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水大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56292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冲水大便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水大便器,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由从内缘部流下的清洗水而形成的回旋流来清洗盆部的冲水大便器。



背景技术:

以往,周知具备在盆部的内缘通水路的底面上具有狭缝开口的所谓开放式内缘结构的冲水大便器。这样的冲水大便器存在如下问题,由于通过使清洗水从内缘通水路底面的狭缝开口朝着正下方自由流下而清洗盆部,因此对盆部的清洗力比较弱,引起清洗不良。

与此相对,如专利文献1所示,周知如下冲水大便器,通过在冲水大便器中以山形状形成排水弯管的上升管的截面,使底面侧的水流速度变快,使上侧的水流速度变慢,从而良好地维持上升管内的整体的水流速度,使清洗水不发生压力损失而顺畅流动,提高了清洗效率。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5-15812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现有的具有开放式内缘结构的内缘部的冲水大便器中,当因近几年的节水化的要求而想减少清洗水量并以较少的清洗水量进行清洗时,因供给到内缘通水路的清洗水的水量减少而其水势变弱,在盆部及排水弯管中流动的清洗水的水流变弱,因此产生对盆部及排水弯管的清洗不良的问题。

于是,本发明的发明者为了提高冲水大便器的清洗性能,研究了利用由从开放式内缘结构的内缘部流下的清洗水而形成在盆部上回旋的回旋流的技术,但是即使组合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上升管结构,也不能在排水弯管内维持在盆部上形成的回旋流,因此在排水弯管内清洗水的清洗力依然比较弱,产生无法确保清洗性能的问题。

于是,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进行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冲水大便器,在利用由从内缘部流下的清洗水而形成的回旋流来清洗盆部的冲水大便器中,沿着盆状的污物承接面流下的回旋流变得容易从排水路的入口部在维持回旋的状态下流入排水路。因而,当回旋流流入排水路的入口部时,能够抑制回旋流发生紊乱,排水路内能够持续形成回旋流,能够提高对污物的排出性能,能够确保冲水大便器的良好的清洗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冲水大便器,其利用由从内缘部流下的清洗水而形成的回旋流来清洗盆部,具有:给水装置,向便器本体的供给口供给清洗水;盆部,具备盆状的污物承接面、设置在污物承接面上部的内缘部、形成于内缘部整周且引导清洗水的内缘通水路、形成于内缘通水路下部的狭缝开口部;内缘后方导水路,形成在供给口与内缘通水路之间;及排水路,具备具有连接于盆部的污物承接面下部的入口部的入口管路、从入口管路的下端朝着上方延伸的上升管路、从该上升管路朝着下方延伸的下降管路,其特征为,在水平截面上,排水路的入口部形成为,前方侧部分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大于后方侧部分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在利用由从所谓开放式内缘结构的内缘部流下的清洗水而形成的回旋流来清洗盆部的冲水大便器中,由于在水平截面上,排水路的入口部形成为,前方部分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于后方部分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因此沿着盆状的污物承接面流下的回旋流变得容易从排水路的入口部在维持回旋的状态下流入排水路。因而,当回旋流流入排水路的入口部时,能够抑制回旋流发生紊乱,排水路内能够持续形成回旋流,能够提高对污物的排出性能,能够确保冲水大便器的良好的清洗性能。

本发明中,优选如下,排水路具备:入口部连接于盆部的污物承接面下部的入口管路;从入口管路的下端朝着上方延伸的上升管路;及从该上升管路朝着下方延伸的下降管路,在正交于排水路的截面上,排水路的入口管路形成为,底面侧部分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大于顶面侧部分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在排水路的入口管路中,清洗水及污物受重力影响而容易移动的底面侧部分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于顶面侧部分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因此在入口管路内能够更加确实地持续形成回旋流,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污物的排出性能,能够确保冲水大便器的良好的清洗性能。

本发明中,优选如下,在正交于排水路的截面上,排水路的上升管路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底面侧部分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大于顶面侧部分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在排水路的上升管路的至少一部分中,清洗水及污物受重力影响而容易移动的底面侧部分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于顶面侧部分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因此在上升管路内能够更加确实地持续形成回旋流,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污物的排出性能,能够确保冲水大便器的良好的清洗性能。

