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9065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来排放雨水的排水系统(1);用来排放污水的排污系统(2);安装在排水系统(1)下游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1a)之间的分流装置(3),具有用来收集初雨的初雨收集室(3a),以及位于初雨收集室(3a)下游的在初雨收集室(3a)蓄满后再收集后雨的后雨收集室(3b),其中初雨收集室(3a)蓄满后自动封闭;与所述初雨收集室(3a)连通的初雨蓄水系统(4a);分别与所述初雨收集室(3a)和排污系统(2)连通的初雨退水管道(5a);与所述后雨收集室(3b)连通的后雨蓄水系统(4b);连接后雨收集室(3b)/后雨蓄水系统(4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后雨退水管道(5b)。
【专利说明】—种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城镇排水,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来分流并储存初雨、后雨的蓄排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城市建筑区一般处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起端流域,在此雨水排除的源头区域开展雨水收集利用,一般需要建造雨水蓄水池,蓄水池要建在建筑区雨水管道的末端,以保证能收集到足够的雨水量。
[0003]一般根据收集的雨水量计算蓄水池的尺寸,蓄水池需要占据建筑区内的平面和地下用地。由于建筑区往往建有车库等地下构筑物,还要布置市政管线、化粪池等,蓄水池的位置很难安排。一般情况,建筑区内的雨水管道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管道间的落差不大,蓄水池内较深的存水不能靠重力流排出,只能建小型泵站用泵抽取。而如果要求蓄水池内的存水能够靠重力流排出,只能是将蓄水池做的较浅,使池底的高度高于外部排水管道,但这样一来就需要扩大蓄水池的占地面积,以保证蓄水池能够储存足够多的雨水,这就使得蓄水池的位置更难安排。有时,蓄水池安排的位置不在雨水管道的末端,只能收集部分流域的雨水,造成一场降雨中的雨水收集不足,雨水收集的效率不高。此外,为保证蓄水池内水质,通常的办法是在蓄水池中采取分格措施,将初期雨水和后期雨水分开蓄存。雨后,再将初期雨水进行处理或用泵抽入污水管线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同时,后期雨水除做雨水利用外,为准备下一场降雨或清淤管理,也需要将后期雨水用泵抽入外部雨水管线将其排放。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能够实现对初期雨水和后期雨水的分流、收集、储蓄和自排,从而有效的治理面源污染、实施雨洪利用和减轻城市内涝灾害。
[0005]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包括:用来排放雨水的排水系统;用来排放污水的排污系统;安装在排水系统下游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之间的分流装置,具有用来收集初雨的初雨收集室,以及位于初雨收集室下游的在初雨收集室蓄满后再收集后雨的后雨收集室,其中初雨收集室蓄满后自动封闭,以便将收集的初雨与后雨分隔;与所述初雨收集室连通的初雨蓄水系统;分别与所述初雨收集室和排污系统连通的初雨退水管道;与所述后雨收集室连通的后雨蓄水系统;连接后雨收集室/后雨蓄水系统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后雨退水管道。
[0007]优选地,所述排水系统包括多个用来收集雨水的雨水口 ;通过雨水支线管道与雨水口连通的多个雨水检查井;和连通相邻雨水检查井的多个雨水管道;所述后雨蓄水系统包括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彼此连通。
[0008]优选地,分流装置包括:集中分流井,其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其进水口与所述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连通,其出水口通过另一个雨水管道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一个雨水检查井连通;集中分流井的井底低于所述雨水管道管底;设置在集中分流井内的所述初雨收集室,其顶部开有初雨进口,所述初雨进口处安装有第一活动盖板装置;设置在集中分流井内的所述后雨收集室,与初雨收集室相隔离,其顶部开有后雨进口,所述后雨进口处安装有第二活动盖板装置;设置在集中分流井内的水流通道,由所述进水口延伸至所述出水口,其底部与所述雨水管道管底平接;其中,所述初雨进口和所述后雨进口设置在所述水流通道的底部,并沿水流方向依次布置。
[0009]优选地,集中分流井内设置有一对竖直墙,分别由所述进水口延伸至出水口; 一对竖直墙之间固定有水平隔墙,其顶部与所述雨水管道管底平接,水平隔墙与一对竖直墙围成所述水流通道;所述水平隔墙上沿水流方向依次开有所述初雨进口、后雨进口 ;所述水平隔墙的下方设置有垂直隔墙,垂直隔墙与所述一对竖直墙垂直布置,并位于初雨进口与后雨进口之间,其顶部与水平隔墙的底面连接,其底部与所述集中分流井井底连接;分别由垂直隔墙的两端延伸至集中分流井井壁的两面斜向直墙,分别与一对竖直墙形成夹角,其顶部与一对竖直墙顶部相平,其底部与集中分流井井底连接;其中,两面斜向直墙、垂直隔墙将所述集中分流井内部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空间,邻近所述进水口的空间形成所述初雨收集室,邻近所述出水口的空间形成所述后雨收集室。
[0010]优选地,分流装置包括:初雨分流井,其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第一进水口与所述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连通,初雨分流井的井底低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设置在初雨分流井内的所述初雨收集室,其顶部开有初雨进口,所述初雨进口处安装有第一活动盖板装置;设置在初雨分流井内的第一水流通道,由所述第一进水口延伸至所述第一出水口,其底部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后雨分流井,其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第二进水口通过出水管道与第一出水口连接,第二出水口通过另一个雨水管道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一个雨水检查井连通;后雨分流井的井底低于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设置在后雨分流井内的所述后雨收集室,其顶部开有后雨进口,所述后雨进口处安装有第二活动盖板装置;设置在后雨分流井内的第二水流通道,由所述第二进水口延伸至所述第二出水口,其底部与所述出水管道和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其中,所述初雨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水流通道的底部,所述后雨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水流通道的底部。
[0011]优选地,所述初雨分流井内设置有一对第一竖直墙,分别由所述第一进水口延伸至第一出水口 ; 一对第一竖直墙之间固定有第一水平隔墙,其顶部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第一水平隔墙与一对第一竖直墙围成所述第一水流通道;所述第一水平隔墙上开有所述初雨进口 ;所述第一水平隔墙、初雨分流井井壁和井底围成所述初雨收集室;所述后雨分流井内设置有一对第二竖直墙,分别由所述第二进水口延伸至第二出水口 ;一对第二竖直墙之间固定有第二水平隔墙,其顶部与所述出水管道和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第二水平隔墙与一对第二竖直墙围成所述第二水流通道;所述第二水平隔墙上开有所述后雨进口 ;所述第二水平隔墙、后雨分流井井壁和井底围成所述后雨收集室。
[0012]优选地,所述初雨退水管道连接所述初雨收集室的一端封装有封盖,封盖的底部开有供初雨收集室内的初雨流入初雨退水管道的回流孔,回流孔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排污系统内的污水由所述回流孔流入初雨收集室;所述初雨蓄水系统包括安置在所述一个雨水管道下方的初雨蓄水管道,其一端与通过一个短线蓄水管道与所述初雨收集室连通,另一端通过一个短线蓄水管道与一个蓄排检查井连接。
[0013]优选地,所述后雨收集室通过所述后雨退水管道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所述后雨退水管道安置在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的下方,其一端与后雨收集室的底部连通,另一端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所述一个雨水检查井连通;其中,所述后雨退水管道的所述一端封装有封盖,封盖的底部开有供后雨收集室内的后雨流入后雨退水管道的回流孔,回流孔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内的雨水由所述回流孔流入后雨收集室。
[0014]优选地,分流装置包括:集中分流井,其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第一进水口与所述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连通,其井底低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设置在集中分流井内的所述初雨收集室,其顶部开有初雨进口,所述初雨进口处安装有第一活动盖板装置;设置在集中分流井内的所述后雨收集室,与初雨收集室相隔离;设置在集中分流井内的第一水流通道,由所述第一进水口延伸至所述第一出水口,其底部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所述初雨进口设置在第一水流通道底部;翻板闸井,其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第二进水口通过出水管道与第一出水口连接,第二出水口与通过另一个雨水管道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一个雨水检查井连通连接,翻板闸井的井底低于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设置在翻板闸井内的第二水流通道,由所述第二进水口延伸至所述第二出水口,其底部与所述出水管道和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设置在第二水流通道上的翻板,用来拦截流过第二水流通道的雨水,以便提高所述初雨收集室和后雨收集室的水位;与所述翻板连接的翻板驱动装置,用来驱动翻板关闭和打开。
[0015]优选地,所述集中分流井内设置有一对第一竖直墙,分别由所述第一进水口延伸至出第一出水口 ;一对第一竖直墙之间固定有第一水平隔墙,其顶部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第一水平隔墙与一对第一竖直墙围成所述第一水流通道;所述第一水平隔墙上开有所述初雨进口 ;所述第一水平隔墙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垂直隔墙,第一垂直隔墙与所述一对第一竖直墙垂直布置,其顶部与第一水平隔墙的底面连接,其底部与所述集中分流井井底连接;所述初雨进口位于所述第一垂直隔墙与所述第一进水口之间;由第一垂直隔墙的一端延伸至集中分流井井壁的一面斜向直墙,与第一竖直墙形成夹角,其顶部与一对第一竖直墙顶部相平,其底部与集中分流井井底连接;其中,一对第一竖直墙中邻接所述斜向直墙的一个竖直墙上位于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斜向直墙之间的部分开有溢流口,溢流口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第一水流通道外部的雨水由所述溢流口流入第一水流通道;另一个竖直墙位于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一垂直隔墙之间的部分其底部向下延伸与所述集中分流井井底连接;斜向直墙、垂直隔墙和所述另一个竖直墙将所述集中分流井内部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空间,邻近所述第一进水口的空间形成所述初雨收集室,邻近所述第一出水口的空间形成所述后雨收集室。
