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安装质量的排污管网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869408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提高安装质量的排污管网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管道是用管子、管子联接件和阀门等联接成的用于输送气体、液体或带固体颗粒的流体的装置。通常,流体经鼓风机、压缩机、泵和锅炉等增压后,从管道的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也可利用流体自身的压力或重力输送。管道的用途很广泛,主要用在给水、排水、供热、供煤气、长距离输送石油和天然气、农业灌溉、水力工程和各种工业装置中。城市中排污管施工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现有的施工方法非常传统,周期长,而且对于管道的连接不紧密,经常出现泄漏,造成再次施工,增大了劳动强度,也增加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施工方法非常传统,周期长,而且对于管道的连接不紧密,经常出现泄漏,造成再次施工,增大了劳动强度,也增加了成本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提高安装质量的排污管网的施工方法,该方法的步骤简便,通过合理的施工工序,能够保证管道施工的质量,使得使用寿命更长,更加安全,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解决了现有施工方法非常传统,周期长,而且对于管道的连接不紧密,经常出现泄漏,造成再次施工,增大了劳动强度,也增加了成本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提高安装质量的排污管网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机械开挖后,采用跟机测量,随挖随测,管道安装后,进行复测,使管底高程控制在允许偏差范围内,每天测量工作开始前,都要进行相邻水准复核测量,管道中心由中线控制桩来确定,通过控制桩在管道基础上打出边线,确定管道的铺设位置,井室高程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控制,管道铺设完毕后,要进行管顶及构筑物的竣工复核测量;

(2)工程采用挖掘机进行开挖,沟槽开挖要严格控制挖深及管道中心线,机械开挖留20cm的余量,由人工清槽至设计槽底高程位置,并将里程桩引至槽底,严格控制沟槽开挖放坡系数,按设计的放坡系数挖够宽度,若沟槽开挖遇有地下水时,设置排水沟、集水坑,及时做好沟槽内地下水的排水降水工作,并采取先铺卵石或碎石层,厚度不小于100mm的地基加固措施;当无地下水时,基础下素土夯实,压实系数大于0.95;在沟槽开挖百米左右,土方外运人工清槽后,并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方可在沟槽内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3)施工中管道基础采用20cm砂砾垫层基础,135°砂基础,管道基础采用粗砂;砂基基础施工时,槽底不得有积水、软泥;砂基厚度不得小于设计规定;

(4)管道安装由机械配合人工下管,吊装管道中心线的控制采用边线法,吊车距沟边至少2m,避免起吊受力时造成沟边坍塌,管道安装采用人工安装,槽深度不大时可由人工扛管下槽,槽深大于3m或管径大于公称直径dn400时,可用非金属绳索溜管入槽,依次平稳地放在砂砾基础管位上,稳管前,对基础设计高程和中线位置进行检查,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稳管,同时需做好管道安装的高程和中线的测量定线工作;

(5)经涂塑处理的钢带与内、外聚乙烯层在熔融状态下复合,使其有机的融为一体,管径从dn700~dn2000,焊接时先将中间层钢带按照焊接技术规程焊接好,经外观质量检查和抽查合格后,将钢带做涂塑处理,经过3小时后再将内层pe层、外层pe层热焊接补口,卡箍连接主要将卡箍安装牢靠,最后将卡箍螺栓拧紧即可,热收缩套接是利用热熔机将套管加热,然后套接;

(6)按设计要求砌筑,砌筑后的井壁圆顺,灰浆饱满,爬梯安装牢固,在井室砌筑时安装爬梯,爬梯安装前进行除锈处理,安装时周围孔隙须用1∶2水泥砂浆封实,砂浆未凝固前不得踏动爬梯,砌筑时,需随时检测检查井直径尺寸,当四周收口时,每层收进不得大于30mm,井内外壁抹1∶2水泥砂浆分层压实抹光,检查井内的流槽与井壁同时砌筑,表面用砂浆分层压实抹光,砌筑后的流槽应与上下游管底部顺接,砌筑检查井时预留支管应随砌随安,预留管的直径、方向、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管与井壁衔接处应严密,预留支管管口宜用低标号砂浆砌筑封口抹平;

(7)首先经监理工程师检查管道及检查井外观质量,检查验收合格后,沟槽内无积水,进行管道闭水试验,试验管段按井距分隔,管道在闭水试验前应提前灌水并浸泡24小时,使接口及管身充分吃水后再进行闭水试验,当试验水头达规定水头时开始记录,观测管道的渗水量,直至观察结束时,不断地向试验管段内补水,保持试验水头恒定,渗水量不得超过规范要求;