本发明中,优选如下,排水路的上升管路具有:连接于入口管路的上升管路入口部;连接于下降管路的上升管路出口部;及形成在上升管路入口部与上升管路出口部之间的上升管路中间部,至少从上升管路中间部到上升管路出口部为止,在正交于排水路的截面上,从底面到顶面的高度形成为一定。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在排水路的上升管路中,至少从上升管路中间部到上升管路出口部为止,能够大致一定地维持形成在底面与顶面之间的回旋流的高度,能够更加确实地持续形成回旋流,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污物的排出性能,能够确保冲水大便器的良好的清洗性能。

本发明中,优选如下,排水路的上升管路形成为,在正交于比与入口管路连接的上升管路入口部靠下游侧的排水路的截面上的截面积,小于在正交于上升管路入口部的排水路的截面上的截面积。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在排水路的上升管路中,在正交于比上升管路入口部靠下游侧的排水路的截面上的截面积,小于在正交于上升管路入口部的排水路的截面上的截面积,上升管路入口部连接于入口管路,因此清洗水在比上升管路入口部靠下游侧的部分处被集中在更窄的流路中,所以能够使清洗水压出污物的力难以发生降低。

本发明中,优选如下,冲水大便器是直冲式冲水大便器,从给水装置供给到便器本体的清洗水利用盆部的高度方向的落差来排出污物。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在从给水装置供给到便器本体的清洗水利用盆部的高度方向的落差来排出污物的直冲式冲水大便器中,排水路内能够持续形成回旋流,能够提高对污物的排出性能,能够确保良好的清洗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冲水大便器,在利用由从开放式内缘结构的内缘部流下的清洗水而形成的回旋流来清洗盆部的冲水大便器中,沿着盆状的污物承接面流下的回旋流变得容易从排水路的入口部在维持回旋的状态下流入排水路。因而,当回旋流流入排水路的入口部时,能够抑制回旋流发生紊乱,排水路内能够持续形成回旋流,能够提高对污物的排出性能,能够确保冲水大便器的良好的清洗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便器本体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1的iv-iv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1的v-v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1的vi-vi线观察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冲水大便器;2-便器本体;4-贮水水箱(给水装置);6-供给口;8-盆部;10-内缘后方导水路;12-积水部;14-排水路;16-污物承接面;18-内缘部;20-内缘通水路;20a-左侧后部区域;22-内缘下垂壁部;24-内缘通水路底面;26-狭缝开口部;28-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28a-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出口部;30-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a-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入口部;30b-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出口部;30c-外侧壁面;32-弯曲部;34-内缘通水路外侧壁面;36-安装部;38-入口管路;38a-入口管路入口部;38b-入口管路出口部;40-上升管路;40a-上升管路入口部;40b-上升管路中间部;40c-上升管路出口部;42-下降管路;42a-下降管路入口部;42b-下降管路出口部;44-顶面侧部分;44a-顶面;44b-顶侧两侧壁;46-底面侧部分;46a-底面;46b-底面侧两侧壁;48-前方侧部分;48a-前方侧壁面;48b-前方侧两侧壁;50-后方侧部分;50a-后方侧壁面;50b-后方侧两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侧视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便器本体的俯视图。并且,在图1及图2中,用箭头表示了清洗水的流向。以下,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在从使用便器本体2的使用者侧观察时,将使用者侧作为前方侧,将里侧作为后方侧,在从前方观察便器本体2时,将右侧作为右侧,将左侧作为左侧,在此前提下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具有由陶瓷等构成的便器本体2。另外,在便器本体2的后方侧的上方,设置有清洗水源即用贮水水箱4表示的给水装置。而且,贮水水箱4连接于自来水管等的给水源(未图示)。当通过对设置于贮水水箱4的操作手柄(未图示)进行操作而开始清洗操作时,贮水水箱4的排水阀(未图示)被打开,从贮水水箱4将规定的清洗水量(例如6升)供给到在便器本体2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后方侧上部开口的供给口6。供给口6不仅可以形成在左右方向中央,而且还可以形成在从中心轴线c向右侧或左侧偏离的位置,中心轴线c在左右方向上将便器本体2二等分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另外,能够将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作为从贮水水箱4供给的清洗水量在3升至6升范围内的节水型冲水大便器而使用,优选作为清洗水量在4.8升至6升范围内的节水型冲水大便器而使用。

