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海岸侵蚀的活动式透水丁坝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02448阅读:791来源:国知局
防护海岸侵蚀的活动式透水丁坝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海岸防护领域,尤其是一种防护海岸侵蚀的活动式透水丁坝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大幅度增加,对海岸带作用的强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全球气候变暖而产生的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洋的波浪、潮汐、海流等海水运动和化学作用对海岸的破坏作用,海岸侵蚀后退的程度日益加剧。在海岸侵蚀的防治措施中,丁坝是普遍使用的防护工程建筑物,丁坝改变了海岸的水流动力条件、泥沙运动过程和海岸的冲淤变化,对侵蚀岸滩达到了很好的防护效果。但是,工程实践中的几乎所有丁坝都是重力式或桩基式建筑物,诸如块石、混凝土铸体或沉箱等建筑材料被投放或打桩进入海岸底床之上,固定于海底。固定式丁坝一旦修建完毕,即使已完成了侵蚀岸段滩的防护要求,但仍遗留在原地,一方面破坏了海岸带的自然景观,改变了海岸的功能属性,另一方面使得海岸的再次开发利用受到限制,无法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不仅能够达到海岸防侵蚀的效果,而且能在完成防护要求之后方便地撤除的防护海岸侵蚀的活动式透水丁坝结构及施工方法。

为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一种防护海岸侵蚀的活动式透水丁坝结构,包括海岸、沉井和锚碇装置,所述海岸一侧设有若干排间隔交错的沉井,相邻沉井通过锚链连接,沉井中心呈镂空状,上端设有开口,沉井两侧对称设有连接环,沉井上设有进水孔,沉井底部设有梯形沉垫,梯形沉垫安置在海岸地基上,沉井两侧设有锚碇装置,锚碇装置通过若干锚链与沉井连接并固定在海岸地基上。

作为优选,沉井的间距从坝枕到坝头依次缩小,坝枕到坝中的中心距为2. 0-10 m,坝中至坝头的中心距为1.0-2.0m,每排沉井的间距为一组沉井总长度的2-3倍,充分阻挡海水的冲击,防护海岸的侵蚀,透水结构可减轻波浪,潮流对沉井的冲击。

作为优选,锚链之间的角度为50-70°,锚链与锚碇装置间的夹角为50-60°,加强对沉井的支撑,提高海浪冲击沉井时的承受能力。

作为优选,进水孔穿透沉井的内壁且进水孔的直径为10-30cm,便于海水进入沉井内使沉井下沉,增加沉井压载,保持沉井的平稳着底。

作为优选,梯形沉垫上设有圆柱孔,圆柱孔上端设有坡度,圆柱孔内设有透水孔,沉井安装固定在梯形沉垫上的圆柱孔内,便于沉井的更换和拆装,循环使用资源。

作为优选,沉井、梯形沉垫、锚碇装置的材质均为钢筋混泥土,钢筋混泥土中的钢筋以及锚链上设有防腐蚀涂层,增加丁坝群的使用寿命,提高丁坝群的质量。

作为优选,防腐蚀涂层的成分及其重量份为:环氧丙烯酸树脂40-45份、苯甲酸二丁脂3-6份、丙烯酸羟乙酯5-8份、聚四氟乙烯2-3份、聚乙烯醇12-15份、对甲氧基苯酚2-3份,司苯80 0.01-0.02份,1,3-丙二醇0.02-0.03份。

一种防护海岸侵蚀的活动式透水丁坝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预制好的钢筋混凝土沉井通过驳运和吊装相结合的方式运送到工程海域;

2)将沉井投放位置的海底地形整平,整平面积大于沉井的基底面积,按间距大小打桩固定梯形沉垫和锚碇装置;

3)沉井放入水中,固定在梯形沉垫上,撤除起吊设备;

4)沉井下端通过锚链与锚碇装置连接,沉井上端通过锚链与相邻沉井连接形成丁坝组,丁坝组一端固定在海岸上,若干排丁坝组形成丁坝群。

作为优选,丁坝群施工采用先下游再上游,丁坝组施工采用进占法,每一个沉井采用先后滨,再前滨,最后内滨,依次向海推进。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这种防护海岸侵蚀的活动式透水丁坝结构及施工方法,不仅能够达到海岸防侵蚀的效果,而且能在完成防护要求之后方便地撤除,同时,丁坝的透水构造,可以减轻波浪、潮流对丁坝的冲击破坏,相对减少工程量,提高施工效率,且拆除后的丁坝建筑材料还可循环利用,避免建筑材料的浪费。

本发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防护海岸侵蚀的活动式透水丁坝结构及施工方法,弥补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合理,操作方便。

