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用的耐压抗震的打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3448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建筑施工用的耐压抗震的打桩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建筑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的耐压抗震的打桩机。



背景技术:

打桩机由桩锤、桩架及附属设备等组成。桩锤依附在桩架前部两根平行的竖直导杆(俗称龙门)之间,用提升吊钩吊升。桩架为一钢结构塔架,在其后部设有卷扬机,用以起吊桩和桩锤。桩架前面有两根导杆组成的导向架,用以控制打桩方向,使桩按照设计方位准确地贯入地层。打桩机的基本技术参数是冲击部分重量、冲击动能和冲击频率。桩锤按运动的动力来源可分为落锤、汽锤、柴油锤、液压锤等。桩锤有单动汽锤和双动汽锤两种。单动汽锤以柱塞或汽缸作为锤头,蒸汽驱动锤头上升,而后任其沿锤座的导杆下落而打桩。双动汽锤一般是由加重的柱塞作为锤头,以汽缸作为锤座,蒸汽驱动锤头上升,再驱动锤头向下冲击打桩。上下往复的速度快,频率高,使桩贯入地层时发生振动,可以减少摩擦阻力,打桩效果好。双向不等作用力的差动汽锤,其锤座重量轻,有效冲击重量可相对增大,性能更好。汽锤的进排汽旋阀的换向可由人工控制,也可由装在锤头一侧并随锤头升降的凸缘操纵杆自动控制,两种方式都可以调节汽锤的冲击行程。但现今大多数打桩机长时间工作,容易产生过热,影响机械效率,还容易产生夹渣,使设备发生堵塞,造成不利影响,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用的耐压抗震的打桩机。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建筑施工用的耐压抗震的打桩机,包括底座、液压轴、飞轮和平衡轴,所述底座上方设置有定子,所述定子上方设置有铜片,所述铜片设置在所述定子与所述液压轴之间,所述液压轴上方设置有液压箱,所述液压箱上方设置有三脚架,所述三脚架上方设置有顶壳,所述顶壳下方设置有气锤,所述气锤设置在所述飞轮上方,所述飞轮下方设置有机械护臂,所述平衡轴上方设置有液压锤,所述液压锤下方设置有电机。

上述结构中,所述液压轴可以进行液压连动,提高机械动力,所述飞轮可以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所述平衡轴可以调节设备平衡性,所述气锤可以进行打桩,所述液压锤可以调节打桩速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打桩效率,所述底座与所述定子连接,所述定子与所述铜片连接。

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打桩效率,所述铜片与所述液压轴连接,所述液压箱与所述三脚架连接。

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打桩效率,所述顶壳与所述气锤连接,所述飞轮与所述机械护臂连接。

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打桩效率,所述平衡轴与所述液压锤连接,所述液压锤与所述电机连接。

有益效果: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打桩的速度,通过液压传动调节设备的平衡性,防止发生剧烈震颤,还可以提高设备的耐压能力,并在长时间工作过程中及时散热,避免发生过热,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建筑施工用的耐压抗震的打桩机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建筑施工用的耐压抗震的打桩机的左视图。

1、底座;2、定子;3、铜片;4、液压轴;5、液压箱;6、三脚架;7、顶壳;8、气锤;9、飞轮;10、机械护臂;11、平衡轴;12、液压锤;13、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建筑施工用的耐压抗震的打桩机,包括底座1、液压轴4、飞轮9和平衡轴11,底座1上方设置有定子2,可以固定底座1,提高设备稳定性,定子2上方设置有铜片3,可以进行导热,防止设备过热,铜片3设置在定子2与液压轴4之间,可以进行液压传动,提高打桩效率,液压轴4上方设置有液压箱5,可以增大液压传动效能,液压箱5上方设置有三脚架6,可以固定液压箱5,三脚架6上方设置有顶壳7,顶壳7下方设置有气锤8,可以进行打桩,气锤8设置在飞轮9上方,可以调节气锤8的位置,飞轮9下方设置有机械护臂10,可以保护设备不受到机械损伤,平衡轴11上方设置有液压锤12,可以调节打桩速度,液压锤12下方设置有电机13,可以为设备提供电能。

上述结构中,液压轴4可以进行液压连动,提高机械动力,飞轮9可以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平衡轴11可以调节设备平衡性,气锤8可以进行打桩,液压锤12可以调节打桩速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打桩效率,底座1与定子2连接,可以固定底座1,提高设备稳定性,定子2与铜片3连接,可以进行导热,铜片3与液压轴4连接,可以提高液压传动,液压箱5与三脚架6连接,可以固定液压箱,防止其滑丝脱落,顶壳7与气锤8连接,可以提高设备的抗压抗震性能,飞轮9与机械护臂10连接,避免设备受到机械损伤,平衡轴11与液压锤12连接,可以保持设备平衡性,液压锤12与电机13连接,可以为设备进行大功率供电。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