用贮水水箱4表示的给水装置除了贮水水箱之外还可以是可供给规定的清洗水量的冲洗阀等的其他的给水装置。

另外,在便器本体2的前方上部形成有盆部8,在便器本体2的后方上部形成有内缘后方导水路10,内缘后方导水路10形成在供给口6与后述的内缘通水路20之间,将从贮水水箱4供给的清洗水从供给口6引导至盆部8。

而且,在盆部8下方的污物承接面16上形成有积水部12,积存有用w0表示初始水位的积水面的规定量的积水。在污物承接面16的积水部12下部如后所述地连接有排水路14的入口管路38。

盆部8具备:以盆状形成的污物承接面16;形成在其上缘部且向污物承接面16吐出清洗水的内缘部18。该内缘部18具备内缘下垂壁部22,其以从该内缘部18上面向下方下垂至污物承接面16附近的方式延伸,在内缘部18的内部(从便器本体的中心观察的外侧)形成内缘通水路20。

另外,内缘部18是所谓开放式内缘类型的开放式内缘部,内缘下垂壁部22以外伸的形状形成,以便内缘通水路20内的清洗水不会向外溅出,沿着内缘部18的周向形成的内缘通水路20的内侧且下方部分在整周的跨度上开口而形成狭缝开口部26。

在该内缘通水路20的内侧(内部侧),在内缘通水路底面24与内缘下垂壁部22之间,向下方开口的以狭缝状形成的狭缝开口部26形成向污物承接面16吐出清洗水的吐水部。

另外,在盆部8形成有台状的内缘通水路底面24,其在污物承接面16与内缘部18之间的盆部8的大致整周的跨度上形成。内缘通水路底面24在盆部8上部形成以环状形成的平坦面,该平坦面在形成有后述的倾斜面的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中,以从盆部8的外侧方向朝着内侧方向稍微向下倾斜的方式形成。因而,即使在形成有倾斜面的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中,在内缘通水路底面24上流动的清洗水也沿着稍微向下倾斜的方向逐渐流下而形成如后所述的回旋流。

通过如此构成,从内缘后方导水路10供给的清洗水能够形成一边在内缘通水路20中在内缘通水路底面24上流动一边在盆部8上部转一圈那样的水流。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冲水大便器是如下类型的冲水大便器,通过开放式内缘类型的结构在内缘通水路20中形成清洗水从左右单侧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回旋的一个方向水流。

接下来,对内缘后方导水路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便器本体2后方侧的内缘后方导水路10的后端,形成有连接有贮水水箱4下游侧端部的供给口6,从贮水水箱4供给的清洗水从供给口6吐出到便器本体2后方侧的内缘后方导水路10,从内缘后方导水路10流入内缘通水路20。

内缘后方导水路10具备:从供给口6附近向便器本体2的左右方向当中的一侧延伸的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28,在从便器本体的前方观察时供给口6配置在大致中央;及从该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28向左右方向当中的另一侧延伸的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内缘后方导水路10形成相对于中心轴线c呈左右非对称的流路。内缘后方导水路10通过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28与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形成“く”字形状(作为其他例示,像回飞镖形状或狗的后腿似的形状)的流路。连接分别向不同方向延伸的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28与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的弯曲部32被定位在相对于便器本体2的前后方向的中心轴线c向右侧区域偏心的位置。弯曲部32由后述的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出口部28a与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入口部30a所形成。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形成为,从上游朝着其下游侧一旦返回到中心轴线c上,之后还要逐渐朝着左侧区域发生偏心。从而,内缘后方导水路10形成为导水路整体的长度比以往长。

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28如下,从便器本体2的中心轴线c上的供给口6斜着向右侧方向以直线状延伸,配置在相对于中心轴线c呈非对称的位置,延伸至相对于中心轴线c配置在右侧附近的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出口部28a。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28形成为,从上游朝着下游侧相对于中心轴线c逐渐地向右侧区域发生偏心。

