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水大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60050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冲水大便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冲水大便器,尤其涉及利用从清洗水源供给的清洗水来进行清洗并将污物排出的冲水大便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利用从清洗水源供给的清洗水来进行清洗并将污物排出的冲水大便器,已知有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述,在盆部侧方的内缘部上的前后方向的中间区域、或者比其更靠后方区域的1处上配置有朝向后方吐水的吐水口(内缘吐水口)的冲水大便器。

在这样的冲水大便器中,从盆部后方侧的导水路供给清洗水的通水路(内缘通水路)被形成在盆部左右方向的一侧的内缘部的内部,且该内缘通水路是经过盆部前端部附近的内缘部至盆部左右方向的另一侧的内缘部的吐水口(内缘吐水口)为止沿着内缘部周向的形状而形成的。

此外,如专利文献2所述,还已知有下述冲水大便器,即,在吐水口(内缘吐水口)被配置在盆部侧方的内缘部上的前方区域的同时,清洗水管路从盆部后方侧的清洗水源起至吐水口(内缘吐水口)为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将从清洗水源经过清洗水管路而供给到吐水口的清洗水朝向后方吐水的冲水大便器。

专利文献1:专利5592617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2553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6552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述的现有的冲水大便器中,由于因内缘通水路是经过盆部前端部附近的内缘部至盆部左右方向的另一侧的内缘部的吐水口为止沿着内缘部周向的形状形成的,而内缘通水路的全长变长,因此相应地内缘通水路内整体的容积空间也较大,通水时的内缘通水路内的清洗水以外的空置空间也变大。

因而,存在有下述这样的问题,即,由于内缘通水路内整体的容积空间变得越大,至使内缘通水路内形成满水为止的时间则变得越长,从而至能够从吐水口供给规定流量的清洗水为止花费时间,因此可能会导致使从内缘吐水口吐出的内缘吐水的效率降低。

此外,还存在有在通水时变得容易发生起因于卷入内缘通水路内的空气而导致的异响的产生这样的问题。

并且,还存在有因内缘通水路被形成在盆部的前端部附近,而可能会导致使与便器的盆部、内缘部的形状等相关的便器设计的自由度降低这样的问题。

同样,在上述的专利文献2所述的现有的冲水大便器中,也因清洗水管路从盆部后方侧的清洗水源起至吐水口(内缘吐水口)为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而清洗水管路的全长变长,相应地清洗水管路内整体的容积空间也变大。

因而,存在有下述这样的问题,即,由于至在清洗水管路内通过的清洗水使通水路形成满水为止时间变长,导致至形成规定的流量为止花费时间,因此可能会导致使从吐水口(内缘吐水口)吐出的内缘吐水的效率降低。此外,还存在有下述在通水时容易发生起因于卷入清洗水管路内的空气而导致的异响的产生这样的问题、或因吐水口(内缘吐水口)被配置在盆部侧方的内缘部上的前方区域而可能会导致使与便器的盆部、内缘部的形状等相关的便器设计的自由度降低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进行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冲水大便器,通过使内缘通水路内整体的容积空间降低,在能够高效地进行内缘吐水口的内缘吐水的同时,能够确保便器设计的自由度。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为利用从清洗水源供给的清洗水来进行清洗并将污物排出的冲水大便器,具有:盆部,具备盆状的污物承接面、在该污物承接面的上缘形成的内缘部;排水路,与该盆部的下方连接,以将污物排出;内缘吐水部,设置在所述内缘部,向所述盆部内吐出清洗水来形成回旋流;及导水路,将从所述清洗水源供给的清洗水供给到所述内缘吐水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盆部具备相对于将所述盆部在前后方向上二等分的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位于前方侧的前方侧区域和位于后方侧的后方侧区域,所述内缘吐水部在所述盆部的前方侧区域内的左右任意一侧的所述内缘部上形成有对从所述导水路供给的清洗水进行通水的内缘通水路,同时在该内缘通水路的下游端形成有将清洗水朝向后方吐出的内缘吐水口,所述内缘通水路具备从其入口部起在所述内缘部的内部朝向前方延伸的外侧部、从该外侧部的下游端起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从该弯曲部起朝向后方延伸至所述内缘吐水口为止的内侧部。

在如此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通过内缘吐水部在盆部的前方侧区域内的左右任意一侧的内缘部上形成有对从导水路供给的清洗水进行通水的内缘通水路,同时在该内缘通水路的下游端形成有将清洗水朝向后方吐出的内缘吐水口,所述内缘吐水部设置于盆部的内缘部并向盆部内吐出清洗水来形成的回旋流,且内缘通水路具备从其入口部起在内缘部的内部朝向前方延伸的外侧部、从该外侧部的下游端起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从该弯曲部起朝向后方延伸至内缘吐水口为止的内侧部,能够使内缘通水路内整体的容积空间降低,因此在从导水路向内缘通水路内供给清洗水时,能够用所通水的清洗水迅速充满内缘通水路内的容积空间。

因而,能够减少通水时的内缘通水路内的清洗水以外的空置空间,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内缘吐水口的内缘吐水。

此外,能够不容易发生在通水时起因于卷入内缘通水路内的空气而导致的异响的产生。

并且,与下述情况相比,即,经过盆部的前端部附近的内缘部并至盆部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的内缘部的吐水口为止沿着内缘部的周向的形状而形成内缘通水路的情况,能够确保与盆部的前端部附近的内缘部的形状等相关的便器设计的自由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内缘通水路的所述内侧部的流道截面的高度尺寸(h)被设定为比所述外侧部的流道截面的高度尺寸(h)更小。

在如此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内缘通水路的内侧部的流道截面的高度尺寸(h)被设定为比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的流道截面的高度尺寸(h)更小,因此例如与下述内缘通水路相比,即,为了使内缘通水路内的壁面的摩擦阻力等降低,内缘通水路的流道截面在从内缘通水路的上游端起至下游端为止的整个区域内由大致相同的圆形截面或者纵横比大致相同的截面形成的内缘通水路,能够有效地缩小设定内缘吐水部所必要的内缘部整体的宽度等尺寸。

