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头固定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4058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水龙头固定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龙头固定构造,可供安装于一个具有一开口的台面上,其包括一基座、两夹持组件、一可转动的水龙头及一紧固螺栓。基座可通过夹持组件从台面上安装操作,而固定于台面开口处,同时基座设置有一螺栓卡槽,当可转动的水龙头底部设置的一下套筒套合于基座外部后,可通过旋紧螺合于下套筒上的上述紧固螺栓抵紧螺栓卡槽,将下套筒连同可转动的水龙头固定于基座上。本实用新型可以简易、快速且牢靠地将水龙头,特别是可转动的水龙头从台面上进行安装拆卸。
【专利说明】水龙头固定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龙头固定构造。具体地,特别是指一种可以从台面上简易、快速且牢靠地将水龙头进行安装拆卸的固定构造。
【背景技术】
[0002]现有台面式水龙头,特别是指厨房用以单柄操作安装于水槽台面上的水龙头,安装人员通常需要付出相当多的努力及时间,方可将其安装于一水槽台面上;其中,该水槽台面是预先被安装于一厨柜顶端。
[0003]目前已有不少技术文献,提出各种不同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安装作业所遭遇的问题。举例而言,美国发明专利US5,535,776专利案,即揭露出一种厨房用水龙头顶端固定装置,利用一套座往下插入水槽平台所设置之一开口内,且套座底端具螺纹的管柱可向下延伸至平台底部以下,再将水龙头从其孔罩向下延伸的龙头本体安装容纳于套座中,接着,依序在套座底端管柱上滑套一可为橡胶材质的软质密封垫圈、一必要时可被使用的间隔套环及一可为金属材质的硬质迫紧垫圈,之后,再螺合旋紧一螺帽,即可完成套座与水槽平台的安装固定。最后,安装人员可利用一扭力扳手,将一固定螺栓通过水龙头的孔罩后对准插入套座顶端一直立壁墙上的开口,以限制水龙头与套座彼此相对移动,即可完成水龙头所有的安装作业。
[0004]上述现有的专利案,由于许多组装构件需在水槽平台下方进行安装操作,加上受到水槽下方狭小空间的限制,因此,其安装操作过程仍相当复杂困难,不符合人性化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龙头固定构造,旨在可以简易、快速且牢靠地将水龙头,特别是可转动的水龙头,从台面上进行安装与拆卸操作,而符合人性化操作需求。
[0006]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龙头固定构造,可以确保喷嘴头每次抽拉操作与自动复位的稳定性与顺畅度。
[0007]本实用新型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龙头固定构造,可以确保下套筒与内套筒彼此间能够简易、快速且牢靠地相互组装定位。
[0008]本实用新型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龙头固定构造,可以确保下套筒与基座彼此间能够准确快速地组装定位。
[0009]本实用新型第五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龙头固定构造,可以确保下套筒与台面间的组装牢靠性与密封性。
[0010]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龙头固定构造,可供安装于一个具有一开口的台面上,包括:一基座,包括一体连接的一支撑部位及一穿伸部位;所述支撑部位具有一环状壁墙,以及一个连接于所述环状壁墙内壁面靠近底端处的环状台阶;所述环状壁墙外周壁凹设有一螺栓卡槽;所述环状台阶上贯穿有两个纵向通孔,且内周壁间界定出一穿入口 ;所述穿伸部位具有一个自所述环状台阶底壁面且沿着所述穿入口周缘往下一体纵向延伸的筒状壁墙,以及两个一体连接于所述筒状壁墙外周壁上的定位挡杆,且所述筒状壁墙内部界定出一纵向通道连通于所述穿入口 ;所述环状台阶底壁面在所述筒状壁墙外围处形成有一环状靠抵区域,可在所述基座的穿伸部位自所述台面的开口往下贯穿时靠抵于所述开口周围的顶壁面,并使所述支撑部位被支撑裸露于所述台面上,且所述纵向通孔位于所述环状靠抵区域内侧,用以避开所述环状靠抵区域;一夹持组件,包括两定位螺杆,分别原地转动地贯穿定位于所述基座的纵向通孔;两夹持块,分别螺合于各定位螺杆上,可在各定位螺杆被转动时,受到所述基座上各相邻定位挡杆的限制转动往上轴向位移,进而夹持抵紧于所述台面的开口周围底壁面,以将所述基座夹固于所述台面上;一可转动的水龙头,包括一内套筒;一下套筒,被组装固定于所述内套筒底端,其内部界定出一安装筒槽,可由上往下穿套定位于所述基座的外部,且所述安装筒槽的周围壁墙上径向设置有一螺孔;一控制阀组件,被组装固定于所述内套筒顶端,其底端具有一通水管路,可往下贯穿通过所述内套筒及所述基座的纵向通道;一紧固螺栓,用以螺合于所述下套筒的螺孔,进而与所述基座的螺栓卡槽相互抵止迫紧,使所述可转动的水龙头可被组装固定于所述基座上。
