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后浇带系统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48428发布日期:2018-06-22 06:08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后浇带结构及后浇带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地下室后浇带系统及一种地下室侧壁后浇带防渗漏结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逐渐向地下空间延伸,地铁、隧道、商场等公共建筑物不断涌现。在水网密布及雨水充沛等临水地区,地下室施工的外部水侵入一直是地下室防水施工质量的挑战。传统地下室侧壁后浇带预留口构筑物通常采用砌体砖模(通常称“一字式”)的工艺,采用此种工艺后续处理复杂,并且如果在水网密布或者雨水充沛等地区时,此种方式难以将后浇带预留口的水及时排出,从而导致封堵后的地下室侧壁渗漏水率较高。并且传统地下室后浇带侧壁在制备过程中主要依靠在地下室侧壁埋设止水钢板的方式作为主要防水措施,如此虽然可以阻挡部分渗漏水,但是在水网密布或者雨水充沛等地区仍然会出现漏水的现象;例如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应用于地下室墙板的网膜式后浇带》(申请号:201420494463.3,公告日2015年2月18日)中通过在第一墙体与第二墙体上设置止水钢板进行止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防水效果的好的地下室后浇带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下室侧壁后浇带防渗漏结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组合井设置步骤:挖土方至基坑底部,并在后浇带预留位置的外侧设置组合井,通过在组合井内设置排水组件,通过组合井对后浇带预留位置的水进行聚集,并利用排水组件将水排出;

后浇带防渗漏步骤:在后浇带预留位置的外周设置砌筑灰砂砖墙、圈梁及角柱,并在后浇带预留位置浇筑后浇带;所述灰砂砖墙与地下室侧壁连接并围合在组合井外周,所述砌筑灰砂砖墙、圈梁及角柱共同形成防渗漏结构,所述防渗漏结构围合的空间与后浇带预留位置对齐;

防水层设置步骤:在防渗漏结构内对后浇带装模并浇捣混凝土后,将后浇带拆模后在所述防渗漏结构及地下室侧壁上设置防水层;

封堵步骤:在所述防渗漏结构围合的空间内绑扎抗裂钢筋,在防渗漏结构上装模,并在绑扎抗裂钢筋位置处浇捣抗渗混凝土。

优选地,所述组合井设置步骤中在后浇带预留位置的外侧设置组合井过程包括:步骤A1,在后浇带预留位置外侧的基坑底部开设集水坑;

步骤A2,在集水坑内放置疏水层及钢筋笼;所述疏水层位于钢筋笼的外侧,该钢筋笼内放置所述排水组件;该钢筋笼用于保护所述排水组件;

步骤A3,在集水坑外周的顶面上浇筑混凝土。

优选地,所述砌筑灰砂砖墙、圈梁及角柱共同形成防渗漏结构的过程包括:

步骤B1,在组合井外周利用钢筋建立角柱支架及圈梁支架;

步骤B2,在角柱支架与地下室墙体之间砌筑所述灰砂砖墙,该处的灰砂砖墙与地下室的侧壁连接;在角柱支架与角柱支架之间分别砌筑所述灰砂砖墙;所述灰砂砖墙朝向角柱支架的一侧设置有马牙槎;

