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底板后浇带防水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02120阅读:18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底板后浇带防水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防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底板后浇带防水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后浇带,是指为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影响,在梁、板(包括基础底板)、墙等结构中预留的具有一定宽度且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浇筑的混凝土带。当今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设置后浇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控制结构裂缝的构造形式。后浇带浇筑于后浇槽,其设计原理决定了后浇槽必须留置较长的时间后(一般不少于3个月)方浇筑混凝土。在留置过程中,施工现场的污水、垃圾、浮渣不可避免的汇入位于低处的后浇槽内,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很难从槽内清出,导致后浇混凝土与先浇结构混凝土间结合较差,且由于积水难以排净导致后浇混凝土实际强度往往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混凝土强度低、振捣不密实、断面结合差等原因导致后浇带部位经常出现渗漏水,且后期治理困难,导致建筑后期维护费用高、结构安全等级降低,影响建筑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清理后浇带污水、垃圾、浮渣的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了底板后浇带内垃圾、浮渣、污水难以清除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下底板后浇带防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地下底板后浇带设置若干个清污坑,便于将垃圾、污水汇集后清除。

优选的,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在地下底板后浇带设置若干个清污坑,并将后浇带防水层延续铺设,覆盖清污坑的底面和侧面;

步骤b.在清污坑顶转角处铺设附加防水层,并将其靠近坑顶转角的部分用隔离层保护附加防水层的搭接部分;

步骤c.在清污坑内的防水层的上方设置坑内保护层,并与地下底板后浇带防水层的保护层连接;

步骤d.待需要浇筑地下底板后浇带时,清理清污坑后将清污坑用混凝土浇筑至地下底板后浇带平面;

步骤e.移除隔离层对应位置的保护层后取出隔离层;

步骤f.铺设清污坑顶部防水层并将其与附加防水层搭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b中,所述的隔离层包裹附加防水层的搭接部分的上下两面,所述的步骤f中,所述的清污坑顶部防水层的搭接部分位于附加防水层下方。

优选的,还包括:步骤g.在清污坑顶部防水层上方铺设加强防水层。

优选的,所述的保护层采用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

优选的,清理清污坑之前将钢筋断开或折角,清污后再将钢筋重新连接或调直。

优选的,清理清污坑的过程采用高压冲洗后浇带,将污水、垃圾集中汇入清污坑后导出。

优选的,所述的清污坑的纵向截面呈上宽下窄的梯形。

优选的,所述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mm。

优选的,所述的隔离层的宽度不小于100mm,所述的附加防水层的宽度不小200mm。

地下底板后浇带按照一定间隔设置清污坑,在坑顶周边防水上铺设隔离层。从隔离层外侧铺设附加防水层至坑顶转角处。清污坑范围底板钢筋断开或折角后形成操作空间。高压冲洗后浇带和结构断面,垃圾、浮渣、污水汇入清污坑后集中排出后,在清污坑内浇筑混凝土,再移除隔离层并增铺防水层,与隔离层下方防水层搭接。最后重新连接钢筋、浇筑后浇混凝土。

本发明有效解决了底板后浇带内垃圾、浮渣、污水难以清除的问题,为后浇混凝土提供了洁净的基面和结合面,有利于后浇混凝土与先浇混凝土结构牢固结合,提高了底板后浇带的防水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清污坑浇筑前构造示意图;

图2为清污坑浇筑后构造示意图(单防水层);

图3为清污坑浇筑后构造示意图(双防水层);

其中,1-清污坑;2-垫层;3-防水层;4-坑内保护层;5-保护层;6-临时保护层;7-隔离层;8-附加防水层;9-清污坑内混凝土;10-坑顶防水层;11-加强防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一种地下底板后浇带防水施工方法,如图1所示,在地下底板后浇带设置若干个清污坑1,便于将垃圾、污水汇集后清除。在地下底板后浇带设置若干个清污坑1,并将后浇带防水层3延续铺设,覆盖清污坑1的底面和侧面,防水层3的下方为垫层2;清污坑1按照每间隔距离不大于30m设置,清污坑1坑底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矩形。当为圆形时其半径不小于100mm;当为方形或矩形时其边长不小于200mm。清污坑1深度不小于200mm。清污坑1的纵向截面呈上宽下窄的梯形,有利于将垃圾、污水导出。

在清污坑1顶转角处铺设附加防水层8,并将其靠近坑顶转角的部分用隔离层7保护附加防水层8的搭接部分;隔离层7包裹附加防水层8的搭接部分的上下两面;在坑顶周边不小于100mm范围的防水层上铺设隔离层7。从坑顶周边不小于200mm处的防水层上额外铺设附加防水层8至坑顶转角处,隔离层7范围空铺。

在清污坑1内的防水层3的上方设置坑内保护层4,并与地下底板后浇带防水层的保护层5连接。保护层可采用不小于50mm厚细石混凝土。隔离层7上方的临时保护层6可采用水泥砂浆、细石混凝土,并与大面的保护层5和坑内保护层4断开,以利于后期揭开附加防水层8。

在底板绑扎钢筋穿过清污坑上方时断开或折角2~6根,留出空间用于后期清污,待需要浇筑地下底板后浇带时,清污后再重新连接(或调直后连接)所断开的钢筋。钢筋可采用绑扎连接、机械连接、套筒灌浆或焊接等连接方式。清理清污坑1后将清污坑1用混凝土浇筑至地下底板后浇带平面;清污坑内混凝土9至坑顶,混凝土品种、强度等参数与后浇混凝土相同,浇筑后的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清污时,高压冲洗后浇带和结构断面,垃圾、浮渣、污水汇入清污坑,高压清洗设备可采用高压清洗机等;排水设备可采用污水泵、清水泵、潜水泵、增压泵等,并放置于清污坑内,在清洗的同时进行排水,清污坑内垃圾、浮渣由工人集中导出。

然后移除隔离层7对应位置的保护层6后取出隔离层7。

在清污坑内混凝土9顶部铺设坑顶防水层10并将其与附加防水层8搭接,所述的坑顶防水层10的搭接部分位于附加防水层8的下方。

按照附加防水层8的长宽尺寸,在坑顶铺设一道坑顶防水层10与隔离层7范围的防水层和清污坑混凝土表面满粘结,再将附加防水层6与坑顶防水层10粘结。粘结方式可采用喷灯或喷枪明火热熔粘结、热风焊接、胶粘、自粘。

实施例二,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当对防水有更高要求时,可在坑顶防水层10上连续铺设一道加强防水层11,与坑顶防水层10形成两道叠合加强防水层。

上述虽然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一些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内容,此处不再赘述,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