因而,能够减少通水时的内缘通水路内的清洗水以外的空置空间,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内缘吐水口的内缘吐水。

此外,能够不容易发生在通水时起因于卷入内缘通水路内的空气而导致的异响的产生。

并且,与下述情况相比,即,经过盆部的前端部附近的内缘部并至盆部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的内缘部的吐水口为止沿着内缘部的周向的形状而形成内缘通水路的情况,能够确保与盆部的前端部附近的内缘部的形状等相关的便器设计的自由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内侧部的流道截面的高度尺寸(h)和所述外侧部的下游端的流道截面的高度尺寸(h)的比例(h:h)被设定为1:2~1:8。

在如此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内缘通水路的内侧部的流道截面的高度尺寸(h)和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的下游端的高度尺寸(h)的比例(h:h)被设定为1:2~1:8,因此例如与下述内缘通水路相比,即,为了使内缘通水路内的壁面的摩擦阻力等降低,内缘通水路的流道截面在从内缘通水路的上游端起至下游端为止的整个区域内由大致相同的圆形截面或者纵横比大致相同的截面形成的内缘通水路,能够有效地缩小设定内缘吐水部所必要的内缘部整体的宽度等尺寸。

因而,能够减少通水时的内缘通水路内的清洗水以外的空置空间,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内缘吐水口的内缘吐水。

此外,能够不容易发生在通水时起因于卷入内缘通水路内的空气而导致的异响的产生。

并且,与下述情况相比,即,经过盆部的前端部附近的内缘部,至盆部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的内缘部的吐水口为止沿着内缘部的周向的形状而形成内缘通水路的情况,能够确保与盆部的前端部附近的内缘部的形状等相关的便器设计的自由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外侧部具备:所述内缘部的外周侧的外侧壁部;从该外侧壁部的下端起向内侧一体形成的下侧壁部;内侧壁部,与所述外侧壁部在水平方向上相对,同时其下端与所述下侧壁部的上端粘结;上侧壁部,与该内侧壁部的上端一体形成,同时与所述外侧壁部的上端粘结,所述下侧壁部和所述内侧壁部的粘结面形成大致水平面,且所述外侧壁部和所述上侧壁部的粘结面形成倾斜于所述大致水平面的倾斜面。

在如此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具备:内缘部的外周侧的外侧壁部;从该外侧壁部的下端起向内侧一体形成的下侧壁部;内侧壁部,与外侧壁部在水平方向上相对,同时其下端与下侧壁部的上端粘结;上侧壁部,与该内侧壁部的上端一体形成,同时与外侧壁部的上端粘结,下侧壁部和内侧壁部的粘结面形成大致水平面,且外侧壁部和上侧壁部的粘结面形成倾斜于大致水平面的倾斜面,因此例如在便器制造时,在使内侧壁部的下端的粘结面与内缘通水路的下侧壁部的上端的粘结面粘结的同时,在使上侧壁部的粘结面与内缘通水路的外侧壁部的上端的粘结面粘结时,在形成水平面的下侧壁部的粘结面和内侧壁部的粘结面因制造误差等而导致相互在水平方向上产生偏离时,相互形成倾斜于水平面的倾斜面的外侧壁部的粘结面和上侧壁部的粘结面能够先行切实地接触。

因而,由于能够防止内缘通水路上的从外侧部起至内侧部为止的流道截面因下侧壁部的粘结面和内侧壁部的粘结面的相互偏离而导致完全崩溃,因此能够在整个区域内确保内缘通水路的通水区域。

另外,这里所述的大致水平面不仅是指完全的水平面,还包含下侧壁部的粘结面和内侧壁部的粘结面可以相互在水平方向上偏离的大体上水平的面的情况。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内缘吐水部在所述内缘通水路的内缘吐水口的下游侧附近形成的通水路的上方形成有外伸部,形成所述内侧部的所述内缘部的内周侧的壁部形成为,以该外伸部的区域变小的方式,其厚度朝向所述内缘吐水口变薄。

在如此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通过内缘吐水部在内缘通水路的内缘吐水口的下游侧附近形成的通水路的上方形成有外伸部,形成内侧部的内缘部的内周侧的壁部形成为,以该外伸部的区域变小的方式,其厚度朝向内缘吐水口变薄,能够使从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经过弯曲部并向内侧部弯曲的内缘通水路的周围空间保持余量,因此能够在抑制内缘通水路内的清洗水的压力损失的同时,确保与盆部的内缘部的形状等相关的便器设计的自由度。

此外,能够抑制因从内缘吐水口吐出的内缘吐水与外伸部接触而导致的水的飞溅、或内缘吐水的压力损失。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内缘吐水口其开口截面形成三角形,该三角形的所述内缘吐水口的一个边形成外伸部。

在如此构成的本发明中,通过内缘吐水口的开口截面形成三角形,该三角形的内缘吐水口的一个边形成外伸部,例如与下述内缘吐水口相比,即,开口截面呈矩形形成的内缘吐水口并且与三角形的内缘吐水口的开口截面的宽度相同宽度的内缘吐水口,能够使外伸部的区域减小。

此外,能够抑制因从内缘吐水口吐出的内缘吐水与外伸部接触而导致的水的飞溅、或内缘吐水的压力损失。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外侧部形成有将从所述导水路供给的清洗水向下游侧导向的导向壁部。

在如此构成的本发明中,通过在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形成有对从导水路供给的清洗水进行导向的导向壁部,能够在因从导水路供给到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的清洗水与导向壁部相撞而在导向壁部的周围区域中暂时积存一定程度量的清洗水后,利用导向壁部,在水势提高后的状态下对该一定程度积存的清洗水向下游侧进行导向。此外,由于利用导向壁部,能够减少通水时的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内的清洗水以外的空置空间,因此能够使内缘通水路内整体的容积空间降低,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内缘吐水口的内缘吐水。

