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6897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工作机械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有配重及燃料箱的工作机械。



背景技术:

工作机械在上部回转体上搭载有驾驶员乘坐的驾驶座、积存有燃料的燃料箱、实现动臂及斗杆等的重量平衡的配重等。燃料箱配置于上部回转体的侧方,配重配置于上部回转体的后方(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04651号公報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工作机械有时在远离燃料的供油设施的工作现场进行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考虑通过使燃料箱大型化,减少移动至供油设施的次数。

以往,欲在配置有燃料箱的上部回转体的侧方位置实现燃料箱的大型化时,只能将燃料箱朝向上方扩大,或者朝向前方扩大。然而,在上部回转体的与燃料箱的配置侧相反侧的侧方配置有驾驶座。因此,若燃料箱朝向上方或前方扩大,则存在导致驾驶员的视野变差,工作性下降的问题点。

因此,希望提供一种良好地保持驾驶员的视野,并且能够实现燃料箱的大型化的工作机械。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工作机械具有:下部行走体;上部回转体,回转自如地配置于所述下部行走体;斗杆;动臂,将一端连接于所述上部回转体,将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斗杆;驾驶座,搭载于框架的左前方;引擎,配置于所述驾驶座的后方;燃料箱,配置于所述引擎的后方;以及配重,配置于所述燃料箱的后方,所述燃料箱配置于形成在所述配重的凹部中。

发明效果

通过上述机构,提供一种良好地保持驾驶员的视野,并且能够实现燃料箱的大型化的工作机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挖土机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搭载于图1的挖土机的驱动系统的结构例的图。

图3a是表示上部回转体的内部结构的挖土机的俯视图。

图3b是表示上部回转体的内部结构的挖土机的侧视图。

图4是车体框架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将燃料箱安装于配重的状态的配重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将燃料箱安装于燃料箱用座的燃料箱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非限定性例示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作为工作机械的一例的施工机械的挖土机(挖掘机)的侧视图。挖土机的下部行走体1上经由回转机构2回转自如地搭载有上部回转体3。上部回转体3上安装有动臂4。动臂4的前端安装有斗杆5,斗杆5的前端安装有作为端接附属装置的铲斗6。另外,端接附属装置不限定于铲斗6,也可以安装抓斗、收割装置等。

动臂4、斗杆5以及铲斗6构成作为附属装置的一例的挖掘附属装置,分别通过动臂缸7、斗杆缸8以及铲斗缸9液压驱动。并且,上部回转体3上设置有驾驶座10,且搭载有引擎11等动力源。

图2是表示图1的挖土机的驱动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图2中,分别用双重线、粗实线、粗虚线及细实线表示机械动力系统、高压液压管路、先导管路、电驱动/控制系统。

挖土机的驱动系统主要包括引擎11、调节器13、主泵14、先导泵15、控制阀17、操作装置26、压力传感器29、控制器18以及余量传感器32。

引擎11是挖土机的驱动源。从燃料箱20向引擎11供给燃料。本实施例中,作为以维持规定转速的方式动作的内燃机使用柴油引擎。并且,引擎11的输出轴与主泵14及先导泵15的输入轴连接。

主泵14经由高压液压管路将工作油供给至控制阀17。本实施例中,主泵14为斜板式可变容量型液压泵。

调节器13控制主泵14的吐出量。本实施例中,调节器13通过根据主泵14的吐出压力、来自控制器18的控制信号等调节主泵14的斜板倾斜角来控制主泵14的吐出量。

先导泵15经由先导管路向各种液压控制设备供给工作油。本实施例中,先导泵15是固定容量型液压泵。

控制阀17是控制挖土机内的液压系统的液压控制装置。本实施例中,控制阀17选择性地向动臂缸7、斗杆缸8、铲斗缸9、左侧行走用液压马达1a、右侧行走用液压马达1b以及回转用液压马达2a中的1个或多个供给主泵14吐出的工作油。

