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上游中部面板间的结构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8519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上游中部面板间的结构缝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上游中部面板间的结构缝,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工程中,常常会因为中部面板结构缝设置不合适,在工程运行后,由于坝体发生应力变化,导致上游面板之间发生破损,一般表现为挤压和折断破坏两种型式。同时随着坝体的增加和两岸地形的陡峻,此种破坏型式表现的更加明显。因此,合理解决中部面板之间的破损问题已经成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和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的技术难题,而现有技术还是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上游中部面板间的结构缝,这种结构缝设置了一定的缝宽,并在缝内嵌填了弹性材料,可以有效解决面板之间发生挤压和折断破坏的问题,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这样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上游中部面板间的结构缝是在相邻的混凝土面板之间设有结构缝,结构缝的宽度大于5mm,其内填充弹性材料。弹性材料是普通耐挤压的材料,要求有较好的压缩量。结构缝的顶部设置顶部止水系统,底部设置底部止水系统。进一步的,结构缝的宽度为6mm 100mm,也有从面板顶部至底部设置变宽的,根据工程规模及实际验算确定。更进一步的,结构缝的封顶位置设置“V”型槽。更进一步的,顶部止水系统是由柔性和黏性材料组成的结构。底部止水系统是由铜片止水和黏性止水材料组成的结构。顶部和底部止水系统根据面板堆石接缝止水技术规范进行设置。另外,弹性材料可以为浙青杉木板、塑料板等,木板的弹性模量要求大于llOOOMPa,塑料板的弹性模量大于2.0MPa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缝设置了 一定的缝宽,并在缝内嵌填了弹性材料,既可以满足正常情况下的坝体运行,同时当两岸向河床中部发生位移的时候又可以吸收沿坝轴线方向产生的变形,保护面板不产生挤压破损;同时为保证该部位止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在弹性缝顶部和底部仍按照面板堆石接缝止水技术规范设置了顶部和底部止水系统。故此种弹性结构缝型式稳定,解决了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运行过程中由于坝体沿坝轴线方向变形过大进而产生面板挤压破损的情况,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混凝土面板、2-结构缝、3-顶部止水系统、4-底部止水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看图1,本实用新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上游中部面板间的结构缝,包括混凝土面板1,相邻的混凝土面板I之间设有结构缝2,结构缝2内填充了弹性材料,结构缝2的顶部设置顶部止水系统3,底部设置底部止水系统4。结构缝2的封顶位置设置“V”型槽。本实用新型按照以下步骤实施:第一步,准备材料,对结构缝2内的结构材料、顶部和底部接缝止水材料进行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材料可以作为施工应用。第二步,将验收合格后的材料有序运至施工现场,先将底部止水系统4在混凝土浇筑前进行埋设,带相邻面板混凝土浇筑前,埋设中部弹性材料,待上游面板部分高程全部完成后,进打顶部止水系统3的施工。第四步,继续上述步骤,直至上游混凝土面板I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的各种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上游中部面板间的结构缝,包括混凝土面板(1),相邻的混凝土面板(I)之间设有结构缝(2),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缝(2)的宽度大于5mm,其内填充弹性材料;结构缝(2)的顶部设置顶部止水系统(3),底部设置底部止水系统(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上游中部面板间的结构缝,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缝的宽度为6mm 1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上游中部面板间的结构缝,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缝(2)的封顶位置设置“V”型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上游中部面板间的结构缝,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止水系统(3)是由柔性和黏性材料组成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上游中部面板间的结构缝,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止水系统(4)是由铜片止水和黏性止水材料组成的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上游中部面板间的结构缝,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材料为浙青杉木板或塑料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上游中部面板间的结构缝,包括混凝土面板(1),相邻的混凝土面板(1)之间设有结构缝(2),结构缝(2)的宽度大于5mm,其内填充弹性材料;结构缝(2)的顶部设置顶部止水系统(3),底部设置底部止水系统(4)。弹性结构缝型式稳定,解决了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运行过程中由于坝体沿坝轴线方向变形过大进而产生面板挤压破损的情况,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档编号E02B3/16GK203049540SQ20122071363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1日
发明者湛正刚, 杨泽艳, 罗光其, 张合作, 蔡大咏, 程瑞林, 田业军, 童文辉 申请人: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