根据本发明的冲水大便器,通过使内缘通水路内整体的容积空间降低,在能够高效地进行内缘吐水口的内缘吐水的同时,能够确保便器设计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立体图,表示使便盖及便座转动至上方位置后的状态。

图2是从左侧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截面进行观察的剖视图,表示使便盖及便座转动至下方位置后的状态。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便器本体部分的局部俯视图。

图4是在图3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便器本体部分上,对形成于内缘部内部的内缘通水路的部分进行放大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5是图4的沿着v-v线的内缘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6a是图4所示的内缘通水路的a截面。

图6b是图4所示的内缘通水路的b截面。

图6c是图4所示的内缘通水路的c截面。

图6d是图4所示的内缘通水路的d截面。

图6e是图4所示的内缘通水路的e截面。

图7是在图2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中,对内缘吐水口的下游侧附近的通水路的部分进行放大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8是图7的沿着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图7的沿着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a是定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从内缘吐水口下游侧附近的通水路上的内缘吐水口起周向下游侧的距离(x)和外伸部的高度尺寸(u)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0b是定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从内缘吐水口下游侧附近的通水路上的内缘吐水口起周向下游侧的距离(x)和从台面起至外伸部的下端为止的最大高度尺寸(l)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0c是定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从内缘吐水口下游侧附近的通水路上的内缘吐水口起周向下游侧的距离(x)和内缘吐水口的下游侧的通水路的宽度(w)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1是图3的沿着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是图3的沿着xii-xii线的剖视图。

图13a是定性地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中,在用缓和曲线来连接盆部的直线部和弯曲部时的从内缘吐水口起的周向下游侧的距离(x)和曲率(1/ρ)的变化的图。

图13b是相对于图13a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比较例,是定性地表示用与直线正切的曲线来连接盆部的直线部和弯曲部时的从内缘吐水口起的周向下游侧的距离(x)和曲率(1/ρ)的变化的图。

图14是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便器本体部分上,对形成于内缘部的内部的内缘通水路的部分进行放大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上的内缘吐水口附近的横截面部分(内缘吐水口和其下游侧的通水路的流道截面部分)的示意剖视图。

图16是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便器本体部分上,对形成于内缘部的内部的内缘通水路的部分进行放大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符号说明

1-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2-便器本体;4-便座;6-便盖;8-功能部;10-卫生清洗类功能部;12-给水类功能部;14-污物承接面;16-台面;18-内缘部;20-盆部;22-排水弯管管路(排水路);22a-入口部;22b-上升管路;22c-顶部;22d-下降管路;24-内缘通水路(内缘吐水部);24a-内缘通水路的入口部;24b-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24c-内缘通水路的弯曲部;24d-内缘通水路的内侧部;26-内缘吐水口(内缘吐水部);28-导水管(导水路);30-内缘吐水口的下游侧附近的通水路;32-喷射吐水口;34-贮水箱;36-加压泵;38-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的外侧壁部;40-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的下侧壁部;42-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的内侧壁部;44-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的上侧壁部;46-内缘部的内周面;48-外伸部;50-弯曲部;52-缓和曲线;54-弯曲部;56-缓和曲线;58-内缘通水路的内侧部上的内缘部内周侧的壁部;100-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18-内缘部;148-外伸部;158-内缘通水路的内侧部上的内缘部内周侧的壁部;200-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218-内缘部;226-内缘吐水口;226a-内缘吐水口的斜边;248-外伸部;300-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360-导向壁部;360a-导向壁部的后壁部;360c-导向壁部的侧壁部;362-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内的外侧壁面;364-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内的内侧壁面;a-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的流道截面;a0-内缘吐水口的下游侧附近的通水路的流道截面的截面面积;b-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的流道截面;c-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的流道截面;c1-在盆部的前后方向上进行二等分的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d-内缘通水路的弯曲部的流道截面;e-内缘通水路的内侧部的流道截面;e1-内缘吐水口的开口截面;e200-内缘吐水口的开口截面;f1-盆部的前方侧区域;g-内缘吐水口的下游侧附近的通水路的流道截面;h-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及弯曲部的流道截面的最大高度尺寸;h1-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的流道截面a的最大高度尺寸;h2-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的流道截面b的最大高度尺寸;h3-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的流道截面c的最大高度尺寸;h4-内缘通水路的弯曲部的流道截面d的最大高度尺寸;h-内缘通水路的内侧部的流道截面的最大高度尺寸;h1-内缘通水路的内侧部的流道截面e的最大高度尺寸;l-内缘吐水口的下游侧附近的通水路的最大高度尺寸(从通水路的台面起到外伸部的下端为止的最大高度尺寸);l1-内缘吐水口的下游侧附近的通水路的最大高度尺寸(从通水路的台面起到外伸部的下端为止的最大高度尺寸);l2-内缘吐水口的下游侧附近的通水路的最大高度尺寸(从通水路的台面起到外伸部的下端为止的最大高度尺寸);p1-内缘吐水口的下游侧附近的通水路的台面的高度位置;r1-盆部的后方侧区域;r300-导向壁部的后壁部的周围区域;s1-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的下侧壁部的上端面和内侧壁部的下端面的粘结面;s2-内缘通水路的外侧部的外侧壁部的上端面和上侧壁部的粘结面;t1-内缘通水路的内侧部上的内缘部内周侧的壁部的厚度;t101-内缘通水路的内侧部上的内缘部的内周侧的壁部的厚度;u-外伸部的上下方向的最小厚度(外伸部的最小高度尺寸);u1-外伸部的上下方向的最小厚度(外伸部的最小高度尺寸);u2-外伸部的上下方向的最小厚度(外伸部的最小高度尺寸);w-内缘吐水口的下游侧附近的通水路的宽度;w1-内缘吐水口的下游侧附近的通水路的宽度;w2-内缘吐水口的下游侧附近的通水路的宽度;w3-台面的宽度;x-自内缘吐水口的周向下游侧的距离;x1-自内缘吐水口的周向下游侧的距离;x2-自内缘吐水口的周向下游侧的距离;x3-自内缘吐水口的周向下游侧的距离;α1-台面的倾斜角度;α2-台面的倾斜角度;ρ-缓和曲线的曲率半径;ρ1-缓和曲线的曲率半径;ρ2-缓和曲线的曲率半径;ρ3-曲率半径。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图13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进行说明。