[0011]优选地,所述可转动的水龙头包括一龙头壳体,可原地转动地套接于所述内套筒的外部;一喷嘴头,被安装于所述龙头壳体上,其上连接有一个贯穿于所述基座纵向通道的抽拉软管;所述控制阀组件底端的通水管路包括一冷水进水管、一热水进水管,以及一个用以连接于所述抽拉软管的混合水出水管;所述喷嘴头可供拉出及释放后自动复位。
[0012]优选地,所述基座的筒状壁墙在靠近下方的内周壁处连接有一隔离管壁,可在所述纵向通道内区隔出一个较大空间的第一通道及一个较小空间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可供所述冷水进水管、热水进水管及混合出水管由此贯穿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可供所述抽拉软管由此贯穿通过。
[0013]优选地,所述下套筒的安装筒槽内周壁凹设有一定位滑槽延伸至所述下套筒的底缘;所述基座的环状壁墙外周壁突设有一定位滑块,用以纵向嵌套滑入所述定位滑槽内,使所述下套筒的螺孔与所述基座的螺栓卡槽得以快速准确定位。
[0014]优选地,所述可转动的水龙头还包括一螺合套件,用以螺合锁固于所述内套筒底部,以将所述下套筒夹固于所述内套筒与螺合套件间。
[0015]优选地,所述内套筒具有一环状底壁,其上延伸有至少一限位嵌块;所述下套筒的安装筒槽内周壁靠近上方处沿着圆周方向突伸有一环状凸缘,可被夹固于所述内套筒的环状底壁与所述螺合套件间,且所述环状凸缘上凹设有至少一限位嵌槽,可供所述限位嵌块纵向嵌卡滑入,以限制所述内套筒与下套筒相对转动。
[0016]优选地,所述下套筒的安装筒槽内周壁顶端突伸有一环状凸墙,所述环状凸墙上开设至少两缺口,分别用以界定出沿着轴向延伸的至少一第一纵向滑槽及至少一第二纵向滑槽;所述下套筒的安装筒槽顶缘还剖设有至少一卡槽;所述内套筒靠近底端处的外周壁形成有一阶级环壁,用以抵顶所述下套筒的环状凸墙顶壁面,并在所述阶级环壁的下方外周壁至少突伸有一滑块,以及至少一个可弹性扩张及缩合的弹性卡块;所述滑块可由上而下自所述下套筒的第一纵向滑槽滑入,所述弹性卡块可由上而下自所述下套筒的第二纵向滑槽滑入;当所述内套筒往预定方向转动时,所述滑块可与所述环状凸墙底壁面相互卡扣定位,以限制所述内套筒往上纵向脱离,所述弹性卡块则同步滑入所述卡槽内,并通过本身的弹性扩张与卡槽相互卡扣,以限制所述内套筒沿圆周方向转动。
[0017]优选地,所述弹性卡块具有一个可弹性扩张及缩合的翼状部位,以及一个自所述翼状部位外壁面一体突伸,用以卡扣定位于所述卡槽内的凸柱。
[0018]优选地,所述滑块上还形成有一纵向壁墙,可在所述内套筒往预定方向转动时与所述第一纵向滑槽的边侧壁面相互抵止定位,并确保所述弹性卡块恰可卡扣定位于所述卡槽内。
[0019]优选地,所述下套筒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纵向滑槽、两个所述第二纵向滑槽及两个所述卡槽;所述内套筒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滑块及两个所述弹性卡块;至少一个所述卡块上形成有一纵向壁墙,可在所述内套筒往预定方向转动时与相对的一个所述第一纵向滑槽的边侧壁面相互抵止定位,以确保各弹性卡块恰可分别卡扣定位于各卡槽内。
[0020]优选地,所述定位螺杆底端各螺接有一定位套,用以限制所述夹持块往下轴向位移,以防止其脱离所述定位螺杆。
[0021]优选地,所述可转动的水龙头还包括一重锤,用以组装固定于所述抽拉软管上。
[0022]优选地,所述基座的螺栓卡槽具有一个可供所述紧固螺栓末端抵顶的槽底面,所述槽底面是由上往下渐深呈倾斜平面状,可以在所述紧固螺栓抵紧所述槽底面时产生一个将所述下套筒相对于所述紧固螺栓的一侧往下作用位移的纵向分力。
[0023]优选地,所述基座的环状壁墙在相对于所述紧固螺栓的另侧形成有一抵止部位;所述下套筒的安装筒槽内周壁则相对形成有一个可受所述抵止部位抵顶迫紧的接收部位;所述抵止部位与接收部位至少一个形成有一锥面,可以在所述紧固螺栓抵紧所述槽底面时产生一个将所述下套筒相对于所述紧固螺栓的另侧往下作用位移的纵向分力。
[0024]优选地,所述基座的环状壁墙外周壁形成有一环状凸缘,所述环状凸缘在相对于所述紧固螺栓的另侧形成有所述抵止部位;所述下套筒的安装筒槽内周壁凹设有一环状沟槽,所述环状沟槽处形成有一环状唇缘,所述环状唇缘在相对于所述紧固螺栓的另侧形成有所述接收部位;所述抵止部位上形成有一个所述锥面,所述接收部位上则形成有一导弧面。
[0025]优选地,所述水龙头还包括一上套盖,用以套固在所述内套筒顶端,且所述龙头壳体可被纵向限位在所述上套盖与下套筒间原地转动。
