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排放循环利用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242781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雨水排放循环利用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水排放循环利用装置,包括集水腔,集水腔上方设置有第一过滤板,第一过滤板上方设置有培育室,培育室底部设置有第二过滤板,第二过滤板上方设置多个下培育腔;培育室中部设置有第三过滤板,第三过滤板上方设置有多个上培育腔;培育室上方设置有搅拌储水腔,搅拌储水腔上方左右两端均设置有下铰链,搅拌储水腔上方中部设置有液压器,液压器上方连接有液压伸缩柱,液压伸缩柱顶端设置有上铰链,上铰链与两个下铰链之间分别设置有左集水槽和右集水槽,左集水槽和右集水槽底端均连接有下水管。该实用新型装置能够有效收集雨水,并用于培养花草苗木,增加城市绿化效果,节约了成本,也减少了雨水及污水排放造成对城市的影响。
【专利说明】雨水排放循环利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水排放循环利用装置,属于城市规划【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城市规划中,常常遇到很多雨水需要予以利用,大多是直接予以排放,造成浪费,一般的屋顶或者城市结构中,大多没有这样的功能予以实现,而任由雨水排放,造成一些损失。也不利于城市建设和规划,如果能将这些雨水予以收集,并予以培养林木或者其他城市绿化植物,则有助于节约成本,也便于增加城市绿化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排放循环利用装置,以便能够较好地收集雨水,便于在城市建设中培养花草苗木,提高雨水利用率。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雨水排放循环利用装置,包括集水腔,集水腔上方设置有第一过滤板,第一过滤板上方设置有培育室,培育室底部设置有第二过滤板,第二过滤板上方设置多个下培育腔;培育室中部设置有第三过滤板,第三过滤板上方设置有多个上培育腔;上培育腔和下培育腔交错设置;培育室顶部设置有多个柱形喷头;培育室上方设置有搅拌储水腔,搅拌储水腔上方左右两端均设置有下铰链,搅拌储水腔上方中部设置有液压器,液压器上方连接有液压伸缩柱,液压伸缩柱顶端设置有上铰链,上铰链与两个下铰链之间分别设置有左集水槽和右集水槽,左集水槽和右集水槽底端均连接有下水管,下水管底端分别与搅拌储水腔左右两侧壁相连接;培育室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抽水机,抽水机上方均连接有出水管,出水管另一端均设置在对应的下水管底部,抽水机下方均连接有进水管。
[0006]进一步地,搅拌储水腔上方位于液压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下方均连接有电机轴,电机轴均设置在搅拌储水腔中,电机轴上均设置有搅拌叶片。
[0007]进一步地,下水管中均设置有上过滤板。
[0008]进一步地,柱形喷头上均设置有阀门开关。
[0009]进一步地,第一过滤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过滤孔,第二过滤板和第三过滤板和上分别交错设置有多个第二过滤孔和第三过滤孔。
[0010]进一步地,集水腔底部左右两端均设置有过滤器,过滤器上方均与进水管底端相连接。
[0011]该装置中,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可以予以收集雨水予以再利用。雨水落在左集水槽和右集水槽中,经左集水槽和右集水槽收集后,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左集水槽和右集水槽向下流,下水管中,上过滤板对雨水进行过滤,将其中的杂质过滤掉,而过滤后的雨水则流入搅拌储水腔中,驱动电机工作,使得电机轴带动搅拌叶片旋转,对雨水进行搅拌,打开阀门开关,雨水则经柱形喷头喷入培育室中,落入上培育腔中,为其中的花草苗木或者其他培养物供水,喷在外面的水则经第三过滤孔下落至下培育腔中,对其中的花草苗木或者其他培养物进行供水,而溅出的水则经第二过滤孔落至第一过滤板上,而后经第一过滤孔向下落入集水腔中,抽水机工作,使得集水腔中收集的水经过滤器过滤被抽入进水管中,而后经出水管从新流入搅拌储水腔中,进行循环利用。其中,调节液压器,使得液压伸缩柱上下伸缩,从而调整左集水槽和右集水槽的倾斜程度,便于根据需要使用。
[0012]该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实用新型装置能够有效地予以收集雨水,并用于培养花草苗木,增加城市绿化效果,节约了成本,也减少了雨水及污水排放造成对城市的影响,有助于城市建设。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使用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标记说明:1、集水腔;2、第一过滤板;3、第一过滤孔;4、第二过滤板;5、第二过滤孔;6、第三过滤板;7、第三过滤孔;8、培育室;9、过滤器;10、进水管;11、下培育腔;12、抽水机;13、出水管;14、上过滤板;15、下水管;16、下铰链;17、右集水槽;18、电机轴;19、驱动电机;20、搅拌叶片;21、液压器;22、液压伸缩柱;23、上铰链;24、左集水槽;25、阀门开关;26、柱形喷头;27、上培育腔;28、搅拌储水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
