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自供水绿色城市规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6140发布日期:2018-10-09 19:40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城市规划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阶梯式自供水绿色城市规划。



背景技术: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公共绿地、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在城市的运行过程中,水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居民的生活用水还是工商业的生产用水,以及城市绿化的浇灌用水都会耗费大量的水资源。城市的取水可以是湖泊河流水源,也可以是地下水源。这些水资源都是通过水泵等设施进行增压,使得水管中具有足够的压力,这种压力的保持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这些水源随着季节的变换会有不同的水量,在枯水季节常常会面临用水不足的现象。而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的用水也会同步的增大,这样回进一步加剧城市用水不足现象。另方面,城市上空会落下不雨水,这些雨水降临在城市上形成废水,这些城废水都是通过下水道排出,而下水道的排水量是有极限的,这样当城市表面的降水量大于下水道的最大瞬时排水量时,会造成城市的瞬时积水,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

绿化是指栽种植物以改善环境的活动。传统的绿化指的是栽植防护林、路旁树木、农作物以及居民区和公园内的各种植物等。绿化可改善环境卫生并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多种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阶梯式自供水绿色城市规划,该城市规划采用阶梯结构,可以实现雨水的自动蓄积,通过高度差来实现对城市的自动供水,同时达到提高城市的绿化功能以及排水能力。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阶梯式自供水绿色城市规划设计有高位水池、城市主区;所述高位水池高于所述城市主区,所述高位水池旁边设计有与地下水层相连的汲水站;所述高位水池旁设计有自来水厂,所述自来水厂的水通过管道接入城市主区的自来水管网;所述城市主区建设在坡度小于5%的斜坡上,所述城市主区为长方形状,所述城市主区的宽度方向沿斜面向下,所述城市主区的长宽比例为1.5以上;所述城市主区的中间位置设计有从高到低的主河道,所述主河道上设计有景观带,所述主河道的河底设计有防水结构;所述主河道侧边设计有商业区域,所述主河道、商业区域的两侧设计为生活区域,两侧所述生活区域的外侧设计为工业用地;所述城市主区的高侧边沿设计有集水河道,所述城市主区的低侧边沿设计有泄洪河道,所述主河道连通所述集水河道与泄洪河道;所述泄洪河道上设计有两个以上的雨水储蓄池。

作为优选,所述主河道上的景观带,设立到所述主河道的河坡上,所述主河道的河坡坡度小于10%。

作为优选,所述城市主区设计有所述自来水管网以及独立的清洁水管网,所述雨水储蓄池通过泵站以及管路与所述主河道上游以及所述清洁水管网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主河道为阶梯形状,所述主河道上阶梯边设计有橡胶坝。

作为优选,所述生活区域与工业用地之间设计有副河道,所述副河道连通所述集水河道与泄洪河道。

作为优选,所述城市主区设计有沿长边方向的快速道路;所述城市主区的侧边位置设计有服务区域,所述服务区域内包括有铁路站区,所述铁路站区设计有铁路通过。

作为优选,所述城市主区从高到低分为上区、下区两个狭长区域,所述上区先进行建设,所述下区作为储备用地,所述主河道穿过所述上区、下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阶梯式自供水绿色城市规划主要用来对新城市的建设进行规划,该规划可以在丘陵或者缓坡的山地地形进行全新的建设,也可以参照现有的自然条件或者公路、铁路位置进行选址建设。该规划通过阶梯差的设计,通过所述高位水池对雨水或者河水进行蓄积,形成小型的水库,然后再通过自来水厂的处理将水供应到城市主区的自来水管网中。这样可以通过高度差为城市主区的自来水提供水压,大大节约能量的使用。而如果高位水池在枯水时提供的水源不足以供应城市主区的用水时,也可以通过设计汲水站来解决;这样在高位水池中的水不足时,可以通过汲水站为高位水池从地下水中补充水量。同时城市主区具有斜度便于排水管道的设计,使得废水可以依靠自重从管道的坡度中快速流出。所述主河道上景观带的设计,可以大大美化环境,为周边的商业区域以及生活区域中的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区域。同时设计在城市主区中间的主河道,便于该城市主区的排水。当该规划城市下雨时,所述集水河道的设计可以使得城市主区上部来水汇集到所述集水河道中,由于所述城市主区的宽度方向沿斜面向下,所述城市主区的长宽比例为1.5以上;即所述城市主区沿坡道为窄面,这样使得主河道的长度较短,这样集水河道中雨水可以快速通过所述主河道中流入所述泄洪河道中,所述泄洪河道上的雨水储蓄池可以将雨水储蓄起来,在枯水时间补充到清洁水管道中用来做城市主区的清洁工作。而且所述主河道为坡度河道,可以将主河道的上部通过集水河道连接入活水河道中,使得主河道的水成为流动的活水,减少腐蚀物质,提高水质。