[0026]本实用新型的水龙头固定构造,由于使用者或组装人员可以从台面上利用夹持组件轻易且快速地将基座固定于台面上方的开口处,并可透过将可转动的水龙头下套筒套合于基座后,旋紧下套筒上螺合的紧固螺栓抵顶于基座的螺栓卡槽,将可转动的水龙头固定于基座上,而完成水龙头从台面上安装的作业。因此,无须像现有技术一样,被迫从台面下进行安装操作。故整个安装操作相当简易、快速且牢靠;同理,其拆卸作业也相当简易、快速,所以安装拆卸作业均符合人性化操作需求。
[0027]本实用新型利用基座上设置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使动态管路与静态管路相互隔离的设计,可有效避免动态管路被抽拉移动时,受到静态管路的干涉与阻碍。因此,可确保与该动态管路相连接的喷嘴头每次被抽拉操作与自动复位时,均能保持相当良好的稳定性与顺畅度。
[0028]本实用新型利用在内套筒底端设置环状底壁、限位嵌块,以及在下套筒设置环状凸缘及限位嵌槽,同时搭配螺合套件的卡扣定位与螺锁结构设计,可以确保下套筒与内套筒彼此间能够简易、快速且牢靠地相互组装定位。
[0029]本实用新型也可利用在下套筒设置环状凸墙、第一纵向滑槽、第二纵向滑槽与卡槽,以及在该内套筒上设置滑块、弹性卡块的滑扣定位设计,使下套筒与内套筒彼此间同样能够简易、快速且牢靠地相互组装定位,且无须搭配螺合套件。
[0030]本实用新型利用在下套筒的安装筒槽内周壁设置一定位滑槽,搭配在该基座的环状壁墙外周壁设置一定位滑块的设计,可确保下套筒的螺孔与该基座的螺栓卡槽快速且准确地定位,而有助于两者准确且快速地组装固定。
[0031]本实用新型利用在基座一侧的螺栓卡槽槽底面采斜平面设计,同时利用在基座另侧设置抵止部位与在下套筒设置相对于该抵止部位的接收部位,以及该抵止部位与接收部位任一呈锥面或斜面设计,可以确保该紧固螺栓末端抵顶该槽底面时,分别在该下套筒两侧产生一个将该下套筒往下作用位移的纵向分力,使该下套筒得以往下紧密地迫紧于该台面的顶壁面,进而确保该下套筒与台面间的组装牢靠性与密封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固定构造的结构组合图;
[0033]图2为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固定构造的前视平面图;
[0034]图3为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固定构造的沿着图2剖面线1-1的局部侧视剖面图;
[0035]图4为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固定构造的图3中局部放大图;
[0036]图5为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固定构造的基座与夹持组件的结构组合图;
[0037]图6为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固定构造的基座、夹持组件与水槽台面的立体结构图;
[0038]图7为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固定构造的基座与夹持组件的俯视平面图;
[0039]图8为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固定构造的沿着图7剖面线2-2的侧视剖面图;
[0040]图9为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固定构造的基座的立体结构图;
[0041]图10为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固定构造的基座的底视立体结构图;
[0042]图11为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固定构造的基座、下套筒、螺合套件及内套筒的结构图,且所述基座通过一夹持组件安装固定于一水槽台面上;
[0043]图12为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固定构造的下套筒的立体结构图;
[0044]图13为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固定构造的下套筒的俯视平面图;
[0045]图14为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固定构造的沿着图13剖面线3-3的侧视剖面图;
[0046]图15为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固定构造的基座通过夹持组件安装于台面上俯视平面图,并显示有套合于基座上,但尚未旋紧所述紧固螺栓的下套筒;
[0047]图16为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固定构造的沿着图15剖面线4-4的侧视剖面图;
[0048]图17为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固定构造的图16上的紧固螺栓被旋紧后的状态结构图;