[0016]优选地,所述翻板闸井内设置有一对第二竖直墙,分别由所述第二进水口延伸至出第二出水口,一对第二竖直墙的顶部高于所述一对第一竖直墙的顶部;一对第二竖直墙底部之间固定有第二水平隔墙,其顶部与所述出水管道和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第二水平隔墙与一对第二竖直墙围成所述第二水流通道;所述第二水平隔墙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垂直隔墙,第二垂直隔墙与所述一对第二竖直墙垂直布置,其顶部与第二水平隔墙的底面连接,其底部与所述翻板闸井井底连接;其中,所述一对第二竖直墙位于所述第二垂直隔墙与所述第二出水口之间的部分其底部向下延伸与翻板闸井井底连接;所述第二垂直隔墙、第二水平隔墙、一对第二竖直墙和翻板闸井井壁围成封闭腔室;所述一对第二竖直墙分别与相应侧的翻板闸井井壁围成两个相互连通的蓄水室。
[0017]优选地,每个所述蓄水室通过一根过水管道与所述后雨收集室连通,两根过水管道与后雨收集室连接的端口位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之外,并且其管底与所述第一竖直墙顶等高;所述封闭腔室的顶部设有由固定盖板封闭的开口 ;所述一对第二竖直墙上位于固定盖板的上方安装有转轴,所述翻板的中部与转轴铰接,使得翻板能够绕转轴转动。
[0018]优选地,分流装置包括:初雨分流井,其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和第一进水口,第一进水口与所述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连通,初雨分流井的井底低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设置在初雨分流井内的所述初雨收集室,其顶部开有初雨进口,所述初雨进口处安装有第一活动盖板装置;设置在初雨分流井内的第一水流通道,由所述第一进水口延伸至所述第一出水口,其底部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所述初雨进口设置在第一水流通道底部;后雨分流井,其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第二进水口通过第一出水管道与第一出水口连接,后雨分流井的井底低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设置在后雨分流井内的所述后雨收集室;设置在后雨分流井内的第二水流通道,由所述第二进水口延伸至所述第二出水口,其底部与所述第一出水管道管底平接;翻板闸井,其上设置有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第三进水口通过第二出水管道与第二出水口连接,第三出水口通过另一个雨水管道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一个雨水检查井连通,翻板闸井的井底低于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设置在翻板闸井内的第三水流通道,由所述第三进水口延伸至所述第三出水口,其底部与所述第二出水管道和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设置在第三水流通道上的翻板,用来拦截流过第三水流通道的雨水,以便提高所述初雨收集室和后雨收集室的水位;与所述翻板连接的翻板驱动装置,用来驱动翻板关闭和打开。
[0019]优选地,所述初雨分流井内设置有一对第一竖直墙,分别由所述第一进水口延伸至第一出水口 ;一对第一竖直墙之间固定有第一水平隔墙,其顶部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第一水平隔墙与一对第一竖直墙围成所述第一水流通道;所述第一水平隔墙上开有所述初雨进口 ;所述第一水平隔墙、一对第一竖直墙、初雨分流井井壁和井底围成所述初雨收集室;所述后雨分流井内设置有一对第二竖直墙,分别由所述第二进水口延伸至第二出水口 ;一对第二竖直墙之间固定有第二水平隔墙,其底部与所述第一出水管道管底平接,第二水平隔墙与一对第二竖直墙围成所述第二水流通道;所述第二水平隔墙、一对第二竖直墙、后雨分流井井壁和井底围成所述后雨收集室;其中,一对第一竖直墙上开有溢流口,溢流口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第一水流通道外部的雨水由所述溢流口流入第一水流通道。
[0020]优选地,所述翻板闸井内设置有一对第三竖直墙,分别由所述第三进水口延伸至出第三出水口,一对第三竖直墙的顶部高于所述一对第二竖直墙的顶部;一对第三竖直墙底部之间固定有第三水平隔墙,其顶部与所述第二出水管道和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第三水平隔墙与一对第三竖直墙围成所述第三水流通道;所述第三水平隔墙的下方设置有第三垂直隔墙,第三垂直隔墙与所述一对第三竖直墙垂直布置,其顶部与第三水平隔墙的底面连接,其底部与所述翻板闸井井底连接;其中,所述一对第三竖直墙位于所述第三垂直隔墙与所述第三出水口之间的部分其底部向下延伸与翻板闸井井底连接;所述第三垂直隔墙、第三水平隔墙、一对第三竖直墙和翻板闸井井壁围成封闭腔室;所述一对第三竖直墙分别与相应侧的翻板闸井井壁围成两个相互连通的蓄水室。
[0021]优选地,每个所述蓄水室通过一根过水管道与所述后雨收集室连通,两根过水管道与后雨收集室连接的端口位于所述第二水流通道之外,并且其管底与所述第二竖直墙顶等高;所述封闭腔室的顶部设有由固定盖板封闭的开口 ;所述一对第三竖直墙上位于固定盖板的上方安装有转轴,所述翻板的中部与转轴铰接,使得翻板能够绕转轴转动。
[0022]优选地,翻板上位于所述转轴与翻板底部之间固定有连杆轴;所述翻板驱动装置包括:安置在所述封闭腔室内的L型板,L型板的顶端与所述封闭腔室的内壁铰接;一对连接杆,其一端分别与L型板的两侧连接,另一端分别伸出所述固定盖板与所述连杆轴铰接;浮桶,安装在L型板的竖直板与水平板之间;一对方形桶,分别套装在一对连接杆上,其底部固定在所述固定盖板上;以及虹吸管,其一端位于一个蓄水室内,另一端与封闭腔室的底部连通。
[0023]优选地,初雨退水管道连接所述初雨收集室的一端封装有封盖,封盖的底部开有供初雨收集室 内的初雨流入初雨退水管道的回流孔,回流孔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排污系统内的污水由所述回流孔流入初雨收集室;所述初雨蓄水系统包括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垂直布置的一个初雨蓄水管道,其一端通过一个短线蓄水管道与所述初雨收集室连通,另一端通过一个短线蓄水管道与一个初雨蓄水检查井连通。
[0024]优选地,所述封闭腔室通过第一退水管道与所述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所述第一退水管道安置在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下方,其一端与所述封闭腔室的底部连通,其另一端与所述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所述一个雨水检查井连通;一个所述蓄水室通过第二退水管道与所述排污系统连通;其中,所述第一退水管道的所述一端封装有封盖,封盖的底部开有供封闭腔室内的雨水流入第一退水管道的回流孔,回流孔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中的雨水由所述回流孔流入封闭腔室?’第二退水管道连接所述蓄水室的一端封装有封盖,封盖的底部开有供蓄水室内的雨水流入第二退水管道的回流孔,回流孔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排污系统中的污水由所述回流孔流入蓄水室。
[0025]优选地,后雨蓄水系统中的一个后雨蓄水检查井通过所述后雨退水管道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所述后雨退水管道的一端与所述一个后雨蓄水检查井的底部连通,另一端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另一个雨水检查井连通;其中,所述后雨退水管道的所述一端封装有封盖,封盖的底部开有供后雨蓄水系统内的后雨流入后雨退水管道的回流孔,回流孔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内的雨水由所述回流孔流入后雨蓄水系统。
[0026]优选地,初雨进口的一端形成台阶状,使得初雨进口的顶部开口宽度大于初雨进口的底部开口宽度;所述第一活动盖板装置包括:第一水平盖板,其宽度与所述初雨进口的顶部开口宽度相等;第一活页,分别与所述初雨进口的所述一端的内壁和所述第一水平盖板相应一端的底面连接;第一倒“7”形盖板,其竖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水平盖板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浮桶,固定在第一水平盖板底部,并位于第一水平盖板与第一倒“7”形盖板形成的夹角处。
[0027]优选地,后雨进口的一端形成台阶状,使得后雨进口的顶部开口宽度大于后雨进口的底部开口宽度;所述第二活动盖板装置包括:第二水平盖板,其宽度与所述初雨进口的顶部开口宽度相等;第二活页,分别与所述初雨进口的所述一端的内壁和所述第二水平盖板相应一端的底面连接;第二倒“V,形盖板,其竖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水平盖板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浮桶,固定在第二水平盖板底部,并位于第二水平盖板与第二倒“7”形盖板形成的夹角处。
[0028]优选地,后雨蓄水系统包括:与所述雨水管道长线并列布置的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多个后雨蓄水管道中的一个通过一个直角型短线蓄水管道与所述后雨收集室连通,相邻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连通,相邻后雨蓄水检查井和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连通。
[0029]优选地,后雨蓄水系统包括:垂直于所述雨水管道长线布置的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多个后雨蓄水管道中的一个通过一个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与所述后雨收集室连通,相邻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连通,相邻后雨蓄水检查井和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连通。
[0030]优选地,后雨蓄水系统包括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中的一部分与所述雨水管道长线并列布置,其余部分垂直于所述雨水管道长线布置,所述一部分与所述其余部分位于所述雨水管道长线的同一侧,所述一部分中的一个后雨蓄水管道、所述其余部分中的一个后雨蓄水管道与所述后雨收集室通过三通型短线蓄水管道连通;相邻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连通,相邻后雨蓄水检查井和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连通。
[0031]优选地,后雨蓄水系统包括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多个后雨蓄水管道中的一部分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位于所述雨水管道长线的一侧并与其并列布置,所述一部分中的一个后雨蓄水管道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与所述后雨收集室连通,其余部分后雨蓄水管道位于所述雨水管道长线的另一侧,沿雨水管道支线布置,所述后雨蓄水系统与所述排水系统交叉处设置蓄排检查井。
