少,相反,千湖之国,万湖之国的地区和国家降雨丰富。
这一降雨的多寡依地面水文状态,水文网的疏密而变化的基本规律被发现,成为本项发明的理论依据。
现将联合国1978年关于“全球水循环状况”的统计资料列表如下全球水循环状况表
而且陆地降雨中,陆地上的水蒸汽占降雨的60.5%。
降雨是水资源的收入项,蒸发和径流是支出项。对于人类居住的地球来讲,陆地上的蒸发的水汽100%回落到陆地上,而且占陆地总降雨的60.5%,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陆地上水蒸发量越大,其降雨也就越多了。
从此表可以看出海水蒸发产生的水汽,大部分以降水的形式落回到海洋里,共回降率为458000÷505000=90.69%,只有9.31%漂降到地球陆地上,并且占陆地降水率为47000÷119000=39.5%。这就是说陆地储水蒸发的水汽,不仅全部以降雨的形式落回到陆地上,而且是陆地降水的重要来源。
从表中我们还可以算出海洋的平均降水强度等于海洋降水除以海洋面积,即H降=458000km3÷36100万km2=12.69km3/万km2而陆地的平均降水强度L降=119000km2÷14900万km2=7.79km3/万km2由此可以看出,陆地的平均降雨强度,比海洋低39.9%。这是因为陆地的沙漠及南极冰盖降雨极少。使陆地平均降雨强度降低,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地球上的降雨规律是,地球表面被水盖的地区降雨强度大。实际上,地球陆地上由于大气温度比海洋高,水覆盖面的蒸发强度比海洋大。因此,除去沙漠及干燥地区的面积计算陆地降雨强度,陆地水覆面的(江河、湖泊、沼泽、森林、植被等)的平均降雨强度比海洋高。
以中国为例,长江以南,单位面积的降水量,为10.92km3/km2,而北方地区仅有2.39km3/km2。中国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有密集的水文网。同时由于水田作业,水蒸汽产生量大。因此,降雨强度长江以南是北方的4.57倍。当然,降雨还有气候因素的影响。但降雨的实质必须有水汽的形成。因此,水汽的多寡是降雨的内因,而气候仅是影响降雨的外因(条件),北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四周临海,但由于沙漠无地面水文网,因此,降雨仍很少,只在海岸地区,有形成地面水文网的条件,降水才丰。降雨的丰枯,与地面水文网的疏密相依关系是显尔易见的。
旱涝的影响因子很多,但气候的干湿却是众多因子中的一个主要因子。影响气候干湿的因子也很多,但地面水的蒸发却又是主要因子。因地面水蒸发的水汽才能形成降雨,而降雨的多寡才是旱涝的唯一因子。多的水汽才能形成多的降雨,四季均匀的水汽,才能形成均匀降雨,进而才能形成风调雨顺的美好气候。降雨依水汽,水汽又依水文网,是自然规律,而非杜撰。
降雨是人类水资源的收入项,蒸发和径流入海是支出项。而降雨又决定于蒸发。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海洋的面积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且蒸发量也其本上是个常量。陆地上由于人类的活动,陆地的水面积却是个变量。而且基本趋势是日渐缩小。所以水蒸发量也日趋越少。不少国家和地区,围湖造田,修建水库,使河床干涸。因此,出现河湖荒漠化,形成地旱少雨,使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危机逼近。另外,地面水文网也影响气候,水文网密的地区,风和日丽,例如欧洲大陆。相反水文网无的地区,气候干燥,沙风暴多。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降雨在时间及空间的分布上,虽然由气象条件决定,但统计资料显示,雨主要是降落在地区水文网密集的地区。2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不是有限的,也不是无限的,而是变动的。其变动范围决定于一个地区的人类活动对地面覆水面积的变动。地面水文网越密,降雨越丰富,水资源也更加丰富,气候条件也越好,恶劣天气出现的概率也低,形成良性循环,相反,水文网疏或无水文网的地区,降雨越少,水资源贫泛,江河湖干涸,形成恶性循环。3一个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的丰枯,不能用江河径流衡量,而应和地区储水量和覆水面积一起加成衡量。因为地面储水覆水的多寡,不仅是地区降雨丰枯的决定因素。而且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可利用水资多寡的衡量因素。另外如果一个地区和国家有密集的地面水文网,该地区的空气湿度就大,露的形成机会就多。露能对土壤起到增湿作用,供应农作物所需的水份,常言道“雨露滋润禾苗壮”雨是水资源,对农作物来讲,露同样也是水资源。