步骤B3,通过混凝土对角柱支架及圈梁支架进行填堵;同时通过混凝土将马牙槎位置振捣密实。

优选地,所述圈梁支架至少包括两圈;所述灰砂砖墙的数量小于或等于与圈梁支架的数量;灰砂砖墙与圈梁分别由下往上依次设置。

优选地,由基坑底部设置地梁,在地梁上设置第一灰砂砖墙,在第一灰砂砖墙上设置腰梁;然后在腰梁上设置第二灰砂砖墙,并在第二灰砂砖墙上设置压顶梁,依次往上至预定高度。

优选地,在后浇带防渗漏步骤中还包括步骤B4,将防渗漏结构围合的空间内的积水及杂物清理干净,该步骤位于B1、B2及B3之前。

优选地,还包括附加防水过程:所述防渗漏结构与地下室侧壁位置增加防水附加层;该防水附加层与防渗漏结构的表面及地下室侧壁的表面贴合固定。

优选地,还包括回填过程:在所述防渗漏结构的外侧回填土;回填土低往高的方向分层均匀铺填,并分别对每一层土进行夯实。

优选地,在完成后浇带预留位置浇筑后浇带之前,通过排水组件将组合井内的积水排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地下室侧壁后浇带防渗漏结构制备方法过程中通过在后浇带预留位置的外侧设置组合井;并在该组合井外周设置防渗漏结构,,同时在所述组合井内设置排水组件,通过排水组件将组合井内的水排出,即使在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丰富的地方仅需更换大功率的排水组件即可解决地下室外部水抽排水的难题;所述防渗漏结构内形成有用于浇筑后浇带时的供工作人员操作的空间,为地下室后浇带及相应室内作业施工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防止在浇筑后浇带后出现渗漏的现象,提高防渗漏效果。并且所述组合井用于降排水比以往的方式,从而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安装大量管道到永久结构的集水井,因此本发明的组合井用于将排水比现有技术更简单直接。

另外,所述防渗漏结构可在不影响土方回填等外围施工前提下,在防渗漏结构围合的空间内实现后浇带的清凿、校正、模板安装、防水施工等一系列操作,从而保证防渗漏结构防渗漏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地下室侧壁后浇带防渗漏结构制备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地下室后浇带完成之前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地下室后浇带完成之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防水材料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后浇带预留位置;2、组合井;21、集水坑;22、疏水层;23、钢筋笼;3、防渗漏结构;31、灰砂砖墙;32、圈梁;33、角柱;4、排水组件;5、隔水板;6、防水层、61、水泥砂浆层;62、水泥基防水涂料层;63、高分子防水卷材层;64挤塑板;7、支护桩;8、防水附加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1与图2,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地下室侧壁后浇带防渗漏结构制备方法,包括组合井设置步骤A、后浇带防渗漏步骤B、防水层设置步骤C及封堵步骤D,以上所述的四个步骤并非一定要按照先后顺序进行,可以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步骤同时进行,也可交叉进行等。

所述组合井设置步骤A的具体过程包括:挖土方至基坑底部,并在后浇带预留位置1的外侧设置组合井2,通过在组合井2内设置排水组件4,通过组合井2对后浇带预留位置1及其附近的水进行聚集,并利用排水组件4将水排出。所述基坑最大深度可为9.90m左右,基坑周长可为1700m左右。所述地下室侧壁后浇带预留位置的宽度可为800mm至1000mm。所述组合井2用于对后浇带预留位置1的水进行聚集,可根据地下室所处位置的降水量或者地形含水量的情况来安装足够功率的排水组件4,特别考虑雨季施工的特殊情况;以便对组合井2内聚集的水及时排出,方便进行后浇带的浇筑。所述排水组件4可包括水泵、排水管导线等零件。

所述组合井设置步骤A中在后浇带预留位置1的一侧设置组合井2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1,在后浇带预留位置1外侧的基坑底部开设至少一个集水坑21,所述集水坑21的尺寸可为550mm×550mm×800mm。

步骤A2,在集水坑21内放置疏水层22及钢筋笼23,参照图2与图3;所述疏水层22位于钢筋笼23的外侧,该钢筋笼23内放置所述排水组件4;该钢筋笼23用于保护所述排水组件4。具体地,可先在集水坑21内填入碎石作为疏水层22,在疏水层22上部的中心位置形成预留口,将钢筋笼23放置在该预留口内,然后在集水坑21周边的顶面行铺设钢筋。所述水泵可放置在该钢筋笼23内,然后通过水管将水泵抽取的水排出集水坑21。

步骤A3,在集水坑21外周的顶面上浇筑混凝土。具体地可在铺设有钢筋的顶面上浇筑混泥土,并做好混凝土养护措施。集水坑21外周的顶面上浇筑混凝土,也可为防渗漏结构的一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步骤A1至步骤A3可按照先后顺序依次进行,可以将该三个步骤按照需要方式任意排列执行。