说明书附图

图1为本发明活动式透水丁坝平面布局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沉井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活动式透水丁坝横向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2、3所示,一种防护海岸侵蚀的活动式透水丁坝结构,包括海岸1、沉井2和锚碇装置3,海岸1一侧设有若干排间隔交错的沉井2,相邻沉井2通过锚链4连接,沉井2中心呈镂空状,上端设有开口,沉井2两侧对称设有连接环5,沉井2上设有进水孔,沉井2底部设有梯形沉垫6,梯形沉垫6安置在海岸地基7上,沉井2两侧设有锚碇装置3,锚碇装置3通过若干锚链4与沉井2连接并固定在海岸地基7上。

沉井2的间距从坝枕到坝头依次缩小,坝枕到坝中的中心距为5 m,坝中至坝头的中心距为2m,每排沉井2的间距为一组沉井2总长度的2倍,充分阻挡海水的冲击,防护海岸的侵蚀,透水结构可减轻波浪,潮流对沉井2的冲击。

锚链4之间的角度为50°,锚链4与锚碇装置3间的夹角为50°,加强对沉井2的支撑,提高海浪冲击沉井2时的承受能力。

进水孔穿透沉井的内壁且进水孔的直径为20cm,便于海水进入沉井2内使沉井2下沉,增加沉井2压载,保持沉井2的平稳着底。

梯形沉垫6上设有圆柱孔,圆柱孔上端设有坡度,圆柱孔内设有透水孔,沉井2安装固定在梯形沉垫6上的圆柱孔内。

沉井2、梯形沉垫6、锚碇装置3的材质均为钢筋混泥土,钢筋混泥土中的钢筋以及锚链4上设有防腐蚀涂层,增加丁坝群的使用寿命,提高丁坝群的质量。

防腐蚀涂层的成分及其优选重量份为:环氧丙烯酸树脂40份、苯甲酸二丁脂6份、丙烯酸羟乙酯5份、聚四氟乙烯2份、聚乙烯醇12份、对甲氧基苯酚3份,司苯80 0.01份,1,3-丙二醇0.02份。

一种防护海岸侵蚀的活动式透水丁坝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预制好的钢筋混凝土沉井2通过驳运和吊装相结合的方式运送到工程海域;

2)将沉井2投放位置的海底地形整平,整平面积大于沉井的基底面积,按间距大小打桩固定梯形沉垫6和锚碇装置3;

3)沉井2放入水中,固定在梯形沉垫6上,撤除起吊设备;

4)沉井2下端通过锚链4与锚碇装置3连接,沉井2上端通过锚链4与相邻沉井2连接形成丁坝组,丁坝组一端固定在海岸上,若干排丁坝组形成丁坝群。

丁坝群施工采用先下游再上游,丁坝组施工采用进占法,每一个沉井采用先后滨,再前滨,最后内滨,依次向海推进。

实施例2:

当海岸1将受到海水侵蚀时,需要在海岸1上建立防护海岸侵蚀的活动式透水丁坝群,将预制好的钢筋混凝土沉井2通过驳运和吊装相结合的方式运送到工程海域,将沉井2投放位置的海底地形整平,整平面积大于沉井2的基底面积,按照沉井2的间距为5m,每排沉井2的间距为一排沉井2总长度的2-3倍的距离打桩固定梯形沉垫6和锚碇装置3,然后将沉井2放入水中,沉井2上设有进水孔,海水通过进水孔进入沉井2内,依托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沉井2徐徐沉入海内,进水孔增加了沉井2的压载,保持沉井2的平稳着底,沉井2即将到达海底是,将每个沉井2打入梯形沉垫6上的圆柱孔内将其固定,梯形沉垫6与海岸地基接触面积大,增大了沉井2坐底时的受力面积,消除丁坝易发的底脚掏空造成丁坝坍塌的隐患,沉井2固定在梯形沉垫6上后通过锚链4穿过沉井2上的连接环5与锚碇装置3连接,顺水流方向和逆水流方向均设有两根锚链4,锚链4之间的角度为60°,拉紧时锚链4与锚碇装置3间的夹角为60°,更能稳定的将沉井2固定住,提高海水冲击沉井2是的承受力,锚链4的长度包括海水冲击沉井2时产生摇晃的距离,每排内的沉井2间通过锚链4穿过沉井2上端的连接环5相互连接,最后一个沉井2通过锚链4与海岸1连接,提高了沉井2的稳定度,每排沉井2均交叉安置,极大的提高阻挡海水冲击的能力,每排沉井2的数量根据海岸1波浪带的宽度而定,能根据不同的海岸1建立不同宽度的丁坝组,丁坝群施工采用先下游再上游,丁坝组施工采用进占法,每一个沉井2采用先后滨,再前滨,最后内滨,依次向海推进,当完成保护时,可通过起动机将沉井2拔出,运走,当下次需要再次防护海岸1时可将运来的沉井2直接插入所遗留的梯形沉垫6内,可循环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也不会破坏海岸1带的自然景观。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