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28的中心轴线a1配置成相对于中心轴线c而前方朝着右侧外侧倾斜。

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如下,从连接于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出口部28a的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入口部30a向左侧延伸,形成到连接于内缘通水路20的左侧后部区域20a的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出口部30b为止的流路。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从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入口部30a到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出口部30b为止形成像斜着横切便器本体2的中心轴线c似的直线状的流路。

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的中心轴线a2配置成相对于中心轴线c而前方朝着左侧外侧倾斜。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28的中心轴线a1与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的中心轴线a2的交点相对于中心轴线c位于右侧,与此相对,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出口部30b位于相对于中心轴线c呈相反侧的左侧。

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如下,其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入口部30a相对于中心轴线c配置在右侧的中央附近区域,其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出口部30b相对于中心轴线c配置在左侧的盆部8的左侧后部区域。因而,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形成比较长的规定长度l的流路。由于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入口部30a相对于中心轴线c配置在右侧,因此从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入口部30a到位于盆部8的左侧后部区域的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出口部30b为止的长度被设定为比较长的长度。

由于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具有比较长的长度l的流路,因此清洗水在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中能够良好地被整流成朝向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清洗水的方向性得到提高,并且从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出口部30b通过以要在内缘通水路20上转圈的方式朝向得到调整的水流且水势比较强的状态的水流被吐出。该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的流路长度l被设定为25mm至115mm的长度。

另外,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的一部分形成为平行于内缘通水路20的合流部分的一部分。在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出口部30b附近,由于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的中心轴线a2的朝向与在盆部8的左侧后部区域中的要在内缘通水路20上转圈的清洗水的流线a3的朝向大致一致,因此从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出口部30b流出的清洗水在内缘通水路20上朝着大致相同的回旋方向(转圈方向)流动,能够形成在保持水势的状态(大致维持流量及流速的状态)下要在内缘通水路20上转圈的水流。

从而,能够抑制从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合流于内缘通水路20的清洗水朝着与内缘通水路上的主流的方向呈相反的回旋方向在内缘通水路20上流过,以及能够抑制从缝隙开口部26沿着污物承接面16流下。

在连接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与内缘通水路20的区域中,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的外侧壁面30c与内缘部18的内缘通水路外侧壁面34大致平坦地连续形成。外侧壁面30c与内缘通水路外侧壁面34在连接部附近形成为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换成另一种说法是,内缘通水路外侧壁面34的切线方向与外侧壁面30c的延伸方向一致。从而,清洗水能够沿着从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的外侧壁面30c直线状延伸至内缘部18的内缘通水路外侧壁面34的平坦面顺畅地流动,能够抑制沿着这些外侧壁面流动的水流发生压力损失。

另外,便器本体2具有用于将便座安装于便器本体2上的安装部36。安装部36设置在比便器本体2的内缘通水路20靠后方的左右两侧附近的位置。由于安装部36朝着便器本体2内部形成安装结构,因此在形成安装部36的位置无法形成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如下,形成在这样的左右两侧的安装部36之间,能够设置成避开安装部36,而且形成比较长的长度的流路。

接下来,使用图1~图6对排水路14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观察的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1的iv-iv线观察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1的v-v线观察的剖视图,图6是沿着图1的vi-vi线观察的剖视图。在图3至图5中,用箭头表示了清洗水的流向。

排水路14具备:具有连接于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6下部的入口管路入口部38a的入口管路38;从入口管路38的下端朝着上方斜着延伸的上升管路40;及从该上升管路40朝着铅垂方向下方延伸的下降管路42。具有这样的上升管路40及下降管路42的排水路14构成排水弯管管路。下降管路42的下降管路出口部42b连接于设置在地面上的排出管(未图示)。

排水路14的入口管路38的入口管路入口部38a连接于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6下部。该入口管路入口部38a向上连接于积水部12的下部。入口管路38在污物承接面16下部的水平截面上形成排水路14的入口。因而,入口管路38的入口管路入口部38a形成从入口管路入口部38a向下方延伸的流路。入口管路38的入口管路入口部38a位于比积水面w0靠下方侧且比后述的上升管路入口部40a的顶面靠上方侧的位置。

