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水大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5404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冲水大便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水大便器,尤其涉及一种通过清洗水清洗便器本体的冲水大便器。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已知例如图7所示的现有冲水大便器101具备开放式内缘构造,其在便器本体102的全周上所形成的内缘118的内缘通水路120的底面具备缝隙开口134。在这样的开放式内缘构造中,供给口106供给的清洗水从内缘后方导水路110被供给到内缘通水路120,清洗水从内缘通水路120通过缝隙开口134向污物承接面116吐出。这样开放式内缘构造的冲水大便器101具有能够较为廉价地制造的优点,但另一方面存在后述的问题。

而且,以往以来,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现有冲水大便器的开放式内缘构造中,使从内缘后方的导水路刚刚流入内缘部后的清洗水所到达部分的棚部的内侧端比污物承接面的上缘更向内侧突出,并使缝隙开口的宽度形成为较窄,从而使一部分清洗水在棚部上顺时针转圈,使另一部分清洗水在棚部上逆时针转圈。在棚部上顺时针转圈的清洗水形成主流,该主流从盆面的前部进行U形转向而朝向排水弯管入口压入污物。在棚部上逆时针转圈的清洗水在内缘后方的导水路与内缘部的连接部附近向盆面后部流下。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6273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这样的现有冲水大便器101中,存在如下问题,在因近几年的节水化需求而想降低清洗水量从而以较少的清洗水量来进行清洗时,供给到内缘通水路120的清洗水因清洗水量的减少而其水势变弱,来自内缘后方导水路110合流于内缘通水路120的合流部分附近的缝隙开口134的大部分清洗水如水流f1所示向污物承接面116流下。此外,还存在下述问题:由于在具有较强水势的同时一口气朝向积水面流下,故而会发生水花四溅。

另一方面,由于从后部侧的缝隙开口134吐出较大量的清洗水,故而从前部侧的缝隙开口134吐出的清洗水的水流f0的量较少且水势也变弱。

由此,所吐出的清洗水在污物承接面116上不均匀地流下,而且无法形成一边在整个污物承接面116上较为均匀地旋转一边进行清洗的旋转水流。据此,产生污物承接面116的清洗不良的问题。

而且,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现有冲水大便器中,仅使从内缘后方的导水路到内缘部的清洗水合流部分的棚部的内侧端比污物承接面的上缘更向内侧突出,并使缝隙开口的宽度形成为较窄,即使从后部侧的缝隙开口吐出较大量的清洗水,也依然无法增强在内缘通水路进行旋转的清洗水的水势,清洗水无法在内缘通水路中转一圈这样地充分进行旋转,无法形成一边在整个污物承接面上较为均匀地旋转一边进行清洗的旋转水流,从而产生污物承接面的清洗不良的问题。

而且,在因节水化的需求而想降低清洗水量从而以较少的清洗水量来进行清洗时,上述问题变得更为显著,从而产生污物承接面的清洗不良的问题。

因此,在具备开放式内缘构造的冲水大便器中,本发明的发明者对能够形成一边在整个污物承接面上较为均匀地旋转一边进行清洗的旋转水流的构造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如若在具备开放式内缘构造的冲水大便器中使缝隙开口部的大小在较广范围内变化时,需要使便器本体的形状发生变化。此时,由于便器本体的外观形状为左右非对称,因此认为在尽量提高使用者的印象而美观尤为重要的洗手间空间中,会产生从使用者观察的美观度降低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现有技术问题而进行的,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冲水大便器,其能够形成一边在整个污物承接面较为均匀地旋转一边进行清洗的旋转水流,而且能够抑制便器本体外观的局部变化从而给予使用者左右对称的外观形状的印象,能够良好地保持外观设计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通过清洗水清洗便器本体的冲水大便器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给水装置,向便器本体的供给口供给清洗水;盆部,具备盆状的污物承接面以及内缘部,内缘部在污物承接面的上缘部的上方形成向内部引导清洗水的内缘通水路;排水路,其入口连接于盆部的下方从而排出污物;内缘后方导水路,其形成为从供给口向前方延伸,连接于下游侧的内缘通水路的连接导水路相对于便器本体的前后中央断面而朝向左右方向中的任一侧的第1侧的内缘通水路,内缘部具备:内缘内侧壁,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左右对称地形成;缝隙开口部,其形成在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左右非对称形成的污物承接面的上缘部与左右对称的内缘内侧壁之间,缝隙开口部形成为内缘后方导水路的连接导水路所朝向的第1侧的缝隙开口部的缝隙间隔小于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的另一侧的第2侧的缝隙开口部的缝隙间隔,由从内缘部的缝隙间隔不同的缝隙开口部吐出的清洗水在上述污物承接面形成旋转水流。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内缘部的缝隙开口部形成为内缘后方导水路的连接导水路所朝向的第1侧的缝隙开口部的缝隙间隔小于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的另一侧的第2侧的缝隙开口部的缝隙间隔。因此,通过对从缝隙间隔不同的缝隙开口部吐出的清洗水的水量进行调整,使从内缘后方导水路的连接导水路所朝向的一侧的在内缘通水路内旋转的主流吐出到污物承接面上的清洗水的旋转水流的水量在第1侧的缝隙开口部降低,在第2侧的缝隙开口部增大,从而能够形成一边在整个污物承接面较为均匀地旋转一边进行清洗的旋转水流。而且,能够抑制清洗水以从第1侧的上游侧的缝隙开口部大体落下的方式沿着污物承接面流下,从而可抑制清洗水飞溅到便器外。

而且,由于使用者不易观察到的污物承接面的部分左右非对称地形成,使用者易于观察到的内缘内侧壁左右对称地形成,故而能够抑制便器本体外观的局部变化从而给予使用者左右对称的外观形状的印象,在尽量提高使用者的印象而美观尤为重要的洗手间空间中,能够良好地保持从使用者观察的美观度,并可良好地保持外观设计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如下,缝隙开口部在便器本体前侧区域的一部分上形成缝隙间隔增大部,其自身缝隙间隔的大小形成为大于上游侧缝隙间隔的大小且形成为大于下游侧缝隙间隔的大小。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通过对从缝隙间隔不同的缝隙开口部吐出的清洗水的水量进行调整,使从在内缘通水路内旋转的主流吐出到污物承接面上的清洗水的旋转水流的水量在设置于便器本体前侧的缝隙间隔增大部增大,从而能够形成一边在整个污物承接面较为均匀地旋转一边进行清洗的旋转水流。

在本发明中,优选如下,缝隙开口部形成为内缘后方导水路的连接导水路所朝向的第1侧的缝隙开口部的缝隙间隔从内缘部的后端部到第1侧部为止缓缓变大。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形成为,在内缘后方导水路的连接导水路所朝向的第1侧中,在水势最强且水量最多的内缘部的后端部中缝隙开口部的缝隙间隔较小,伴随着水势缓缓减弱且水量慢慢减少,缝隙间隔从内缘部的后端部到第1侧部为止缓缓变大。因此,通过对从在内缘通水路内旋转的主流吐出到污物承接面上的清洗水的旋转水流的水量进行调整,从而在从第1侧的内缘部的后端部到第1侧部为止的缝隙开口部中,使所吐出的清洗水的水量慢慢增大,从而能够形成一边在整个污物承接面较为均匀地旋转一边进行清洗的旋转水流。