[0032]优选地,所述其余部分后雨蓄水管道安置在所述支线雨水管道正下方,其两端分别通过一根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与一个蓄排检查井连通;或者,所述其余部分后雨蓄水管道两两并列布置分别位于所述支线雨水管道下方两侧,其两端分别通过一根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与一个蓄排检查井连通。
[003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0034]本实用新型采用分流装置对初雨和后雨进行分流,并采用蓄水管道替代蓄水池进行了初雨和后雨相互隔离收集和储存,使蓄水管道与排水管道组合布置,解决了蓄水池体量大,集中用地难安排问题,并在上下游落差不足的情况下,用翻板闸抬高蓄水水位,保证蓄水能够重力流退水。做到初期雨水收、弃后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期雨水蓄留回用,不用时可以自排清空,为下一场降雨做好准备和方便清淤管理。最终达到节省大量水资源、改善因雨水携带的面源污染物对城市水环境所造成的污染状况、减轻城市内涝灾害的目的。【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5]图1是本实用新型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36]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37]图3是沿图2中I — I线的剖视图;
[0038]图4是本实用新型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0039]图5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
[0040]图6是沿图5中II —II线的剖视图;
[0041]图7是本实用新型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0042]图8是图7中C部分的放大图;
[0043]图9是沿图8中III一III线的剖视图;
[0044]图10是本实用新型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0045]图11是图10中D部分的放大图;
[0046]图12是沿图11中IV—IV线的剖视图;
[0047]图13是沿图11中V —V线的剖视图;
[0048]图14是沿图1中VI—VI线的剖视图;
[0049]图15是沿图1中VII—VII线的剖视图;
[0050]图16是沿图1中珊一VDI线的剖视图。
[0051]附图标记说明:1_排水系统;la_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10、10a、10b_雨水检查井;ll、lla、llb、llc、lld-雨水管道;2_排污系统;3_分流装置;3a_初雨收集室;3b_后雨收集室;30、30’-集中分流井;31-进水口 ;32_出水口 ;33a-初雨进口 ;33b_后雨进口 ;34a-第一活动盖板装置;340a-第一水平盖板;341a_第一活页;342a_第一倒“7”形盖板;343a-第一浮桶;34b-第二活动盖板装置;35_水流通道;36_竖直墙;37_水平隔墙;38-垂直隔墙;39_斜向直墙;30a-初雨分流井;30b_后雨分流井;31’、31a_第一进水口 ;32’、32a-第一出水口 ;31b、71-第二进水口 ;32b、72_ 第二出水口 ;33a_ 初雨进口 ;33b_ 后雨进口 ;34a-第一活动盖板装置,34b-第二活动盖板装置;35’、35a-第一水流通道;35b、75-第二水流通道;36a、36a’、36b’’ -第一竖直墙;360_溢流口 ;36b、76_第二竖直墙;37a、37’ -第一水平隔墙;37b、77-第二水平隔墙;38’ -第一垂直隔墙;78_第二垂直隔墙;78’ -第三垂直隔墙;39’ -斜向直墙;4a-初雨蓄水系统;4b_后雨蓄水系统;40_蓄排检查井;40a-初雨蓄水检查井;41a、41a’ -初雨蓄水管道;41b、41c、41d、41e_后雨蓄水管道;42b-三通型短线蓄水管道;43b-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4b-直角型短线蓄水管道;5a_初雨退水管道;5b-后雨退水管道;5c-第一退水管道;5d-第二退水管道;60-L形板;61_连接杆;62_浮桶;63_方形桶;64_虹吸管;70、70’_翻板闸井;71’_第三进水口 ;72’_第三出水口 ;73a、73b-蓄水室;74_翻板;74a_转轴;74b_连杆轴;75’_第三水流通道;76’_第三竖直墙;77’ -第三水平隔墙;79_封闭腔室;79a-固定盖板;8_出水管道;81_第一出水管道;82_第二出水管道;8a、8b-过水管道;9_封盖;90_回流孔;91_止回拍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52]图1是本实用新型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沿图2中I 一 I线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包括:用来排放雨水的排水系统I ;用来排放污水的排污系统2 ;安装在排水系统下游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a之间的分流装置3,具有用来收集初雨的初雨收集室3a,以及位于初雨收集室下游的在初雨收集室蓄满后再收集后雨的后雨收集室3b,其中初雨收集室蓄满后自动封闭,以便将收集的初雨与后雨分隔;与初雨收集室3a连通的初雨蓄水系统4a,用来储蓄初雨收集室收集的初雨;分别与初雨收集室3a和排污系统2连通的初雨退水管道5a,以便将初雨收集室和初雨蓄水系统储蓄的初雨排入排污系统2,通过排污系统排入污水处理厂(图中未示出)进行处理;与后雨收集室3b连通的后雨蓄水系统4b,用来储蓄后雨收集室收集的后雨;连接后雨收集室3b/后雨蓄水系统4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a的后雨退水管道5b,以便在当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中的水量减少时,将后雨收集室和后雨蓄水系统中储蓄的后雨排入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以便排放。
[0053]其中,本实用新型的排水系统I包括多个用来收集雨水的雨水口(图中未示出);通过雨水支线管道与雨水口连通的多个雨水检查井10 ;多个蓄排检查井40 ;和连通相邻雨水检查井、蓄排检查井40的多个雨水管道11、11a、lib、11c、lid。本实用新型的后雨蓄水系统4b包括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40b和多个后雨蓄水管道41b、41c、41d、41e,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彼此连通。
[005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40b和多个后雨蓄水管道41b可以沿着排水系统的雨水管道长线布置,并且后雨蓄水系统与雨水管道长线并列布置,多个后雨蓄水管道中的一个通过一个直角型短线蓄水管道与后雨收集室连通,相邻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连通,相邻后雨蓄水检查井和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连通;相邻后雨蓄水管道之间和相邻后雨蓄水检查井和后雨蓄水管道之间还连通有通气管道。
[0055]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40b和多个后雨蓄水管道41b也可以垂直于雨水管道长线布置或者斜向布置,多个后雨蓄水管道中的一个通过一个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与后雨收集室连通,相邻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连通,相邻后雨蓄水检查井和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连通;相邻后雨蓄水管道之间和相邻后雨蓄水检查井和后雨蓄水管道之间还连通有通气管道。
[0056]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40b和多个后雨蓄水管道41b还可以这样布置: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中的一部分与雨水管道长线并列布置,其余部分垂直于雨水管道长线布置或斜向布置,并且这两部分位于雨水管道长线的同一侧,两部分中的一个后雨蓄水管道与后雨收集室通过三通型短线蓄水管道42b连通;相邻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3b连通,相邻后雨蓄水检查井和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连通;相邻后雨蓄水管道之间和相邻后雨蓄水检查井和后雨蓄水管道之间还连通有通气管道。
[0057]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40b和多个后雨蓄水管道41b还可以这样布置:多个后雨蓄水管道中的一部分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位于雨水管道长线的一侧并与其并列布置,上述一部分后雨蓄水管道中的一个后雨蓄水管道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与后雨收集室连通,其余部分后雨蓄水管道位于雨水管道长线的另一侧,沿雨水管道支线布置,后雨蓄水系统与排水系统交叉处设置蓄排检查井40。例如,如图1所示,两个后雨蓄水管道41b沿雨水管道长线布置,两个后雨蓄水管道41b的起端通过一个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与后雨收集室连通,一个后雨蓄水管道41c与后雨蓄水管道41b分别位于雨水管道长线的两侧,后雨蓄水管道41c对应两个后雨蓄水管道41b的末端,并位于支线雨水管道Ilc的正下方,后雨蓄水管道41c的一端通过一个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两个后雨蓄水管道41b的末端通过一个直角型短线蓄水管道44b分别与一个蓄排检查井40连通,蓄排检查井40与雨水管道连通;后雨蓄水管道41c的另一端通过一个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与一个蓄排检查井连通。或者,例如一对后雨蓄水管道41d、41e并列布置分别位于支线雨水管道Ild下方两侦仪如图15所示),一对后雨蓄水管道41d、41e对应两个后雨蓄水管道41b的中部,其两端分别通过一根短线蓄水管道与一个蓄排检查井连通,两个后雨蓄水管道41b通过一个三通型短线蓄水管道与一个蓄排检查井连通,相邻蓄排检查井之间通过雨水管道和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连通;相邻后雨蓄水管道之间和相邻后雨蓄水检查井和后雨蓄水管道之间还连通有通气管道。
[0058]其中,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蓄排检查井40包括上层的雨水检查井和位于雨水检查井下方的蓄水检查井,雨水检查井和蓄水检查井口径相等,雨水检查井和蓄水检查井之间设置有隔层,隔层的中心设置有可开闭的密封井盖,蓄水检查井与短线蓄水管道连通,雨水检查井与雨水管道连通。
[0059]本实用新型的蓄水管道(包括初雨蓄水管道和后雨蓄水管道)为用来储蓄水的长线管道,其坡度为O?0.15%。。
[0060]实施例1
