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洪河道初期雨水拦截和分流及后期雨水分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3452阅读:5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排洪河道初期雨水拦截和分流及后期雨水分离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排洪河道初期雨水拦截和分流及后期雨水分离系统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洪河道初期雨水的拦截系统,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排洪河道初期雨水径流进行拦截、并将污染负荷较大的初期雨水径流与较洁净的后期雨水进行分离的排洪河道初期雨水拦截和分流及后期雨水分离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我国绝大部分城镇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还不完善,大气污染及地面污染严重, 并且随着种植业、畜禽业及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我国城市面源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在降雨径流的淋溶和冲刷作用下,面源污染随雨水径流通过排洪渠、河道、人工水道等进入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降雨初期,由于降雨的初始冲刷效应,初期雨水径流的水质最差,携带了整个雨水径流80%以上的污染物。为了保护下游受纳水体,可以选择在排洪渠、河道、人工水道等修建拦截、分流系统,将初期雨水引入旁路雨水调蓄池并处理,从而有效控制面源污染。[0003]初期雨水的拦截方法主要有各种初期雨水截留井,包括跳跃堰式截流井、侧流堰式截流井、闸门式截流井等,这些截留井根据管道中的流量大小来实现雨水分流,而不能够选择性地根据降雨时段来分离初期雨水径流和后期雨水径流,因此对初期雨水的截留效果不好,而且初期雨水截留井仅限于在城镇排水系统中使用,不适用于河道等大流量的初期雨水截留。[0004]初期雨水的截留方式还有雨水截留沟和分流井,雨水截留沟中铺设高渗透性材料,底部铺设集雨管,雨水经过截留沟时,会渗透进入集雨管中,集雨管将被截留的雨水送入雨水分流井,初期雨水通过雨水分流井进入雨水调蓄池,当调蓄池满后,后期雨水将从雨水分流井中自动溢流进入下游水体,从而实现雨水的分流。雨水截留沟和分流井的水位必须低于雨水径流的水位,才能有效截留、分流初期雨水,导致了后续的雨水调蓄池的水位必须更低,除非地形有较大坡度,否则收集的雨水需要用水泵提升到后续处理设施,能耗高。 另外,由于初期雨水的悬浮物很高,雨水截留沟被淤积的风险很大。[0005]另外,还可以在排洪河道上修建橡胶坝、翻板堰、滚水堰等雨水拦截设施,将初期雨水引入旁路净化系统,当旁路净化系统达到最高水位,后期雨水将溢流进入下游河道。橡胶坝需要充排水或气,需要充排水(气)设施及控制系统,而且橡胶坝袋容易受到尖利物体的损坏,因此橡胶坝的维护管理要求较高。采用翻板堰时,当水位达到设计标高后,翻板会自动翻倒,不影响行洪,但是进水口需要设置拍门等防倒流设施。另外,对设备维护管理要求较高,否则可能发生翻板没有翻倒的情况。滚水堰的维护管理要求低,但是为了不影响行洪,坝顶不能过高,而且溢流堰要尽量宽,这样可以降低坝高和单宽流量,因此当河道较窄时,滚水堰很难既满足防洪要求,又满足初期雨水拦截、分流的功能。实用新型内容[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将初期污染严重的雨水与较为洁净的后期雨水分离,又能节省能耗,并且能实现无人管理的排洪河道初期雨水拦截和分流及后期雨水分离系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排洪河道初期雨水拦截和分流及后期雨水分离系统,包括导流渠、溢流侧堰、溢洪渠和初期雨水调蓄池;所述导流渠的上游入水口与原排洪河道上游流体导通,所述导流渠的下游出水口与初期雨水调蓄池流体导通;所述溢洪渠自所述导流渠上游入水口至所述导流渠下游出水口设置在所述导流渠一侧,所述溢流侧堰位于 所述溢洪渠与所述导流渠之间,所述溢流侧堰的堰顶标高与所述初期雨水调蓄池的最高控制液位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溢洪渠的下游出水口与原排洪河道下游流体导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I)将排洪河道中的初期雨水拦截、分流到旁路初期雨水调蓄池,并使较为洁净的后期雨水径流溢流到原排洪河道,有效地将初期污染严重的雨水与较为洁净的后期雨水分离,防止初期雨水对下游地表水体的污染,同时还不影响行洪。(2)溢流侧堰抬高了初期雨水调蓄系统的水位,创造了较好的水力条件,有利于初期雨水调蓄池中的雨水自流进入下一处理流程,减少初期雨水调蓄池至下一处理流程的水力高程,节省能耗。(3)溢流侧堰的堰宽可以设计的较宽,从而降低坝高和单宽流量,不影响防洪。(4)运行管理简单,可实现无人管理。