在本发明中,优选如下,缝隙开口部形成为在左右切割盆部的左右中央断面中,第1侧的缝隙开口部的缝隙间隔小于第2侧的缝隙开口部的缝隙间隔。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通过对从缝隙间隔不同的缝隙开口部吐出的清洗水的水量进行调整,使在左右中央断面部分中从在内缘通水路内旋转的主流吐出到污物承接面上的清洗水的旋转水流的水量在第1侧的缝隙开口部降低,在第2侧的缝隙开口部增大,从而能够形成一边在整个污物承接面较为均匀地旋转一边进行清洗的旋转水流。

在本发明中,优选如下,缝隙开口部形成为在左右切割盆部后部的左右后部断面中,第1侧的缝隙开口部的缝隙间隔小于第2侧的缝隙开口部的缝隙间隔。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通过对从缝隙间隔不同的缝隙开口部吐出的清洗水的水量进行调整,使在左右切割盆部后部的左右后部断面中,从在内缘通水路内旋转的主流吐出到污物承接面上的清洗水的旋转水流的水量在第1侧的缝隙开口部降低,在第2侧的缝隙开口部增大,从而能够形成一边在整个污物承接面较为均匀地旋转一边进行清洗的旋转水流。

在本发明中,优选如下,缝隙开口部形成为第1侧中的缝隙间隔从内缘部的后端部到第1侧部为止缓缓变大的变化比例小于第2侧中的缝隙间隔从内缘部的后端部到第2侧部为止缓缓变大的变化比例。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在第1侧中形成为,在来自内缘后方导水路的清洗水的水势较强的第1侧中缝隙间隔从内缘部的后端部到第1侧部为止缓缓变大的变化比例变小,从而抑制从在内缘通水路内旋转的主流吐出到污物承接面上的清洗水的旋转水流的水量,使其在水势较强的第1侧的缝隙开口部难以增大。另一方面,在主要在内缘通水路中转圈的清洗水到达且水势变得较弱的第2侧中形成为,缝隙间隔从内缘部的后端部到第2侧部为止缓缓变大的变化比例变得较大,从在内缘通水路内旋转的主流吐出到污物承接面上的清洗水的旋转水流的水量在水势变得较弱的第2侧的缝隙开口部中到后端部附近为止难以减少。通过使第1侧中的缝隙间隔的大小变化比例与第2侧中的缝隙间隔的大小变化比例不同,能够对从缝隙开口部吐出的清洗水的水量的大小变化比例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形成一边在整个污物承接面较为均匀地旋转一边进行清洗的旋转水流。

在本发明中,优选如下,缝隙开口部形成为缝隙间隔在第1侧中从内缘部的后端部到前端部为止缓缓变大。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在第1侧中形成为,在水势最强且水量最多的内缘通水路的后端部中缝隙开口部的缝隙间隔较小,伴随着在下游侧中水势缓缓减弱且水量慢慢减少,缝隙间隔从内缘部的后端部到前端部为止缓缓变大。因此,通过对从在内缘通水路内旋转的主流吐出到污物承接面上的清洗水的旋转水流的水量进行调整,使清洗水的水量根据缓缓变大的缝隙间隔而慢慢增多,从而能够形成一边在整个污物承接面较为均匀地旋转一边进行清洗的旋转水流。

在本发明中,优选如下,缝隙开口部具备连接污物承接面的上缘部与内缘内侧壁之间空隙的连接部。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连接部连接污物承接面的上缘部与内缘内侧壁之间的空隙,从而能够较为容易地制造在污物承接面的上缘部与内缘内侧壁之间形成的所规定的缝隙间隔的大小。由此,形成缝隙间隔时,能够抑制制造时的缝隙间隔大小的检查、调整、修正等的管理成本乃至制造成本的增大。

在本发明中,优选如下,内缘部形成为第1侧的内缘部的宽度与第2侧的内缘部的宽度相同。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内缘部形成为第1侧的内缘部的宽度与第2侧的内缘部的宽度相同,从而从使用者观察的内缘部的宽度左右对称地形成,故而能够抑制便器本体外观的局部变化,能够形成左右对称的外观形状,并可良好地保持外观设计性。

根据本发明的冲水大便器,能够形成一边在整个污物承接面较为均匀地旋转一边进行清洗的旋转水流,而且能够抑制便器本体外观的局部变化,能够给予使用者左右对称的外观形状的印象,并可良好地保持外观设计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便器本体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2的Ⅳ-Ⅳ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2的Ⅴ-Ⅴ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污物承接面上的较广范围内,清洗水一边较为均等地旋转一边流下的情形的图。

图7是表示清洗水的主流从现有冲水大便器的污物承接面上的后方侧流下的情形的图。

符号说明

1-冲水大便器;2-便器本体;4-贮水水箱;6-供给口;8-盆部;10-内缘后方导水路;10a-连接导水路;12-积水部;14-排水弯管管路;14a-入口;14b-后端;16-污物承接面;16a-上缘部;16r-污物承接面右侧上缘部;16l-污物承接面左侧上缘部;18-内缘部;20-内缘通水路;20a-左侧后部区域;22-内缘外侧壁;22R-内缘外侧右壁;22L-内缘外侧左壁;22r-内缘外侧右壁下端;22l-内缘外侧左壁下端;24-内缘顶面部;24R-内缘顶面部外侧右端;24L-内缘顶面部外侧左端;24r-内缘顶面部内侧右端;24l-内缘顶面部内侧左端;26-内缘内侧壁;26a-内缘内侧壁下端部;26R-内缘内侧右壁;26L-内缘内侧左壁;26r-内缘内侧右壁下端;26l-内缘内侧左壁下端;29-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29a-上游侧内缘导水路出口部;30-内缘通水路底面;30r-内缘通水路右侧底面;30l-内缘通水路左侧底面;31-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1a-下游侧内缘导水路入口部;31b-下游侧内缘导水路出口部;32-弯曲部;34-缝隙开口部;34a-后端部;34b-左侧后部;34c-左侧部;34d-左侧前部;34e-前端部;34f-右侧前部;34g-右侧部;34h-右侧后部;34i-缝隙间隔增大部;36-连接部;101-冲水大便器;102-便器本体;106-供给口;116-污物承接面;118-内缘部;120-内缘通水路;134-缝隙开口;a1--缝隙间隔;a2-缝隙间隔;a3-缝隙间隔;a4-缝隙间隔;a5-缝隙间隔;a6-缝隙间隔;a7-缝隙间隔;a8-缝隙间隔;A1-中央轴线;A2-中央轴线;C1-前后中央断面;C2-左右中央断面;C3-左右后部断面;F-主流;f-水流;f0-水流;f1-水流;L1-距离;L2-距离;L3-距离;L4-距离;L5-距离;R1-距离;R2-距离;R3-距离;R4-距离;R5-距离;W1-宽度;X1-第1区域;X2-第2区域;X3-第3区域;X4-第4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侧视剖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便器本体的俯视图。以下,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从使用便器本体2的使用者侧观察便器本体2的跟前侧作为前方侧,从使用者观察的里侧作为后方侧,将从前方观察的便器本体2的右侧作为右侧,将从前方观察的左侧作为左侧来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具有由陶瓷等所构成的便器本体2。便器本体2可由树脂与陶器形成,或也可仅由树脂形成。另外,在便器本体2的后方侧的上方设置有由作为清洗水源的贮水水箱4所表示的给水装置。而且,贮水水箱4连接于自来水管等的给水源(未图示)。当通过对设置于贮水水箱4的操作杆(未图示)进行操作而开始清洗操作时,贮水水箱4的排水阀(未图示)打开,从贮水水箱4将规定的清洗水量(例如6升)供给到在便器本体2的中央后方侧上部开口的供给口6。供给口6不仅可以形成在中央而且也可以从前后中央断面C1向右侧或左侧偏离而形成。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可用于从贮水水箱4供给的清洗水量为3升至6升范围的节水型冲水大便器,优选可用于4.8升至6升范围的节水型冲水大便器。