以下,将动臂缸7、斗杆缸8、铲斗缸9、左侧行走用液压马达1a、右侧行走用液压马达1b以及回转用液压马达2a统称为“液压驱动器”。

操作装置26是操作人员为了进行液压驱动器的操作而使用的装置。本实施例中,操作装置26将先导泵15所吐出的工作油供给至控制阀17内的控制阀的先导端口。具体而言,操作装置26向与液压驱动器的每一个对应的控制阀的先导端口供给先导泵15所吐出的工作油。

供给至各先导端口的工作油的压力(先导压力)是根据与液压驱动器的每一个对应的操作装置26的操纵杆或者踏板的操作方向及操作量的压力。

压力传感器29是用于检测操作装置26的操作内容的操作内容检测部的一例。本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29以压力的形式检测与液压驱动器的每一个对应的操作装置26的操作方向及操作量,将检测的值输出至控制器18。

操作装置26的操作内容也可以使用检测各种操作操纵杆的倾斜度的倾斜度传感器等除压力传感器以外的其他传感器来检测。具体而言,压力传感器29安装于左侧行走操纵杆、右侧行走操纵杆、斗杆操作操纵杆、回转操作操纵杆、动臂操作操纵杆、铲斗操作操纵杆等操作装置26的每一个。

余量传感器32检测燃料箱20内的燃料余量。作为余量传感器32例如能够使用浮动式传感器,但不限定于此。如图3a所示,与余量传感器32连接的电缆32a通过插通于设置在隔板25的插通孔而被引出至引擎室27内的液压泵室27b。并且,通过插通于设置在屏蔽壁27c的插通孔而被引出至空气过滤器室51,从而与配置于驾驶室内的控制器18连接。

控制器18是用于控制挖土机的控制装置。本实施例中,控制器18由具备cpu、ram、rom等的计算机构成。并且,控制器18从rom中读出与各种功能要件对应的程序并加载至ram,使cpu执行与各种功能要件对应的处理。

并且,控制器18根据压力传感器29的输出对操作装置26每一个的操作内容进行电检测。操作内容例如为有无操纵杆操作、操纵杆操作方向、操纵杆操作量等。

图3a、图3b、图4、图5、图6是用于说明上部回转体3的内部结构的图。以下说明中,有时将用箭头x1表示的方向称为前方,将用箭头x2表示的方向称为后方。并且,有时将用箭头y1表示的方向称为右方向,将用箭头y2表示的方向称为左方向。

如图3a、图3b以及图5所示,上部回转体3具有回转框架3a。该回转框架3a上搭载有驾驶座10、引擎11、工作油罐19、燃料箱20、隔板25、屏蔽壁27c、配重30、工具箱50等。

驾驶座10搭载于回转框架3a的左前方。引擎11配置于驾驶座10的后方的引擎室27内。并且,引擎11的右方的液压泵室27b内安装有主泵14。主泵14通过引擎11驱动,经由高压液压管路将工作油供给至控制阀17。

燃料箱20配置于引擎11的后方。本实施例中,使燃料箱20大型化,设为数日无供油也可以使挖土机运转的结构。

通常,燃料箱配置于驾驶座10的右方位置,但若在该配置中使燃料箱大型化,则需要将燃料箱向上方或前方扩大,存在从驾驶座10的视野变差的可能性。然而,如本实施例那样,通过将燃料箱20配置于引擎11的后方,即使使燃料箱20大型化,从驾驶座10的视野也不会变差。

隔板25配置于引擎11与燃料箱20之间。并且,隔板25设置于固定在回转框架3a的框体。通过隔板25能够分离配置有引擎11的引擎室27和配置有燃料箱20的燃料箱室28。由此,引擎室27中由引擎11等产生的热被隔板25阻断,能够防止引擎11等的热影响燃料箱20。

引擎11与燃料箱20之间设置有:供给配管21,作为将积存于燃料箱20的燃料供给至引擎11的燃料软管;以及返回配管23,作为使引擎11中剩余的燃料返回至燃料箱20的燃料软管。供给配管21上设置有用于将燃料从燃料箱20朝向引擎11压送的燃料泵22。构成为返回配管23上连接有设置于散热器室27a内的散热器24,通过散热器24对在引擎11中温度上升的燃料进行冷却之后,使其返回至燃料箱20。