清洗时,在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6上回旋的回旋流逐渐流下,回旋流一边下降到比积水面w0靠下方侧一边流入入口管路38的入口管路入口部38a内,即使在入口管路入口部38a内也一边形成回旋流一边进一步流下入口管路38。回旋流是例如在从上方观察时以龙卷风状或螺旋状一边进行转圈一边向下方流下的水流。

如图1所示,排水路14的入口管路38在便器本体2的前后方向的中心轴线c上从前方朝着后方延伸,相对于入口管路38的中心轴线c1形成为左右对称。入口管路38从入口管路入口部38a朝着后方向斜下方延伸,且延伸至上升管路40的上升管路入口部40a。在排水路14的入口管路38及上升管路40中,将形成顶面44a的上部侧作为顶面侧,将形成底面46a的下部侧作为底面侧。排水路14的入口管路38及上升管路40可划分形成大致上半部分的弯曲面的顶面侧部分44与形成大致下半部分的弯曲面的底面侧部分46。顶面侧部分44与底面侧部分46也可以不是完全在中央处划分,例如也可以是顶面侧部分44仅在上方的区域中相对较小地形成,底面侧部分46到比中央靠上方的顶面侧为止相对较大地形成。

将连接顶面44a与底面46a的右侧侧壁及左侧侧壁双方统称为两侧壁。两侧壁相对于入口管路38及上升管路40的中心轴线c1形成为左右对称。排水路14的入口管路38及上升管路40的左右方向宽度成为两侧壁之间的左右方向宽度。中心轴线c1表示通过排水路14的管路的中心轴的轴线。

如图3所示,在水平截面上,排水路14的入口管路38的入口管路入口部38a形成为,前方侧部分48的左右方向宽度大于后方侧部分50的左右方向宽度。更具体而言,在水平截面上,入口管路38的入口管路入口部38a形成为,前方侧部分48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1大于后方侧部分50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2。换成另一种说法是,在水平截面上,入口管路入口部38a形成为,由从前方侧的前方侧壁面48a延伸的圆弧状曲面所形成的前方侧两侧壁48b之间的最大宽度w1大于由从后方侧的后方侧壁面50a延伸的圆弧状曲面所形成的后方侧两侧壁50b之间的最大宽度w2。

在正交于排水路14的截面(正交于排水路14的中心轴线c1的垂直截面)上,排水路14的入口管路38形成为,底面侧部分46的左右方向宽度大于顶面侧部分44的左右方向宽度。更具体而言,在正交于排水路14的截面上,入口管路38形成为底面侧部分46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1大于顶面侧部分44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2。换成另一种说法是,在正交于排水路14的截面上,入口管路38形成为由从底面侧的底面46a(图3中底面对应于前方侧壁面48a)延伸的圆弧状曲面所形成的底面侧两侧壁46b(图3中底面侧两侧壁对应于前方侧两侧壁48b)之间的最大宽度w1大于由从顶侧的顶面44a(图3中顶面44a对应于后方侧壁面50a)延伸的圆弧状曲面所形成的顶侧两侧壁44b(图3中顶侧两侧壁44b对应于后方侧两侧壁50b)之间的最大宽度w2。例如,在正交于排水路14的截面上,入口管路38在入口管路出口部38b处也形成为,底面侧部分46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1大于顶面侧部分44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2。

并且,在入口管路38的入口管路入口部38a,水平截面上的前方侧部分对应于在正交于排水路14的截面上的底面侧部分46,而且,水平截面上的后方侧部分50对应于在正交于排水路14的截面上的顶面侧部分44。

在正交于排水路14的截面上,入口管路38形成像底面侧部分46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1大于顶面侧部分44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2那样的台状的管路截面。另外,在正交于排水路14的截面上,入口管路38的两侧壁以八字状形成,宽度从顶面侧部分44朝着底面侧部分46扩大。

排水路14的上升管路40具有:连接于入口管路38的上升管路入口部40a;连接于下降管路42的上升管路出口部40c;及形成在上升管路入口部40a与上升管路出口部40c之间的上升管路中间部40b。