通过贮水水箱4表示的给水装置除了贮水水箱之外也可以是可供给规定清洗水量的冲洗阀(flush valve)等的其他给水装置。

另外,在便器本体2的前方上部形成有盆部8,在便器本体2的后方上部形成有内缘后方导水路10,其形成在贮水水箱4的下游侧端部所连接的供给口6与后述的内缘通水路20之间,且将从贮水水箱4供给的清洗水从供给口6引导至内缘通水路20。且,本实施方式也可使用导水机构(distributor)等其他构造来形成内缘后方导水路10及内缘通水路20的一部分流路。

而且,在盆部8的下方形成有积水部12,积存有用W0表示初始水位的积水面的规定量的积水。另外,在该积水部12的下端连接有排水弯管管路14的入口14a,排水弯管管路14从其入口14a向后方延伸,其后端14b连接于设置在地面上的排出管(未图示)。

而且,盆部8具备以盆状形成的污物承接面16以及内缘部18,内缘部18在污物承接面16上缘部的上方形成向内部引导清洗水的内缘通水路20。

内缘后方导水路10形成为,从供给口6向前方延伸,连接于内缘通水路20的连接导水路10a相对于前后方向中央断面C1而朝向左右方向中的任一侧的第1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的内缘通水路20。在此,前后中央断面C1为前后切割便器本体2的断面从而在左右方向上将盆部8一分为二。

内缘后方导水路10具备: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29,从供给口6附近向便器本体2的左右方向当中的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延伸,供给口6在从便器本体2的前方观察时大致配置在中央;及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1,从该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29向左右方向当中的另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延伸。内缘后方导水路10形成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呈左右非对称的流路。内缘后方导水路10通过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29与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1形成“く”字状的流路。连接分别向不同方向延伸的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29与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1的弯曲部32被定位在相对于便器本体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断面C1而向右侧区域偏心的位置。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1形成为,从上游朝向其下游侧一旦返回到中央断面C1上,之后还要逐渐地朝向左侧区域偏心。从而,内缘后方导水路10形成为导水路整体的长度与以往相比更长。

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29如下,从便器本体2的中央断面C1上的供给口6斜着向右侧方向以直线状延伸,配置在相对于中央断面C1呈非对称的位置,延伸至相对于中央断面C1而配置在右侧附近的上游侧内缘导水路出口部29a。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29形成为,从上游朝向下游侧相对于中央断面C1逐渐地向右侧区域偏心。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29的中心轴线A1配置成相对于中央断面C1而前方朝向右侧外侧倾斜。

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1如下,从连接于弯曲部32的下游侧内缘导水路入口部31a向左侧延伸,形成至连接于内缘通水路20的左侧后部区域20a的下游侧内缘导水路出口部31b(连接导水路10a)为止的流路。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1从下游侧内缘导水路入口部31a到下游侧内缘导水路出口部31b为止形成像斜着横切便器本体2的中央断面C1这样的直线状的流路。

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1的中心轴线A2配置成相对于中央断面C1而前方朝向左侧外侧倾斜。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29的中心轴线A1与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1的中心轴线A2的交点相对于中央断面C1位于右侧,与此相对,下游侧内缘导水路出口部31b(连接导水路10a)相对于中央断面C1位于相反侧的左侧。

由于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1具有长度较长的流路,因此清洗水在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1中能够良好地被整流成朝向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1,清洗水的方向性得到提高,并且调整为以要在内缘通水路20上转圈的朝向的水流且水势较强的状态的水流从下游侧内缘导水路出口部31b(连接导水路10a)吐出。

另外,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1的一部分形成为平行于内缘通水路20的合流部分的一部分。由于在下游侧内缘导水路出口部31b附近,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1的中心轴线A2的朝向与在盆部8的左侧后部区域中的在内缘通水路20上转圈的清洗水的流线的朝向大体一致,因此从下游侧内缘导水路出口部31b流出的清洗水在内缘通水路20上朝向大致相同的旋转方向(转圈方向)流动,能够形成在保持水的水势的状态(大致维持流量及流速的状态)下在内缘通水路20上转圈的水流。从而,能够抑制从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1合流于内缘通水路20的清洗水朝向与内缘通水路上的主流F的方向呈相反的旋转方向在内缘通水路20上流过及如后述那样主流从后部侧的缝隙开口部34向污物承接面16流下。

接下来,对内缘部18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内缘部18作为盆部8的上缘部而在全周的跨度上以环状形成。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观察的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2的Ⅳ-Ⅳ线观察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2的Ⅴ-Ⅴ线观察的剖视图。

内缘部18具备:内缘外侧壁22,形成内缘部18的外周面且从便器本体2的外面上竖立到顶部那样以立壁状形成;内缘顶面部24,形成内缘部18的顶部的平坦面;内缘内侧壁26,形成内缘部18的内周面且以从内缘顶面部24稍微朝向内侧的下方垂下的方式延伸,相对于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中央断面C1左右对称地形成;缝隙开口部34,在内缘通水路20的下方形成内缘部18的吐水部而朝向下方开口;以及内缘通水路底面30,在内缘部18内形成从污物承接面16的上缘部16a向外侧延伸的平坦面,且在盆部8的大致全周的跨度上形成环状的近似平坦面。

内缘外侧壁22形成为从内缘顶面部24的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从上方观察时,内缘外侧壁22以椭圆形状形成,在周边上形成具有规定高度的纵向壁。如图2及图3所示,从上方观察时,内缘外侧壁22相对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后中央断面C1左右对称地形成,从前后中央断面C1到内缘外侧右壁22R为止的距离R1与从前后中央断面C1到内缘外侧左壁22L为止的距离L1以相同距离形成。例如,如图3所示,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将便器本体2的盆部8一分为二的左右中央断面C2中,从前后中央断面C1到内缘外侧右壁22R为止的距离R1与从前后中央断面C1到内缘外侧左壁22L为止的距离L1以相同距离形成。且,左右中央断面C2为如下断面,在椭圆形状的盆部8中,将盆部8在左右方向上具有最大宽度的部分即内缘外侧壁22从前后中央断面C1在左右方向上具有最大距离的部分作为盆部8的中央而在左右方向上切割中央断面。