[0061]当蓄水管道(包括初雨蓄水管道、后雨蓄水管道)的管顶高程小于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管底高程时,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分流装置3包括:集中分流井30,其上设置有进水口 31和出水口 32,其进水口 31与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IIa连通,其出水口 32通过另一个雨水管道Il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a的一个雨水检查井IOa连通;集中分流井的井底低于雨水管道IlaUlb管底;设置在集中分流井内的初雨收集室3a,其顶部开有初雨进口 33a,初雨进口 33a处安装有第一活动盖板装置34a ;设置在集中分流井内的后雨收集室3b,与初雨收集室相隔离,其顶部开有后雨进口 33b,后雨进口处安装有第二活动盖板装置34b ;设置在集中分流井内的水流通道35,由进水口 31延伸至出水口 32,其底部与雨水管道IlaUlb管底平接;其中,初雨进口和后雨进口设置在水流通道35的底部,并沿水流方向依次布置。
[0062]具体地,如图2、3所示,集中分流井内30设置有一对竖直墙36,分别由进水口 31延伸至出水口 32,一对竖直墙36之间的宽度等于雨水管道IlaUlb的口径面积除以直径,一对竖直墙的墙顶位于雨水管道IlaUlb管底以上大于或等于管半径的高度;一对竖直墙36之间固定有水平隔墙37,水平隔墙37顶部与雨水管道IlaUlb管底相平,水平隔墙37与一对竖直墙36围成水流通道35 ;水平隔墙37上沿水流方向依次开有初雨进口 33a、后雨进口 33b ;水平隔墙的下方设置有垂直隔墙38,垂直隔墙38与一对竖直墙36垂直布置,并位于初雨进口与后雨进口之间,其顶部与水平隔墙37的底面连接,其底部与集中分流井井底连接;两面斜向直墙39分别由垂直隔墙38的两端延伸至集中分流井井壁,分别与一对竖直墙36形成夹角,两面斜向直墙39的顶部与一对竖直墙36顶部相平,其底部与集中分流井井底连接。其中,两面斜向直墙39、垂直隔墙38将集中分流井内部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空间,邻近进水口 31的空间形成初雨收集室3a,邻近出水口 32的空间形成后雨收集室3b。
[0063]如图1、2、3所示,后雨收集室3b通过后雨退水管道5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后雨退水管道5b安置在雨水管道Ilb的下方,其一端与后雨收集室3b的底部连通,另一端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雨水检查井IOa连通(如图1所示),其连接均为底平连接。其中,后雨退水管道5b与后雨收集室连接的一端安装有止回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止回装置包括:封装在后雨退水管道5b与后雨收集室连接的一端的封盖9,封盖9的底部开有供后雨收集室内的后雨流入后雨退水管道的回流孔90,回流孔上安装有止回拍门91,以便防止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内的雨水由回流孔流入后雨收集室。
[006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初雨蓄水系统4a包括安置在雨水管道Ila下方沿雨水管道长线布置的初雨蓄水管道41a (如图14所示),其一端通过一个短线蓄水管道与初雨收集室3a底部连通,另一端通过一个短线蓄水管道与一个蓄排检查井连接。这里说的“连接”并不连通,即初雨蓄水管道41a与该蓄排检查井连接的端部由封盖封闭,使得初雨蓄水管道41a中的初雨不能流入蓄排检查井,只是在需要对初雨蓄水管道进行清淤或检修时,可以通过打开该封盖对初雨蓄水管道41a进行清淤或检修。
[0065]本实用新型的初雨退水管道5a连接初雨收集室3a的一端安装有止回装置,止回装置的结构与上述相同,以便防止排污系统内的污水由回流孔流入初雨收集室。
[0066]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初雨进口的一端形成台阶状,使得初雨进口的顶部开口宽度大于初雨进口的底部开口宽度;第一活动盖板装置34a包括:第一水平盖板340a,其宽度与初雨进口的顶部开口宽度相等,用来封盖初雨进口顶部;第一活页341a,分别与初雨进口的上述一端的内壁和第一水平盖板340a相应一端的底面连接;第一倒“V,形盖板342a,其竖板的一端与第一水平盖板340a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浮桶343a,固定在第一水平盖板340a底部,并位于第一水平盖板340a与第一倒“V,形盖板342a形成的夹角处。
[0067]本实用新型的后雨进口和第二活动盖板装置的结构与初雨进口和第一活动盖板装置的结构相同。
[0068]下面结合附图1、2、3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分流初雨、后雨的过程。
[0069]当排水系统中的初雨由进水口 31流入集中分流井时,初雨沿水流通道35流动,当初雨沿水流通道35流动至初雨进口 33a时,初雨由初雨进口 33a跌入初雨收集室3a,进而进入初雨蓄水系统4a以便储存。位于初雨收集室内的第一浮桶343a在初雨浮力的作用下逐步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水平盖板340a绕第一活页341a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3所示),随着初雨收集室内水位的不断升高,第一水平盖板340a逐步转动至水平状态,此时第一活动盖板装置将初雨进口封闭,此时初雨收集室收集满。初雨收集室3a和初雨蓄水系统4a中储存的初雨由初雨退水管道5a逐步排入排污系统。
[0070]初雨蓄水管道和初雨收集室的大小可以根据汇水面积和降雨的初雨厚度计算出的初雨量来设置,以便初雨蓄水系统和初雨收集室能够将初雨全部收集。
[0071]排水系统中的后雨由进水口 31流入集中分流井时,后雨沿水流通道35流动,当后雨沿水流通道35流经初雨进口到达后雨进口 33b时,后雨由后雨进口 33b跌入后雨收集室3b,进而进入后雨蓄水系统4b以便储存。同样,位于后雨收集室内的第二活动盖板装置在后雨浮力的作用下逐步将后雨进口封闭,此时后雨收集室收集满。排水系统中的后续雨水便由进水口 31经水流通道35由出水口 32排出。这样,便实现了初雨和后雨的分流和收集,从而减少因雨水携带的面源污染物对城市水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减轻城市内涝灾害。
[0072]当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a中的水量减少时,在重力流的作用下,后雨退水管道5b上的止回拍门91打开,使得后雨收集室和后雨蓄水系统储存的后雨在重力流的作用下由回流孔90经后雨退水管道5b逐步排入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la。
[0073]后雨收集室和后雨蓄水系统储存的后雨可以进行回收利用。
[0074]实施例2
[0075]当蓄水管道(包括初雨蓄水管道、后雨蓄水管道)的管顶高程小于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管底高程时,如图4、5、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分流装置3包括:初雨分流井30a,其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 31a和第一出水口 32a,第一进水口与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Ila连通,初雨分流井的井底低于雨水管道Ila管底;设置在初雨分流井内的初雨收集室3a,其顶部开有初雨进口 33a,初雨进口处安装有第一活动盖板装置34a ;设置在初雨分流井30a内的第一水流通道35a,由第一进水口 31a延伸至第一出水口 32a,其底部与雨水管道IIa管底平接;后雨分流井30b,其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 31b和第二出水口 32b,第二进水口 31b通过出水管道8与第一出水口 32a连接,第二出水口 32b通过另一个雨水管道Il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a的一个雨水检查井IOa连通;后雨分流井30b的井底低于雨水管道I Ib管底;设置在后雨分流井30b内的后雨收集室3b,其顶部开有后雨进口33b,后雨进口处安装有第二活动盖板装置34b ;设置在后雨分流井30b内的第二水流通道35b,由第二进水口延伸至第二出水口,其底部与出水管道8和雨水管道Ilb管底平接;其中,初雨进口设置在第一水流通道的底部,后雨进口设置在第二水流通道的底部。
[0076]具体地,如图5、6所不,初雨分流井30a内设置有一对第一竖直墙36a,分别由第一进水口 31a延伸至第一出水口 32a; —对第一竖直墙36a之间的宽度等于雨水管道Ila的口径面积除以直径,一对竖直墙的墙顶位于雨水管道Ila管底以上大于或等于管半径的高度;一对第一竖直墙36a之间固定有第一水平隔墙37a,第一水平隔墙37a的顶部与雨水管道Ila管底相平,第一水平隔墙37a与一对第一竖直墙36a围成第一水流通道35a ;第一水平隔墙37a上开有初雨进口 33a ;第一水平隔墙、初雨分流井井壁和井底围成初雨收集室。
[0077]后雨分流井30b内设置有一对第二竖直墙36b,分别由述第二进水口 31b延伸至第二出水口 32b 对第二竖直墙36b之间的宽度等于雨水管道Ilb的口径面积除以直径,一对竖直墙的墙顶位于雨水管道Ilb管底以上大于或等于管半径的高度;一对第二竖直墙36b之间的宽度与一对第一竖直墙36a之间的宽度相等,一对第二竖直墙36b的高度与一对第一竖直墙36a的高度相等;一对第二竖直墙36b之间固定有第二水平隔墙37b,第二水平隔墙37b的顶部与出水管道8和雨水管道Ilb管底相平,第二水平隔墙37b与一对第二竖直墙36b围成第二水流通道35b ;第二水平隔墙37b上开有后雨进口 33b ;第二水平隔墙、后雨分流井井壁和井底围成后雨收集室。
[0078]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079]下面结合附图4、5、6描述本实施例的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分流初雨、后雨的过程。
[0080]当排水系统中的初雨由第一进水口 31a流入初雨分流井时,初雨沿第一水流通道35a流动,当初雨沿第一水流通道35a流动至初雨进口 33a时,初雨由初雨进口 33a跌入初雨收集室3a,进而进入初雨蓄水系统4a以便储存。位于初雨收集室内的第一浮桶343a在初雨浮力的作用下逐步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水平盖板340a绕第一活页341a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6所示),随着初雨收集室内水位的不断升高,第一水平盖板340a逐步转动至水平状态,此时第一活动盖板装置将初雨进口封闭,此时初雨收集室收集满。初雨收集室3a和初雨蓄水系统4a中储存的初雨由初雨退水管道5a逐步排入排污系统。
[0081]排水系统中的后雨由第一进水口 31a流入初雨分流井时,后雨沿第一水流通道35a流动,经第一出水口 32a、出水管道8、第二进水口 31b进入后雨分流井30b,之后后雨沿第二水流通道35b流动,当后雨沿第二水流通道35b流至后雨进口 33b时,后雨由后雨进口33b跌入后雨收集室3b,进而进入后雨蓄水系统4b以便储存。同样,位于后雨收集室内的第二活动盖板装置在后雨浮力的作用下逐步将后雨进口封闭,此时后雨收集室收集满。排水系统中的后续雨水便由第一进水口 31a经第一水流通道35a、第一出水口 32a排出,之后经出水管道8、第二进水口 31b、第二水流通道35b、第二出水口 32b排出。这样,便实现了初雨和后雨的分流和收集,从而减少因雨水携带的面源污染物对城市水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减轻城市内涝灾害。
[0082]本实施例的初雨和后雨退水的过程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083]实施例3