首先,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立体图,表示使便盖及便座转动至上方位置后的状态。此外,图2是从左侧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截面进行观察的剖视图,表示使便盖及便座转动至下方位置后的状态。并且,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便器本体部分的局部俯视图。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具备:陶制的便器本体2;便座4,被配置在该便器本体2的上面,且在上下方向上可转动;以覆盖该便座4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可转动地配置的便盖6;及配置于便器本体2后方的功能部8。

此外,如图2所示,功能部8被配置于便器本体2的后方上部,其具备:卫生清洗类功能部10,作为清洗使用者的局部的卫生清洗部而发挥功能;及给水类功能部12,靠近该卫生清洗类功能部10而配置,与向便器本体2的给水功能相关。

接下来,如图1~图3所示,便器本体2具备:盆状的污物承接面14;及盆部20,具备以从该污物承接面14的上缘的台面16立起的方式形成的内缘部18。

此外,如图2所示,便器本体2具备在盆部20的下方与入口部22a连接以便将盆部20内的污物排出的排水路即排水弯管管路22。

接下来,如图3所示,相对于在前后方向上进行二等分的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1,盆部20具备前方侧即前方侧区域f1和后方侧即后方侧区域r1,且在该盆部20的前方侧区域f1内的左右一侧的内缘部18的内部,即从便器本体2的前方进行观察而在盆部20的前方侧区域f1内的右侧的内缘部18的内部,形成有内缘吐水部的一部分即内缘通水路24(详细进行后述)。

此外,在该内缘通水路24的下游端上形成有内缘吐水部的一部分即内缘吐水口26(详细进行后述)。

并且,如图3所示,内缘通水路24的上游侧与导水管28连接,所述导水管28为将从清洗水源即自来水管(未图示)供给的清洗水供给到内缘通水路24的导水路。该导水管28的上游侧与清洗水源即自来水管(未图示)直接连接,利用该自来水管的给水压力,将从导水管28供给到内缘通水路24内的清洗水在内缘通水路24内向前方引导,其后向内侧并且后方侧弯曲并引导至下游侧的内缘吐水口26。

然后,引导到内缘吐水口26的清洗水朝向后方被吐出(内缘吐水),通过经过在内缘吐水口26的下游侧附近形成的通水路30(详细进行后述)并在盆部20内回旋,从而在盆部20内形成回旋流。

另外,设置于内缘部18且吐出清洗水以在盆部20内形成回旋流的吐水口仅为内缘吐水口26。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中,针对内缘吐水部即内缘通水路24及内缘吐水口26,且针对从便器本体2的前方进行观察而配置在盆部20的前方侧区域f1内的右侧的内缘部18的内部的形态进行说明,但不局限于这样的形态,也可以从便器本体2的前方进行观察而将内缘吐水口配置在盆部20的前方侧区域f1内的左侧的内缘部18上并朝向后方进行内缘吐水。

总之,针对内缘吐水部即内缘通水路及内缘吐水口,只要是配置在盆部20的前方侧区域f1内的左右任意一侧的内缘部18上并朝向后方进行内缘吐水的形态即可。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中,内缘吐水部即内缘通水路24及内缘吐水口26是通过对陶器进行加工而与便器本体2一体形成的,但也可以是例如用树脂等与便器本体2分体形成并安装到便器本体2的构成。

并且,如图2所示,在盆部20的底部上以朝向排水弯管管路22的入口部22a的方式形成有喷射吐水口32。该喷射吐水口32的吐水(喷射吐水)为,在设置于给水类功能部12的贮水箱34中贮存的清洗水通过给水类功能部12的加压泵36而被加压,并从喷射吐水口32吐出。

此外,从喷射吐水口32吐出的清洗水在从排水弯管管路22的入口部22a流入到该入口部22a的后方侧的上升管路22b内后,在该上升管路22b内从排水弯管管路22的顶部22c流出到下降管路22d。

在此,虽然对于卫生清洗类功能部10及给水类功能部12的各自的具体的结构,由于与现有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在卫生清洗类功能部10上设置有局部清洗装置(未图示),所述局部清洗装置包含朝向盆部20的上方的使用者喷射清洗水的喷嘴装置(未图示)。

此外,在卫生清洗类功能部10上设置有对向局部清洗装置(未图示)供给的清洗水进行贮存的贮水部(未图示)、将该贮水部(未图示)内的清洗水加热到适当温度来形成温水的加热器(未图示)、换气扇(未图示)、除臭扇(未图示)、暖风扇(未图示)、控制这些设备的工作的控制器(未图示)等。

另一方面,给水类功能部12的给水路(未图示)其上游侧与给水源即自来水管(未图示)连接,且在贮水箱(未图示)的上游侧的给水路上设置有定流量阀(未图示)、电磁阀(未图示)、切换向贮水箱(未图示)的给水和向内缘吐水口26的吐水的切换阀(未图示)等。此外,在给水类功能部12上,在它们以外还设置有对电磁阀(未图示)的开闭操作、切换阀(未图示)的切换操作、加压泵(未图示)的转速或工作时间等进行控制的控制器(未图示)等。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中,对所谓的混合式的冲水大便器的形态进行说明,所述混合式的冲水大便器利用自来水管的给水压力来进行内缘吐水口26的内缘吐水,且喷射吐水口32的喷射吐水是通过控制加压泵(未图示)来供给贮水箱(未图示)内的清洗水的,但不局限于这样的形态,也可应用其他的形态。即,作为其他的形态,针对仅从自来水管直接供给的清洗水,可以是通过切换阀来切换内缘吐水口26的内缘吐水和喷射吐水口32的喷射吐水的形态,而针对贮水箱内的清洗水,则可以是仅通过对泵进行切换来切换内缘吐水口26的内缘吐水和喷射吐水口32的喷射吐水的形态。