人类水资源的收入项是降雨,而降雨依赖于水面蒸发和陆面蒸发,就全球而言,降水量和蒸发量平衡。而海洋的蒸发量基本上稳定。在陆地,陆地上冰盖区蒸发量也稳定,其它非冰封区,则降水量却是变动的,其中江河径流及地下水径流入海是水资源的支出项。其径流比为39%,而地球陆地温度远远高于海洋水面和冰面温度。其水的蒸发潜力很大。如果人类能采取积极的水资源策略,加大地球陆地水的储量和用量,促进水蒸发加大,那么降雨量就会增加,雨量充沛,蒸发就会进一步加大。蒸发量大,雨量就大,人类水资源就会出现良性循环。所谓的水资源危机就不会出现。实际上,水是再生循环资源,只要我们认识了其再生循环的规律和关键环节,然后调整人类活动,顺其规律,水资源就不会短缺和危机,反之,人类如果和自然规律对着干,逆规律行事,对地球水环境进行人为的破坏。人类也许会毁灭在水资源的危机中。
依据以上对水资源在地球上循环规律的新认识,发明解决人类水资源危机的人工水文网络法。
世界进入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由于工农业迅速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同时由于工业及生活污水对水体污染,使可利用水资源急剧减少,这一加一减,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资源危机加剧。并出现供不应求的趋势。因此,各种媒体以不同方式宣传,人类水资源危机的出现迫切眉睫,并言,人类将来的战争将为争水资源而战。甚至联合国下的一些组织,对水资源也持悲观态度,并指出,在2025年,人类将有三分之二的人面临无清洁的水可饮。二、解决人类水资源危机的人工水文网络法一个地区的降雨变化,从气象的角度来认识,是由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系统的活动造成的,而在大气中的天气系统又很多,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在不断的变化中,气象台依此进行降雨的预报。但统计的规律已显示,频繁的降雨主要出现在地面天然水文网络密的河流,湖泊地区。干旱的沙暴天气主要出现在没有地面水文网的沙漠地区和水文网疏的地区。足见捉摸不定的天气系统的活动,其实受制于地面的地质和水文条件。既如此,人类就应顺其自然规律,采取积极的态度,科学地计算并规划地面人工水文网,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程度,逐步实施,并长期不懈的努力,使地球陆地气候和降雨,按以人类的需要而变化和发生。使之既不暴雨成灾,也不干旱缺水,使人类水资源稳定在合理的水平上,最终解决人类水资源危机这一难题。
人工水文网,根据天然水文网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密。现设计如下1、在河流两岸合理布置建造瓜腾式人工湖,根据河流历史统计的洪峰量和当地工农业及城市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分轻重缓急,建造瓜腾式人工湖。以中国的黄河为例,可在中下游两岸建造瓜腾式人工湖蓄水,以丰补缺,与水库不同该人工湖,以改变空气湿度增加空气水汽为主。同时分洪蓄水,因此,不必建造的太深。以5-10m为宜。
人工湖在洪水期和丰水期进行开闸蓄水。枯水期作水源供使用。同时,可以发展鱼业养殖。蓄水量按当地水资源需求和经济能力设计。应保证三年干旱时用水。
历史上,在遇到特大洪水时,往往实行舍卒保车,或舍车保帅的作法,搞蓄滞洪区,实行炸提,通过淹没蓄滞洪区,保证大城市和工业发达区的安全。蓄滞洪区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穷困,这样更雪上加霜,多年难以翻身,这种以贫保富的作法,有些无捺的残忍。蓄水,就可避免上述悲剧出现。因人工湖要建在低洼荒地区,因此,又可发展水产养殖,加速贫困人民脱贫致富。2、在河床上建造潭涡湖。
建筑人工湖泊,可因地制宜。例如中国北方一些支流河,特别华北平原上的一些河流。在每年雨季时,河床水量丰富,两季一过,河床干涸,仅有少量的城市污水排入,成了干涸的排污河。因水质污染,有水也不能用。河滩种上了冬小麦。像这样的地区,应禁止河滩开垦,并开挖建造河床潭涡湖。
具体做法是,在河床上隔一段距离,例如1公里,开挖一个水深5-10米的潭涡人工湖。在两季时储满了水,雨季后可养殖,并能净化排入河床中的污水,作为水资源使用。
在中国乃至世界,对污水都制定有排放标准,标准以下的污染物希望通过天然水体的净化能力进行净化。但效果一般较差。原因是各种水的更替周期中,河川水只有16天。16天是无法达到净化目的,更何况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水力停留时间远运低于16天,因此,天然水体的实际净化能力与理论的计算相差甚远。而湖泊就不同了,一般为17年,就是沼泽地,其更替周期,也长达5年。这样,污染物就能生化分解得以净化,河床潭涡湖,更替同期,最少也是一年。对于生化净化来讲,一年已足够了。3、建造城市污水再生湖目前世界上,城市工业及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天然水体,希望通过天然水体的净化,能使污染物得以除去,实际上由于河川水体的更替周期仅16天。因此,即使是达标的污水,河川水也不能使其在流淌中净化。更何况许多污水未能处理,就排入天然水体,例如中国,目前70%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排入天然河川。致使众多的天然水体丧失了作为水资源的功能。因此,应建造城市污水再生湖,每一个城市(包括县城及乡镇)的污水不经处理集中排蓄在一个人工湖泊内。在人工湖内,通过植入水生植物,鱼业养殖等使污水继续净化,然后再返回城市自来水厂经过深度净化处理后,循环使用。例如2000年10月22日下年3点在广东东莞塘厦镇大浦猪场氧化塘,取水化验,数据如下表