[0084]当蓄水管道(包括初雨蓄水管道、后雨蓄水管道)的管顶高程大于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管底高程时,如图7、8、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分流装置包括:集中分流井30’,其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 31’和第一出水口 32’,第一进水口 31’与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Ila连通,其井底低于雨水管道Ila管底;设置在集中分流井30’内的初雨收集室3a,其顶部开有初雨进口 33a,初雨进口处安装有第一活动盖板装置34a ;设置在集中分流井30’内的后雨收集室3b,与初雨收集室相隔离;设置在集中分流井内的第一水流通道35’,由第一进水口 31’延伸至第一出水口 32’,其底部与雨水管道Ila管底平接,初雨进口 33a设置在第一水流通道35’底部;翻板闸井70,其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 71和第二出水口 72,第二进水口 71通过出水管道8与第一出水口 32’连接,第二出水口 72与通过另一个雨水管道Il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a的一个雨水检查井IOa连通,翻板闸井70的井底低于雨水管道Ilb管底;设置在翻板闸井内的第二水流通道75,由第二进水口延伸至第二出水口,其底部与出水管道8和雨水管道Ilb管底平接;设置在第二水流通道75上的翻板74,用来拦截流过第二水流通道的雨水,以便提高初雨收集室和后雨收集室的水位;与所述翻板连接的翻板驱动装置,用来驱动翻板关闭和打开。
[0085]具体地,如图8、9所示,集中分流井30’内设置有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分别由第一进水口 31’延伸至出第一水口 32’;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之间的宽度等于雨水管道Ila的口径面积除以直径,一对竖直墙的墙顶位于雨水管道Ila管底以上,其高度根据蓄水管道的顶高度而定;一对第一竖直墙之间固定有第一水平隔墙37’,第一水平隔墙37’的顶部与雨水管道Ila管底相平,第一水平隔墙与一对第一竖直墙围成第一水流通道35’ ;第一水平隔墙37’上开有初雨进口 33a ;第一水平隔墙37’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垂直隔墙38’,第一垂直隔墙38’与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垂直布置,其顶部与第一水平隔墙37’的底面连接,其底部与集中分流井30’井底连接;初雨进口 33a位于第一垂直隔墙38’与第一进水口 31’之间;一面斜向直墙39’由第一垂直隔墙38’的一端延伸至集中分流井井壁,与第一竖直墙36a’形成夹角,其顶部与一对第一竖直墙顶部相平,其底部与集中分流井井底连接;其中,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中邻接斜向直墙39’的一个竖直墙36a’上位于第一进水口 31’和第一垂直隔墙38’之间的部分开有溢流口 360,溢流口 360上安装有止回拍门(图中未示出),以便防止第一水流通道外部的雨水由溢流口流入第一水流通道;另一个竖直墙36b’位于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垂直隔墙之间的部分其底部向下延伸与集中分流井井底连接;斜向直墙39’、垂直隔墙38’和竖直墙36b’将集中分流井内部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空间,邻近第一进水口 31’的空间形成初雨收集室3a,邻近第一出水口 32’的空间形成后雨收集室3b。
[0086]翻板闸井70内设置有一对第二竖直墙76,分别由第二进水口 71延伸至出第二出水口 72,一对第二竖直墙76的顶部高于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的顶部,一对第二竖直墙76之间的宽度等于雨水管道Ilb的口径面积除以直径,一对第二竖直墙76的高度等于雨水管道Ilb和出水管道8的直径;一对第二竖直墙76之间固定有第二水平隔墙77,第二水平隔墙77与出水管道8和雨水管道Ilb管底相平,第二水平隔墙77与一对第二竖直墙76围成第二水流通道75 ;第二水平隔墙77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垂直隔墙78,第二垂直隔墙与一对第二竖直墙垂直布置,其顶部与第二水平隔墙的底面连接,其底部与翻板闸井70井底连接;其中,一对第二竖直墙76位于第二垂直隔墙78与第二出水口 72之间的部分其底部向下延伸与翻板闸井井底连接;第二垂直隔墙、第二水平隔墙、一对第二竖直墙和翻板闸井井壁围成封闭腔室79 ;—对第二竖直墙分别与相应侧的翻板闸井井壁围成两个相互连通的蓄水室73a、73b (—对第二竖直墙76位于第二垂直隔墙78与第二进水口 71之间的部分其底部不与翻板闸井井底连接,因此使得两个蓄水室73a、73b相互连通)。两蓄水室73a、73b分别通过一根过水管道8a、8b与后雨收集室3b连通,两根过水管道8a、8b与后雨收集室连接的端口位于第一水流通道之外,并且其管底与第一竖直墙36a’、36b’墙顶等高,如图9所不,封闭腔室79的顶部设有由固定盖板79a封闭的开口 ;一对第二竖直墙76上位于固定盖板的上方安装有转轴74a,翻板74的中部与转轴74a铰接,使得翻板能够绕转轴转动。
[0087]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翻板74上位于转轴74a与翻板底部之间固定有连杆轴74b ;本实用新型的翻板驱动装置包括:安置在封闭腔室79内的L型板60,L型板的顶端与封闭腔室的内壁铰接;一对连接杆61,其一端分别与L型板的两侧连接,另一端分别伸出固定盖板79a与连杆轴74b的两端铰接;浮桶62,安装在L型板的竖直板与水平板之间;一对方形桶63,分别套装在一对连接杆61上,其底部固定在固定盖板79a上,其顶部开口位于翻板74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区域内,以防止越过翻板74顶部的雨水由连接杆61与固定盖板79a之间的缝隙进入封闭腔室79 ;以及虹吸管64,其一端位于一个蓄水室73b内,另一端与封闭腔室79的底部连通。
[0088]再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初雨蓄水系统4a包括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Ila垂直布置或斜向布置的初雨蓄水管道41a’,其一端通过一个短线蓄水管道与初雨收集室3a连通,另一端通过一个短线蓄水管道与一个初雨蓄水检查井40a连通。
[0089]如图7、8、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封闭腔室79通过第一退水管道5c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a连通;第一退水管道5c安置在雨水管道I Ib下方,其一端与封闭腔室79的底部连通,其另一端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a的雨水检查井IOa连通;一个蓄水室73a通过第二退水管道5d与排污系统2连通;其中,第一退水管道5c与封闭腔室19连接的一端安装有止回装置,以便防止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中的雨水由回流孔流入封闭腔室;第二退水管道5d连接蓄水室73a的一端安装有止回装置以便防止排污系统中的污水由回流孔流入蓄水室。本实施例的止回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090]本实用新型的后雨蓄水系统中的一个后雨蓄水检查井40b通过后雨退水管道5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a连通,后雨退水管道5b的一端与一个后雨蓄水检查井40b的底部连通,另一端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另一个雨水检查井IOb连通;其中,后雨退水管道5b与后雨蓄水检查井40b的一端安装有止回装置,以便防止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内的雨水由所述回流孔流入后雨蓄水系统。本实施例的止回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09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活动盖板装置34a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092]下面结合附图7、8、9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分流初雨、后雨的过程。
[0093]当排水系统中的初雨由第一进水口 31’流入集中分流井时,初雨沿第一水流通道35’流动,当初雨沿第一水流通道35’流动至初雨进口 33a时,初雨由初雨进口 33a跌入初雨收集室3a,进而进入初雨蓄水系统4a以便储存。位于初雨收集室内的第一浮桶343a在初雨浮力的作用下逐步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水平盖板340a绕第一活页341a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9所示),随着初雨收集室内水位的不断升高,第一水平盖板340a逐步转动至水平状态,此时第一活动盖板装置将初雨进口封闭,进入第一水流通道35’的雨水不会再由初雨进口 33a跌入初雨收集室3a,而是由第一水流通道35’流向第二水流通道75。
[0094]由于翻板74的止挡作用,使得流经第一水流通道35’、第二水流通道75的雨水不会由翻板闸井70流出,从而使得第一水流通道35’、第二水流通道75中水位升高,当第一水流通道35’中的水位升高至溢流口 360时,雨水由溢流口 360流出第一水流通道35’进入第一竖直墙36a’与斜向直墙39’之间,雨水继续流入初雨收集室。
[0095]随着雨水的不断流入,初雨收集室内的水位不断升高,当初雨收集室内的水位升高至与斜向直墙39’顶部平齐时,此时第一水流通道35’中的水位也升高至与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的顶部平齐,水位再升高时,便会使得初雨收集室中的雨水翻越斜向直墙39’的顶部进入后雨收集室,第一水流通道35’中的雨水翻越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的顶部进入后雨收集室3b,后雨收集室收集雨水。
[0096]随着后雨收集室中雨水的不断进入,后雨收集室的水位不断升高,当后雨收集室的水位升高至与一对第一竖直墙的顶部平齐时,水位再升高时,雨水便会由由两条过水管道8a、8b流入两个蓄水室73a、73b。
[0097]随着蓄水室73a、73b中雨水的不断流入,蓄水室73a、73b中的水位不断升高,当蓄水室中的水位升高至与虹吸管64的管口平齐时,虹吸管64发生虹吸现象,蓄水室73a、73b中雨水由虹吸管导入封闭腔室79内,在封闭腔室79内雨水的浮力作用下,浮桶62逐渐上升,从而通过L型板60向上推动一对连接杆61,一对连接杆61推动翻板74使其绕转轴74a顺时针转动,直至翻板74转动至水平状态,此时翻板74的止挡作用消除,第一水流通道35’和第二水流通道75中的雨水流过翻板,由第二出水口 72流出。
[0098]随着第二出水口 72处雨水的排出,第一水流通道35’和第二水流通道75中的水位逐渐降低,直至流干。由于后雨收集室中的雨水无法回流入第一水流通道,因此后雨收集室中的水位保持在与一对第一竖直墙顶部平齐的状态。而溢流口 360上设置有止回拍门,使得第一水流通道中的雨水可以由溢流口流出,但第一水流通道外的雨水无法由溢流口流入第一水流通道,因此,第一水流通道中的水位减退后,初雨收集室中的水位依然保持在与斜向直墙39’和竖直墙36a’顶部平齐的状态,从而实现了初雨收集室和后雨收集室水位的抬高,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因蓄水管道(包括初雨蓄水管道、后雨蓄水管道)的管底高程低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排水管道管底高程使得初雨蓄水系统和后雨蓄水系统储蓄的雨水无法在重力流的作用下排出的现象。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初雨和后雨的分流和收集,从而减少因雨水携带的面源污染物对城市水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减轻城市内涝灾害。
[0099]初雨收集室和初雨蓄水系统储蓄的雨水由初雨退水管道5a逐步排入排污系统。
[0100]蓄水室73a、73b中剩余的雨水由第二退水管5d排入排污系统2。