接下来,参照图1~图7,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的内缘通水路24及内缘吐水口26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图4是在图3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便器本体部分上,对形成于内缘部内部的内缘通水路的部分进行放大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5是图4的沿着v-v线的内缘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此外,图6a是图4所示的内缘通水路的a截面,图6b是图4所示的内缘通水路的b截面。并且,图6c是图4所示的内缘通水路的c截面,图6d是图4所示的内缘通水路的d截面。图6e是图4所示的内缘通水路的e截面。

首先,如图4所示,内缘通水路24具备从与导水管28连接的入口部24a起在内缘部18的内部朝向前方延伸的外侧部24b、从该外侧部24b的下游端起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24c、从该弯曲部24c起朝向后方延伸至内缘吐水口26的内侧部24d。

此外,如图5及图6a~图6e所示,当以内缘通水路24的外侧部24b及弯曲部24c的流道截面的最大高度为h,且以内缘通水路24的内侧部24d的流道截面的最大高度为h时,则内缘通水路24的内侧部24d的各流道截面e的最大高度尺寸h1被设定为比内缘通水路24的外侧部24b的各流道截面a~c的各最大高度尺寸h1~h3及弯曲部24c的流道截面d的最大高度尺寸h4更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中,例如针对内缘通水路24的内侧部24d的流道截面e的最大高度尺寸h1和内缘通水路24的外侧部24b的下游端(弯曲部24c的上游端)的流道截面d的最大高度尺寸h4的比例(h1:h4),优选设定为1:2~1:8,最优选设定为1:2~1:5。

由此,例如与下述内缘通水路相比,即,在与本发明不同的冲水大便器中,为了使内缘通水路内的壁面的摩擦阻力等降低,内缘通水路的流道截面在从内缘通水路的上游端起至下游端为止的整个区域内由大致相同的圆形截面或者纵横比大致相同的截面形成的内缘通水路,在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中,能够有效地缩小设定内缘吐水部即内缘通水路24、内缘吐水口26所需的内缘部18整体的宽度等尺寸。

因而,能够减少通水时的内缘通水路24内的清洗水以外的空置空间,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内缘吐水口26的内缘吐水。

此外,能够在通水时不容易发生起因于卷入内缘通水路24内的空气而导致的异响的产生。

并且,由于通过使内缘通水路24内整体的容积空间降低,从而能够使从内缘通水路24的外侧部24b经过弯曲部24c并向内侧部24d弯曲的内缘通水路24的周围空间保持余量,因此能够在抑制内缘通水路24内的清洗水的压力损失的同时,能够确保与盆部20的内缘部18的形状等相关的便器设计的自由度。

接下来,如图5所示,内缘通水路24的外侧部24b具备:内缘部18的外周侧的外侧壁部38;从该外侧壁部38的下端起向内侧一体形成的下侧壁部40;内侧壁部42,与外侧壁部38在水平方向上相对,并同时其下端与下侧壁部40的上端粘结;及上侧壁部44,与该内侧壁部42的上端一体形成,并同时与外侧壁部38的上端粘结。

此外,内缘通水路24的外侧部24b的下侧壁部40的上端面和内侧壁部42的下端面的粘结面s1形成大致水平面,外侧壁部38的上端面和上侧壁部44的粘结面s2形成倾斜于大致水平面的倾斜面。

另外,这里所述的“大致水平面”不仅是指完全的水平面,还包含下侧壁部40的上端面(粘结面)和内侧壁部42的下端面(粘结面)可以相互在水平方向上偏离的大体上水平的面的情况。

由此,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的制造时,在使内侧壁部42的下端的粘结面s1与内缘通水路24的下侧壁部40的上端的粘结面s1粘结的同时,在使上侧壁部44的粘结面s2与内缘通水路24的外侧壁部38的上端的粘结面s2粘结时,即使形成水平面的下侧壁部40的粘结面s1和内侧壁部42的粘结面s1因制造误差等而导致相互在水平方向上产生偏离,相互形成倾斜于水平面的倾斜面的外侧壁部38的粘结面s1和上侧壁部44的粘结面s1也能够先行切实地接触。

因而,由于能够防止从内缘通水路24上的外侧部24b起内侧部24d的流道截面a~e因下侧壁部40的粘结面s1和内侧壁部42的粘结面s1的相互偏离而导致完全崩溃,因此能够在整个区域中确保内缘通水路24的通水区域。

接下来,参照图4及图7~图10c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的在内缘吐水口26的下游侧附近形成的通水路30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图7是在图2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中,对内缘吐水口的下游侧附近的通水路的部分进行放大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8是图7的沿着viii-viii线的剖视图,图9是图7的沿着ix-ix线的剖视图。

此外,图10a是定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从内缘吐水口下游侧附近的通水路上的内缘吐水口起周向下游侧的距离(x)和外伸部的高度尺寸(u)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0b是定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从内缘吐水口下游侧附近的通水路上的内缘吐水口起周向下游侧的距离(x)和从台面起至外伸部的下端为止的最大高度尺寸(l)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0c是定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从内缘吐水口下游侧附近的通水路上的内缘吐水口起周向下游侧的距离(x)和内缘吐水口的下游侧的通水路的宽度(w)之间的关系的图。

首先,如图7~图9所示,从内缘吐水口26的下游端起,盆部20的弯曲部50(详细进行后述)即在内缘吐水口26的下游侧附近形成的通水路30通过内缘部18的内周面46、在该内缘部18的内周面46的下方侧形成的台面16、在内周面46的上方侧形成的外伸部48而形成流道截面g。

另外,在内缘部18的整周之中,仅在通水路30中形成有外伸形状,而在铅垂方向上切断的截面中,除通水路30以外的内缘部18的内周面以向上下方向直线状延伸的方式形成,从而不具备如外伸部48的外伸形状。