[0016]如图1所示的雨水排放循环利用装置,包括集水腔1,集水腔I上方设置有第一过滤板2,第一过滤板2上方设置有培育室8,培育室8底部设置有第二过滤板4,第二过滤板4上方设置多个下培育腔11 ;培育室8中部设置有第三过滤板6,第三过滤板6上方设置有多个上培育腔27 ;上培育腔27和下培育腔11交错设置;培育室8顶部设置有多个柱形喷头26 ;培育室8上方设置有搅拌储水腔28,搅拌储水腔28上方左右两端均设置有下铰链16,搅拌储水腔28上方中部设置有液压器21,液压器21上方连接有液压伸缩柱22,液压伸缩柱22顶端设置有上铰链23,上铰链23与两个下铰链16之间分别设置有左集水槽24和右集水槽17,左集水槽24和右集水槽17底端均连接有下水管15,下水管15底端分别与搅拌储水腔28左右两侧壁相连接;培育室8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抽水机12,抽水机12上方均连接有出水管13,出水管13另一端均设置在对应的下水管15底部,抽水机12下方均连接有进水管10。搅拌储水腔28上方位于液压器21左右两侧均设置有驱动电机19,驱动电机19下方均连接有电机轴18,电机轴18均设置在搅拌储水腔28中,电机轴18上均设置有搅拌叶片20。下水管15中均设置有上过滤板14。柱形喷头26上均设置有阀门开关25。第一过滤板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过滤孔3,第二过滤板4和第三过滤板6和上分别交错设置有多个第二过滤孔5和第三过滤孔7。集水腔I底部左右两端均设置有过滤器9,过滤器9上方均与进水管10底端相连接。
[0017]该装置具体实施时,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可以予以收集雨水予以再利用。雨水落在左集水槽24和右集水槽17中,经左集水槽24和右集水槽17收集后,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左集水槽24和右集水槽17向下流,下水管15中,上过滤板14对雨水进行过滤,将其中的杂质过滤掉,而过滤后的雨水则流入搅拌储水腔28中,驱动电机19工作,使得电机轴18带动搅拌叶片20旋转,对雨水进行搅拌,打开阀门开关25,雨水则经柱形喷头26喷入培育室8中,落入上培育腔27中,为其中的花草苗木或者其他培养物供水,喷在外面的水则经第三过滤孔7下落至下培育腔11中,对其中的花草苗木或者其他培养物进行供水,而溅出的水则经第二过滤孔5落至第一过滤板2上,而后经第一过滤孔3向下落入集水腔I中,抽水机12工作,使得集水腔I中收集的水经过滤器9过滤被抽入进水管10中,而后经出水管13从新流入搅拌储水腔28中,进行循环利用。其中,调节液压器21,使得液压伸缩柱22上下伸缩,从而调整左集水槽24和右集水槽17的倾斜程度,便于根据需要使用。
[0018]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雨水排放循环利用装置,包括集水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腔上方设置有第一过滤板,所述第一过滤板上方设置有培育室,所述培育室底部设置有第二过滤板,所述第二过滤板上方设置多个下培育腔;所述培育室中部设置有第三过滤板,所述第三过滤板上方设置有多个上培育腔;所述上培育腔和下培育腔交错设置;所述培育室顶部设置有多个柱形喷头;所述培育室上方设置有搅拌储水腔,所述搅拌储水腔上方左右两端均设置有下铰链,所述搅拌储水腔上方中部设置有液压器,所述液压器上方连接有液压伸缩柱,所述液压伸缩柱顶端设置有上铰链,所述上铰链与下铰链之间分别设置有左集水槽和右集水槽,所述左集水槽和右集水槽底端均连接有下水管,所述下水管底端分别与搅拌储水腔左右两侧壁相连接;所述培育室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抽水机,所述抽水机上方均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另一端均设置在对应的下水管底部,所述抽水机下方均连接有进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排放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储水腔上方位于液压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下方均连接有电机轴,所述电机轴均设置在搅拌储水腔中,所述电机轴上均设置有搅拌叶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排放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管中均设置有上过滤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排放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形喷头上均设置有阀门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排放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过滤孔,所述第二过滤板和第三过滤板和上分别交错设置有多个第二过滤孔和第三过滤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排放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腔底部左右两端均设置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上方均与进水管底端相连接。
【文档编号】E03F5/10GK204174722SQ201420646540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3日
【发明者】张赟 申请人:张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