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厨房防堵下水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用管道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厨房防堵下水管。
背景技术:
现有厨房水槽的下水管一般是直接与主下水道的正斜三通连接,虽然在水槽的出口处设置了隔栏筛板以避免杂物堵塞主下水管,但仍然难免有杂物堵塞主管的情况发生,从而出现水管堵塞无法使用,甚至水漫金山,污水遍地的难堪境地。虽然近几年人们对厨房 下水管的设计有许多新发明,但结构复杂或设计不合理无法推广应用,因而目前未见科学合理的厨房水槽的下水管的报道。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厨房水槽的下水管设计不够合理,防堵效果不够好的技术缺陷,为人们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彻底杜绝下水管主管道堵塞的新型厨房防堵下水管。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的厨房防堵下水管,由水槽下水管I、水管主管道2构成,水槽下水管I与水管主管道2连通,其特点是在水槽下水管I与水管主管道2直接设置有存水槽3,存水槽3 —端与水槽下水管I连通,另一端与水管主管道2连通,存水槽3底部设置有沉淀区4,沉淀区4 一侧设置有掏渣口 5,掏渣口的密封盖9上设置有透明观察装置6。上述方案中,所述沉淀区4靠水管主管道2的一侧为垂直侧壁7,沉淀区4与掏渣口 5连接的底部曲线8为平滑过渡曲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人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科学实用的技术方案,其优点与效果从图中可见,本实用新型的产品结构简单,安装、清理、使用方便,由于在在水槽下水管与水管主管道直接设置有存水槽,特别是存水槽内设置有沉淀区,在重力作用下杂物进入沉淀区,由于沉淀区靠水管主管道的一侧为垂直侧壁,杂物不会轻易再进入到水管主管道,而被拦截和沉积在沉淀区内。人们通过透明观察装置可以随时了解沉淀区内内杂物的沉积情况,并通过掏渣口方便的掏出。有效地防止了下水管主管道的堵塞。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水槽下水管;2.水管主管道;3.存水槽;4.沉淀区;5.掏渣口 ;6.透明观察装置;7.垂直侧壁;8.底部曲线;9.密封盖;10.正斜三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所述实施例。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厨房防堵下水管,由水槽下水管I、水管主管道2构成,水槽下水管I与水管主管道2连通,其特点是在水槽下水管I与水管主管道2直接设置有存水槽3,存水槽3 —端与水槽下水管I连通,另一端与水管主管道2连通,存水槽3底部设置有沉淀区4,沉淀区4 一侧设置有掏渣口 5,掏渣口的密封盖9上设置有透明观察装置6。本例所述沉淀区4靠水管主管道2的一侧为垂直侧壁7,沉淀区4与掏渣口 5连接的底部曲线8为平滑过渡曲线。本例所述水管主管道2可以通过正斜三通10或双通与水槽下水管I连接。
权利要求1.一种厨房防堵下水管,由水槽下水管(I)、水管主管道(2)构成,水槽下水管(I)与水管主管道(2)连通,其特征在于在水槽下水管(I)与水管主管道(2)直接设置有存水槽(3),存水槽(3) —端与水槽下水管(I)连通,另一端与水管主管道(2)连通,存水槽(3)底部设置有沉淀区(4),沉淀区(4) 一侧设置有掏渣口(5),掏渣口的密封盖(9)上设置有透明观察装置(6)。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厨房防堵下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4)靠水管主管道(2)的一侧为垂直侧壁(7),沉淀区(4)与掏渣口(5)连接的底部曲线(8)为平滑过渡曲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用管道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厨房防堵下水管,由水槽下水管(1)、水管主管道(2)构成,水槽下水管(1)与水管主管道(2)连通,在水槽下水管(1)与水管主管道(2)直接设置有存水槽(3),存水槽(3)一端与水槽下水管(1)连通,另一端与水管主管道(2)连通,存水槽(3)底部设置有沉淀区(4),沉淀区(4)一侧设置有掏渣口(5),掏渣口的密封盖(9)上设置有透明观察装置(6),所述沉淀区(4)靠水管主管道(2)的一侧为垂直侧壁(7),沉淀区(4)与掏渣口(5)连接的底部曲线(8)为平滑过渡曲线,产品结构简单,安装、清理、使用方便,可有效地防止下水管主管道的堵塞。
文档编号E03C1/122GK202466715SQ20122010800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3日
发明者廖应田, 段宇锋 申请人:廖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