图I为本实用新型排洪河道初期雨水拦截和分流及后期雨水分离系统的平面图。图2为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排洪河道初期雨水拦截和分流及后期雨水分离系统的A-A剖面图。I-原排洪河道上游,2-导流渠,3-调蓄池入口,4-溢流侧堰,5-溢流渠,6_原排洪河道下游。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排洪河道初期雨水拦截和分流及后期雨水分离系统包括导流渠2、溢流侧堰4、溢洪渠5和初期雨水调蓄池3 ;所述导流渠2的上游入水口与原排洪河道上游I流体导通,所述导流渠2的下游出水口与初期雨水调蓄池3流体导通;所述溢洪渠5自所述导流渠2上游入水口至所述导流渠2下游出水口设置在所述导流渠2 —侧,所述溢流侧堰4位于所述溢洪渠5与所述导流渠2之间,所述溢流侧堰4的堰顶标高与所述初期雨水调蓄池3的最高控制液位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溢洪渠5的下游出水口与原排洪河道下游6流体导通。降雨时,原排洪河道上游I中的初期雨水径流被所述导流渠2引入初期雨水调蓄池3,由于所述溢流侧堰4的标高与所述初期雨水调蓄池3的最高水位一致,当所述初期雨水调蓄池3蓄满后,较为洁净的后期雨水通过所述溢流侧堰4溢流进入所述溢流渠5,然后被引入原排洪河道下游6,从而实现初期雨水拦截和分流,以及初期雨水与后期雨水的分离。为了使得初期雨水全部流入所述初期雨水调蓄池3,在实际施工的时候,所述导流渠2从上游入水口至下游出水口有一定的水力坡降。[0019]另外,按防洪标准,最大洪峰流量通过时,所述溢流侧堰4的堰高加堰上水深的液面高程,低于所述初期雨水调蓄池3的池壁标高;这样使得来自原排洪河道上游I的水流在充满所述初期雨水调蓄池3后能够沿所述溢洪渠5全部流入所述原排洪河道下游6,不会从所述初期雨水调蓄池3溢出。[0020]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创造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发明创造具体实施方式
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1.排洪河道初期雨水拦截和分流及后期雨水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流渠(2)、溢流侧堰(4)、溢洪渠(5)和初期雨水调蓄池(3);所述导流渠(2)的上游入水口与原排洪河道上游(I)流体导通,所述导流渠(2)的下游出水口与初期雨水调蓄池(3)流体导通;所述溢洪渠(5)自所述导流渠(2)上游入水口至所述导流渠(2)下游出水口设置在所述导流渠(2) —侧,所述溢流侧堰(4)位于所述溢洪渠(5)与所述导流渠(2)之间,所述溢流侧堰(4)的堰顶标高与所述初期雨水调蓄池(3)的最高控制液位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溢洪渠(5)的下游出水口与原排洪河道下游(6)流体导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排洪河道初期雨水拦截和分流及后期雨水分离系统,包括导流渠、溢流侧堰、溢洪渠和初期雨水调蓄池;所述导流渠的上游入水口与原排洪河道上游流体导通,所述导流渠的下游出水口与初期雨水调蓄池流体导通;所述溢洪渠自所述导流渠上游入水口至所述导流渠下游出水口设置在所述导流渠一侧,所述溢流侧堰位于所述溢洪渠与所述导流渠之间,所述溢流侧堰的堰顶标高与所述初期雨水调蓄池的最高控制液位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溢洪渠的下游出水口与原排洪河道下游流体导通。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地将初期污染严重的雨水与较为洁净的后期雨水分离,防止初期雨水对下游地表水体的污染,不影响防洪,节省能耗,且运行管理简单,可实现无人管理。
文档编号E03F1/00GK202730707SQ20122042247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4日
发明者李志 , 宋乾武, 王红雨, 白璐, 张玥 申请人:李志 , 宋乾武, 王红雨, 白璐, 张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