如上所述,引擎11与燃料箱20之间设置有隔板25,但如图3a所示,供给配管21及返回配管23贯穿隔板25。即,作为燃料软管的供给配管21贯穿隔板25而向液压泵室27b敷设,并与配置于液压泵室27b内的燃料泵22连接。并且,作为燃料软管的返回配管23贯穿隔板25而向燃料箱室28敷设,并与配置于燃料箱室28内的燃料箱20连接。由此,即使设置隔板25,也能够在引擎11与燃料箱20之间进行燃料的供给及回收。

配重30配置于燃料箱20的后方。本实施例中,通过铸造形成配重30。

如图3a、图3b、图4以及图5所示,配重30具有上部壁部30u、右侧壁部30r、左侧壁部30l、右底壁部30br、中底壁部30bc、左底壁部30bl以及后部壁部30ba。

上部壁部30u、右侧壁部30r、左侧壁部30l、右底壁部30br、中底壁部30bc以及左底壁部30bl构成矩形形状的框体,并且成为后部壁部30ba堵塞该框体一侧的开口的结构。由此,配重30成为内部形成有凹部31的结构。

燃料箱20设为可以安装到该凹部31中的结构。由此,若配重30安装于上部回转体3,则燃料箱20被配重30覆盖。

在这里,燃料箱20的前面以与配重30的前端部成为同一面的方式,或者以相比配重30的前端部位于后方的方式配置。

由于使燃料箱20大型化,因而重量变重,通过填充燃料其重量变得更重。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重量较重的燃料箱20安装于配重30的内部,设为用作配重30的一部分的结构。通过该结构,能够抑制配重30向后方突出,能够不增加上部回转体3的回转后端半径而实现燃料箱20的大型化。

配重30的底部由右底壁部30br、中底壁部30bc及左底壁部30bl构成。如图4所示,右底壁部30br与中底壁部30bc之间形成有右侧缺口33r。并且,左底壁部30bl与中底壁部30bc之间形成有左侧缺口33l。该右侧缺口33r及左侧缺口33l将形成于配重30内部的凹部31与配重30的外部连接。

本实施例中,右侧缺口33r及左侧缺口33l设为从配重30的内侧(与引擎室27对置的一侧)的端面朝向后方(箭头x2方向)延伸至后部壁部30ba的近前的缺口结构,但也可以设为贯穿后部壁部30ba的贯穿孔。

上述的引擎11、燃料箱20以及配重30搭载于构成回转框架3a的一部分的引擎框架34。

如图4所示,引擎框架34具有基座35和梁部36a、36b。梁部36a、36b在回转框架3a上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并且,梁部36a与梁部36b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

各梁部36a、36b的前方的端部上经由动臂脚销4a可转动地安装有动臂4。

各梁部36a、36b的大致中央位置上设置有4个引擎用座37。引擎11搭载于4个引擎用座37上。

各梁部36a、36b的后方的端部上形成有成为宽幅的前端部38a、38b。前端部38a、38b具有搭载有燃料箱20的燃料箱用座39a、39b以及搭载有配重30的配重用座40a、40b。

如图4所示,在俯视观察引擎框架34的状态下,燃料箱用座39a比配重用座40a的形成位置靠左侧(箭头y2侧)设置。同样,俯视观察引擎框架34的状态下,燃料箱用座39b在前端部38b比配重用座40b的形成位置靠右侧(箭头y1侧)设置。

这样,前端部38a、38b设为如下结构:以燃料箱用座39a、39b与配重用座40a、40b在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上隔开且在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

接着,主要利用图4及图6,对将燃料箱20及配重30搭载于引擎框架34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4示出搭载于引擎框架34的燃料箱20及配重30。图4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燃料箱20及配重30的下部(底部)的形状。图6示出将燃料箱20搭载于前端部38a、38b的燃料箱用座39a、39b的状态。

燃料箱20在下部具有罐固定用右侧支架42r及罐固定用左侧支架42l。该罐固定用右侧支架42r及罐固定用左侧支架42l利用作为紧固部件的螺栓43固定于前端部38a、38b。