[0101]当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a中的水量减少时,在重力流的作用下,后雨退水管道5b上的止回拍门打开,使得后雨收集室和后雨蓄水系统储存的后雨在重力流的作用下由回流孔经后雨退水管道5b逐步排入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la。
[0102]封闭腔室79内的雨水经第一退水管道5c流入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la,随着封闭腔室79内雨水的不断减少,浮桶62逐渐下降,从而通过L形板60带动一对连接杆61下降,一对连接杆61向下拉动翻板74,使得翻板74绕转轴74a逆时针转动,直至浮桶62降至封闭腔室79的底部,此时,翻板74重新回到图9所示的状态,为下一次降雨起到止挡作用。
[0103]后雨收集室和后雨蓄水系统储存的后雨可以进行雨水利用。
[0104]实施例4
[0105]当蓄水管道(包括初雨蓄水管道、后雨蓄水管道)的管顶高程大于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管底高程时,如图10、11、12、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分流装置包括:初雨分流井30a,其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 32a和第一进水口 31a,第一进水口 31a与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I Ia连通,初雨分流井30a的井底低于雨水管道I Ia管底;设置在初雨分流井内的初雨收集室3a,其顶部开有初雨进口 33a,初雨进口处安装有第一活动盖板装置34a ;设置在初雨分流井内的第一水流通道35a,由第一进水口延伸至第一出水口,其底部与雨水管道Ila管底平接,初雨进口设置在第一水流通道底部;后雨分流井30b,其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 31b和第二出水口 32b,第二进水口 31b通过第一出水管道81与第一出水口 32a连接,后雨分流井30b的井底低于雨水管道Ila管底;设置在后雨分流井内的后雨收集室3b ;设置在后雨分流井内的第二水流通道35b,由第二进水口 31b延伸至第二出水口 32b,其底部与第一出水管道81管底平接;翻板闸井70’,其上设置有第三进水口 71’和第三出水口72’,第三进水口 71’通过第二出水管道82与第二出水口 32b连接,第三出水口 72’通过另一个雨水管道Il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a的一个雨水检查井IOa连通,翻板闸井70’的井底低于雨水管道Ilb管底;设置在翻板闸井内的第三水流通道75’,由第三进水口71’延伸至第三出水口 72’,其底部与第二出水管道82和雨水管道Ilb管底平接;设置在第三水流通道75’上的翻板74,用来拦截流过第三水流通道的雨水,以便提高初雨收集室和后雨收集室的水位;与翻板连接的翻板驱动装置,用来驱动翻板关闭和打开。
[0106]本实用新型的翻板74和翻板驱动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3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107]本实用新型的初雨分流井30a内的一对第一竖直墙36a上开有溢流口 360,溢流口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第一水流通道外部的雨水由溢流口 360流入第一水流通道。本实用新型的初雨分流井内部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108]本实用新型的后雨分流井内的第二水平隔墙37b上不设置后雨进口和第二活动盖板装置,后雨分流井内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109]本实用新型的翻板闸井70’内的结构与实施例3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110]本实用新型的两个蓄水室73a、73b分别通过两个过水管道8a、8b与后雨收集室连通。
[0111]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3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112]下面结合附图10、11、12、13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分流初雨、后雨的过程。
[0113]当排水系统中的初雨由第一进水口 31a流入初雨分流井时,初雨沿第一水流通道35a流动,当初雨沿第一水流通道35a流动至初雨进口 33a时,初雨由初雨进口 33a跌入初雨收集室3a,进而进入初雨蓄水系统4a以便储存。位于初雨收集室内的第一浮桶343a在初雨浮力的作用下逐步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水平盖板340a绕第一活页341a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12所示),随着初雨收集室内水位的不断升高,第一水平盖板340a逐步转动至水平状态,此时第一活动盖板装置将初雨进口封闭,进入第一水流通道35a的雨水不会再由初雨进口 33a跌入初雨收集室3a,而是由第一水流通道35a流向第二水流通道35b和第三水流通道75’。
[0114]由于翻板74的止挡作用,使得流经第一水流通道35a、第二水流通道35b和第三水流通道75’的雨水不会由翻板闸井70’流出,从而使得第一水流通道35a、第二水流通道35b和第三水流通道75’中水位升高,当第一水流通道35a中的水位升高至溢流口 360时,雨水由溢流口 360流出第一水流通道35a进入第一竖直墙36a与初雨分流井井壁之间,雨水继续流入初雨收集室。
[0115]随着雨水的不断流入,初雨收集室内的水位不断升高,当初雨收集室内的水位升高至与第一竖直墙36a顶部平齐时,此时第二水流通道35b中的水位也升高至与一对第二竖直墙36b的顶部平齐,水位再升高时,便会使得第二水流通道35b中的雨水翻越一对第二竖直墙36b的顶部进入后雨收集室,后雨收集室收集雨水。
[0116]随着后雨收集室中雨水的不断进入,后雨收集室的水位不断升高,当后雨收集室的水位升高至与第二竖直墙36b的顶部平齐时,水位再升高时,后雨收集室中的雨水便会由由两条过水管道8a、8b流入两个蓄水室73a、73b。
[0117]之后翻板闸井70’内翻板的动作过程和原理与实施例3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118]本实施例的退水过程与实施例3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119]尽管上述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修改,因此,凡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的各种修改都应当理解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来排放雨水的排水系统(1); 用来排放污水的排污系统(2); 安装在排水系统(1)下游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1a)之间的分流装置(3),具有用来收集初雨的初雨收集室(3a),以及位于初雨收集室(3a)下游的在初雨收集室(3a)蓄满后再收集后雨的后雨收集室(3b),其中初雨收集室(3a)蓄满后自动封闭,以便将收集的初雨与后雨分隔; 与所述初雨收集室(3a)连通的初雨蓄水系统(4a); 分别与所述初雨收集室(3a)和排污系统(2)连通的初雨退水管道(5a); 与所述后雨收集室(3b)连通的后雨蓄水系统(4b); 连接后雨收集室(3b) /后雨蓄水系统(4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后雨退水管道(5b)。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系统包括多个用来收集雨水的雨水口 ;通过雨水支线管道与雨水口连通的多个雨水检查井;和连通相邻雨水检查井的多个雨水管道; 所述后雨蓄水系统(4b)包括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彼此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装置(3)包括: 集中分流井(30 ),其上设置有进水口( 31)和出水口( 32 ),其进水口( 31)与所述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IIa)连通,其出水口(32)通过另一个雨水管道(II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一个雨水检查井(IOa)连通;集中分流井(30)的井底低于所述雨水管道管底; 设置在集中分流井(30)内的所述初雨收集室(3a),其顶部开有初雨进口(33a),所述初雨进口(33a)处安装有第一活动盖板装置(34a); 设置在集中分流井(30)内的所述后雨收集室(3b),与初雨收集室(3a)相隔离,其顶部开有后雨进口( 33b),所述后雨进口( 33b)处安装有第二活动盖板装置(34b); 设置在集中分流井(30)内的水流通道(35),由所述进水口(31)延伸至所述出水口(32),其底部与所述雨水管道管底平接; 其中,所述初雨进口( 33a)和所述后雨进口( 33b )设置在所述水流通道(35 )的底部,并沿水流方向依次布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分流井(30)内设置有一对竖直墙(36),分别由所述进水口(31)延伸至出水口(32); —对竖直墙(36)之间固定有水平隔墙(37 ),其顶部与所述雨水管道管底平接,水平隔墙(37 )与一对竖直墙(36 )围成所述水流通道(35); 所述水平隔墙(37)上沿水流方向依次开有所述初雨进口(33a)、后雨进口(33b); 所述水平隔墙(37)的下方设置有垂直隔墙(38),垂直隔墙(38)与所述一对竖直墙(36)垂直布置,并位于初雨进口(33a)与后雨进口(33b)之间,其顶部与水平隔墙(37)的底面连接,其底部与所述集中分流井(30)井底连接; 分别由垂直隔墙(38)的两端延伸至集中分流井(30)井壁的两面斜向直墙(39),分别与一对竖直墙(36)形成夹角,其顶部与一对竖直墙(36)顶部相平,其底部与集中分流井(30)井底连接; 其中,两面斜向直墙(39)、垂直隔墙(38)将所述集中分流井(30)内部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空间,邻近所述进水口(31)的空间形成所述初雨收集室(3a),邻近所述出水口(32)的空间形成所述后雨收集室(3b)。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装置(3)包括: 初雨分流井(30a),其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31a)和第一出水口(32a),第一进水口(31a)与所述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I Ia)连通,初雨分流井(30a)的井底低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IIa)管底; 设置在初雨分流井(30a)内的所述初雨收集室(3a),其顶部开有初雨进口(33a),所述初雨进口(33a)处安装有第一活动盖板装置(34a); 设置在初雨分流井(30a)内的第一水流通道(35a),由所述第一进水口( 31a)延伸至所述第一出水口(32a),其底部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 后雨分流井(30b),其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31b)和第二出水口(32b),第二进水口(31b)通过出水管道(8)与第一出水口(32a)连接,第二出水口(32b)通过另一个雨水管道(Il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一个雨水检查井(IOa)连通;后雨分流井(30b )的井底低于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Ilb)管底; 设置在后雨分流井(30b)内的所述后雨收集室(3b),其顶部开有后雨进口(33b),所述后雨进口(33b)处安装有第二活动盖板装置(34b); 设置在后雨分流井(30b)内的第二水流通道(35b),由所述第二进水口(31b)延伸至所述第二出水口(32b),其底部与所述出水管道和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 其中,所述初雨进口(33a)设置在所述第一水流通道(35b)的底部,所述后雨进口(33b)设置在所述第二水流通道(35b)的底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雨分流井(30a)内设置有一对第一竖直墙(36a),分别由所述第一进水口(31a)延伸至第一出水口(32a)对第一竖直墙(36a)之间固定有第一水平隔墙(37a),其顶部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第一水平隔墙(37a)与一对第一竖直墙(36a)围成所述第一水流通道(35a); 所述第一水平隔墙(37a)上开有所述初雨进口(33a);所述第一水平隔墙(37a)、初雨分流井(30a)井壁和井底围成所述初雨收集室(3a); 所述后雨分流井(30b)内设置有一对第二竖直墙(36b),分别由所述第二进水口(31b)延伸至第二出水口( 32b );—对第二竖直墙(36b )之间固定有第二水平隔墙(37b ),其顶部与所述出水管道和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第二水平隔墙(37b)与一对第二竖直墙(36b)围成所述第二水流通道(35b); 所述第二水平隔墙(37b)上开有所述后雨进口(33b);所述第二水平隔墙(37b)、后雨分流井(30b )井壁和井底围成所述后雨收集室(3b )。