而且,内缘外侧壁22的从前后中央断面C1到内缘外侧右壁22R的内缘外侧右壁下端22r为止的距离与从前后中央断面C1到内缘外侧左壁22L的内缘外侧左壁下端22l为止的距离以相同距离形成。而且,内缘外侧壁22的从前后中央断面C1到内缘外侧右壁22R的上端为止的距离与从前后中央断面C1到内缘外侧左壁22L的上端为止的距离以相同距离形成。

因此,从上方观察时,内缘外侧壁22具有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左右对称的形状的外观,具有可感觉到左右对称的美观感的外观设计性。

内缘顶面部24形成便器本体2的顶面且形成环状的平面。内缘顶面部24从内缘外侧壁22的上端到内缘内侧壁26的上端为止形成大致水平延伸的平坦面。俯视时,内缘顶面部24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左右对称地形成。即内缘顶面部24在从盆部8的后部到前部为止的任一区域的左右方向中,从前后中央断面C1到内缘顶面部外侧右端24R为止的距离R2与从前后中央断面C1到内缘顶面部外侧左端24L为止的距离L2也以相同距离形成。另外,内缘顶面部24在从盆部8的后部到前部为止的任一区域的左右方向中,从前后中央断面C1到内缘顶面部内侧右端24r为止的距离R3与从前后中央断面C1到内缘顶面部内侧左端24l为止的距离L3也以相同距离形成。因此,俯视时,从盆部8的后部到前部为止的任一区域的左右方向中,内缘顶面部24的外形即便器本体2的外形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也左右对称地形成。由此,内缘顶面部24在从盆部8的后部到前部为止的任一区域的左右断面中,内缘顶面部24的宽度W1也形成为内缘顶面部右侧部分的宽度与内缘顶面部左侧部分的宽度为相同宽度的大小。

内缘内侧壁26形成为从内缘顶面部24的内侧端部向下方延伸。从上方观察时,内缘内侧壁26以椭圆形状形成,在周边上形成具有规定高度的纵向壁。内缘内侧壁26从其上端向下方到污物承接面16附近为止以垂下的方式延伸,从而在内缘部18的内部(从便器本体2的中心观察为自身的外侧)形成垂下壁部,该垂下壁部形成内缘通水路20。从上方观察时,内缘内侧壁26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左右对称地形成,从前后中央断面C1到内缘内侧右壁26R为止的距离与从前后中央断面C1到内缘内侧左壁26L为止的距离以相同距离形成。例如,内缘内侧壁26的从前后中央断面C1到内缘内侧右壁下端26r为止的距离R4与从前后中央断面C1到内缘内侧左壁下端26l为止的距离L4以相同距离形成。因此,俯视时,内缘内侧壁26具有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左右对称的形状的外观,具有可感觉到左右对称的美观感的外观设计性。且,为了说明,将内缘内侧壁26的下端(包括内缘内侧右壁下端26r及内缘内侧左壁下端26l)统称为内缘内侧壁下端部26a。

内缘通水路底面30形成在内缘部18内部形成环状的内缘通水路20的环状底面这样的近似平坦面,形成清洗水能够在内缘部18内转一圈这样的较为平坦的流路。内缘通水路底面30形成从盆部8的外侧方向朝向内侧方向在近似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平坦面,例如从内缘外侧右壁下端22r及内缘外侧左壁下端22l的内部侧向内侧方向在近似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平坦面。

通过这样的构成,从内缘后方导水路10供给的清洗水能够形成一边在内缘通水路20中的内缘通水路底面30上流动一边在盆部8的上部转一圈这样的水流。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冲水大便器1为如下类型的冲水大便器,在由开放式内缘型构造所构成的内缘通水路20中,清洗水形成从左右单侧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圈这样的一个方向的水流。

接下来,对在开放式内缘型的内缘部18的下方所形成的缝隙开口部34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缝隙开口部34为形成在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左右非对称形成的污物承接面16的上缘部16a与左右对称的内缘内侧壁26之间的开口部。在盆部8的前后中央断面C1上的前端区域及后端区域中,缝隙开口部34也形成在污物承接面16的上缘部16a与内缘内侧壁26之间。沿着内缘部18的周向所形成的内缘通水路20的内侧且下方在全周的跨度上开口从而形成缝隙开口部34,即成为所谓开放式内缘型方式的开放式内缘部。缝隙开口部34形成向下方开口的缝隙形状。缝隙开口部34的大小由上缘部16a与内缘内侧壁26之间的流路宽度的大小来规定。例如,缝隙开口部34的大小也可由从内缘内侧壁26向上缘部16a垂下的垂线的长度来规定。由于缝隙开口部34被设置成在内缘内侧壁26与上缘部16a之间且上方被内缘部18所覆盖从而难以露出,故而成为使用者不易视觉辨认的外观。

首先,对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左右非对称形成的污物承接面16进行说明。

污物承接面16形成为,取从污物承接面16的后部到前部为止的任一区域的左右断面,污物承接面16的内缘后方导水路10的连接导水路10a所朝向的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中的污物承接面16的大小小于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的另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中的污物承接面16的大小。

污物承接面16形成为,取从污物承接面16的后部到前部为止的任一区域的左右断面,内缘后方导水路10的连接导水路10a所朝向的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中的从前后中央断面C1到污物承接面左侧上缘部16l为止的距离L5小于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的另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中的从前后中央断面C1到污物承接面右侧上缘部16r为止的距离R5。而且,污物承接面16形成为,取从污物承接面16的后部到前部为止的任一区域的左右断面,所述一侧的内缘内侧左壁下端26l与污物承接面左侧上缘部16l的距离小于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内缘内侧右壁下端26r与污物承接面右侧上缘部16r的距离。

而且,如图2所示,污物承接面16相对于左右中央断面C2也前后非对称地形成。

而且,如图5所示,污物承接面16在穿通盆部8的右侧前部与左侧后部而倾斜切割的断面中,也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与左右中央断面C2的交点而非对称地形成。

缝隙开口部34形成在相对于上述的前后中央断面C1左右非对称形成的污物承接面16的上缘部16a与左右对称的内缘内侧壁26之间所形成的规定缝隙间隔的间隙。缝隙开口部34的规定的缝隙间隔形成为在规定的区域中变化。