[0049]图18为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固定构造的内套筒与下套筒的立体分解图;
[0050]图19为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固定构造的内套筒与下套筒的另一立体分解图。
[0051]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0052]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53]如图1至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龙头固定构造的第一实施例,可安装适用于一个具有一开口 Ia的水槽台面I上,典型的水槽台面I是由厨房用厨柜的顶板所形成,顾名思义,厨柜通常还安装有一水槽,而水龙头固定构造即安装于水槽周围的台面I上。
[0054]本实用新型的水龙头固定构造主要包括一基座10、一夹持组件20、一可转动的水龙头30,以及一紧固螺栓40 ;以下针对上述组成构件分述说明。
[0055]如图5至8所示,关于基座10,包括一体连接的一支撑部位IOa及一穿伸部位10b。
[0056]如图9、10所示,支撑部位IOa具有一环状壁墙11,以及一个连接于环状壁墙11内壁面靠近端底端的环状台阶12,且环状壁墙11外周壁凹设有一螺栓卡槽111。环状台阶12上贯穿有两个纵向通孔121,且内周壁间界定出一穿入口 122。
[0057]穿伸部位IOb具有一个自环状台阶12底壁面且沿着穿入口 122周缘往下一体纵向延伸的筒状壁墙13,以及两个一体连接于筒状壁墙13外周壁上的定位挡杆14,且筒状壁墙13内部界定出一纵向通道15连通于穿入口 122。
[0058]环状台阶12底壁面在筒状壁墙13外围处形成有一环状靠抵区域123,当基座10的穿伸部位IOb由上而下从台面10的开口 Ia往下贯穿后,即可通过环状靠抵区域123与台面I的开口 Ia周围顶壁面Ib相互靠抵,使基座10的支撑部位IOa得以被支撑裸露于台面10上。需注意的是,所述纵向通孔121是位于环状靠抵区域123内侧,用以避开环状靠抵区域123。
[0059]关于夹持组件20,如图5至8所示,包括两定位螺杆21及两夹持块22。
[0060]定位螺杆21,分别原地转动地贯穿定位于基座10的纵向通孔121。如上所述,由于所述纵向通孔121是位于环状靠抵区域123内侧,且避开环状靠抵区域123,因此,定位螺杆21得以顺利地从各纵向通孔121往下贯穿通过,而不会与台面I的开口 Ia内周壁产生干涉。
[0061]所述夹持块22,分别螺合于各定位螺杆21上,并可在各定位螺杆21被转动时,受到基座10上各相邻定位挡杆14的限制转动往上轴向位移,进而夹持抵紧于台面I的开口Ia周围底壁面lc,以将基座10夹固于台面I上。
[0062]本实施例的定位螺杆21底端还分别螺接有一定位套23,用以限制各夹持块22往下轴向位移脱离定位螺杆21。
[0063]关于可转动的水龙头30,如图1至4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可转动的拉出式水龙头30,包括一内套筒31、一螺合套件32、一下套筒33、一控制阀组件34、一上套盖35、一龙头壳体36及一喷嘴头37。
[0064]如图11所示,螺合套件32,螺合锁固于内套筒31底部。
[0065]如图11至14所示,下套筒33,被夹固于内套筒31与螺合套件32间,其内部界定出一安装筒槽331,可由上往下穿套定位于基座10外部,且安装筒槽331的周围壁墙332上径向设置有一螺孔333。
[0066]控制阀组件34,组装固定于内套筒31顶端,其底端具有一通水管路,本实施例的通水管路包括一冷水进水管341、一热水进水管342及一混合水出水管343,皆可往下贯穿通过内套筒31、螺合套件32、基座10的穿入口 122及纵向通道15。
[0067]上套盖35,套固于内套筒31顶端。
[0068]龙头壳体36,可原地转动地套接于内套筒31的外部,并被纵向限制在上套盖35与下套筒33间。
[0069]喷嘴头37,定位于龙头壳体36上,其上连接有一个贯穿通过基座10纵向通道15的抽拉软管371,用以连接混合水出水管343,且喷嘴头37可被活动拉出及释放复位。
[0070]如图11至14所示,本实施例下套筒33的安装筒槽331内周壁凹设有一定位滑槽334延伸至下套筒33的底缘。基座10的环状壁墙11外周壁突设有一定位滑块112,可纵向嵌套滑入定位滑槽334内。因此,下套筒33的螺孔333与基座10的螺栓卡槽111可以达到快速及准确定位的效果。
[0071 ] 如图11至14所示,本实施例的内套筒31还具有一环状底壁311,并于其上延伸有两限位嵌块312。下套筒33的安装筒槽331内周壁靠近上方处沿着圆周方向突伸有一环状凸缘335,可被夹固于内套筒31的环状底壁311与螺合套件32间,且环状凸缘335上凹设有两限位嵌槽336,可分别供各限位嵌块312纵向嵌卡滑入,以限制内套筒31与下套筒33相对转动,而方便螺合套件32与内套筒31进行松紧螺合操作。