7.如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雨退水管道(5a)连接所述初雨收集室(3a)的一端封装有封盖(9),封盖的底部开有供初雨收集室(3a)内的初雨流入初雨退水管道(5a)的回流孔(90),回流孔上安装有止回拍门(91),以便防止排污系统(2)内的污水由所述回流孔流入初雨收集室(3a); 所述初雨蓄水系统(4a)包括安置在所述一个雨水管道下方的初雨蓄水管道(41a),其一端与通过一个短线蓄水管道与所述初雨收集室(3a)连通,另一端通过一个短线蓄水管道与一个蓄排检查井(40)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雨收集室(3b)通过所述后雨退水管道(5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所述后雨退水管道(5b)安置在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Ilb)的下方,其一端与后雨收集室(3b)的底部连通,另一端与外 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所述一个雨水检查井(IOa)连通; 其中,所述后雨退水管道(5b)的所述一端封装有封盖,封盖的底部开有供后雨收集室(3b)内的后雨流入后雨退水管道(5b)的回流孔,回流孔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内的雨水由所述回流孔流入后雨收集室(3b )。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装置(3)包括: 集中分流井(30’),其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31’)和第一出水口(32’),第一进水口(31’)与所述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Ila)连通,其井底低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 设置在集中分流井(30’)内的所述初雨收集室(3a),其顶部开有初雨进口(33a),所述初雨进口(33a)处安装有第一活动盖板装置(34a); 设置在集中分流井(30’)内的所述后雨收集室(3b),与初雨收集室(3a)相隔离; 设置在集中分流井(30’)内的第一水流通道(35’),由所述第一进水口(31’)延伸至所述第一出水口(32’),其底部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所述初雨进口(33a)设置在第一水流通道(35’)底部; 翻板闸井(70),其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71)和第二出水口(72),第二进水口(71)通过出水管道(8)与第一出水口(32’)连接,第二出水口(72)与通过另一个雨水管道(Il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一个雨水检查井(IOa)连通连接,翻板闸井(70)的井底低于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 设置在翻板闸井(70)内的第二水流通道(75),由所述第二进水口(71)延伸至所述第二出水口(72),其底部与所述出水管道和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 设置在第二水流通道(75)上的翻板(74),用来拦截流过第二水流通道(75)的雨水,以便提高所述初雨收集室(3a)和后雨收集室(3b)的水位; 与所述翻板(74)连接的翻板驱动装置,用来驱动翻板(74)关闭和打开。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中分流井(30’ )内设置有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分别由所述第一进水口(31’)延伸至出第一出水口(32’);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之间固定有第一水平隔墙(37’),其顶部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第一水平隔墙(37’)与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围成所述第一水流通道(35,); 所述第一水平隔墙(37’ )上开有所述初雨进口(33a); 所述第一水平隔墙(37’)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垂直隔墙(38’),第一垂直隔墙(38’)与所述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垂直布置,其顶部与第一水平隔墙(37’)的底面连接,其底部与所述集中分流井(30’)井底连接;所述初雨进口(33a)位于所述第一垂直隔墙(38’)与所述第一进水口(31’)之间; 由第一垂直隔墙(38’)的一端延伸至集中分流井(30’)井壁的一面斜向直墙(39’),与第一竖直墙(36a’、36b’ )形成夹角,其顶部与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 )顶部相平,其底部与集中分流井(30’ )井底连接; 其中,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中邻接所述斜向直墙(39’)的一个竖直墙(36a’)上位于所述第一进水口(31’)和所述斜向直墙(39’)之间的部分开有溢流口(360),溢流口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第一水流通道(35’)外部的雨水由所述溢流口流入第一水流通道(35’);另一个竖直墙(36b’ )位于第一进水口(31’)和所述第一垂直隔墙(38’ )之间的部分其底部向下延伸与所述集中分流井(30’)井底连接; 斜向直墙(39 ’)、垂直隔墙(38 ’)和所述另一个竖直墙(36b ’)将所述集中分流井(30 ’)内部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空间,邻近所述第一进水口(31’)的空间形成所述初雨收集室(3a),邻近所述第一出水口(32’)的空间形成所述后雨收集室(3b)。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板闸井(70)内设置有一对第二竖直墙(76),分别由所述第二进水口(71)延伸至出第二出水 口( 72 ),一对第二竖直墙(76 )的顶部高于所述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 ’ )的顶部; 一对第二竖直墙(76)底部之间固定有第二水平隔墙(77),其顶部与所述出水管道和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第二水平隔墙(77)与一对第二竖直墙(76)围成所述第二水流通道(75); 所述第二水平隔墙(77)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垂直隔墙(78),第二垂直隔墙(78)与所述一对第二竖直墙(76)垂直布置,其顶部与第二水平隔墙(77)的底面连接,其底部与所述翻板闸井(70)井底连接; 其中,所述一对第二竖直墙(76)位于所述第二垂直隔墙(78)与所述第二出水口(72)之间的部分其底部向下延伸与翻板闸井(70)井底连接;所述第二垂直隔墙(78)、第二水平隔墙(77 )、一对第二竖直墙(76 )和翻板闸井(70 )井壁围成封闭腔室(79 );所述一对第二竖直墙(76)分别与相应侧的翻板闸井(70)井壁围成两个相互连通的蓄水室(73a、73b)。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蓄水室(73a、73b)通过一根过水管道(8a、8b)与所述后雨收集室(3b)连通,两根过水管道与后雨收集室(3b)连接的端口位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35’ )之外,并且其管底与所述第一竖直墙(36a’、36b’)顶等高; 所述封闭腔室的顶部设有由固定盖板封闭的开口 ;所述一对第二竖直墙(76)上位于固定盖板的上方安装有转轴(74a),所述翻板(74)的中部与转轴铰接,使得翻板(74)能够绕转轴转动。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装置(3)包括: 初雨分流井(30a),其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32a)和第一进水口(31a),第一进水口(31a)与所述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I Ia)连通,初雨分流井(30a)的井底低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 设置在初雨分流井(30a)内的所述初雨收集室(3a),其顶部开有初雨进口(33a),所述初雨进口(33a)处安装有第一活动盖板装置(34a); 设置在初雨分流井(30a)内的第一水流通道(35a),由所述第一进水口(31a)延伸至所述第一出水口(32a),其底部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所述初雨进口(33a)设置在第一水流通道(35a)底部; 后雨分流井(30b),其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31b)和第二出水口(32b),第二进水口(31b)通过第一出水管道(81)与第一出水口(32a)连接,后雨分流井(30b)的井底低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 设置在后雨分流井(30b)内的所述后雨收集室(3b); 设置在后雨分流井(30b)内的第二水流通道(35b),由所述第二进水口(31b)延伸至所述第二出水口(32b),其底部与所述第一出水管道管底平接; 翻板闸井(70 ’),其上设置有第三进水口(71’)和第三出水口(72’),第三进水口( 71’)通过第二出水管道(82)与第二出水口(32b)连接,第三出水口(72’ )通过另一个雨水管道(Il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一个雨水检查井(IOa)连通,翻板闸井(70)的井底低于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 设置在翻板闸井(70’)内的第三水流通道(75’),由所述第三进水口(71’)延伸至所述第三出水口(72’),其底部与所述第二出水管道和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 设置在第三水流通道(75’)上的翻板(74),用来拦截流过第三水流通道(75’)的雨水,以便提高所述初雨收集室(3a)和后雨收集室(3b)的水位; 与所述翻板(74)连接的翻板驱动装置,用来驱动翻板(74)关闭和打开。