为了说明,将在盆部8中由前后中央断面C1与左右中央断面C2区划成4个的4个区划区域规定为第1区域X1、第2区域X2、第3区域X3及第4区域X4。

在第1区域X1中,配置从缝隙开口部34的后端部34a到左侧部34c为止的部分。在第1区域X1中,在盆部8后端的后端部34a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形成为a1毫米(mm)。盆部8后端的后端部34a中的缝隙间隔a1形成为2~6毫米范围的大小。在盆部8左侧后部的左侧后部34b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形成为a2毫米(mm)。在盆部8左侧的左侧部34c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形成为a3毫米(mm)。各缝隙间隔的大小具有a1<a2<a3的关系。在第1区域X1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形成为从后端部34a朝向左侧部34c,从a1到a3的大小为止缓缓变大。

在第2区域X2中,配置从缝隙开口部34的左侧部34c到前端部34e为止的部分。在第2区域X2中,在盆部8左侧部的左侧部34c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形成为a3毫米(mm)。在盆部8左侧前部的左侧前部34d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形成为a4毫米(mm)。在盆部8前端的前端部34e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形成为a5毫米(mm)。各缝隙间隔的大小具有a3<a4<a5的关系。在第2区域X2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形成为从盆部8的左侧部34c朝向前端部34e,从a3到a5的大小为止缓缓变大。

第3区域X3是指从缝隙开口部34的前端部34e到右侧部34g为止的区域。在第3区域X3中,在盆部8前端的前端部34e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形成为a5毫米(mm)。例如,盆部8的前端部34e的缝隙间隔a5形成为8~14毫米范围的大小。在盆部8的右侧前部34f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形成为a6毫米(mm)。在盆部8的右侧部34g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形成为a7毫米(mm)。各缝隙间隔的大小具有a5=a6=a7的关系。在第3区域X3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形成为从盆部8的前端部34e朝向右侧部34g为一定的大小。

第4区域X4是指从缝隙开口部34的右侧部34g到后端部34a为止的区域。在第4区域X4中,在盆部8右侧部的右侧部34g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形成为a7毫米(mm)。在盆部8右侧后部的右侧后部34h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形成为a8毫米(mm)。在盆部8后端的后端部34a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形成为a1毫米(mm)。各缝隙间隔的大小具有a7>a8>a1的关系。在第4区域X4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形成为从盆部8右侧部的右侧部34g朝向后端部34a,从a7到a1的大小为止缓缓变小。在此,在第4区域X4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形成为从a7到a1的大小为止以较为急剧的比例变小。

进而,以下对区域或位置中的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等的关系进行说明。

缝隙开口部34形成为,从左右方向观察时,作为内缘后方导水路10的连接部分的连接导水路10a所朝向的第1侧的第1区域X1的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小于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的另一侧的第2侧的第4区域X4的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

而且,缝隙开口部34形成为,从左右方向观察时,作为内缘后方导水路10的连接导水路10a所朝向的第1侧的第2区域X2的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小于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而对向的第2侧的第3区域X3的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

缝隙开口部34形成为第1侧的第1区域X1的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a1及a2等小于其他部分的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且以较小的大小形成。由此,在内缘后方导水路10的连接导水路10a的出口附近的缝隙开口部34中,在降低吐出到污物承接面16的清洗水量的同时,能够形成在内缘通水路20中旋转的主流F。

而且,缝隙开口部34形成为,第2侧的第4区域X4的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a8及a1等小于其他部分(例如第3区域)的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且以较小的大小形成。由此,在第4区域X4中的内缘后方导水路10的连接导水路10a的出口附近的缝隙开口部34中,能够抑制从连接导水路10a流入的清洗水吐出到污物承接面16,从而能够形成在内缘通水路20中旋转的主流F。

缝隙开口部34在便器本体2前侧的第3区域X3的一部分形成缝隙间隔a5~a7的大小的缝隙间隔增大部34i,其形成为自身的缝隙间隔的大小大于上游侧的第1区域X1及第2区域X2的缝隙间隔a1~a4的大小,且形成为大于下游侧的第4区域X4的缝隙间隔a8~a1的大小。缝隙间隔增大部34i形成在全周所形成的缝隙开口部34中具有最大宽度a5~a7的开口部。缝隙间隔增大部34i在第3区域X3中具有一定的a5毫米的缝隙间隔。缝隙间隔增大部34i也可形成在第3区域X3的一部分区域(便器本体2前方右侧的一部分区域)。这样,缝隙开口部34在全周中的便器本体2的前侧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缝隙间隔的大小增大了的缝隙间隔增大部34i。

缝隙开口部34形成为,作为内缘后方导水路10的连接部的连接导水路10a所朝向的第1侧的第1区域X1的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a1~a3从内缘部18后端的后端部34a到第1侧的左侧部(第1侧部)34c为止缓缓变大。

缝隙开口部34形成为,在左右进行切割而在前后方向上将盆部8一分为二的左右中央断面中,第1侧的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a3小于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而对向的第2侧的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a7。

缝隙开口部34形成为,在左右切割盆部8后部的左右后部断面C3中,第1侧的第1区域X1的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a2小于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而对向的第2侧的第4区域X4的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a8。

缝隙开口部34形成为缝隙间隔a1~a3在第1区域X1中从后端部34a到第1侧的左侧部34c为止缓缓变大的变化比例小于缝隙间隔a1~a7在第4区域中从后端部34a到第2侧的右侧部34g为止缓缓变大的变化比例。

缝隙开口部34形成为缝隙间隔a1~a5在第1侧的第1区域X1及第2区域X2中从后端部34a到前端部34e为止伴随着朝向前方侧而缓缓变大。

如图1及图2所示,缝隙开口部34形成为,在盆部8的前后中央断面C1中,第1区域的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a1小于相对于中心而对向的第3区域X3的缝隙开口部34e的缝隙间隔a5。

如图5所示,缝隙开口部34形成为,从上方观察而在倾斜方向上将盆部8一分为二进行切割的倾斜中央断面中,第1区域X1的缝隙开口部34b的缝隙间隔a2小于相对于中心而对向的第3区域X3的缝隙开口部34f的缝隙间隔a6。

缝隙开口部34具备连接部36,其在全周内的一部中将污物承接面16的上缘部16a与内缘内侧壁26之间的间隙按照规定进行连接。

连接部36以使污物承接面16的上缘部16a朝向内缘内侧壁26的内侧突出并抵接的方式将其连接。连接部36也可为通过柱状的连接部或其他构造将上缘部16a与内缘内侧壁26连接的连接部。通过在污物承接面16的上缘部16a与内缘内侧壁26之间设置连接部36,能够在连接部36周围较广的区域内容易地形成及规定污物承接面16的上缘部16a与内缘内侧壁26之间间隙的大小即缝隙间隔的大小。由此,形成较小的数毫米单位大小的缝隙间隔时,能够抑制制造时调整、检查、修正成规定大小的缝隙间隔等的管理成本乃至制造成本的增大。由此,能够较为廉价地制造规定的缝隙开口部34,该缝隙开口部34能够在如上述那样形成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的同时,调整从规定间隔的缝隙间隔吐出的清洗水的比例,从而能够保持使清洗水在污物承接面16上旋转的性能。且,连接部36具有不对从缝隙开口部34的吐水产生影响的程度的较短的宽度(前后方向的宽度)。