所述后浇带防渗漏步骤B具体包括在后浇带预留位置1的外周设置砌筑灰砂砖墙31、圈梁32及角柱33,并在后浇带预留位置1砌砖和/或浇筑混凝土等物料形成后浇带;参照图3与图4,所述灰砂砖墙31与地下室侧壁连接并围合在组合井2外周,所述砌筑灰砂砖墙31、圈梁32及角柱33共同形成防渗漏结构3。所述防渗漏结构3围合形成填层空间,或者说所述灰砂砖墙31、角柱33及圈梁32共同围合形成填层空间。所述填层空间与后浇带预留位置1对齐。优选地,该填层空间与后浇带预留位置1相互连通。在浇筑后浇带操作完成之前,工作人员可在防漏结构3围合的填层孔内对后浇带预留位置1的进行校正、清理、模板安装、防水施工等一系列操作,并通过排水组件将组合井2内积水排出。所述后浇带位于地下室侧壁的后浇带预留位置1内;该后浇带内部穿插有隔水板5,并且隔水板5的部分同时还穿插在地下室侧壁内。在完成后浇带预留位置1浇筑后浇带之前,可通过排水组件4将组合井2内的积水排出。

所述灰砂砖墙31与地下室的侧壁固接;所述角柱33固定在灰砂砖墙31与灰砂砖墙31连接的位置处。所述圈梁32固定地架设在角柱33上并与灰砂砖墙31及地下室的侧壁固接。可在所述填层空间内放置钢筋笼,然后在该填层空间内浇筑水泥形成防漏填层,防漏填层与后浇带固定。圈梁32可用于增加防渗漏结构3的整体性抗压及抗拉的强度和刚度。角柱33及圈梁32与灰砂砖墙31通过拉结钢筋方式组合连接,并通过钢筋同平衡回填土压力。

在后浇带防渗漏步骤B中砌筑灰砂砖墙31、设置圈梁32及角柱33时的过程可以包括一下步骤:

步骤B1,在组合井2外周利用钢筋建立角柱支架及圈梁支架;本实施例中所述角柱支架为两个,并且相互平行。所述圈梁支架为三个,分别为地梁支架、腰梁支架及顶梁支架,该三个支架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地梁支架固定在基坑的上部。

步骤B2,在角柱支架与地下室墙体之间砌筑所述灰砂砖墙31,该处的灰砂砖墙31与地下室的侧壁连接;在角柱支架与角柱支架之间分别砌筑所述灰砂砖墙31;所述灰砂砖墙31朝向角柱支架的一侧设置有马牙槎。所述灰砂砖墙31采用了水硬性的粉煤灰砌块,粉煤灰砌块在遇水后固结具有更优性能的结构;所述灰砂砖墙31厚度可为240mm左右。

步骤B3,通过混凝土对角柱支架及圈梁支架进行填堵;同时通过混凝土将马牙槎位置振捣密实。所述角柱支架及圈梁支架通过混凝土填堵之后分别形成所述角柱33及圈梁32,角柱33及圈梁32的横截面均为矩形,该矩形的尺寸可为240mm×240mm左右。

所述步骤B1至步骤B3可按照先后顺序依次进行,可以将该三个步骤按照需要方式任意排列执行。优选地,在步骤位于B1、B2及B3之前还可包括步骤B4,该步骤B4具体过程可为将组合井2内的积水及杂物清理干净。

所述防水层设置步骤C具体包括:在防渗漏结构内对后浇带装模并浇捣混凝土后,然后在预定时间之后,将后浇带所装的模料拆出后在所述防渗漏结构及地下室侧壁上设置防水层;在所述灰砂砖墙31、角柱支架及圈梁支架完成后,可在所述防渗漏结构3内,对后浇带装模并浇捣混凝土后,在后浇带预留位置浇捣混凝土形成后浇带的部分,预定拆模的时间可为后浇带成型之后,具体时间应当视施工环境而定。在所述防渗漏结构3及地下室侧壁上设置防水层6。所述防水层6由内至外依次包括水泥砂浆层61、水泥基防水涂料层62、高分子防水卷材层63及挤塑板64。