[0072]关于紧固螺栓40,如图11、14所示,用以螺合于下套筒33的螺孔333,进而与基座10的螺栓卡槽111相互抵止迫紧,使可转动的水龙头30可被组装固定于基座10上。
[0073]本实施例的基座10,在其筒状壁墙13靠近下方的内周壁处连接有一隔离管壁131,如图4、9、10所示,可以在纵向通道15内区隔出一个较大空间的第一通道15a及一个较小空间的第二通道15b。第一通道15a可供冷水进水管341、热水进水管342及混合出水管343由此贯穿通过;第二通道15b可供抽拉软管371由此贯穿通过。需特别说明的是,上述冷水进水管341、热水进水管342及混合出水管343属于静态管路,而抽拉软管371属于动态管路,利用上述隔离管壁131的设计,可将上述静态管路与动态管路彼此相互隔离,确保动态管路被抽拉移动时,不致于受到上述静动管路的干扰与阻碍,使喷嘴头37可以达到平稳、顺畅地抽拉复位效果。
[0074]本实施例基座10的螺栓卡槽111具有一个槽底面113,槽底面113是由上往下渐深呈倾斜平面状,如图5、16所示。据此,当旋紧紧固螺栓40时,其末端会抵顶槽底面113,使基座10与下套筒33彼此间产生纵向分力,由于基座10被固定于台面I上无法移动,因此,纵向分力会形成一个将下套筒33往下作用位移的力量,使下套筒33底缘,特别是紧固螺栓40的相对侧底缘得以紧密地抵顶于台面I顶壁面lb,如图15至17所示,进而确保两者间的密封性,防止产生渗水现象。本实施例的下套筒33底壁面上还嵌卡定位有一密封垫圈337,可随着下套筒33往下位移,而抵紧于上述顶壁面lb,可以增加密封效果。
[0075]如图8、9所示,本实施例基座10的环状壁墙11在相对于紧固螺栓40的另侧形成有一抵止部位114 ;其中,基座10的环状壁墙11外周壁形成有一环状凸缘115,抵止部位114是由相对于紧固螺栓40另侧的环状凸缘115所形成,如图15至17所示。
[0076]如图12、14所示,本实施例下套筒33的安装筒槽331内周壁相对形成有一个可受抵止部位114抵顶迫紧的接收部位338 ;其中,下套筒33的安装筒槽331内周壁凹设有一环状沟槽330,环状沟槽330处形成有一环状唇缘339,接收部位338是由相对于紧固螺栓40另侧的环状唇缘339所形成。[0077]本实施例的抵止部位114具有一较大的锥面,接收部位338则具有一导弧面,凭借锥面设计,可在旋紧紧固螺栓40时,其末端得以抵顶槽底面113,并产生一个将下套筒33相对于紧固螺栓40的另侧往下作用位移的纵向分力,使下套筒33底缘,特别是相对于紧固螺栓40另侧的底缘得以紧密地抵顶台面I顶壁面lb,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下套筒33是利用底壁面上嵌卡定位的一密封垫圈337抵紧密封于上述顶壁面lb,可以确保两者间的密封性,防止产生渗水现象。
[0078]上述实施例的抵止部位114为一锥面,接收部位338为一导弧面,但不以此为限。原则上,只要至少任一为锥面或斜面设计,使两者在相互抵止作用时能够迫使下套筒33往下作用位移,皆可达成本实用新型的预期功效。
[0079]本实施例还包括了 一个现有常见的重锤50,如图1至3所示,用以固定于抽拉软管371上,作为喷嘴头37被拉出释放后自动复位的动力源。
[0080]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水龙头固定构造的安装操作方法简单说明如下:
[0081]a、将基座10固定于台面I上。安装前,先将夹持组件20定位于基座10上,并适当地调整夹持块22的方位与角度,使基座10的筒状壁墙12,以及夹持组件20的夹持块22、定位螺杆21能够从台面I的开口 Ia由上往下贯穿通过至台面I下方。接着,利用一般工具或特定工具旋转操作各定位螺杆21,使夹持块22在定位挡杆14的限制转动下,得以往上位移抵顶夹紧于台面I底壁面Ic的开口 Ia周围处,使基座10能够轻易地通过操作夹持组件20夹固于台面I上。
[0082]b、将可转动的水龙头30固定于基座10上。安装前,可转动的水龙头30各组件通常皆已预先组装完成,包括下套筒33,通常也已预先利用螺合套件32与内套筒31相互螺合锁紧,将其夹紧固定于彼此间,因此,使用者或组装人员只需冷水进水管341、热水进水管342及混合水出水管343这些通水管路连同抽拉软管371 —起从基座10的第一通道15a与第二通道15b往下穿出。之后,将下套筒33的安装筒槽331对准基座10的环状壁墙11,同时将安装筒槽331内的定位滑槽334对准环状壁墙11的定位滑块112后往下嵌套,即可将整个可转动的水龙头30定位于基座10上。接着,将螺合于下套筒33螺孔333上的紧固螺栓40锁紧,使其牢固地抵顶于基座10的螺栓卡槽111内,便可完成可转动的水龙头30与基座10的固定作业,最后,将抽拉软管371与混合水出水管343相互连接,并组装调整重锤50位置,即可完成整个水龙头30的安装工作。
[0083]同理,拆卸水龙头30时,只须将混合水出水管343与抽拉软管371拆离,再旋松紧固螺栓40,即可快速地将水龙头30整个往上抽拉脱离基座10进行保养维修或更换。