排水路14的上升管路40的上升管路入口部40a连接于入口管路38的入口管路出口部38b。上升管路40的上升管路入口部40a在排水路14的下部形成从入口管路出口部38b返向转为上升的流路。上升管路40从上升管路入口部40a朝着上方斜着延伸,且延伸至下降管路42的下降管路入口部42a。排水路14的上升管路40相对于中心轴线c1也呈左右对称。

在正交于排水路14的截面上,上升管路40的上升管路入口部40a形成为,底面侧部分46的左右方向宽度大于顶面侧部分44的左右方向宽度。更具体而言,在正交于排水路14的截面上,上升管路入口部40a形成为底面侧部分46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3大于顶面侧部分44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4。换成另一种说法是,在正交于排水路14的截面上,上升管路40的上升管路入口部40a形成为,由从底面侧的底面46a延伸的圆弧状曲面所形成的底面侧两侧壁之间的最大宽度大于由从顶侧的壁面延伸的圆弧状曲面所形成的顶侧两侧壁之间的最大宽度。

这样,在正交于排水路14的截面上,上升管路40的至少一部分例如上升管路入口部40a形成为,底面侧部分46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3大于顶面侧部分44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4。并且,在正交于排水路14的截面上,上升管路40的上升管路中间部40b及上升管路出口部40c也可以形成为,底面侧部分46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3大于顶面侧部分44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4。

在上升管路40的至少一部分例如上升管路入口部40a,在正交于排水路14的截面上,上升管路40形成底面侧部分46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3大于顶面侧部分44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4的台状的管路截面。在正交于排水路14的截面上,该上升管路40的两侧壁以八字状形成,宽度从顶面侧部分44朝着底面侧部分46扩大。

在正交于排水路14的截面上,上升管路40形成为从底面46a到顶面44a的高度大致一定。从上升管路入口部40a附近到上升管路出口部40c为止,上升管路40形成为从底面46a到顶面44a的高度h大致一定。而且,至少从上升管路中间部40b到上升管路出口部40c为止,上升管路40形成为从底面46a到顶面44a的高度h大致一定。

上升管路40当中比上升管路入口部40a靠下游侧的部分处的流路截面积b2小于上升管路入口部40a的流路截面积b1。即,上升管路入口部40a的流路截面积b1大于上升管路40当中比上升管路入口部40a靠下游侧的部分处的流路截面积b2。例如,比上升管路入口部40a靠下游侧的上升管路中间部40b处的流路截面积b2小于上升管路入口部40a的流路截面积b1。另外,例如,比上升管路入口部40a靠下游侧的上升管路出口部40c处的流路截面积a3小于上升管路入口部40a的流路截面积b1。在此,本实施方式中,上升管路中间部40b处的流路截面积b2与上升管路出口部40c处的流路截面积b3大致相等。

上升管路40中,流路的截面积在比上升管路入口部40a靠下游侧的上升管路中间部40b及上升管路出口部40c处变小,清洗水被集中在更窄的流路中,流速维持比较快的流速,清洗水压出污物的力难以发生降低。

上述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应用于如下直冲式冲水大便器的例子,从贮水水箱4供给到便器本体2的清洗水利用盆部8的高度方向的落差来排出污物。虽然本发明应用于基本上不利用虹吸作用而通过清洗水的水流来清洗便器本体2的直冲式冲水大便器,但是也可以应用于发生虹吸作用、不发生虹吸作用或虹吸作用较弱的其他冲水大便器。

接下来,通过图1~图6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的作用(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当对用于便器清洗的清洗操作盘(未图示)的操作手柄(未图示)进行操作时,设置于贮水水箱4的排水阀(未图示)被打开,从贮水水箱4将规定的清洗水量(例如6.0升)从便器本体2后方侧的供给口6供给到内缘后方导水路10。

接下来,流入内缘后方导水路10的清洗水在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28内流向便器本体2的左右方向当中的右侧。即,清洗水以从中心轴线c远离的方式流向右侧侧方。当清洗水到达上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出口部28a时,清洗水在弯曲部32改变方向。具体而言,将清洗水的流向从朝向便器本体2的右侧的流向转换为朝向左侧的流向。

