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沟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1977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排水沟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排水沟一般采用浆砌石、混凝土或砖体结构,每隔一定距离预埋透水管,浆砌石和砖体结构都在缝隙里面填满水泥砂浆,这样水就没有办法通过缝隙流出来,因此,这种传统的排水沟结构不能快速排掉土中的雨水,使得厌水苗木存活率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水沟结构,可快速排掉土中的雨水,保证厌水苗木的存活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排水沟结构,排水沟的底板是厚度为12c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底板的下方是厚度为20cm的石粉层,石粉层的下方是种植土,排水沟的左侧板和右侧板是厚度为180-250mm的干砌石结构,左侧板的外侧是粒径为3.1-3.7mm、厚度为200-250mm的第一粗砂层,第一粗砂层的外侧是粒径为1.6-2.2mm、厚度为150-200mm的第一细砂层,第一细砂层的外侧是种植土;右侧板的外侧是粒径为1.6-2.2mm、厚度为150-200mm的第二细砂层,第二细砂层的外侧是粒径为2.3-3.0、厚度为200-250mm的中砂层,所述第二细砂层和中砂层的上端设有散水坡,散水坡自中砂层向第二细砂层低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水坡的坡度为19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排水沟结构的有益效果如下:

(1)排水沟采用干砌石结构、第一粗砂层、第一细砂层、第二细砂层和中砂层,从而土中的雨水可快速排入水沟中,可快速排掉土中的雨水,保证厌水苗木的存活率;散水坡的设置也有利于快速将雨水排入沟中。

(2)散水坡的19度角度的设置可有利于快速排水,而且能够放缓水流冲击速度,以保证水沟使用寿命。

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发明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为排水沟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请参考图1,所述的排水沟结构的底板1是厚度为12c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底板1的下方是厚度为20cm的石粉层2,石粉层2的下方是种植土,排水沟的左侧板3和右侧板4是厚度为180-250mm的干砌石结构,左侧板3的外侧是粒径为3.1-3.7mm、厚度为200-250mm的第一粗砂层5,第一粗砂层5的外侧是粒径为1.6-2.2mm、厚度为150-200mm的第一细砂层6,第一细砂层6的外侧是种植土7;右侧板4的外侧是粒径为1.6-2.2mm、厚度为150-200mm的第二细砂层8,第二细砂层8的外侧是粒径为2.3-3.0、厚度为200-250mm的中砂层9,干砌石结构、第一粗砂层5、第一细砂层6、第二细砂层8和中砂层9设置,可使左侧土中的雨水快速透过第一细砂层6、第一粗砂层5、干砌石结构,右侧土中的雨水快速透过中砂层9、第二细砂层8、干砌石结构排入水沟中,左侧的土又可以被第一细砂层6、第一粗砂层5阻挡,避免进入到水沟中,右侧的土也可以通过中砂层9、第二细砂层8阻挡,避免进入到水沟中,从而可快速排掉土中的雨水,保证厌水苗木的存活率,而且泥土不会进入到水沟中,不会造成土的流失而导致的坍塌。所述第二细砂层8和中砂层9的上端设有散水坡10,散水坡10自中砂层9向第二细砂层8低斜,有利于快速将雨水排入沟中。所述散水坡10的坡度为19度,可有利于快速排水,而且能够放缓水流冲击速度,以保证水沟使用寿命。

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发明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排水沟结构,排水沟的底板是厚度为12c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底板下方是厚度为20cm的石粉层,石粉层的下方是种植土,排水沟的左侧板和右侧板是厚度为180‑250mm的干砌石结构,左侧板的外侧是粒径为3.1‑3.7mm、厚度为200‑250mm的第一粗砂层,第一粗砂层的外侧是粒径为1.6‑2.2mm、厚度为150‑200mm的第一细砂层,第一细砂层的外侧是种植土;右侧板的外侧是粒径为1.6‑2.2mm、厚度为150‑200mm的第二细砂层,第二细砂层的外侧是粒径为2.3‑3.0、厚度为200‑250mm的中砂层。本发明的排水沟结构可快速排掉土中的雨水,保证厌水苗木的存活率。

技术研发人员:梁美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梁美欣
技术研发日:2017.05.23
技术公布日:2017.08.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