[0084]本实用新型是以可转动拉出式水龙头作为实施例,但不以此为限,也可以为一般非拉出式之可转动水龙头,其差别在于没有上述喷嘴头、抽拉软管及重锤,且控制阀组件底端的通水管路只包括上述冷水进水管及热水进水管,而上述混合水出水管是设置于上述龙头壳体内部,并连接于龙头壳体的出水口。
[0085]如图11所示,上述实施例的下套筒33必须配合一螺合套件32与内套筒31相互螺合,方可组装固定于内套筒31底端。但不以此为限,下套筒33与内套筒31也可通过略微的结构变形设计直接组装固定,而无须上述螺合套件32,其结构说明如下。
[0086]如图18、19所示,下套筒33的安装筒槽331内周壁顶端突伸有一环状凸墙33a,环状凸墙33a上开设至少两缺口,分别用以界定出沿着轴向延伸的至少一第一纵向滑槽33b及至少一第二纵向滑槽33c ;下套筒33的安装筒槽331顶缘还剖设有至少一卡槽33d。内套筒31靠近底端处的外周壁形成有一阶级环壁313,用以抵顶下套筒33的环状凸墙33a顶壁面,并在阶级环壁313的下方外周壁至少突伸有一滑块314,以及至少一个可弹性扩张及缩合的弹性卡块315 ;滑块314可由上而下自下套筒33的第一纵向滑槽33b滑入,弹性卡块315可由上而下自下套筒33的第二纵向滑槽33c滑入。当内套筒31往预定方向转动时,滑块314可与环状凸墙33a底壁面相互卡扣定位,以限制内套筒31往上纵向脱离,弹性卡块315则同步滑入卡槽33d内,并通过本身的弹性扩张与卡槽33d相互卡扣,以限制内套筒31沿圆周方向转动。
[0087]本实施例的弹性卡块315具有一个可弹性扩张及缩合的翼状部位31a,以及一个自翼状部位31a外壁面一体突伸,用以卡扣定位于卡槽内的凸柱31b。
[0088]较佳的是,下套筒33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纵向滑槽33b、两个第二纵向滑槽33c及两个卡槽33d。内套筒31对称设置有两个滑块314及两个弹性卡块315,且至少一个滑块314上形成有一纵向壁墙31c,可在内套筒31往预定方向转动时与相对的一个第一纵向滑槽33b的边侧壁面相互抵止定位,以确保各弹性卡块315恰可分别卡扣定位于各卡槽33d内。
[0089]由上述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固定构造,可以轻易地从台面I上进行安装与拆卸操作,而无须如现有技术一样,被迫从台面I下方进行安装操作,故施工相当快速简便,符合人性化操作需求。
[0090]本实用新型利用基座10上的定位滑块112与下套筒33的定位滑槽334设计,可以确保基座10与下套筒33准确且快速地组装定位。换句话说,当下套筒33套合于基座10后,其上的紧固螺栓40便可快速地对准基座10的螺栓卡槽111,故可有效缩短组装时间,以增加组装效率,也可增加组装牢靠性,以提高组装品质。
[0091]本实用新型巧妙地利用螺栓卡槽111槽底面113呈斜平面的设计,当紧固螺栓40末端抵顶槽底面113时,便可产生迫使下套筒33往下作动位移的纵向分力,使得下套筒33能够往下迫紧于台面I顶壁面Ib上,其优点在于可增加下套筒33与台面I顶壁面Ib间的密封效果,避免产生渗水现象,同时也增加组装的牢固性,防止下套筒33产生松动。当然,下套筒33底端的密封垫圈337设计,也有助于提升防水密封效果。
[0092]本实用新型利用基座10的环状壁墙11在相对于紧固螺栓40的另侧设置一抵止部位114,配合下套筒33的安装筒槽331内周壁相对形成一个可受抵止部位114抵顶迫紧的接收部位338,同时通过抵止部位114与接收部位338任一呈锥面或斜面设计,便可在紧固螺栓40抵紧槽底面113时产生一个将下套筒33相对于紧固螺栓40的另侧往下作用位移的纵向分力,使下套筒33底缘,特别是相对于紧固螺栓40另侧的底缘得以抵顶于台面I顶壁面lb,进而确保两者间的密封性,同样可避免产生渗水现象。需注意的是,配合上述螺栓卡槽111槽底面113呈斜平面的设计,更能确保下套筒33与台面I间的密封性。
[0093]本实用新型的基座10设置有相互隔离的第一通道15a与第二通道15b,可使静态管路与动态管路相互隔离,因此,可确保属于动态管路的抽拉软管371能够顺畅地被抽拉移动,进而使喷嘴头37可以平稳顺畅地被抽拉操作与自动复位。
[0094]本实用新型特别适用于可转动的水龙头30或可转动的拉出式水龙头30与台面I上的固定,尤其可在不影响龙头壳体36转动与喷嘴头37抽拉复位功能的情形下被简易、快速且牢固地安装固定于台面I上。
[0095]本实用新型利用上述第一实施例在下套筒33上设置环状凸缘335、限位嵌槽336,以及在内套筒31上设置环状底壁311及限位嵌块312,同时搭配螺合套件32的设计,轻易地将下套筒33组装夹固于内套筒31底部。
[0096]本实用新型还可利用在下套筒33上设置上述环状凸墙33a、第一纵向滑槽33b、第二纵向滑槽33c及卡槽33d,以及在内套筒31上设置上述滑块314与弹性卡块315的滑扣定位设计,使下套筒33与内套筒33得以准确、快速且牢靠地相互组装在一起,由于无须设置上述螺合套件32,因此,便可有效减少构件,降低开模、生产制造的成本,还可提高组装速度与效率,同时可直接手动组装,无须借助特定工具松紧转动螺合套件32。
