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填方石料换填地基处理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076631阅读:3995来源:国知局
高填方石料换填地基处理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高填方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填方石料换填地基处理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高填方是通过分层碾压回填土将所要求的构筑物达到比周围地势明显高出的设计施工方案。如:现代的高速公路路基、机场作为航空事业的载体等。

机场作为航空事业的载体,正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在建和拟建的机场就有几十个,如仅湖北省就有近10个。这些机场共同的特点是要求高、建设时间短、计划内投资少。这些机场建设为了节省大量的耕地和满足净空要求,多建设在荒山荒坡区。山区地形地貌复杂,机场建设中势必牵涉到土方的深挖高填,我国一些山区高填方机场的基本情况。各机场地质条件不同,填料不同,怎样采取合适的填筑方法、填筑材料、观测方法等,是各个机场必须解决的问题。即如何处理好机场建设中大面积、高填方、疏松且不均匀的堆填场地,使之满足机场建设地基稳定、变形、强度的要求,这是山区机场“开山填谷”场地地基处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还存在沟底清淤难的缺点:本试验段的排水盲沟工程的地表清淤是工程的一个关键,清淤不到位,会造成回填层与原地表之间存在缝隙,对整体回填区域产生极大的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填方石料换填地基处理施工方法,本发明通过(边坡区、土面区、道槽区及航站区沟槽)石料换填解决了原沟槽内因淤泥层不均匀受力而引起高填方施工中出现填筑体不均匀沉降导致开裂、边坡变形等现象;通过强夯填筑体,增加了回填石料密实度,防止超差沉降和不均匀沉降;通过设置由砂、石料层和土工布组成的盲沟,解决原山体水系的排出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填方石料换填地基处理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①清理基础表面:清除基础表面杂物及淤泥,排出积水,并且初步整平表面;

②回填垫层:在基础表面进行石料回填形成垫层,并平整垫层表面;

③垫层强夯:在垫层上标注出第一遍夯点和第二遍夯点的位置,分别进行夯击;

a、在垫层上标注出第一遍夯点位置;

b、按设计要求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第一个夯点的夯击;

c、更换夯点继续夯击,直至所有标注的夯点全部夯击完成;

d、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再在垫层上标注出第二遍夯点位置;

e、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b和c完成第二遍夯点的全部夯击;

④垫层满夯: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对整个垫层满夯一遍,并保证夯后垫层高程为1.5m;

⑤开挖盲沟:盲沟开挖达到设计深度后,沟底土基采用蛙式打夯机配合挖机拍打按压进行夯实;

所述盲沟上部宽2.45m,下部宽1.7m,高1.5m,两侧坡度1:0.25。

⑥敷设土工布:人工将土工布铺入盲沟内,并且加以固定;

所述土工布为300g/m2无纺土工布。

在敷设土工布时,相邻土工布之间留30cm搭接长度。

⑦充填30-50mm粒径碎石层:在土工布内填充30-50mm粒径碎石层,并且用土工布将其包裹;

充填30-50mm粒径碎石层施工时:先由人工在沟底铺筑约30cm厚的30-50mm粒径碎石并粗平,再由小型装载机将剩下的30-50mm粒径碎石填入沟中形成30-50mm粒径碎石层。

⑧设置反滤层:从下到上依次在土工布上设置5-20mm粒径碎石层和2-5mm粒径砂层进行反滤。

所述第一遍夯点纵横均匀排列在垫层上,其纵横间距均为4.5m;所述第二遍夯点纵横均匀排列在垫层上,其纵横间距均为4.5m;所述第一遍夯点与第二遍夯点交错分布。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边坡区、土面区、道槽区及航站区沟槽)石料换填解决了原沟槽内因淤泥层不均匀受力而引起高填方施工中出现填筑体不均匀沉降导致开裂、边坡变形等现象,提高了高填方整体的抗压及抗剪强度;通过强夯填筑体,增加了回填石料密实度,防止超差沉降和不均匀沉降;通过设置由砂、石料层和土工布组成的盲沟,组成了高填方体的内部排水通道,有效的解决了由于高填方压实和原山体水系排水的问题。石料强夯换填加盲沟的地基处理施工方法显著提高了高填方整体的抗压及抗剪强度,降低差异沉降的同时又能有效的排出原山体的水流。

附图说明

图1为强夯夯点布置示意图(包含第一遍夯点和第二遍夯点)。

图2为图1的a-a向截面示意图。

图3为盲沟断面图示意图。

附图说明:1、第一遍夯点;2、第二遍夯点;3、垫层;4、土工布;5、30-50mm粒径碎石层;6、5-20mm粒径碎石层;7、2-5mm粒径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3所示)。

一种高填方石料换填地基处理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①清理基础表面:清除基础表面杂物及淤泥,排出积水,并且初步整平表面;

②回填垫层:在基础表面进行石料回填形成垫层3,并平整垫层3表面;

③垫层强夯:在垫层3上标注出第一遍夯点1和第二遍夯点2的位置,分别进行夯击;

a、在垫层3上标注出第一遍夯点1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b、按设计要求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能量级),完成第一个夯点1的夯击(夯击过程: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根据要求的能量级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c、更换夯点继续夯击,直至所有标注的夯点全部夯击完成;

d、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再在垫层3上标注出第二遍夯点2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e、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b和c完成第二遍夯点2的全部夯击;

④垫层满夯: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对整个垫层3满夯一遍(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保证夯后垫层3高程为1.5m;

⑤开挖盲沟:盲沟开挖达到设计深度后,沟底土基采用蛙式打夯机配合挖机拍打按压进行夯实;

所述盲沟上部宽2.45m,下部宽1.7m,高1.5m,两侧坡度1:0.25。

⑥敷设土工布:人工将土工布4铺入盲沟内(铺放土工布时沟面上要留有一定的土工布4卷边,以包裹碎石填料),并且加以固定(用于防止碎石充填时移动土工布4;并且在土工布4施工完毕后,要加强成品保护);

所述土工布4为300g/m2无纺土工布。

在敷设土工布4时,相邻土工布4之间留30cm搭接长度(以保证过滤效果)。

⑦充填30-50mm粒径碎石层:在土工布内填充30-50mm粒径碎石层5,并且用土工布4将其包裹;

充填30-50mm粒径碎石层施工时:先由人工在沟底铺筑约30cm厚的30-50mm粒径碎石并粗平,再由小型装载机将剩下的30-50mm粒径碎石填入沟中形成30-50mm粒径碎石层5(目的是防止装载机倾倒碎石时,由于重力而割破土工布4)。

⑧设置反滤层:从下到上依次在土工布上设置5-20mm粒径碎石层6和2-5mm粒径砂层7进行反滤。

所述第一遍夯点1纵横均匀排列在垫层3上,其纵横间距均为4.5m;所述第二遍夯点2纵横均匀排列在垫层3上,其纵横间距均为4.5m;所述第一遍夯点1与第二遍夯点2交错分布(即所有第一遍夯点1的纵横连线构成一个宫格布局,那么每个第二遍夯点2都位于对应方格的中心)。

以上说明仅为本发明的应用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效变化,仍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