从上面可以看出氧化塘湖有极强的污水净化再生能力。
因此建造城市污水再生湖,可以很容易的使城市污水得到净化。使天然水体不再成为纳污水体。还天然水体洁净的自然风貌,水资源不因污染而减少。同时,城市再生湖像城市一样密布在大地上,加密了水文网,对改善气候,增加降雨,都来十分有利。4、建设水电一体化厂,净化城市污水。
目前,城市污水的处理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污水厂建设费用大,运转费用高。例如中国,从表面上看,污水处理厂覆盖率已达30%,而且工厂也都建成有不同水平的污水处理站,但由于运行成本高,许多污水处理厂站,推推动动,不推不动,其运转率很低。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许多城市的一些领导,实际上对污水处理持消极度者,然而,火力发电厂由于目前热能利用率低,大量的余热是通循环冷却水的蒸发冷却白白的浪费掉了。火力发电厂的凉水塔或冷却水池。从污水处理的角度来计算,是非常好的生化处理装置,不仅通风良好(为了蒸发冷却水,向大气散热),氧气充足,而且温度适宜(一般在15-30度C)同时,又有形成生物膜的载体。因此,一方面是要建污水生化处理厂,耗费大量的基建和运行费用。同时需要白白的占不少土地,更重要的是污水处理厂附近空气质量极差。大量的有害气体扩散在低空地区。另一方面,火力发电厂的冷却水凉水塔,却白白的浪费着能量和装置,仅仅为了向大气散发无法转变为电能的热量。
目前世界上,火力发电厂的汽轮机的热效率仅30%以下,即70%的热能无法利用。利用城市火力发电厂的凉水塔,处理城市污水,用通俗的话讲,叫小儿科。当然,火力发电厂的汽轮机冷却水有相应的水质要求,但笔者在火力发电厂一线从事汽轮机冷却水稳定处理及锅炉给水处理达14年之久,深知,城市污水,实际上是良好的冷却水,经过与城市污水再生湖联结,实行开循环,既能保证污水净化处理,又能保证汽轮机凝结器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当然,让火力发电厂承担城市污水处理任务,在电力实行厂网分开的今天,火力发电厂从经济效益考虑,也会非常乐意接受,关键是通过市场经济杠杆的作用。政府应将污水处理费用支付给电厂。实际,世界大的能源公司已大规模进军水生意,例如德国莱茵一威斯伐利亚发电厂在2000年9月,以140亿马克收购了英国的泰晤士自来水公司。用能源支持水已悄悄为世人所动,只不过人们还未认识到电厂能廉价处理城市污水。5、城市发展用水工业,农村改旱田为水田。
城市要大力发展用水工业,因为,水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加大蒸发,提高空气水气含量,增加湿度。从增加降雨角度出发,不是节约用水,而且发展用水,通过加大用水,促进良性水汽循环。农业,大力发展水田。因为水田,可以更大规模增加地面水覆盖,增加水蒸发。使大气中水汽增加,有利于增加降雨,同时又可增加空气湿度,使气候温和,减少大的暴风产生。形成风和日丽的气候环境。6、建立沙漠干旱地区塑料大栅集水法在沙漠然干旱地区,只所以少雨,除众多的气象原因外,地面缺乏蓄水的地质水文条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如何在干旱地区进行蓄水,人们也想了不少办法,如建造半坡房集水,硬化地面集水,把收集到的雨水蓄存在各家各户的水窑内。但这种少量的蓄水法,由于集水面积小,收集储存的水有限,仅能供人畜饮用和少量的灌溉,但如何大面积收集雨水,成了一个难题。因为大量硬化地面需大资金,干旱地区又经济不发达,靠政府及外地支援也难济大事。因此,笔者根据北方保温种菜的塑料大栅。种菜并用其集水。
塑料大栅集水,即在大栅之间建造硬化水渠,在大栅一端建造人工塘(湖)。下雨时,塑料栅面上的雨水流到渠道中,然后集中流到人工塘(湖)中。
收集在人工塘湖中的水,还可回灌到大栅内供作物生长的用水。通过建造塑料大栅集水并建造人工塘(湖),改善干旱地区的大气中的水汽状况,增加降雨,这样经过多年的努力,由塘变湖,原干旱地区形成水的小循环的良性气候。使干旱得以改善。使水资源的问题得以解决。