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雨分流井(30a)内设置有一对第一竖直墙(36a),分别由所述第一进水口(31a)延伸至第一出水口(32a)对第一竖直墙(36a)之间固定有第一水平隔墙(37a),其顶部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第一水平隔墙(37a)与一对第一竖直墙(36a)围成所述第一水流通道(35a); 所述第一水平隔墙(37a)上开有所述初雨进口(33a);所述第一水平隔墙(37a)、一对第一竖直墙(36a)、初雨分流井(30a)井壁和井底围成所述初雨收集室(3a); 所述后雨分流井(30b )内设置有一对第二竖直墙(36b ),分别由所述第二进水口( 3 Ib )延伸至第二出水口( 32b );—对第二竖直墙(36b )之间固定有第二水平隔墙(37b ),其底部与所述第一出水管道管底平接,第二水平隔墙(37b)与一对第二竖直墙(36b)围成所述第二水流通道(35b); 所述第二水平隔墙(37b)、一对第二竖直墙(36b)、后雨分流井(30b)井壁和井底围成所述后雨收集室(3b); 其中,一对第一竖直墙(36a)上开有溢流口(360),溢流口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第一水流通道(35a)外部的雨水由所述溢流口流入第一水流通道(35a)。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板闸井(70’)内设置有一对第三竖直墙(76’),分别由所述第三进水口(71’)延伸至出第三出水口(72’),一对第三竖直墙(76’)的顶部高于所述一对第二竖直墙(36b)的顶部; 一对第三竖直墙(76’)底部之间固定有第三水平隔墙(77’),其顶部与所述第二出水管道和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第三水平隔墙(77’)与一对第三竖直墙(76’)围成所述第三水流通道(75’); 所述第三水平隔墙(77’ )的下方设置有第三垂直隔墙(78’),第三垂直隔墙(78’ )与所述一对第三竖直墙(76 ’)垂直布置,其顶部与第三水平隔墙(77 ’)的底面连接,其底部与所述翻板闸井(70’)井底连接; 其中,所述一对第三竖直墙(76’)位于所述第三垂直隔墙(78’)与所述第三出水口(72’)之间的部分其底部向下延伸与翻板闸井(70’)井底连接;所述第三垂直隔墙(78’)、第三水平隔墙(77’)、一对第三竖直墙(76’)和翻板闸井(70’)井壁围成封闭腔室(79);所述一对第三竖直墙(76’ )分别与相应侧的翻板闸井(70’ )井壁围成两个相互连通的蓄水室(73a、73b)。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蓄水室通过一根过水管道与所述后雨收集室(3b)连通,两根过水管道与后雨收集室(3b )连接的端口位于所述第二水流通道(35b )之外,并且其管底与所述第二竖直墙(36b)顶等闻; 所述封闭腔室(79)的顶部设有由固定盖板(79a)封闭的开口 ;所述一对第三竖直墙(76’)上位于固定盖板的上方安装有转轴(74a),所述翻板(74)的中部与转轴铰接,使得翻板(74)能够绕转轴转动。
17.如权利要求12或16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板(74)上位于所述转轴与翻板(74 )底部之 间固定有连杆轴(74b );所述翻板(74 )驱动装置包括: 安置在所述封闭腔室内的L型板(60),L型板的顶端与所述封闭腔室的内壁铰接;一对连接杆(61),其一端分别与L型板的两侧连接,另一端分别伸出所述固定盖板(79a)与所述连杆轴(74b)铰接; 浮桶(62),安装在L型板的竖直板与水平板之间; 一对方形桶(63),分别套装在一对连接杆上,其底部固定在所述固定盖板上;以及 虹吸管(64),其一端位于一个蓄水室(73b)内,另一端与封闭腔室的底部连通。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雨退水管道(5a)连接所述初雨收集室(3a)的一端封装有封盖,封盖的底部开有供初雨收集室(3a)内的初雨流入初雨退水管道(5a)的回流孔,回流孔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排污系统(2)内的污水由所述回流孔流入初雨收集室(3a); 所述初雨蓄水系统(4a)包括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垂直布置的一个初雨蓄水管道(41a’),其一端通过一个短线蓄水管道与所述初雨收集室(3a)连通,另一端通过一个短线蓄水管道与一个初雨蓄水检查井(40a)连通。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闭腔室通过第一退水管道(5c)与所述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所述第一退水管道(5c )安置在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I Ib )下方,其一端与所述封闭腔室的底部连通,其另一端与所述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所述一个雨水检查井(IOa)连通;一个所述蓄水室通过第二退水管道(5d)与所述排污系统(2)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退水管道(5c)的所述一端封装有封盖,封盖的底部开有供封闭腔室内的雨水流入第一退水管道(5c)的回流孔,回流孔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中的雨水由所述回流孔流入封闭腔室; 第二退水管道(5d)连接所述蓄水室的一端封装有封盖,封盖的底部开有供蓄水室内的雨水流入第二退水管道(5d)的回流孔,回流孔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排污系统(2)中的污水由所述回流孔流入蓄水室。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雨蓄水系统(4b)中的一个后雨蓄水检查井通过所述后雨退水管道(5b )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所述后雨退水管道(5b)的一端与所述一个后雨蓄水检查井的底部连通,另一端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另一个雨水检查井连通; 其中,所述后雨退水管道(5b)的所述一端封装有封盖,封盖的底部开有供后雨蓄水系统(4b)内的后雨流入后雨退水管道(5b)的回流孔,回流孔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内的雨水由所述回流孔流入后雨蓄水系统(4b)。
21.如权利要求4、6、10、14任一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雨进口(33a)的一端形成台阶状,使得初雨进口( 33a)的顶部开口宽度大于初雨进口( 33a)的底部开口宽度;所述第一活动盖板装置(34a)包括: 第一水平盖板(340a),其宽度与所述初雨进口(33a)的顶部开口宽度相等; 第一活页(341a),分别与所述初雨进口(33a)的所述一端的内壁和所述第一水平盖板相应一端的底面连接; 第一倒“7”形盖板(342a),其竖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水平盖板的另一端连接; 第一浮桶(343a),固定在第一水平盖板底部,并位于第一水平盖板与第一倒“V,形盖板形成的夹角处。
22.如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雨进口(33b)的一端形成台阶状,使得后雨进口( 33b )的顶部开口宽度大于后雨进口( 33b )的底部开口宽度;所述第二活动盖板装置(34b)包括: 第二水平盖板,其宽度与所述初雨进口(33a)的顶部开口宽度相等; 第二活页,分别与所述初雨进口(33a)的所述一端的内壁和所述第二水平盖板相应一端的底面连接; 第二倒“7”形盖板,其竖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水平盖板的另一端连接; 第二浮桶,固定在第二水平盖板底部,并位于第二水平盖板与第二倒“7”形盖板形成的夹角处。
2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雨蓄水系统(4b)包括:与所述雨水管道长线并列布置的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多个后雨蓄水管道中的一个通过一个直角型短线蓄水管道(44b)与所述后雨收集室(3b)连通,相邻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3b)连通,相邻后雨蓄水检查井和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3b)连通。
2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雨蓄水系统(4b)包括:垂直于所述雨水管道长线布置的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多个后雨蓄水管道中的一个通过一个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3b)与所述后雨收集室(3b)连通,相邻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3b)连通,相邻后雨蓄水检查井和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3b)连通。
2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雨蓄水系统(4b)包括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中的一部分与所述雨水管道长线并列布置,其余部分垂直于所述雨水管道长线布置,所述一部分与所述其余部分位于所述雨水管道长线的同一侧,所述一部分中的一个后雨蓄水管道、所述其余部分中的一个后雨蓄水管道与所述后雨收集室(3b)通过三通型短线蓄水管道(42b)连通;相邻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3b)连通,相邻后雨蓄水检查井和后雨蓄水管道之间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3b)连通。
2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雨蓄水系统(4b)包括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多个后雨蓄水管道中的一部分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位于所述雨水管道长线的一侧并与其并列布置,所述一部分中的一个后雨蓄水管道通过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3b)与所述后雨收集室(3b)连通,其余部分后雨蓄水管道位于所述雨水管道长线的另一侧,沿雨水管道支线布置,所述后雨蓄水系统(4b)与所述排水系统交叉处设置蓄排检查井。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余部分后雨蓄水管道安置在所述支线雨水管道正下方,其两端分别通过一根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3b)与一个蓄排检查井连通; 或者,所述其余部分后雨蓄水管道两两并列布置分别位于所述支线雨水管道下方两侧,其两端分别通过一根直线型短线蓄水管道(43b)与一个蓄排检查井连通。
【文档编号】E03F1/00GK203769035SQ201420090274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8日
【发明者】段昌和 申请人:段昌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