此外,如图4及图7~图10c所示,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其最大高度尺寸l越靠下游侧则被设定得越大,并同时其宽度w越靠下游侧则被设定得越小,以便从内缘吐水口26起朝向下游侧,流道截面g的截面面积a0成为大致一定。

即,例如图9所示的通水路30的外伸部48的上下方向的最小厚度u2变得比图8所示的通水路30的外伸部48的上下方向的最小厚度u1更小,以便流道截面g的截面面积a0成为大致一定。

此外,图9所示的流道截面g2的通水路30的上下方向的最大高度尺寸l2变得比图8所示的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1的上下方向的最大高度尺寸l1更大,以便流道截面g的截面面积a0成为大致一定。

在此,“截面面积a0大致一定”不仅是指完全一定,还包含下述情况,即,从内缘吐水口26吐出后的在内缘吐水口26的下游侧的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上通过的内缘吐水的紊乱得以抑制,可沿着通水路30内流动到下游侧,从而能够在下游侧的盆部20内有效地形成稳定的回旋流的大体上一定的情况。

并且,图9所示的流道截面g2的通水路30的宽度w2变得比图8所示的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1的通水路30的宽度w1更小,以便流道截面g的截面面积a0成为一定。

并且,如图8及图9所示,形成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的台面16其高度位置p1形成为,从内缘吐水口26朝向下游侧成为大致一定的高度位置。

在此,“大致一定的高度位置”不仅是指完全一定,还包含下述情况,即,从内缘吐水口26吐出后的在内缘吐水口26的下游侧的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上通过的内缘吐水的紊乱得以抑制,可沿着通水路30内流动到下游侧,从而在下游侧的盆部20内有效地形成稳定的回旋流的大体上一定的情况。

由此,从内缘吐水口26吐出后的通过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的内缘吐水的紊乱得以抑制,可沿着通水路30内流动到下游侧,从而能够在下游侧的盆部20内有效地形成稳定的回旋流。

并且,针对从内缘吐水口26吐出的清洗水,由于通过使其沿着下游侧的通水路30在下游侧形成稳定的水流,能够防止清洗水的飞溅,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盆部20的可视性、清扫性。

另外,如图8及图9所示,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上的外伸部48的最小高度尺寸即外伸部48的上下方向的最小厚度u和从台面16起至外伸部48的下端为止最大高度尺寸即通水路30的上下方向的最大高度尺寸l的比例(u:l)优选设定为1:6~6:1,最优选设定为1:3~3:1。

此外,如图3所示,在盆部20内的右后方侧的区域中并且在通水路30的下游侧形成的内缘部18的内周壁形成弯曲部50,所述弯曲部50与从内缘吐水口26起朝向周向下游侧的距离(x)相应地曲率(1/ρ)从小变大(换言之,曲率半径ρ从大变小)。即,该弯曲部50由图3所示的在俯视下曲率(1/ρ)以一定的比例从小变大(换言之,曲率半径ρ以一定的比例从大变小)的回旋曲线等缓和曲线52形成。

同样,如图3所示,对于盆部20内的前方侧的区域的内缘部18的内周壁来讲,也形成弯曲部54,所述弯曲部54与从内缘吐水口26起朝向周向下游侧的距离(x)相应地从内缘部18的左后方侧起朝向前方曲率(1/ρ)从小变大(换言之,曲率半径ρ从大变小)。该弯曲部54由图3所示的在俯视下曲率(1/ρ)以一定的比例从小变大(换言之,曲率半径ρ以一定的比例从大变小)的回旋曲线等缓和曲线56形成。

由此,从内缘吐水口26吐出的清洗水首先在沿着弯曲部50进行回旋时,能够有效地抑制清洗水产生急剧的离心力的变化,从而能够使盆部20内的清洗效率提高。

并且,虽然沿着弯曲部50进行回旋的清洗水在沿着内缘部18的内周壁通过盆部20内的后方侧区域而回旋到周向下游侧后,沿着弯曲部54而在盆部20内的前方侧区域中进行回旋,但在该弯曲部54上进行回旋时,能够有效地抑制清洗水产生急剧的离心力的变化,从而能够使盆部20内的清洗效率提高。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中,针对下述例子进行说明,即,对于内缘部18的内周壁所形成的各弯曲部50、54各自的缓和曲线52、56,采用了曲率以一定的比例进行变化的回旋曲线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回旋曲线以外的缓和曲线即正弦半波长递减曲线等来作为缓和曲线。

接下来,参照图3及图11~图13b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的盆部20上的在俯视下通过缓和曲线52、56而形成的弯曲部50、54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在此,图11是图3的沿着xi-xi线的剖视图,图12是图3的沿着xii-xii线的剖视图。

此外,图13a是定性地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中,在用缓和曲线来连接盆部的直线部和弯曲部时的从内缘吐水口起的周向下游侧的距离(x)和曲率(1/ρ)的变化的图,图13b是相对于图13a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比较例,是定性地表示用与直线正切的曲线来连接盆部的直线部和弯曲部时的从内缘吐水口起的周向下游侧的距离(x)和曲率(1/ρ)的变化的图。

首先,如图3、图11及图12所示,盆部20在由各缓和曲线52、56形成的弯曲部50、54上形成有台面16,且该台面16的宽度w3沿着盆部20的周向而大致一定。

另外,这里所述的“大致一定”不仅是指完全一定,还包含下述情况,即,在从内缘通水路24的内缘吐水口26吐出的清洗水沿着弯曲部50、54的台面16进行回旋时,能够有效地抑制清洗水产生急剧的离心力的变化的大体上一定的情况。