(8)排水管道进行闭水试验验收合格后,及时进行沟槽回填,回填土根据实验室确定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进行分层夯实,直至达到规范要求的压实度指标,填土上方计划修路者其压实度为95%,填土上方不计划修路者其压实度为90%,沟槽回填从管顶基础部位开始到管顶以上0.7m范围内采用人工回填,从管底到管顶以上0.4m范围内的沟槽回填材料,采用碎石屑、粒径小于40mm的砂砾、中砂粗砂或开挖出的良质土,所有回填土根据不同的土质分别采用分层摊平、夯实、压实等方法达到设计规定的密实度要求,井室周围回填压实时应沿井室中心对称进行,且不漏夯,回填压实后与井壁紧贴,分段回填压实时,相邻段的接茬呈阶梯形。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方法的步骤简便,通过合理的施工工序,能够保证管道施工的质量,使得使用寿命更长,更加安全,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解决了现有施工方法非常传统,周期长,而且对于管道的连接不紧密,经常出现泄漏,造成再次施工,增大了劳动强度,也增加了成本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

一种提高安装质量的排污管网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机械开挖后,采用跟机测量,随挖随测,管道安装后,进行复测,使管底高程控制在允许偏差范围内,每天测量工作开始前,都要进行相邻水准复核测量,管道中心由中线控制桩来确定,通过控制桩在管道基础上打出边线,确定管道的铺设位置,井室高程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控制,管道铺设完毕后,要进行管顶及构筑物的竣工复核测量;

(2)工程采用挖掘机进行开挖,沟槽开挖要严格控制挖深及管道中心线,机械开挖留20cm的余量,由人工清槽至设计槽底高程位置,并将里程桩引至槽底,严格控制沟槽开挖放坡系数,按设计的放坡系数挖够宽度,若沟槽开挖遇有地下水时,设置排水沟、集水坑,及时做好沟槽内地下水的排水降水工作,并采取先铺卵石或碎石层,厚度不小于100mm的地基加固措施;当无地下水时,基础下素土夯实,压实系数大于0.95;在沟槽开挖百米左右,土方外运人工清槽后,并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方可在沟槽内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3)施工中管道基础采用20cm砂砾垫层基础,135°砂基础,管道基础采用粗砂;砂基基础施工时,槽底不得有积水、软泥;砂基厚度不得小于设计规定;

(4)管道安装由机械配合人工下管,吊装管道中心线的控制采用边线法,吊车距沟边至少2m,避免起吊受力时造成沟边坍塌,管道安装采用人工安装,槽深度不大时可由人工扛管下槽,槽深大于3m或管径大于公称直径dn400时,可用非金属绳索溜管入槽,依次平稳地放在砂砾基础管位上,稳管前,对基础设计高程和中线位置进行检查,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稳管,同时需做好管道安装的高程和中线的测量定线工作;

(5)经涂塑处理的钢带与内、外聚乙烯层在熔融状态下复合,使其有机的融为一体,管径从dn700~dn2000,焊接时先将中间层钢带按照焊接技术规程焊接好,经外观质量检查和抽查合格后,将钢带做涂塑处理,经过3小时后再将内层pe层、外层pe层热焊接补口,卡箍连接主要将卡箍安装牢靠,最后将卡箍螺栓拧紧即可,热收缩套接是利用热熔机将套管加热,然后套接;

(6)按设计要求砌筑,砌筑后的井壁圆顺,灰浆饱满,爬梯安装牢固,在井室砌筑时安装爬梯,爬梯安装前进行除锈处理,安装时周围孔隙须用1∶2水泥砂浆封实,砂浆未凝固前不得踏动爬梯,砌筑时,需随时检测检查井直径尺寸,当四周收口时,每层收进不得大于30mm,井内外壁抹1∶2水泥砂浆分层压实抹光,检查井内的流槽与井壁同时砌筑,表面用砂浆分层压实抹光,砌筑后的流槽应与上下游管底部顺接,砌筑检查井时预留支管应随砌随安,预留管的直径、方向、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管与井壁衔接处应严密,预留支管管口宜用低标号砂浆砌筑封口抹平;

(7)首先经监理工程师检查管道及检查井外观质量,检查验收合格后,沟槽内无积水,进行管道闭水试验,试验管段按井距分隔,管道在闭水试验前应提前灌水并浸泡24小时,使接口及管身充分吃水后再进行闭水试验,当试验水头达规定水头时开始记录,观测管道的渗水量,直至观察结束时,不断地向试验管段内补水,保持试验水头恒定,渗水量不得超过规范要求;

(8)排水管道进行闭水试验验收合格后,及时进行沟槽回填,回填土根据实验室确定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进行分层夯实,直至达到规范要求的压实度指标,填土上方计划修路者其压实度为95%,填土上方不计划修路者其压实度为90%,沟槽回填从管顶基础部位开始到管顶以上0.7m范围内采用人工回填,从管底到管顶以上0.4m范围内的沟槽回填材料,采用碎石屑、粒径小于40mm的砂砾、中砂粗砂或开挖出的良质土,所有回填土根据不同的土质分别采用分层摊平、夯实、压实等方法达到设计规定的密实度要求,井室周围回填压实时应沿井室中心对称进行,且不漏夯,回填压实后与井壁紧贴,分段回填压实时,相邻段的接茬呈阶梯形。

该方法的步骤简便,通过合理的施工工序,能够保证管道施工的质量,使得使用寿命更长,更加安全,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解决了现有施工方法非常传统,周期长,而且对于管道的连接不紧密,经常出现泄漏,造成再次施工,增大了劳动强度,也增加了成本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法实质上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