如上所述,内缘部18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左右对称地形成。内缘部18形成为在第1区域X1、第2区域X2、第3区域X3及第4区域X4中,在比便器本体2的中央部附近更靠近前方侧的任一区域中内缘部18的宽度W1均大致相同。由此,内缘部18形成为第1侧的第1区域X1及第2区域X2的内缘部的宽度与第2侧的第4区域X4及第3区域X3的内缘部的宽度成为相同宽度W1的大小。

而且,内缘部18的内缘外侧右壁22R与内缘外侧左壁22L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左右对称地形成,内缘内侧右壁26R与内缘内侧左壁26L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左右对称地形成。另一方面,污物承接面左侧上缘部16l与污物承接面右侧上缘部16r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左右非对称地形成。由此,由于内缘通水路20的平坦的内缘通水路底面30形成在内缘外侧壁22的内侧与污物承接面16的上缘部16a之间,故而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左右非对称地形成。更具体而言,内缘通水路左侧底面30l的宽度形成为大于内缘通水路右侧底面30r的宽度。

在内缘部18的宽度被保持为一定宽度W1的区域中,内缘通水路左侧底面30l的宽度大小与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的大小成反比。

第1侧的第1区域X1的内缘通水路左侧底面30l的宽度形成为从内缘部18的缝隙开口部34的后端部34a的附近位置到第1侧的左侧部34c的附近位置为止缓缓变小。而且,内缘通水路底面30形成为在盆部8的前后中央断面C1中,第1侧的内缘通水路左侧底面30l的宽度大于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而对向的第2侧的内缘通水路右侧底面30r的宽度。而且,如图2所示,内缘通水路底面30形成为在左右切割盆部8后部的左右后部断面C3中,第1侧的第1区域X1的内缘通水路左侧底面30l的宽度大于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而对向的第2侧的第4区域X4的内缘通水路右侧底面30r的宽度。左右后部断面C3表示位于比沿着图4的图2的Ⅳ-Ⅳ线观察的断面稍微靠近前方侧的断面。内缘通水路底面30形成为内缘通水路底面30的宽度在第1区域X1中从内缘部18的后端部到第1侧的左侧部为止缓缓变小的变化比例小于内缘通水路底面30的宽度在第4区域X4中从内缘部18的后端部到第2侧的右侧部为止缓缓变小的变化比例。进而,内缘通水路底面30形成为内缘通水路底面30的宽度在第1侧的第1区域X1及第2区域X2中,从内缘部18的后端部到前端部为止随着朝向前方侧而缓缓变小。

如上所述,使用者难以观察到的污物承接面16的上缘部16a附近左右非对称地形成,使用者易于观察到的内缘内侧壁26左右对称地形成。因此,俯视时,能够抑制便器本体2外观的局部变化从而给予使用者左右对称的外观形状的印象,在尽量提高使用者的印象而美观尤为重要的洗手间空间中,能够良好地保持外观设计性。

而且,左右非对称形成的污物承接面16的上缘部16a附近的外面的形状在外观上从内缘部的下方侧无法窥视而不能辨认,形成在使用者非常不易观察到的部分。因此,能够给予使用者左右对称的外观形状的印象,能够良好地保持外观设计性。

且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中,内缘后方导水路10从供给口6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向右侧延伸,连接导水路10a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而朝向左侧,从连接导水路10a流出的清洗水的主流F在内缘通水路20内从左侧(第1侧)以逆时针朝向右侧(第2侧)转圈的朝向流动。相对于此,在根据其他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中,内缘后方导水路10从供给口6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向左侧延伸,连接导水路10a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朝向右侧,从连接导水路10a流出的清洗水的主流也能够在内缘通水路20内从右侧(第2侧)以顺时针朝向左侧(第1侧)转圈的朝向流动。在这样的根据其他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中,由于形成与本实施方式的便器本体2的流路形状左右颠倒的形状的流路,故而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便器本体2同样,相对于左右对称的内缘内侧壁26等而构成左右非对称的污物承接面16,并使缝隙开口部的大小形成为规定的大小,从而能够形成清洗水一边在整个污物承接面较为均匀地旋转一边进行清洗的旋转水流。

接下来,根据图1~图6对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的作用(动作)进行说明。

图6为表示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污物承接面上的较广范围内清洗水一边较为均等地旋转一边流下的情形的图。

在图6中,表示形成在整个污物承接面16旋转的水流的水流F,水流F的水量及水势用箭头的粗细及大小表示。图6中的水流F的箭头的粗细及大小具有大致相同的粗细及大小,且其粗细及大小大于图7(说明现有冲水大便器水流的流动的图)中水流f0的箭头的粗细及大小。

首先,当对用于便器清洗的清洗操作盘(未图示)的操作按钮(未图示)进行操作时,设置于贮水水箱4的排水阀(未图示)打开,从贮水水箱4将规定的清洗水量(例如6.0升)从便器本体2后方侧的供给口6供给到内缘后方导水路10。

接下来,流入内缘后方导水路10的清洗水在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29内朝向便器本体2的左右方向当中的右侧流动。当清洗水到达上游侧内缘导水路出口部29a时,清洗水在弯曲部32改变流向。具体而言,将清洗水的方向从朝向便器本体2右侧的流向转换为朝向左侧的流向。

接下来,清洗水流入朝向相反侧的左侧前方延伸的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1。清洗水沿着直线状延伸的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1从下游侧内缘导水路入口部31a朝向下游侧内缘导水路出口部31b形成直线状水流。

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1形成为与以往相比相对更长,清洗水从下游侧内缘导水路入口部31a越过前后中央断面C1而在较长的规定距离内以直线状流动,在维持水势的同时流动方向被调整得较为均匀。从而,抑制清洗水从下游侧内缘导水路出口部31b向左右扩展,清洗水能够沿着中心轴线A2朝向内缘通水路20以直线状流动。

从下游侧内缘导水路出口部31b流出的清洗水以在内缘通水路20上逆时针转圈的朝向流入内缘通水路20内。清洗水一边以在内缘通水路20中环状转圈的方式流动一边从在全周上形成的缝隙开口部34缓缓流下到污物承接面16上。

流入到内缘通水路20内的清洗水从前后中央断面C1附近的中心区域朝向第1侧(左侧)的第1区域X1流动。在第1区域X1中,由于清洗水从连接导水路10a流入,故而清洗水的水势最强且水量最多。

流入到内缘通水路20内的清洗水在第1区域X1中在内缘通水路20内的内缘通水路底面30上流动。在此,缝隙开口部34的后端部34a形成为缝隙间隔a1的大小,由于缝隙间隔形成为非常小,故而在从连接导水路10a流入的清洗水易于流下的区域中,能够将清洗水从后端部34a流下到污物承接面16的水流的水量抑制成较少的量,还可进一步抑制水势。由此,能够抑制因较为大量的清洗水以从第1区域X1上游侧的缝隙开口部34大体落下的方式沿着污物承接面16流下到积水面所导致的清洗水飞溅到便器外。

在第1区域X1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的大小形成为从后端部34a(缝隙间隔a1)朝向左侧后部34b(缝隙间隔a2)、左侧部34c(缝隙间隔a3)缓缓变大。

