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38985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水面(3)上方的一侧设置有水上石渣帮坡(2),所述的水面(3)的下方设置有水下抛石区(1);在水上石渣帮坡(2)临近水下抛石区(1)处设置有临时堆料平台(4);在所述的水面(3)上设置有抛石驳船(5);

在坝体(6)横向上等间距安装有定位木桩(6.1),在所述的定位木桩(6.1)上引出绳索(3.1),所述的绳索(3.1)竖直平铺在水面(3)上,并在另一端上设置有定位浮箱(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绳索(3.1)上等间距设置有浮漂(3.1.1),所述的浮漂(3.1.1)之间的间距为0.5米-2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漂(3.1.1)之间的间距为1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下抛石区(1)按照每隔10-30米进行抛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下抛石区(1)按照每隔20米进行抛石。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①、水下抛投块石压重和抛石试验:

正式抛石施工前,应选取河床部位进行“抛石挤淤”现场试验,由所述的坝体(6)的坝坡向库内方向推进施工;进行抛石试验区域,在抛石试验前对抛石试验区域水下地形进行测量,然后根据设计断面图计算出抛石试验区的设计抛石量m;试验抛石区完成后,可根据抛石顶面实际上升高程H1和理论上升高程H2,得出抛石压入淤泥深度,检测抛石挤淤效果,并指导调整下一步的抛石方法;

②、抛石挤淤施工:综合使用探地雷达、钻孔勘探、钢管钎探的方法检测坝前淤泥堆积情况及性状;

③、为方便装料,在已完成抛石作业的水下抛石区(1)上方临近坝体(6)侧修建有临时堆料平台(4);

④、抛石定位控制:在平行于所述的坝体(6)的轴线设x轴,垂直于坝体(6)的轴线为y轴,利用x、y轴线将抛石区划成网格状;

⑤、由经纬仪指挥抛石:在所述的坝体(6)的x轴基准线控制点上布置布置木桩(6.1);

同时架设经纬仪,控制抛石区位,在木桩(6.1)拉若干条互相平行的绳索(3.1),所述的绳索(3.1)和y轴将库内的抛石区域划分成若干相同大小的工作区域,所述的绳索(3.1)另一端用定位浮箱(3.2),每条绳索(3.1)上按y轴控制线上每隔l米间距挂浮漂(3.1.1)作标志点,并标明所述的浮漂(3.1.1)距坝体(6)轴线的距离;

⑥、定位船和抛石驳船抛石:预先将定位船(7)停靠在绳索(3.1)上;指挥定位船(7)沿绳索(3.1)竖向移动,始终保持抛石驳船(5)与定位船(7)位于同一条水平线上,待所述的抛石驳船(5)进入预定的抛石区域后,所述的抛石驳船(5)按照经纬仪、定位船(7)指挥的区位和排位航行,进行抛石作业;

⑦、抛石驳船(5)到达现场后,用钢卷尺量出石料的体积,注意甲板上的石料是否平铺,严禁石料架空;

⑧、由坡脚向库区内顺序抛石,利用抛石驳船(5)进行抛石施工,便于挤淤;

⑨、每完成3-4层抛石后应进行一次水下地形测量,检查抛石效果,同时控制抛石量m1;

⑩、施工完后采用超声波探测仪进行水下地形测量,测出水下地形分布图,检查抛投效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待水下抛石完毕后,再沿上游坝体(6)上的原坝坡面(2.1)的表面进行水上石渣帮坡(2)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原坝坡面(2.1)的表面必须清除植物及根茎。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土石坝水下砂层地震液化压重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水上石渣帮坡(2)上逐层放出各区的分界线,采用洒白灰线明显的标记,同时对所述的水上石渣帮坡(2)进行1m3反铲配合人工修坡;接着采用HD100型推土机进行平料摊铺,整个铺料层在所述的坝体(6)的坝面法线方向向两侧各超填20cm。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