由此,燃料箱20经由罐固定用右侧支架42r及罐固定用左侧支架42l固定于燃料箱用座39a、39b。此时,螺栓43通过从下侧插入在前端部38a、38b(梁部36a、36b)形成的插通孔45a、45b,将罐固定用右侧支架42r及罐固定用左侧支架42l固定于燃料箱用座39a、39b。

并且,通过在燃料箱20的下部设置罐固定用右侧支架42r及罐固定用左侧支架42l,如图6所示,在燃料箱20的下部形成空间部。该空间部通过罐固定用右侧支架42r及前端部38b、罐固定用左侧支架42l及前端部38a被划分成右空间部20r、中央空间部20c以及左空间部20l这三个空间部。

引擎11与燃料箱20之间配置有隔板25,但如图6所示,隔板25的下部形成有空间部44。由此,引擎框架34的前端部38a、38b经由空间部44能够延伸至配重30的凹部31内。

如前所述,配重30的底部形成有右侧缺口33r及左侧缺口33l。右侧缺口33r与左侧缺口33l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配置。

右侧缺口33r的形成位置构成为与罐固定用右侧支架42r的形成位置对应,左侧缺口33l的形成位置构成为与罐固定用左侧支架42l的形成位置对应。

右底壁部30br的形成位置构成为与右空间部20r的位置对应,中底壁部30bc的形成位置构成为与中央空间部20c的位置对应,左底壁部30bl的形成位置构成为与左空间部20l的形成位置对应。

将配重30搭载于引擎框架34时,配重30相对于搭载有燃料箱20的引擎框架34朝向前方(朝向箭头x1方向)插入。

通过配重30搭载于引擎框架34,如图4所示,罐固定用右侧支架42r插入到右侧缺口33r内,罐固定用左侧支架42l插入到左侧缺口33l内。并且,右底壁部30br插入到右空间部20r内。中底壁部30bc插入到中央空间部20c内,左底壁部30bl插入到左空间部20l内。

在配重30搭载于引擎框架34的状态下,中底壁部30bc的左侧(箭头y2侧)的规定部分载置于前端部38a的配重用座40a上。并且,中底壁部30bc的右侧(箭头y1侧)的规定部分也载置于前端部38b的配重用座40b上。

中底壁部30bc在与形成于配重用座40a、40b的插通孔46a、46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螺栓孔(图中未出现)。为了将配重30固定于配重用座40a、40b,将作为紧固部件的螺栓从下侧插入到形成于配重用座40a、40b的插通孔46a、46b,固定于形成在中底壁部30bc的螺栓孔。由此,配重30固定于配重用座40a、40b。

这样,本实施例中,将配重30固定于配重用座40a、40b的螺栓从前端部38a、38b(梁部36a、36b)的下侧插入而被固定。并且,如前所述,将燃料箱20固定于燃料箱用座39a、39b的螺栓43也从前端部38a、38b(梁部36a、36b)的下侧插入而被固定。

即,本实施例中,由于能够从燃料箱20及配重30的外部装卸固定用螺栓,因此容易装卸燃料箱20及配重30。

并且,本实施例中,因为燃料箱20的维护等从配重用座40a、40b拆卸下配重30时,燃料箱20维持固定于燃料箱用座39a、39b的状态。

这样,通过设为将燃料箱20与配重30独立地搭载于前端部38a、38b(梁部36a、36b)的结构,可以与燃料箱20独立地进行配重30的装卸。

因此,组装时能够实现提高组装性,并且因为维护等需要拆卸配重30时,能够提高配重30的拆卸工作性。

本实施例中,形成于配重用座40a、40b的插通孔46a、46b在前端部38a、38b中配置于梁部36a、36b的宽度t内。并且,构成为位于沿梁部36a、36b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中心线48a、48b(图4的单点划线)上。但是,插通孔46a、46b只要配置于梁部36a、36b的宽度t内,则可以不在中心线48a、48b上。并且,动臂4以沿其长边方向延伸的中心线4x与梁部36a、36b的中心线48a、48b平行延伸的方式经由动臂脚销4a可转动地安装于梁部36a、36b。