接下来,清洗水流入朝着相反侧的左侧前方延伸的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清洗水沿着直线状延伸的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从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入口部30a朝着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出口部30b形成直线状水流。

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30与以往相比比较长,清洗水在规定距离的长度l的跨度上直线状流动,一边维持水势一边流动方向比较均匀地得到调整。从而,抑制清洗水从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出口部30b向左右扩散,清洗水能够沿着中心轴线a2以直线状流动。

如图2所示,从下游侧内缘后方导水路出口部30b流出的清洗水沿着要在内缘通水路20上转圈的清洗水的流线a3在内缘通水路20中流动。该清洗水的朝向回旋方向的每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得到增加。如箭头f1所示,较多的清洗水从左侧后方区域以左侧前方区域、右侧前方区域的顺序通过内缘通水路20中的内缘通水路底面24,而形成到达右侧后方区域的回旋流。

这样,如箭头f1所示,由于清洗水形成在内缘通水路20内从左侧后方区域以左侧前方区域、右侧前方区域、右侧后方区域的顺序在一个方向上围绕盆部8中心进行回旋的水流,因此如图1及图2所示,从形成在内缘通水路底面24内侧的狭缝开口部26逐渐流下的清洗水也形成如箭头f2所示地在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6整体上转圈的回旋流f2。由于在维持内缘通水路20内的回旋流的水势的状态下,清洗水以在污物承接面16上形成回旋流f2的方式流动,回旋流f2一边回旋一边流下,因此在污物承接面16及积水部12内一边回旋一边逐渐流下的水,一边缩小回旋流f2的直径一边被集中,能够强力清洗污物承接面16及积水部12。在图1及图2中,在各部分中用箭头例示了清洗水的回旋流的流动情形。

沿着盆状的污物承接面16流下的回旋流f2,在污物承接面16的下部到达排水路14的入口管路入口部38a。在水平截面上,由于排水路14的入口管路入口部38a形成为前方侧部分48的左右方向宽度大于后方侧部分50的左右方向宽度,因此沿着污物承接面16流下的回旋流f2变得容易从入口管路入口部38a在维持回旋的状态下流入排水路14。例如,如图1所示,沿着污物承接面16流下的回旋流f2从污物承接面16比后方侧更广的污物承接面16的前方侧比较容易流入入口管路入口部38a的前方部分,在维持形成于污物承接面16上的回旋流f2的状态下容易流入排水路14内。另外,例如,沿着污物承接面16流下的回旋流f2从水势比较强的污物承接面16的前方侧比较容易流入入口管路入口部38a的前方部分,在维持形成于污物承接面16上的回旋流f2的状态下容易流入排水路14内。这样,即使在入口管路入口部38a内,也能够形成与在污物承接面16上回旋的回旋流f2同样的回旋方向的回旋流f3。回旋流f3形成沿着入口管路38的内周回旋的回旋流,形成以入口管路38的中心轴线c1为中心进行回旋的回旋流。回旋流f3形成从底面46a回旋到顶面44a的纵向回旋流。

另外,由于能够抑制当回旋流f2流入入口管路入口部38a时回旋流发生紊乱,因此在排水路14内能够形成比较强的回旋流,而且,在排水路14内能够比较长时间地持续形成回旋流。

在排水路14的入口管路入口部38a处形成的回旋流f3沿着入口管路38流下。由于在入口管路38中,清洗水及污物受重力影响而容易移动的底面侧部分46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3大于顶面侧部分44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4,因此能够抑制回旋流f3在底面侧部分46附近发生紊乱,在入口管路38内能够比较强地形成回旋流f3,在入口管路38内能够更加确实地维持且持续形成回旋流f3。

另外,由于即使在入口管路出口部38b,清洗水及污物受重力影响而容易移动的底面侧部分46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3也大于顶面侧部分44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4,因此能够抑制回旋流f3在底面侧部分46附近发生紊乱,在排水路14的入口管路出口部38b内能够比较强地形成回旋流f3,在入口管路出口部38b内能够更加确实地维持且持续形成回旋流f3。