此外,如图11及图12所示,盆部20的由各缓和曲线52、56形成的弯曲部50、54的各自的台面16相对于水平面分别以倾斜角度α1,α2形成。

在此,倾斜角度α1的大小优选设定为0°~15°,最优选设定为2°~8°。

此外,倾斜角度α2的大小被设定为比倾斜角度α1的角度更大,优选设定为3°~60°,最优选设定为5°~30°。

由此,由于在从内缘吐水口26吐出的清洗水沿着弯曲部50、54的台面16进行回旋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清洗水产生急剧的离心力的变化,因此能够使盆部20内的清洗效率更好地提高。

此外,如图13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中,在用缓和曲线来连接盆部20的大致直线状的直线部和弯曲部的情况下,在从内缘吐水口26起的周向下游侧的距离x为从0起至x1(例如x1=50mm)为止的区间中,曲率1/ρ成为一定的a(例如ρ1=800mm,a=1/ρ1=0.00125(1/mm)),从而构成大致直线状的直线部的区间。

接下来,如图13a所示,在距离x从x1起至x2(例如x2=200mm)为止的区间中,构成下述区间(缓和曲线区间),即,由至a~b(例如ρ1=800mm,a=1/ρ1=0.00125,ρ2=150mm,b=1/ρ2=0.00667(1/mm))为止曲率1/ρ以一定的比例进行变化的缓和曲线来形成弯曲部的区间。

此外,如图13a所示,在距离x从x2起至x3(例如x3=380mm)为止的区间中,曲率1/ρ2成为一定的b(例如ρ2=150mm,b=1/ρ2=0.00667(1/mm)),从而构成形成有曲率大致一定的弯曲部的区间。

另一方面,如图13b所示,在用与直线正切的曲线来连接盆部的直线部和弯曲部时的比较例中,在距离x变为x4的前后,因曲率1/ρ从0(曲率半径ρ=∞)急剧变化到c(曲率半径ρ=ρ3),因而在从内缘吐水口吐出的清洗水沿着弯曲部的台面进行回旋时,与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相比,对清洗水较大地产生有急剧的离心力的变化,从而盆部内的清洗效率降低。

接下来,对上述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通过内缘吐水部在盆部20的前方侧区域f1内的右侧的内缘部18的内部形成有对从导水路28供给的清洗水进行通水的内缘通水路24,并同时在该内缘通水路24的下游端上形成有将清洗水朝向后方吐水的内缘吐水口26,所述内缘吐水部设置于盆部20的内缘部18并向盆部20内吐出清洗水来形成回旋流,且内缘通水路24具备从其入口部24a起在内缘部18的内部朝向前方延伸的外侧部24b、从该外侧部24b的下游端起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24c、从该弯曲部24c起朝向后方延伸至内缘吐水口26为止的内侧部24d,能够使内缘通水路24内整体的容积空间降低。

因而,在从导水路28向内缘通水路24内供给清洗水时,能够用所通水的清洗水迅速充满内缘通水路24内的容积空间。因此,能够减少通水时的内缘通水路24内的清洗水以外的空置空间,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内缘吐水口26的内缘吐水。

此外,能够不容易发生在通水时起因于卷入内缘通水路24内的空气而导致的异响的产生。

并且,与下述情况相比,即,经过盆部20的前端部附近的内缘部18,至盆部20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的内缘部18的吐水口为止沿着内缘部的周向的形状而形成内缘通水路的情况,能够确保与盆部20的前端部附近的内缘部18的形状等相关的便器设计的自由度。

接下来,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由于内缘通水路24的内侧部24d的流道截面e的高度尺寸h1被设定为比内缘通水路24的外侧部24b及弯曲部24c的流道截面a~d的高度尺寸h1~h4更小,因此例如与下述内缘通水路相比,即,为了使内缘通水路内的壁面的摩擦阻力等降低,内缘通水路的流道截面在从内缘通水路的上游端起至下游端为止的整个区域内由大致相同的圆形截面或者纵横比大致相同的截面形成的内缘通水路,能够有效地缩小设定内缘通水路24、内缘吐水口26所必要的内缘部18整体的宽度等尺寸。

因而,能够减少通水时的内缘通水路24内的清洗水以外的空置空间,从而能够更高效地进行内缘吐水口26的内缘吐水。

此外,能够不容易发生在通水时起因于卷入内缘通水路24内的空气而导致的异响的产生。

并且,与下述情况相比,即,经过盆部20的前端部附近的内缘部18,至盆部20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的内缘部18的吐水口为止沿着内缘部的周向的形状而形成内缘通水路的情况,能够确保与盆部20的前端部附近的内缘部18的形状等相关的便器设计的自由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由于内缘通水路24的内侧部24d的流道截面e的高度尺寸h和内缘通水路24的外侧部24b的下游端(弯曲部24c的上游端)上的高度尺寸h的比例(h:h)被设定为1:2~1:8,因此例如与下述内缘通水路相比,即,为了使内缘通水路内的壁面的摩擦阻力等降低,内缘通水路的流道截面在从内缘通水路的上游端起至下游端为止的整个区域内由大致相同的圆形截面或者纵横比大致相同的截面形成的内缘通水路,能够有效地缩小设定内缘通水路24、内缘吐水口26所必要的内缘部18整体的宽度等尺寸。

因而,能够减少通水时的内缘通水路24内的清洗水以外的空置空间,从而能够更高效地进行内缘吐水口26的内缘吐水。

此外,能够不容易发生在通水时起因于卷入内缘通水路24内的空气而导致的异响的产生。

并且,与下述情况相比,即,经过盆部20的前端部附近的内缘部18,至盆部20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的内缘部18的吐水口为止沿着内缘部的周向的形状而形成内缘通水路的情况,由于通过使内缘通水路24内整体的容积空间降低,能够使从内缘通水路24的外侧部24b经过弯曲部24c并向内侧部24d弯曲的内缘通水路24的周围空间保持余量,因此能够在抑制内缘通水路24内的清洗水的压力损失的同时,能够确保与盆部20的前端部附近的内缘部18的形状等相关的便器设计的自由度。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内缘通水路24的外侧部24b具备:内缘部18的外周侧的外侧壁部38;从该外侧壁部38的下端起向内侧一体形成的下侧壁部40;内侧壁部42,与外侧壁部38在水平方向上相对,并同时其下端与下侧壁部40的上端粘结;上侧壁部44,与该内侧壁部42的上端一体形成,并同时与外侧壁部38的上端粘结,下侧壁部40和内侧壁部42的粘结面s1形成大致水平面,且外侧壁部38和上侧壁部44的粘结面s2形成倾斜于大致水平面的倾斜面。