由此,从缝隙开口部34吐出的清洗水的水量形成为从后端部34a(缝隙间隔a1)朝向左侧后部34b(缝隙间隔a2)、左侧部34c(缝隙间隔a3)缓缓变大。

以在内缘通水路20内的内缘通水路底面30上转圈的方式流动的清洗水的水量随着行进到下游侧,从缝隙开口部34流下的水量缓缓减少。

从第1区域X1流入到第2区域X2的清洗水在内缘通水路20内的内缘通水路底面30上朝向前方流动。

在第2区域X2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的大小形成为从左侧部34c(缝隙间隔a3)朝向左侧前部34d(缝隙间隔a4)、前端部34e(缝隙间隔a5)缓缓变大。由此,从缝隙开口部34吐出的清洗水的水量形成为从左侧部34c(缝隙间隔a3)朝向左侧前部34d(缝隙间隔a4)、前端部34e(缝隙间隔a5)缓缓变大。

以在内缘通水路20内的内缘通水路底面30上转圈的方式流动的清洗水的水量随着行进到下游侧,从缝隙开口部34流下的水量缓缓减少。

这样,以在内缘通水路20内的内缘通水路底面30上转圈的方式流动的清洗水的水量及水势随着从上游侧行进到下游侧而缓缓减少,相对于此,所吐出的清洗水的水量及水势被调整为按照后端部34a(缝隙间隔a1)、左侧后部34b(缝隙间隔a2)、左侧部34c(缝隙间隔a3)、左侧前部34d(缝隙间隔a4)及前端部34e(缝隙间隔a5)的顺序缓缓变大。由此,从便器本体2的第1区域X1到第2区域X2中吐出到污物承接面16的清洗水的水量及水势成为较为均等的水量及水势。

而且,由于清洗水以在内缘通水路底面30上转圈的方式流动,并以逆时针旋转的朝向流动,故而从缝隙开口部34吐出的清洗水能够形成具有较为均等的水量及水势的旋转水流而从污物承接面16上流下。

进而,从第2区域X2流入第3区域X3的清洗水在内缘通水路20内的内缘通水路底面30上从右侧朝向后方侧流动。

在第3区域X3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的大小形成为从前端部34e(缝隙间隔a5)到右侧前部34f(缝隙间隔a6)、右侧部34g(缝隙间隔a7)为止为一定且较大的大小。由此,从缝隙开口部34吐出的清洗水的水量形成为从前端部34e(缝隙间隔a5)到右侧前部34f(缝隙间隔a6)、右侧部34g(缝隙间隔a7)为止为较为一定的水量。

以在内缘通水路20内的内缘通水路底面30上转圈的方式流动的清洗水的水量随着从盆部8的前端部行进到下游侧从缝隙开口部34流下的水量缓缓减少。

这样,在第3区域X3中,所吐出的清洗水的水量被调整为在从前端部34e(缝隙间隔a5)到右侧前部34f(缝隙间隔a6)、右侧部34g(缝隙间隔a7)为止的任一区域中均成为较大且较为一定的水量。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这样的从单侧使清洗水转圈的开放式内缘型的冲水大便器中,在清洗水的清洗力相对易于不足的便器本体2的第3区域X3中,清洗水也能够以较大的水量且较强的水势清洗污物承接面16。

而且,由于清洗水以在内缘通水路底面30上转圈的方式流动,并以逆时针旋转的朝向流动,故而从缝隙开口部34吐出的清洗水能够形成具有较为均等的水量及水势的旋转水流而从污物承接面16上流下。

而且,在左右中央断面C2的部分中,由于缝隙开口部34c形成为小于缝隙开口部34g,故而从在内缘通水路20内旋转的主流F吐出到污物承接面16上的清洗水的旋转水流的水量被调整为在第1侧的缝隙开口部34c中降低,在第2侧的缝隙开口部34g中增大。

而且,在左右后部断面C3的部分中,由于缝隙开口部34b形成为小于缝隙开口部34h,故而从在内缘通水路20内旋转的主流F吐出到污物承接面16上的清洗水的旋转水流的水量被调整为在第1侧的缝隙开口部34b中降低,在第2侧的缝隙开口部34h中增大。

从第3区域X3流入到第4区域X4的清洗水在内缘通水路20内的内缘通水路底面30上朝向后方流动。

在第4区域X4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的大小形成为从右侧部34g(缝隙间隔a7)朝向右侧后部34h(缝隙间隔a8)、后端部34a(缝隙间隔a1)缓缓变小。由此,从缝隙开口部34吐出的清洗水的水量形成为从右侧部34g(缝隙间隔a7)朝向右侧后部34h(缝隙间隔a8)、后端部34a(缝隙间隔a1)缓缓变小。以在内缘通水路20内的内缘通水路底面30上转圈的方式流动的清洗水的水量随着行进到下游侧从缝隙开口部34流下的水量缓缓减少。在内缘通水路20内的内缘通水路底面30上到后端部为止转一圈的清洗水与新从连接导水路10a流入的清洗水合流,再从第1区域X1向前方侧流动。

这样,在第4区域X4中,所吐出的清洗水的水量被调整为按照从右侧部34g(缝隙间隔a7)到右侧后部34h(缝隙间隔a8)、后端部34a(缝隙间隔a1)的顺序缓缓变小。

在此,在第4区域X4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形成为从a7到a1的大小为止以较为急剧的比例减小。由此,所吐出的清洗水的水量及水势在从右侧部34g(缝隙间隔a7)到右侧后部34h(缝隙间隔a8)中也能够保持较大的水量及水势。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这样的从单侧使清洗水转圈的开放式内缘型的冲水大便器中,在清洗水的清洗力相对易于不足的便器本体2的第4区域X4中,清洗水也能够以较大的水量且较强的水势清洗污物承接面16。

而且,在后端部34a(缝隙间隔a1)中,如前所述,由于缝隙间隔形成为非常小,故而在从连接导水路10a流入的清洗水易于流下的区域中,能够将清洗水从后端部34a流下到污物承接面16的量抑制成较少的量。由此,在第4区域X4中,吐出到污物承接面16的清洗水的水量及水势成为较为均等的水量及水势,清洗水能够形成具有较为均等的水量及水势的旋转水流而从污物承接面16上流下。