所述封堵步骤D具体可以包括:在所述防渗漏结构3围合的空间内绑扎抗裂钢筋,并在防渗漏结构3围合的空间内浇捣抗渗混凝土,该空间内浇捣抗渗混凝土形成防漏填层。所述灰砂砖墙31、角柱33、圈梁32及防漏填层共同组合形成防漏结构,当然该防漏结构还可以包括灰砂砖墙31、角柱支架、圈梁支架上浇筑的混凝土。因此,所述防漏结构与后浇带及隔水板5均固定连接;且该防漏结构相对地下室侧壁向外凸出。所述角柱支架、圈梁支架为钢筋扎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圈梁32支架至少包括两圈;所述灰砂砖墙31的数量小于或等于与圈梁支架的数量;灰砂砖墙31与圈梁32分别由下往上依次设置,即最下一层为地梁,地梁上设置有第一灰砂砖墙,在该第一灰砂砖墙上设置有腰梁,在腰梁上设置有第二灰砂砖墙,在第二灰砂砖墙上设置压顶梁……依次往上设置。在制作防渗漏结构3的过程中可由基坑底部设置地梁,在地梁上设置第一灰砂砖墙,在第一灰砂砖墙上设置腰梁;然后在腰梁上设置第二灰砂砖墙,并在第二灰砂砖墙上设置压顶梁,依次往上至预定高度。

为了更好地提高浇筑完成之后的后浇带防漏效果,还包括附加防水过程:所述防渗漏结构3与地下室侧壁位置增加防水附加层8;该防水附加层8与防渗漏结构3的表面及地下室侧壁的表面贴合固定。通过防水附加层8更进一步地提高防漏水效果,该防水附加层8的材料可与防水层6材料相同,或者为防水材料中其中一种或者几种材料。

优选地,本发明的地下室侧壁后浇带防渗漏结构制备方法还包括回填过程:在所述防渗漏结构3的外侧回填土;回填土低往高的方向分层均匀铺填,并分别对每一层土进行夯实。由于防渗漏结构3的作用,可以在回填土的过程中,防渗漏结构3围合的填层空间通过防渗漏结构3将回填土进行隔开,因此在浇筑后浇带之前,工作人员可进入填层空间内对后浇带预留位置1进行清理装模等施工,可有效地提高后浇带施工完成的效率及防漏水效果,还能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具体的,所述回填土是在防渗漏结构3与支护桩7之间及地下室侧壁与支护桩7之间填土。所述支护桩7为固定在基坑的周壁上。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地下室侧壁后浇带防渗漏结构制备方法通过在后浇带的外侧设置组合井2;在所述组合井2内设置排水组件4,通过排水组件4将组合井内的水排出,即使在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丰富的地方仅需更换大功率的排水组件即可解决地下室外部水抽排水的难题;为地下室后浇带及相应室内作业施工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防止在浇筑后浇带后出现渗漏的现象,提高防渗漏效果。并且所述防渗漏结构3围合的内形成有用于浇筑后浇带时的供工作人员操作的空间(即填料层空间),在不影响土方回填等外围施工前提下,在空间内实现后浇带的清凿、校正、模板安装、防水施工等一系列操作。在后浇带浇筑施工完成后,并完成内外防水加强层施工后,可在空间内绑扎抗裂钢筋,并采用高标号抗渗混凝土回填该空间,进一步加强后浇带的防渗漏能力。所述填层空间内也填充有混凝土,也可用于防渗漏从而进一步提高防渗漏的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必然不断增多,地下室后较大防渗漏的基坑施工技术应用将会越来越广。因此本发明的地下室后浇带系统及后浇带制备方法的推广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