如图1所示,在入口管路38内流下的回旋流f3从入口管路出口部38b流入上升管路入口部40a。由于上升管路40的至少一部分例如上升管路入口部40a,在正交于排水路14的截面上形成为,底面侧部分46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3大于顶面侧部分44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4,因此能够抑制回旋流f4在底面侧部分46附近发生紊乱,在上升管路40内能够比较强地形成回旋流f4,在上升管路40内能够更加确实地维持且持续形成回旋流f4。另外,在上升管路40中,由于能够大致一定地维持形成在底面46a与顶面44a之间的回旋流f4的高度h,因此能够以大致一定的高度更加确实地持续形成在上升管路40内沿着内壁回旋的回旋流f4。

而且,由于上升管路40从上升管路入口部40a朝着上方斜着延伸,因此清洗水的回旋流f4在上升管路40内一边回旋一边斜着上升。此时,上升管路40的比上升管路入口部40a靠下游侧的部分的流路截面积b2小于上升管路入口部40a的流路截面积b1,因此清洗水在比上升管路入口部40a靠下游侧的部分处被集中在更窄的流路中,清洗水的流速变得难以发生降低,能够使清洗水压出污物的力难以发生降低。

如箭头f5所示,从上升管路出口部40c流出的清洗水流入下降管路入口部42a,流入下降管路42的清洗水从下降管路出口部42b排出到设置在地面上的排出管(未图示)。

即使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的几乎整周上形成有狭缝开口部26的开放式内缘类型的冲水大便器1中,清洗水也从形成在内缘通水路底面24内侧的狭缝开口部26逐渐流下,通过回旋流f2对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6整体进行清洗。沿着盆部8流下的清洗水与污物一起如上所述地在排水路14的入口管路38及上升管路40内也持续形成回旋流f3及f4,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污物的排出性能,能够确保冲水大便器的良好的清洗性能。当清洗水及污物从排水路的下降管路42排出时,便器本体2的一系列清洗动作结束。

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在利用由从开放式内缘结构的内缘部18流下的清洗水而形成的回旋流来清洗盆部8的冲水大便器1中,由于在水平截面上,排水路14的入口管路入口部38a形成为前方侧部分48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1大于后方侧部分50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2,因此沿着盆状的污物承接面16流下的回旋流容易从入口管路入口部38a在维持回旋的状态下流入排水路14。因而,当回旋流流入入口管路入口部38a时,能够抑制回旋流发生紊乱,排水路14内能够持续形成回旋流,能够提高对污物的排出性能,能够确保冲水大便器1的良好的清洗性能。

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由于在排水路14的入口管路38中,清洗水及污物受重力影响而容易移动的底面侧部分46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1大于顶面侧部分44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2,因此在入口管路38内能够更加确实地持续形成回旋流,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污物的排出性能,能够确保冲水大便器1的良好的清洗性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由于在排水路14的上升管路40的至少一部分中,清洗水及污物受重力影响而容易移动的底面侧部分46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1大于顶面侧部分44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2,因此在升管路40内能够更加确实地持续形成回旋流,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污物的排出性能,能够确保冲水大便器1的良好的清洗性能。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由于在排水路14的上升管路40中,至少从上升管路中间部40b到上升管路出口部40c为止,能够大致一定地维持形成在底面46a与顶面44a之间的回旋流的高度,能够更加确实地持续形成回旋流,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污物的排出性能,能够确保冲水大便器1的良好的清洗性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由于在排水路14的上升管路40中,在正交于比上升管路入口部40a靠下游侧的排水路14的截面上的截面积b2,小于在正交于上升管路入口部40a的排水路14的截面上的截面积b1,上升管路入口部40a连接于入口管路38,因此清洗水在比上升管路入口部40a靠下游侧的部分处被集中在更窄的流路中,所以能够使清洗水压出污物的力难以发生降低。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冲水大便器1,由于在从贮水水箱4供给到便器本体2的清洗水利用盆部8的高度方向的落差来排出污物的直冲式冲水大便器中,排水路14内能够持续形成回旋流,能够提高对污物的排出性能,能够确保良好的清洗性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