依据上述六方面的措施,营造良好的地面人工水文网络。以积极的态度使人类在水资源的问题上,顺应水循环的规律。使人类生活的陆地上,风调雨顺,使危机人类的水资源问题彻底得以解决。三、与现有技术的比较就发明者所知,目前在世界上还没有人提出能解决人类水资源危机的软件技术。也没有人根据统计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得出降雨与地面水文网疏密的相依关系。因此,本发明是对降雨规律的发现与增加降雨和蓄水,杜绝水污染的水资源软件工程技术成果。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水资源危机难题,避免人类为水而发生战争。有巨大的政治意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A现行的水资源理论及水资源危机的措施1、水资源有限论关于水资源的问题,近几年来专家学者的论著及各种媒体的宣传,一致认为全球淡水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统计资料是全球陆地年降雨量为119000km3,蒸发量为72000km3(植被蒸腾,地面及地面水的蒸发等)年径流量为47000km,这就是说,可以使人类取来再使用的水量也只有仅此一部分了。因此,人类可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实际的地球上淡水的储量是32029200km3,是年径流量的6745.30倍。但是由于大部分存在于极地及冰川中,真正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仅是10650000km3,是径流量的226.6倍。主要分布于陆地600m深度以内的含水层,湖泊、河流、土壤中。而真正容易直接被取来应用的仅为278832.4km3,是河川经流量47000km3的5.93倍。2000年,全世界淡水用量已达6000km3,已占河川径流的12.8%。淡水因污染严重不能用作水源的约为5500km3,占全球径流量的11.7%。在发展中国家,淡水污染的比例已远大于上述数字。这表明,干旱地区是无水加污染。丰水地区是污染再污染。可资利用的淡水比例已很有限了。以中国例,许多大城市不惜耗资数百万亿元纷纷向远距离的山区水库引水以应用。有的大城市,座落在大江大河沿岸,眼看滔滔江水东去入海,却不能取水了,反向远距离的山区支流小河去取水。中国总理朱镕基在“十五”计划建议说明中讲“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性制约的因素。”目前,水资源是有限的理论,已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2、建立节水型社会地球上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但需求是不断增加,而且水污染的势头有增无减。要使有限的水资源做到合理利用——节约用水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中国为例,中国总理朱镕基在“十五”计划说明中讲了如下一段话“必须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这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要大方推荐各种节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这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当今世界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危机所达到的软件技术水平。3、对症治理水资源是有限的,除了加强节约用水外,对症治理。在河床上游建立大型水库,调洪蓄水,以丰补缺。工业及城市水污染治理,水源保护及远距离引水,丰水向枯水区调水,无污染区向污染区调水等,对症治理措施。大型水利工程——水库,引水工程,污水厂建设等不断开工,但却污染加重,河床干涸,洪涝集中,干旱扩大。钱没少花,水资源危机却日趋加重。无奈之下,实行“票证”制用水,超量罚款的行政手段在不少地区和国家也应运而生了。
水资源总量有限,解决及技术水平乏力,使人类产生水资源的危机。“联合国在对世界范围内的水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后发出警告,世界缺水将严重制约下个世纪的经济发展,可能导致国家间冲突。”同时指出,全球已经有四分之一人口面临着一场为得到足够的饮用水,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而展开的争斗,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三分之二的人口面临严重缺水的局面。看来,人类多灾难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粮食问题刚解决,又面临缺水问题。
