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臭地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3335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防臭地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用品,尤其是一种防臭地漏。
技术背景-
传统排水地漏在排除室内污水及有效地去除污水杂物时,只注重 下水道的通透性,却忽视了存在于下水道内有毒气体和害虫对人体危 害;而水封式地漏又因其口径小,易堵塞水封线外,还会因管道内气 体流速快,水份易蒸发,造成水流不通畅的弊端。 一种防臭地漏的出 现不仅可将下水道内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硫化氢、粪臭素、甲烷、 乙烷、二氧化碳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气体消除掉,又能顺畅的排 除污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便是为了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的一种防臭地 漏。它利用排水管内有效空间采用3扇片状旋转排污结构避免污水排 放时所带来的臭气、杂物影响,能防菌虫、防臭气、流量大、不易堵
为完成上述目的提出的任务,本实用新型由如下技术方案完成.-本实用新型是由排水盖、聚水口、外管组成;所述的外管内焊接有一 个芯子体,在芯子体两端分别焊接带有进水口的顶盖、出水口的底盖, 所述的聚水口与芯子体滑动相接。所述的芯子体是一个不锈钢材质制 作由三块不同长度的钢片,按照长边缘线以120度角对接后,经焊接而成的隔水墙,该芯子体坐落到出水口底盖及进水顶盖上面。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只需从排水盖中倒污水,水流由聚水口从进 水口顶盖流入到外管中的芯子体内的隔水墙之间的空间中沿隔水墙 上、下流动,最后从带有出水口底盖中流入到下水道中。
由于在该装置中的排水管内装有芯子体和隔水墙,污水在流出过 程需经过N形水封结构,使污水中的一氧化碳等臭气从下水道内冒 出。此外,本装置排水孔采用扇状旋转排污结构不留存污物,又具有
排水量大,排水通畅,不宜堵塞的特点,使用时水封高于50mm,挥 发缓慢,可有效防止气体透出,特别适合在无法安装存水湾的卫生间、 厨房中使用。



图l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芯子体主视图
图3是芯子体后视图
图4是芯子体俯视图
图5是顶盖、底盖俯视图
图6是外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由1、排水盖,2、聚水口, 3、进水口, 4、隔水墙,5、 顶、底盖,6、出水口, 7、外管,8、芯子体,10、出水通道,11、反 水线组成。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由以下实施例给出,
以下结合附图予以说明在图1中,排水盖1为一个方形或圆形不锈钢钢板,钢板平面上 钻有不同图案的孔眼和槽,排水盖的作用是阻挡杂物进入到下面的聚 水口2之内,聚水口呈盆口状用来聚集污水。在聚水口的下部坐落着
外管7 (图6)是一截不锈钢短管,其直径为〈50mm,在管径内垂直 焊接有一个芯子体8 (图2、 3、 4)芯子体两端分别焊接有顶、底盖5, 该芯子体与外管7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所述的芯子体8是一个用不 锈钢材质制成,由三块不同长度的钢片沿长边缘线按其120度夹角对 接焊制而成的隔水墙4垂直坐落在带有出水口 6及进水口 3的顶、底 盖5的上面,芯子体8在焊接时长钢片与短钢片按120度夹角一端焊 接在顶盖上,中等长度钢片与长钢片另一端按120度夹角,对接后再 焊接到底盖上。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是,从水池进入聚水口2的污水通过顶盖 5上边的进水口 (图5)流入到芯子体的隔水墙4扇形空间内(图l), 当水流沿隔水墙4满过第二道隔水墙4,后又沿出水通道10顺流而下, 最后从出水口 6 (图1、 4)流出。
由于污水池中的污水进入到芯子体之后,在顶、底盖的遮掩下, 使地漏中的臭味只能沿出水口进入下水道中。另外,本装置设计的出 水通道为扇形状(图4),这样在长期排出污水的状况下能更好地阻挡 下水道中臭味上升,不影响室内环境卫生。
权利要求1、一种防臭地漏是由排水盖(1)、聚水口(2)、外管(7)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管(7)内焊接有一个芯子体(8),在芯子体两端分别焊接带有进水口的顶盖、出水口的底盖(5),所述的聚水口(2)与芯子体(8)滑动相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臭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芯子体(8)是一个用不锈钢材质制作而成,由三块不同长度的钢片 以长边缘线按其120度角对接后经焊接而成的隔水墙(4)、坐落到出 水口底盖及进水顶盖(5)上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用品,尤其是一种防臭地漏。由排水管、聚水口、外管组成;所述的外管内焊接有一个芯子体,在芯子体两端分别焊接带有进水口的顶盖及出水口的底盖,所述的聚水口与芯子体滑动相接。芯子体是一个用不锈钢材质制作而成由三块不同长度的钢片以长边缘线按其120度角对接后,经焊接而成的隔水墙,坐落到出水口底盖及进水顶盖上面,该地漏利用排水管有效空间,采用扇片状旋转排污结构能避免排污水带来的臭气及杂物影响,防菌虫、防臭气、流量大、不易堵塞管道,因此,可广泛用于室内污水排放。
文档编号E03C1/28GK201221118SQ200820013798
公开日2009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3日
发明者张东杰 申请人:张东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