由此,比燃料箱20更重的配重30搭载于配重用座40a、40b时产生的荷载和力矩由梁部36a、36b中刚性强的部位承受。同样地,挖掘附属装置产生的荷载和力矩也由梁部36a、36b中刚性强的部位承受。由此,通过引擎框架34能够可靠地支撑作为重量物的配重30及挖掘附属装置。

相对于此,燃料箱用座39a、39b是相对于配重用座40a、40b配置于外侧的结构,但由于燃料箱20比配重30轻,因此不会产生问题。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特定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并且,本申请主张基于2014年11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234877号的优先权,并将该日本专利申请的所有内容通过参考而援用于本申请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用于林业工作、解体工作、土木工作等的工作机械。

符号说明

1-下部行走体,1a-左侧行走用液压马达,1b-右侧行走用液压马达,2-回转机构,2a-回转用液压马达,3-上部回转体,3a-回转框架,4-动臂,4a-动臂脚销,5-斗杆,6-铲斗,7-动臂缸,8-斗杆缸,9-铲斗缸,10-驾驶座,11-引擎,13-调节器,14-主泵,15-先导泵,17-控制阀,18-控制器,19-工作油罐,20-燃料箱,21-供给配管,22-燃料泵,23-返回配管,24-散热器,25-隔板,26-操作装置,27-引擎室,27a-散热器室,27b-液压泵室,27c-屏蔽壁,28-燃料箱室,29-压力传感器,30-配重,30u-上部壁部,30r-右侧壁部,30l-左侧壁部,30br-右底壁部,30bc-中底壁部,30bl-左底壁部,31-凹部,32-余量传感器,32a-电缆,33r-右侧缺口,33l-左侧缺口,34-引擎框架35-基座,36a-梁部,36b-梁部,37-引擎用座,38a-前端部,38b-前端部,39a-燃料箱用座,39b-燃料箱用座,40a-配重用座,40b-配重用座,42r-罐固定用右侧支架,42l-罐固定用左侧支架,43-螺栓,44-空间部,44r-右空间部,44c-中空间部,44l-左空间部,50-工具箱,51-空气过滤器室。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工作机械,其具有:

下部行走体;

上部回转体,回转自如地配置于所述下部行走体;

斗杆;

动臂,将一端连接于所述上部回转体,将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斗杆;

驾驶座,搭载于框架的左前方;

引擎,配置于所述驾驶座的后方;

燃料箱,配置于所述引擎的后方;以及

配重,配置于所述燃料箱的后方,

所述燃料箱配置于形成在所述配重的凹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配置有所述引擎的空间部与配置有所述燃料箱的空间部之间配置有分隔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有:配重用座,搭载有所述配重;以及

燃料箱用座,独立于所述配重用座,搭载有所述燃料箱,

所述配重用座与所述燃料箱用座分别独立地搭载于所述框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重用座设置于所述框架的梁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作机械,其特征在于,

形成在所述配重用座的插通孔配置于所述梁部的宽度内,且所述梁部的中心线与所述动臂的中心线相互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用座在所述配重用座的外侧设置于所述框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用座与所述配重用座以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重的下部形成有缺口。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作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的燃料软管贯穿所述分隔件。

10.(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工作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软管贯穿所述分隔件而向液压泵室敷设,与配置于所述液压泵室内的燃料泵连接。

11.(追加)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作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件对形成于所述配重的配置所述燃料箱的所述凹部的空间阻断由所述引擎产生的热。

12.(追加)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工作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重由上部壁部、侧壁部、底壁部形成框体,后部壁部以堵塞该框体的一侧的开口的方式配置。

13.(追加)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工作机械,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擎的前方设置有屏蔽壁,

在所述上部回转体的前后方向上,通过所述屏蔽壁和所述分隔件形成配置所述引擎的第1空间,

并且,在所述上部回转体的前后方向上,通过所述分隔件和所述后部壁部形成配置所述燃料箱的第2空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