在第1区域X1中缝隙开口部34a、34b、34c的缝隙间隔缓缓变大的大小变化比例小于在第4区域X4中缝隙开口部34a、34h、34g的缝隙间隔缓缓变大的大小变化比例。因此,能够对从缝隙开口部34吐出的清洗水的水量的大小变化比例进行调整。例如,由于在第1区域X1中缝隙开口部34a、34b、34c的缝隙间隔缓缓变大的大小变化比例较小,故而能够将来自缝隙开口部34的吐水量从缝隙开口部34a的缝隙间隔到缝隙开口部34c的缝隙间隔的增大比例抑制为较低的比例。另一方面,例如,由于在第4区域X4中缝隙开口部34a、34h、34g的缝隙间隔缓缓变大的大小变化比例较大(即按照缝隙开口部34g、34h、34a的顺序观察时,上述缝隙间隔缓缓变小的大小变化比例较大),故而来自缝隙开口部34的吐水量从缝隙开口部34g的缝隙间隔到缝隙开口部34a的缝隙间隔的减少比例成为较大的比例。由此,由于在第4区域X4中缝隙间隔34急剧变化,故而能够将来自缝隙开口部34h、34g附近的吐水量维持得较大,相对于此,能够将来自缝隙开口部34a附近的吐水量抑制地较小。这样,在第4区域X4中,也能够对吐水量进行调整从而形成一边在整个污物承接面16上较为均匀地旋转一边进行清洗的旋转水流。

这样,如图6所示,在污物承接面16中,在第1区域X1、第2区域X2、第3区域X3及第4区域X4中的任一区域中,均可吐出具有较为均等的水量及水势的清洗水的水流F,且能够形成具有较为均等的水量及水势的旋转水流。如图6所示,能够通过在整个污物承接面16的较广范围且均匀旋转的清洗水的水流F来清洗污物承接面16。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这样的开放式内缘型的冲水大便器中,能够在污物承接面16上形成具有较为均等的水量及水势的旋转水流,能够广范围清洗污物承接面16且抑制污物的冲洗残留,从而能够提高污物承接面16的清洗能力。

清洗水一边形成这样的旋转水流一边对盆部8的整个污物承接面16进行清洗。在盆部8中流下的清洗水与污物一起从排水弯管管路14排出,便器本体2的一系列清洗动作完成。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内缘部18的缝隙开口部34形成为,内缘后方导水路10的连接导水路10a所朝向的第1侧的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小于相对于前后中央断面C1的另一侧的第2侧的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因此,通过对从缝隙间隔不同的缝隙开口部34吐出的清洗水的水量进行调整,使得从内缘后方导水路10的连接导水路10a所朝向的一侧的在内缘通水路20内旋转的主流吐出到污物承接面16上的清洗水的旋转水流的水量在第1侧的缝隙开口部34降低,在第2侧的缝隙开口部34增大,从而能够形成一边在整个污物承接面16较为均匀地旋转一边进行清洗的旋转水流。而且,通过抑制清洗水以从第1侧的上游侧的缝隙开口部34大体落下的方式沿着污物承接面16流下,从而能够抑制清洗水飞溅到便器外。

而且,由于使用者不易观察到的污物承接面16的部分左右非对称地形成,使用者易于观察到的内缘内侧壁26左右对称地形成,故而能够抑制便器本体2外观的局部变化从而给予使用者左右对称的外观形状的印象,能够良好地保持外观设计性。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能够对从缝隙间隔不同的缝隙开口部34吐出的清洗水的水量进行调整,使从在内缘通水路20内旋转的主流F吐出到污物承接面16上的清洗水的旋转水流的水量在设置于便器本体2前侧的缝隙间隔增大部34i增大,从而能够形成一边在整个污物承接面16较为均匀地旋转一边进行清洗的旋转水流。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在内缘后方导水路10的连接导水路10a所朝向的第1侧中形成为,在水势最强且水量最多的内缘部18的后端部34a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较小,伴随着水势缓缓减弱且水量慢慢减少,缝隙间隔从内缘部18的后端部34a到第1侧部34c为止缓缓变大。因此,通过对从在内缘通水路20内进行旋转的主流吐出到污物承接面16上的清洗水的旋转水流的水量进行调整,使在第1侧的内缘部18的后端部到第1侧部为止的缝隙开口部34中所吐出的清洗水的水量慢慢增大,从而能够形成一边在整个污物承接面16较为均匀地旋转一边进行清洗的旋转水流。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通过对从缝隙间隔不同的缝隙开口部34吐出的清洗水的水量进行调整,使在左右中央断面C2部分中从在内缘通水路20内旋转的主流F吐出到污物承接面16上的清洗水的旋转水流的水量在第1侧的缝隙开口部34c降低,在第2侧的缝隙开口部34g增大,从而能够形成一边在整个污物承接面16较为均匀地旋转一边进行清洗的旋转水流。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通过对从缝隙间隔不同的缝隙开口部34吐出的清洗水的水量进行调整,使在左右切割盆部8后部的左右后部断面C3中,从在内缘通水路20内旋转的主流F吐出到污物承接面16上的清洗水的旋转水流的水量在第1侧的缝隙开口部34b降低,在第2侧的缝隙开口部34h增大,从而能够形成一边在整个污物承接面16较为均匀地旋转一边进行清洗的旋转水流。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在第1侧中形成为,在来自内缘后方导水路10的清洗水的水势较强的第1侧中,缝隙间隔从内缘部18的后端部34a到第1侧部34c为止缓缓变大的变化比例变小,从而抑制从在内缘通水路20内旋转的主流F吐出到污物承接面16上的清洗水的旋转水流的水量,使其在水势较强的第1侧的缝隙开口部34难以增大。

另一方面,主要在内缘通水路20中转圈的清洗水到达且水势变得较弱的第2侧中形成为,缝隙间隔从内缘部18的后端部34a到第2侧部34g为止缓缓变大的变化比例变得较大,从在内缘通水路20内旋转的主流吐出到污物承接面16上的清洗水的旋转水流的水量在水势变得较弱的第2侧的缝隙开口部34中到后端部附近为止难以减少。

通过使第1侧中的缝隙间隔的大小变化比例与第2侧中的缝隙间隔的大小变化比例不同,能够对从缝隙开口部34吐出的清洗水的水量的大小变化比例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形成一边在整个污物承接面16较为均匀地旋转一边进行清洗的旋转水流。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在第1侧中形成为,在水势最强且水量最多的内缘通水路20的后端部34a中缝隙开口部34的缝隙间隔较小,伴随着在下游侧中水势缓缓减弱且水量慢慢减少,缝隙间隔从内缘部18的后端部34a到前端部34e为止缓缓变大。因此,通过对从在内缘通水路20内旋转的主流F吐出到污物承接面16上的清洗水的旋转水流的水量进行调整,使清洗水的水量根据缓缓变大的缝隙间隔而慢慢增多,从而能够形成一边在整个污物承接面16较为均匀地旋转一边进行清洗的旋转水流。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由于连接部36连接污物承接面16的上缘部16a与内缘内侧壁26之间的空隙,从而能够较为容易地制造在污物承接面16的上缘部16a与内缘内侧壁26之间形成的所规定的缝隙间隔的大小。通过配置连接部36,能够按照预想容易地形成周围的缝隙间隔的大小。由此,形成缝隙间隔时,能够抑制制造时的缝隙间隔大小的检查、调整、修正等的管理成本乃至制造成本的增大。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由于内缘部18形成为第1侧的内缘部18的宽度W1与第2侧的内缘部18的宽度W1相同,从而从使用者观察的内缘部18的宽度W1左右对称地形成,故而能够抑制便器本体2外观的局部变化,能够形成左右对称的外观形状,并可良好地保持外观设计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