人类要向太空外星进军,要上天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信息化,但猛不及防,人类将缺乏干净的水可饮了,这该怎么办?B人工水文网络的意义解决人类水资源危机的人工水文网络法的重大意义,有如下几项1、理议突破中国有名古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从而反映出,降雨是自然界的事,何时下雨,何地下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反映出人在自然界面前的无奈。但由历史降雨资料进行统计、旧纳、分析后,我们惊喜地发现,虽然降雨的气象因素很多,但主要的确是由地面上天然的文水网的疏密所决定。地面水文网络密集地区,不仅空气湿润,雨量充沛,而且降雨的年际及月际变化均小。相反,则不仅干旱少雨,沙漠化不断扩大,而且影响地区洪涝,干旱畸变。地面水文网络密集的如欧洲。
欧洲(包括俄罗斯部分)面积为1016km2,地球陆地面积的6.8%,人口7.31亿,占世界人口的12.9%,河湖交织,水文网络密集。且不少河流之间又有运河连接。而且湖泊众多,且是一个多小湖群的大陆,气候湿润,年降雨1000mm左右,且年际月际变化不大,平原面积60%,有千湖之称的芬兰,万湖之国的白俄罗斯。再如法国,年降雨天数平均达120-180日,雨量充沛。欧洲湖泊多为冰川作用形成。这真是气候造就地质,地质造就水文,水文反过来影响气候。寒冷的冰川造就的密集的水文网,水文网反作用于气候,形成气候由干燥寒冷,转化为湿润、多雨。由此证明,水资源不是有限的,而是变化的,其量是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的。这就是人类水资源的变化规律。这一规律被发现了。是水资源理论的重大突破。
在一个地区内,何时降雨和降雨在什么地方,是由气象参数决定的,但气象参数的变化,却是由一个地区的地面水文网络状况影响的。这就是为什么,就世界范围而论,雨主要集中而均衡地降落在地面水文网密集的地区的缘由。2、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水资源危机难题。
建造密集的地面人工水文网,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水资源危机的难题。这是因为a、密集的地面水文网可以诱导增加降雨和使降雨的年际及月际变化减少,大大减少洪涝及干旱天气发生的概率。使水资源均衡充沛。B、密集的地面水文网可以增加淡水储备,满足淡水需求。C、水电合一废热利用,城市污水再生湖可以防治水污染,利用电厂余热使治理污染资金大幅降低,并使水反复净化循环使用。D、祢补目前水利工程的不足。目前世界各地修建的水库,多在江河上游,储水量很有限,干旱地区的降雨又多集中在夏秋季。日径流量很大,水库实际难以蓄洪。而干旱季节,降雨少,日径流很小,水库蓄水常形成下游河干涸,诱导荒漠化。进而使降雨减少。形成地区降雨的恶性循环。而人工水文网,在江河两岸建造大量瓜腾式人工湖和在河床上建潭涡(湖),可以大量蓄存汛期洪水,既改善气候,又能真正的防洪蓄水,以丰补缺。因此,实施本发明,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水资源难题。四实现本发明的最好方式水资源的问题涉及到国计民生,甚至涉及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争水冲突和战争。关系国家安全。因此实施本发明,应由国家的政府论证认可,并许可。由国家组织水力、电力、环保科研机构联合运作,先精心勘察、计算,并进行设计。先在一些干旱地区进行试点,然后全面展开,经过若干年,逐步建成科学的、合理的、密集的、人工水文网络。也可由政府批准,进行市场经济方式运作,谁建造谁受益。最终实现密集的人工水文网络,改善气候,增加降雨,即增加水资源的收入项。同时也增加水资源储备,并能杜绝水污染。最终达到解决人类水资源危机的目的。
权利要求
本发明是一项水资源开拓的软件工程技术。主要技术特征是,发现人类水资源不是有限的是可以开拓的。通过科学的工程手段,建设密集的地面人工水文网络,使水资源的收入项——降雨增加,使水资源的地面储备增加,水污染杜绝。从而保持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解决人类水资源危机难题。共有5项
权利要求
1、在江河两岸合理布置建造瓜腾式人工湖。
2.在河床上建造人工潭涡湖。
3.建造城市污水再生湖。
4.建造火电厂处理城市污水的二厂合一的城市污水厂。
5.建立沙漠干旱地区塑料大栅集水法。
全文摘要
解决人类水资源危机的人工水文网络法。属于“水资源利用工程与管理”的技术领域,解决人类面临的水资源是有限的技术难题。主要技术特征是,发现人类水资源不是有限的,是可以开拓的。通过科学的工程手段,建设密集的地面人工水文网络,使水资源的收入项——降雨增加,使水资源的地面储备增加,污水再生并循环使用,杜绝水污染,从而保持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本发明的用途是解决人类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危机的难题。
文档编号E02B1/00GK1367292SQ0110212
公开日2002年9月4日 申请日期2001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1年1月21日
发明者李云才 申请人:李云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