[0097]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水龙头固定构造,可供安装于一个具有一开口的台面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座,包括一体连接的一支撑部位及一穿伸部位;所述支撑部位具有一环状壁墙,以及一个连接于所述环状壁墙内壁面靠近底端处的环状台阶;所述环状壁墙外周壁凹设有一螺栓卡槽;所述环状台阶上贯穿有两纵向通孔,且内周壁间界定出一穿入口 ;所述穿伸部位具有一个自所述环状台阶底壁面且沿着所述穿入口周缘往下一体纵向延伸的筒状壁墙,以及两一体连接于所述筒状壁墙外周壁上的定位挡杆,且所述筒状壁墙内部界定出一纵向通道连通于所述穿入口 ;所述环状台阶底壁面在所述筒状壁墙外围处形成有一环状靠抵区域,可在所述基座的穿伸部位自所述台面的开口往下贯穿时靠抵于所述开口周围的顶壁面,并使所述支撑部位被支撑裸露于所述台面上,且所述纵向通孔位于所述环状靠抵区域内侧,用以避开所述环状靠抵区域; 一夹持组件,包括两定位螺杆,分别原地转动地贯穿定位于所述基座的纵向通孔;两夹持块,分别螺合于各定位螺杆上,可在各定位螺杆被转动时,受到所述基座上各相邻定位挡杆的限制转动往上轴向位移,进而夹持抵紧于所述台面的开口周围底壁面,以将所述基座夹固于所述台面上; 一可转动的水龙头,包括一内套筒;一下套筒,被组装固定于所述内套筒底端,其内部界定出一安装筒槽,可由上往下穿套定位于所述基座的外部,且所述安装筒槽的周围壁墙上径向设置有一螺孔;一控制阀组件,被组装固定于所述内套筒顶端,其底端具有一通水管路,可往下贯穿通过所述内套筒及所述基座的纵向通道; 一紧固螺栓,用以螺合于所述下套筒的螺孔,进而与所述基座的螺栓卡槽相互抵止迫紧,使所述可转动的水 龙头可被组装固定于所述基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龙头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转动的水龙头包括一龙头壳体,可原地转动地套接于所述内套筒的外部;一喷嘴头,被安装于所述龙头壳体上,其上连接有一个贯穿于所述基座纵向通道的抽拉软管;所述控制阀组件底端的通水管路包括一冷水进水管、一热水进水管,以及一个用以连接于所述抽拉软管的混合水出水管;所述喷嘴头可供拉出及释放后自动复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龙头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筒状壁墙在靠近下方的内周壁处连接有一隔离管壁,可在所述纵向通道内区隔出一个较大空间的第一通道及一个较小空间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可供所述冷水进水管、热水进水管及混合出水管由此贯穿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可供所述抽拉软管由此贯穿通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龙头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套筒的安装筒槽内周壁凹设有一定位滑槽延伸至所述下套筒的底缘;所述基座的环状壁墙外周壁突设有一定位滑块,用以纵向嵌套滑入所述定位滑槽内,使所述下套筒的螺孔与所述基座的螺栓卡槽得以快速准确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龙头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转动的水龙头还包括一螺合套件,用以螺合锁固于所述内套筒底部,以将所述下套筒夹固于所述内套筒与螺合套件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龙头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具有一环状底壁,其上延伸有至少一限位嵌块;所述下套筒的安装筒槽内周壁靠近上方处沿着圆周方向突伸有一环状凸缘,可被夹固于所述内套筒的环状底壁与所述螺合套件间,且所述环状凸缘上凹设有至少一限位嵌槽,可供所述限位嵌块纵向嵌卡滑入,以限制所述内套筒与下套筒相对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龙头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套筒的安装筒槽内周壁顶端突伸有一环状凸墙,所述环状凸墙上开设至少两缺口,分别用以界定出沿着轴向延伸的至少一第一纵向滑槽及至少一第二纵向滑槽;所述下套筒的安装筒槽顶缘还剖设有至少一卡槽;所述内套筒靠近底端处的外周壁形成有一阶级环壁,用