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河生态护滩体及采用该护滩体的护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9175阅读:7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河生态护滩体及采用该护滩体的护滩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护滩结构,特别是一种内河生态护滩体及采用该护滩体的护滩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航道整治结构侧重于防洪安全,现代河流治理通常采用砌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半透水或无透水性人工材料对岸线进行加固处理。这种硬质护岸最大的优点就是坚固、耐久;但它破坏了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导致整个护岸成为一个封闭的体系,破坏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使河岸带丧失了生态功能和自净能力。

在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工程中,目前常用的护滩结构主要为散抛块体、丁坝(顺坝)和软体排,虽然这些结构形式已大量成功应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施工经验,但从生态、绿色和环保的角度来看,上述结构型式多半采用的是半透水或无透水材料,阻断了河流岸边带的物质能量交换,破坏了环境原有的生态结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航道工程建设中,生态、绿色、环保理念越来越强,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型护滩结构,既能发挥工程效果,又能体现生态、环保价值,从而将长江建设成为我国的“绿色航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既满足护滩功能方面的要求,还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内河生态护滩体及采用该护滩体的护滩结构。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内河生态护滩体,该护滩体设有上下两个同轴设置的矩形盘,上部矩形盘盘口朝上,下部矩形盘盘口朝下,所述上部矩形盘和所述下部矩形盘共用一个盘底,所述盘底是采用可降解编织网形成的;所述上部矩形盘和所述下部矩形盘各设有四个倾斜设置的梯形侧壁,所述上部矩形盘和所述下部矩形盘在该护滩体的中部外侧形成前、后、左、右四道开口朝外的v型槽;在该护滩体的顶部四个角处各设有一连接孔ⅰ,在该护滩体的底部四个角处各设有一连接孔ⅱ;在所述下部矩形盘的梯形侧壁上设有透水孔ⅰ;在所述上部矩形盘内设置有生态垫或生态囊。

所述可降解编织网采用绑扎部件连接在固定环上,所述固定环设置在所述上部矩形盘和所述下部矩形盘的交接处。

在所述上部矩形盘的梯形侧壁上设有透水孔ⅱ。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采用上述内河生态护滩体的护滩结构,包括多个平行并列的所述内河生态护滩体,相邻的两个所述内河生态护滩体的连接孔ⅰ和连接孔ⅱ分别采用连接部件连接在一起,相邻两个所述内河生态护滩体的v型槽对接形成压载孔,在所述压载孔的中下部设有压载体。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待生态囊或生态垫中的种子生根发芽,穿过下方逐渐腐坏的编织网伸入到滩体内,形成绿色生态的护滩体系,在防护滩体的同时,为河岸带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本发明结构设计简单,施工方便,可在预制厂批量化生产,节省工程投资,特别适合高滩防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内河生态护滩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去掉生态垫或生态囊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采用内河生态护滩体的护滩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部矩形盘,1-1、连接孔ⅰ,1-2、固定环,2、下部矩形盘,2-1、连接孔ⅱ,2-2、透水孔ⅰ,3、可降解编织网,4、生态垫或生态囊,5、压载孔,6、压载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图3,一种内河生态护滩体,该护滩体设有上下两个同轴设置的矩形盘,上部矩形盘1盘口朝上,下部矩形盘2盘口朝下,所述上部矩形盘1和所述下部矩形盘2共用一个盘底,所述盘底是采用可降解编织网3形成的,可降解编织网3可采用遇水易腐的材料编织而成,如草绳和麻绳等材料。

所述上部矩形盘1和所述下部矩形盘2各设有四个倾斜设置的梯形侧壁,所述上部矩形盘1和所述下部矩形盘2在该护滩体的中部外侧形成前、后、左、右四道开口朝外的v型槽。

在该护滩体的顶部四个角处各设有一连接孔ⅰ1-1,在该护滩体的底部四个角处各设有一连接孔ⅱ2-1。

在所述下部矩形盘2的梯形侧壁上设有透水孔ⅰ2-1。

在所述上部矩形盘1内设置有生态垫或生态囊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降解编织网3采用绑扎部件连接在固定环1-2上,所述固定环1-2设置在所述上部矩形盘1和所述下部矩形盘2的交接处。可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在所述上部矩形盘1的梯形侧壁上设有透水孔ⅱ。

请参阅图4,一种采用上述内河生态护滩体的护滩结构,包括多个平行并列的所述内河生态护滩体,相邻的两个所述内河生态护滩体的连接孔ⅰ1-1和连接孔ⅱ2-1分别采用连接部件连接在一起;相邻两个所述内河生态护滩体的v型槽对接形成压载孔5,在所述压载孔5的中下部设有压载体6。压载体6可以采用碎石或混凝土块等物品形成。

上述护滩结构的施工方法:

1)将不含生态垫或生态囊的内河生态护滩体从预制厂运往施工现场;

2)滩体整平;

3)将若干个内河生态护滩体根据需要连接在一起,形成护滩局部结构;

4)将多个护滩局部结构排布在滩体上,可满铺排布,也可间隔排布,根据工程需要选择排布方式;

5)在压载孔内抛填块石或其它压载块体将护滩体固定于滩体上;

6)将预先制作好的生态垫或生态囊固定在护滩体内的可降解编织网上,至此,施工结束。

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河生态护滩体,该护滩体设有上下两个同轴设置的矩形盘,上部矩形盘盘口朝上,下部矩形盘盘口朝下,上部矩形盘和下部矩形盘共用一个盘底,盘底是采用可降解编织网形成的;上部矩形盘和下部矩形盘在该护滩体的中部外侧形成前、后、左、右四道开口朝外的V型槽;在该护滩体的顶部四个角处各设有一连接孔Ⅰ,在该护滩体的底部四个角处各设有一连接孔Ⅱ;在下部矩形盘的梯形侧壁上设有透水孔Ⅰ;在上部矩形盘内设置有生态垫或生态囊。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采用上述内河生态护滩体的护滩结构。本发明能够形成绿色生态的护滩体系,在防护滩体的同时,为河岸带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技术研发人员:马殿光;王浩;刘新;朱云飞;李华国;张华庆;于广年;白静;王齐;代正江;邢岩;吕彪;赵永印;陈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7.08.25
技术公布日:2017.11.0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