因而,例如在便器制造时,在使内侧壁部42的下端的粘结面s1与内缘通水路24的下侧壁部40的上端的粘结面s1粘结的同时,在使上侧壁部44的粘结面s2与内缘通水路24的外侧壁部38的上端的粘结面s2粘结时,在形成水平面的下侧壁部40的粘结面s1和内侧壁部42的粘结面s1因制造误差等而导致相互在水平方向上产生偏离时,相互形成倾斜于水平面的倾斜面的外侧壁部38的粘结面s1和上侧壁部44的粘结面s1能够先行切实地接触。

因而,由于能够防止内缘通水路24上的从外侧部24b起至内侧部24d为止的流道截面a~e因下侧壁部40的粘结面s1和内侧壁部42的粘结面s1的相互的偏离而导致完全崩溃,因此能够在整个区域中确保内缘通水路24的通水区域。

接下来,参照图14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进行说明。

图14是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便器本体部分上,对形成于内缘部的内部的内缘通水路的部分进行放大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在此,在图14所示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便器本体部分上,对与图4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的便器本体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它们的说明。

首先,如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中,在内缘通水路24的内缘吐水口26的下游侧附近形成的通水路30的上方形成有外伸部48,且形成内缘通水路24的内侧部24d的内缘部18的内周侧的壁部58以覆盖其下游侧的通水路30的外伸部48的区域变小的方式,其厚度t1从内缘通水路24的内侧部24d的上游侧起朝向内缘吐水口26而形成大致一定的厚度。

对此,在图14所示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00中,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相比,在下述这一点上形成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的内缘部18的内周侧的壁部58不同的结构,即,形成内缘通水路24的内侧部24d的内缘部118的内周侧的壁部158以覆盖其下游侧的通水路130的外伸部148的区域变小的方式,其厚度t101从内缘通水路24的内侧部24d的上游侧起朝向内缘吐水口26变薄。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00,针对形成内缘通水路24的内侧部24d的内缘部118的内周侧的壁部158,由于以覆盖其下游侧的通水路130的外伸部148的区域变小的方式,其厚度t101从内缘通水路24的内侧部24d的上游侧朝向内缘吐水口26而变薄,从而能够在从内缘通水路24的外侧部24b经过弯曲部24c而向内侧部24d弯曲的内缘通水路24的周围空间中保持余量,因此能够在抑制内缘通水路24内的清洗水的压力损失的同时,能够确保与内缘吐水部即内缘通水路24、内缘吐水口26的形状等相关的便器设计的自由度。

此外,能够抑制因从内缘吐水口26吐出的内缘吐水与外伸部148接触而导致的水的飞溅、或内缘吐水的压力损失。

接下来,参照图15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进行说明。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上的内缘吐水口附近的横截面部分(内缘吐水口和其下游侧的通水路的流道截面部分)的示意剖视图。

在此,在图15所示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便器本体部分上,对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的便器本体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它们的说明。

另外,在图15中,作为相对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200的比较例,用点划线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的内缘吐水口26及外伸部48的形状进行了表示。

如图15所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200中,内缘吐水口226的开口截面e200被形成为三角形,且该三角形的内缘吐水口226的外伸部248侧的一个边即斜边226a形成了外伸部248的一部分。

由此,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200的内缘吐水口226中,例如与下述内缘吐水口26相比,即,图15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上的开口截面e1形成矩形并且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200的三角形的内缘吐水口226的开口截面e200的最大宽度大致相同宽度的内缘吐水口26,对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200的内缘吐水口226的下游侧的通水路230的上方的外伸部248的区域,能够使其比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的内缘吐水口26的下游侧的通水路30的上方的外伸部48的区域更小。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200,通过将内缘吐水口226的开口截面e200形成三角形,能够减小内缘吐水口226的下游侧的通水路230的上方的外伸部248的区域,并同时能够使从内缘通水路24的外侧部24b经过弯曲部24c而向内侧部24d弯曲的内缘通水路24的周围空间保持余量。

此外,通过使内缘吐水口226的下游侧的通水路230的上方的外伸部248的区域减小,能够抑制因从内缘吐水口226吐出的内缘吐水与外伸部248接触而导致的水的飞溅、或内缘吐水的压力损失。

接下来,参照图16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进行说明。

图16是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便器本体部分上,对形成于内缘部的内部的内缘通水路的部分进行放大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在此,在图16所示的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的便器本体部分上,对与图4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的便器本体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它们的说明。

如图16所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300中,在内缘通水路24的外侧部24b内,形成有从其外周面起向内侧部分突出的导向壁部360。

该导向壁部360具备以与内缘通水路24的入口部24a的前方离开并且与该入口部24a的流道截面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方式形成的后壁部360a、及从该后壁部360a的内侧端部起朝向内缘通水路24的外侧部24b内的外侧壁面362而形成的侧壁部360b。

下述这一点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1不同,即,从导水管28经过内缘通水路24的入口部24a而供给到外侧部24b内的清洗水在因与其前方的导向壁部360的后壁部360a的壁面相撞,而在导向壁部360的后壁部360a的周围区域r300中暂时积存有一定程度量的清洗水后,通过水流(缩流),所述水流流过被导向壁部360的侧壁部360b的壁面和内缘通水路24的外侧部24b内的内侧壁面364变薄的流路,在水势提高后的状态下被导向到下游侧。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冲水大便器300,由于利用导向壁部360,能够减少通水时的内缘通水路24的外侧部24b内的清洗水以外的空置空间,因此能够使内缘通水路24内整体的容积空间降低,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内缘吐水口26的内缘吐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