以抵顶所述下套筒的环状凸墙顶壁面,并在所述阶级环壁的下方外周壁至少突伸有一滑块,以及至少一个可弹性扩张及缩合的弹性卡块;所述滑块可由上而下自所述下套筒的第一纵向滑槽滑入,所述弹性卡块可由上而下自所述下套筒的第二纵向滑槽滑入;当所述内套筒往预定方向转动时,所述滑块可与所述环状凸墙底壁面相互卡扣定位,以限制所述内套筒往上纵向脱离,所述弹性卡块则同步滑入所述卡槽内,并通过本身的弹性扩张与卡槽相互卡扣,以限制所述内套筒沿圆周方向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龙头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卡块具有一个可弹性扩张及缩合的翼状部位,以及一个自所述翼状部位外壁面一体突伸,用以卡扣定位于所述卡槽内的凸柱。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龙头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上还形成有一纵向壁墙,可在所述内套筒往预定方向转动时与所述第一纵向滑槽的边侧壁面相互抵止定位,并确保所述弹性卡块恰可卡扣定位于所述卡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龙头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套筒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纵向滑槽、两个所述第二纵向滑槽及两个所述卡槽;所述内套筒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滑块及两个所述弹性卡块;至少一个所述卡块上形成有一纵向壁墙,可在所述内套筒往预定方向转动时与相对的一个所述第一纵向滑槽的边侧壁面相互抵止定位,以确保各弹性卡块恰可分别卡扣定位于各卡槽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龙头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螺杆底端各螺接有一定位套,用以限制所述夹持块往下轴向位移,以防止其脱离所述定位螺杆。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龙头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转动的水龙头还包括一重锤,用以组装固定于所述抽拉软管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龙头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螺栓卡槽具有一个可供所述紧固螺栓末端抵顶的槽底面,所述槽底面是由上往下渐深呈倾斜平面状,可以在所述紧固螺栓抵紧所述槽底面时产生一个将所述下套筒相对于所述紧固螺栓的一侧往下作用位移的纵向分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龙头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环状壁墙在相对于所述紧固螺栓的另侧形成有一抵止部位;所述下套筒的安装筒槽内周壁则相对形成有一个可受所述抵止部位抵顶迫紧的接收部位;所述抵止部位与接收部位至少一个形成有一锥面,可以在所述紧固螺栓抵紧所述槽底面时产生一个将所述下套筒相对于所述紧固螺栓的另侧往下作用位移的纵向分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水龙头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环状壁墙外周壁形成有一环状凸缘,所述环状凸缘在相对于所述紧固螺栓的另侧形成有所述抵止部位;所述下套筒的安装筒槽内周壁凹设有一环状沟槽,所述环状沟槽处形成有一环状唇缘,所述环状唇缘在相对于所述紧固螺栓的另侧形成有所述接收部位;所述抵止部位上形成有一个所述锥面,所述接收部位上则形成有一导弧面。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龙头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龙头还包括一上套盖,用以套固在所述内套筒顶端,且所述龙头壳体可被纵向限位在所述上套盖与下套筒间原地转动。`
【文档编号】E03C1/18GK203462531SQ201320422849
【公开日】2014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16日
【发明者】李秋勇, 武拥军, 李俊宏, 潭万红, 许维勉, 林颐苹 申请人:成霖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