附图说明

图1是阶梯式自供水绿色城市规划中城市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城市主区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中实施例所示,该阶梯式自供水绿色城市规划中包括高位水池1、城市主区2;所述高位水池1高于所述城市主区2,所述高位水池1旁边设计有与地下水层3相连的汲水站;所述高位水池1旁设计有自来水厂,所述自来水厂的水通过管道接入城市主区的自来水管网;所述城市主区2建设在坡度小于5%的斜坡上,所述城市主区2为长方形状,所述城市主区2的宽度方向沿斜面向下,所述城市主区2的长宽比例为1.5以上;所述城市主区2的中间位置设计有从高到低的主河道21,所述主河道21上设计有景观带,所述主河道21的河底设计有防水结构;所述主河道21侧边设计有商业区域22,所述主河道21、商业区域22的两侧设计为生活区域23,两侧所述生活区域23的外侧设计为工业用地24;所述城市主区2的高侧边沿设计有集水河道4,所述城市主区的低侧边沿设计有泄洪河道5,所述主河道21连通所述集水河道4与泄洪河道5;所述泄洪河道5上设计有两个以上的雨水储蓄池。该城市规划的虽然较为狭长,但是主要的商业以及居民生活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间位置,可大大提高公共绿化区域的使用率,而且使得公共设施的设立更加的方便。这种城市较为适宜200万以内的中小城市格局。

本阶梯式自供水绿色城市规划主要用来对新城市的建设进行规划,该规划可以在丘陵或者缓坡的山地地形进行全新的建设,同时该城市的结构适宜于年降雨量500mm-2000mm之间的地域,不适宜冬季过长过冷的温带北部或者寒带地域。为了降低成本该城市规划的选址也可以参照现有的自然条件或者公路、铁路位置进行选址建设。

该城市规划通过阶梯差的设计,通过所述高位水池1对雨水或者河水进行蓄积,形成小型的水库,然后再通过自来水厂的处理将水供应到城市主区的自来水管网中。所述高位水池1可以设计在雨水汇集区域,可以直接使用现有的水库。该高位水池1可以通过高度差为城市主区2的自来水以及城市用水提供水压,大大节约能量的使用。而在高位水池1中的水不足时,可以通过汲水站为高位水池从地下水3中补充水量。

同时城市主区2具有斜度便于排水管道的设计,使得废水可以依靠自重和管道坡度快速流出。所述主河道21上景观带的设计,可以大大美化环境,为周边的商业区域22以及生活区域23中的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区域。同时设计在城市主区中间的主河道21,便于该城市主区2的排水。当该规划城市下雨时,所述集水河道4的设计可以使得城市主区上部来水汇集到所述集水河道4中,由于所述城市主区的宽度方向沿斜面向下,所述城市主区的长宽比例为1.5以上;即所述城市主区沿坡道为窄面,这样使得主河道21的长度较短,这样集水河道4中雨水可以快速通过所述主河道21中流入所述泄洪河道5中,所述泄洪河道5上的雨水储蓄池可以将雨水储蓄起来,在枯水时间补充到清洁水管道中用来做城市主区2的清洁工作。而且所述主河道21为坡度河道,可以将主河道21的上部通过集水河道4连接入活水河道中,使得主河道21的水成为流动的活水,减少腐蚀物质,提高水质。

