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槽式雨水收集池及路面雨水收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73532阅读:6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集水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沟槽式雨水收集池及路面雨水收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与民用建筑场地,为了方便路面雨水排放,通常设置路面中间略微隆起,路面两侧设置下水口,通过地下管网与市政排水管网连接排放至江河湖泊中,从而尽量保证路面中间部分的行车位置没有积水,而对雨水并没有进行收集、储存和利用,造成大量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浪费。

针对上述问题,公开号为cn101046119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地面或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的铺设方法,其铺设步骤为:首先铺设具有一定坡度的防水层,防水层可将雨水导引到指定的集水沟槽,在防水层上铺设水平的透水表层,然后在透水表层上铺装透水预制件;下雨后,雨水透过透水表层的过滤后,在防水层的导引下汇流到集水沟槽内。

但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是在透水表层内流动,其流动性较差,如遇到雨水较大时,雨水不能及时通过渗透流走,极易造成路面积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将雨水排走并进行收集的沟槽式雨水收集池及路面雨水收集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沟槽式雨水收集池,包括设置在路面下方由混凝土构成的沟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顶面设有盖板,沟槽侧面的上半部分为渗水板,沟槽侧面的下半部分为储水板,沟槽底面设有底板;所述盖板和渗水板由透水混凝土构成,所述储水板和底板由不透水混凝土构成。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盖板的下部设有支撑柱。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盖板两侧设有路沿石。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路沿石高出两侧地面5~10mm。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盖板内部配有防腐钢筋或采用钢纤维混凝土构成。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盖板的透水性大于渗水板的透水性。

路面雨水收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在路面正下方埋设混凝土沟槽,采用不透水混凝土制作沟槽底板和沟槽侧板的下半部分;

步骤b、采用透水混凝土制作沟槽侧板的上半部分和沟槽盖板;

步骤c、将盖板的上表面设为路面,沟槽侧板的上半部分和沟槽盖板构成渗水区,沟槽侧板的下半部分和沟槽底板构成储水区;

步骤d、沟槽储水区内的水通过汇流进入储水池中。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盖板的下部设有支撑柱。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盖板两侧设有路沿石。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盖板内部配有防腐钢筋或采用钢纤维混凝土构成。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本发明的沟槽式雨水收集池可利用广场、道路进行大面积地下布置,通过路面渗透进行雨水的收集,具有雨水收集速度快、并对雨水进行过滤的作用,沟槽侧板的上半部分采用可渗透混凝土,沟槽内的水位与土壤中的水位可相互渗漏,沟槽侧板的下半部分采用不透水混凝土,沟槽内的水位可存储并且储存量大,为雨水的二次处理及综合应用创造了条件。

本发明的路面雨水收集方法的雨水收集速度快,雨水在沟槽内的存储量大,在沟槽内水位高于储水区时,沟槽内的水可向土壤中进行渗漏,在沟槽内水位低于渗水区时,沟槽可对雨水进行存储,保证沟槽内具有充足的雨水水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沟槽式雨水收集池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盖板,1-1、路沿石,2、渗水板,3、储水板,4、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沟槽式雨水收集池,包括设置在路面下方的沟槽,沟槽由混凝土构成,沟槽外部与土壤直接接触;沟槽顶面设有盖板1,沟槽侧面的上半部分为渗水板2,盖板1和渗水板2由透水混凝土构成;沟槽侧面的下半部分为储水板3,沟槽底面设有底板4,储水板3和底板4由不透水混凝土构成。

透水混凝土又称多孔混凝土,无砂混凝土,透水地坪;是由骨料、水泥和水拌制而成的一种多孔轻质混凝土,它不含细骨料,由粗骨料表面包覆一薄层水泥浆相互粘结而形成孔穴均匀分布的蜂窝状结构,故具有透气、透水和重量轻的特点。

为了使路面更结实,在盖板1内部配有防腐钢筋或者将盖板1采用钢纤维混凝土制作构成,盖板1的下部设有支撑柱;其中,防腐钢筋包括油漆防腐、热浸镀锌、电弧喷涂防腐或者直接采用具有防腐功能的材料制作的钢筋;其中,采用钢纤维混凝土制作的盖板1,可应用于路面较小宽度的情况。

为了防止路面两侧的场地内泥土流到路面上,在盖板1两侧设有路沿石1-1,路沿石1-1高出两侧地面5~10mm。

为了使结构更加合理、成本更加节约,设置盖板1的透水性大于渗水板2的透水性。

如图1所示,路面雨水收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在路面正下方埋设混凝土沟槽,采用不透水混凝土制作沟槽底板4和沟槽侧板的下半部分。

步骤b、采用透水混凝土制作沟槽侧板的上半部分和沟槽盖板1。

步骤c、将盖板1的上表面设为路面,沟槽侧板的上半部分和沟槽盖板1构成渗水区,沟槽底板4和沟槽侧板的下半部分构成储水区。

步骤d、沟槽内的水通过汇流进入储水池中,并在沟槽与储水池的连接口处设有阀门,使沟槽具有存储大量雨水的功能。

当下雨时,路面雨水通过盖板1进入沟槽,同时路面两侧的场地内的土壤渗下的水也通过沟槽侧板的上半部分即渗水板2进入沟槽。

当由于某些原因,使沟槽内的水位高于储水区后,沟槽内的水也可以通过渗水板2渗入两侧土壤中,避免沟槽内水位过高漫出路面。

沟槽的下半部分即储水板3,储水板3与底板4构成储水区,储水区使在平常时候,沟槽内能够储存一定量的水,在需要用水时能够及时向储水池中进行汇集。

为了更好的支撑路面,在盖板1内部配有防腐钢筋或者将盖板1采用钢纤维混凝土制作构成,并在盖板1的下部设有支撑柱;其中,防腐钢筋包括油漆防腐、热浸镀锌、电弧喷涂防腐或者直接采用具有防腐功能的材料制作的钢筋;其中,采用钢纤维混凝土制作的盖板1,可应用于路面较小宽度的情况。

为了防止路面两侧的场地内泥土流到路面上,在盖板1两侧设有路沿石1-1,路沿石1-1高出两侧地面5~10mm。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沟槽式雨水收集池,属于集水池技术领域,包括设置在路面下方由混凝土构成的沟槽,所述沟槽顶面设有盖板,沟槽侧面的上半部分为渗水板,沟槽侧面的下半部分为储水板,沟槽底面设有底板;所述盖板和渗水板由透水混凝土构成,所述储水板和底板由不透水混凝土构成,本发明的沟槽式雨水收集池可利用广场、道路进行大面积地下布置,通过路面渗透进行雨水的收集,具有雨水收集速度快、并对雨水进行过滤的作用,沟槽侧板的上半部分采用可渗透混凝土,沟槽内的水位与土壤中的水位可相互渗漏,沟槽侧板的下半部分采用不透水混凝土,沟槽内的水位可存储并且储存量大,为雨水的二次处理及综合应用创造了条件。

技术研发人员:冯舜凯;孙岩;聂小莉;张尚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17.03.29
技术公布日:2017.07.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