在具体设计时,所述主河道21上的景观带,设立到所述主河道21的河坡上,所述主河道21的河坡坡度小于10%。在设计时所述主河道21的水面低于两侧生活区域以及商业区域的地面,这样当城市主区1中的雨水过多时,可以方便的直接排放到主河道21中,加快城市排水速度,减少城市路面积水;而且这种坡道设计使得上游来水过多时,所述景观带可以快速的扩大过水面积,大大提高城市主区2上部来水的排放速度,大大降低在降水过大时形成坡地水流的情况。

在具体设计时,所述城市主区2设计有所述自来水管网以及独立的清洁水管网,所述雨水储蓄池通过泵站以及管路与所述主河道21上游以及所述清洁水管网相连通。所述清洁水管网直接与所述泄洪河道5相连通,这样便于将城市中的雨水等较为清洁废水直接排放到泄洪河道5中,所述泄洪河道5沿城市主区1下部边沿设计,可以沿所述泄洪河道5设计多个所述清洁水管网的出水点。这样便于城市主区中雨水等清洁水的排放。可以进一步降低城市主区2的积水。

在具体设计时,所述主河道21设计为阶梯形状,所述主河道21上的我阶梯边设计有橡胶坝。这样在主河道上可以形成多个类似水池区域,提高了河道的水面面积,也使得主河道21两侧的景观带面积得到增大,提高了城市的绿化率,可以大大改善城市主区的环境。而且橡胶坝的坝顶可以溢流,并可根据需要调节坝高,控制上游水位,以发挥灌溉、防洪、挡潮等效益。具体来说在丰水期水流较大时,可以将橡胶坝的坝顶调低,加快泄水;而在枯水期将坝顶调高,这样可以使得主河道21中存留较多的水,保持对两岸景观带的供水。

在具体设计时如图2所示,所述生活区域与工业用地24之间设计有副河道25,所述副河道25连通所述集水河道4与泄洪河道5。所述副河道25可以根据城市主区2的长度设计两条以上,这样更加便于城市主区内部的排水,以及从城市主区上部来水的排放,大大降低城市主区2被淹的可能。而且在所述副河道25的两岸可以设计景观带,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愉悦居住者的心情。

在具体设计时如图2所示,所述城市主区2设计有沿长边方向的上下边沿分别设计有快速道路6;所述城市主区2的侧边位置设计有服务区域25,所述服务区域25内包括有铁路站区26,所述铁路站区26内设计有铁路通过。由于所述城市主区较为狭长,所述快速道路6的设计大大方便了城市两侧区域的交流。而且沿城市主区的狭长方向地面较为平坦,坡度极小,便于道路的设计施工,由于坡度较小甚至没有坡度,快速道路6建成后的行车速度可以大大提高。所述服务区域25修建在所述快速道路6的旁边,同时,服务区域25的选址也可以依托现有的铁路或者公路主干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服务区域25同时位于所述铁路和公路主干道旁边,大大方便了人流的疏散以及货物的运输。

另外在具体设计时,根据城市的成长性,可以在将所述城市主区2从高到低分为上区、下区两个狭长区域,所述上区先进行建设,所述下区作为储备用地,所述主河道穿过所述上区、下区。同时所述上区、下区之间可以设计快速道路6。而且所述下区可以设计同上区形同的布局结构,这样即使在城市主区2人口增多扩容以后,也可以方便上区、下区之间区域内人员的交流。而且该城市的狭长结构更加便于城市向下部的扩容,而且当所述上区建好使用时向下去的建筑物资运送更加的方便,道路以及建筑建设更加的方便,同时向下部扩容时,可以使得整个城市的格局不被打破,大大方便城市居民的工作以及居住生活。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方式,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