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无线充电的电子井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4831阅读:5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无线充电的电子井盖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井盖,特别提供了一种可无线充电的电子井盖。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电力线路入地项目以架空线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替代架空线路广泛应用于城市配电网中。对于电力隧道中铺设的高压电缆,为了方便电力电缆的检修,会在道路上设有检查井,在检查井上设有可开启的井盖。

为了实现井盖的智能化,井盖上经常设置有电子元件,所述电子元件都由有线电网供电,在电网断电的情况下,电子元件将失效,井盖的可靠性显著降低。

因此,如何对现有的井盖进行结构上的改进,以提高其可靠性,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无线充电的电子井盖,以至少解决现有井盖可靠性低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无线充电的电子井盖,包括井盖主体和手持控制终端,其中,所述井盖主体的下部固定设置有电子锁、无线电力接收模块、用于存储电子锁开闭状态信息的存储单元和第一控制器,所述电子锁和存储单元均与第一控制器连接,所述无线电力接收模块分别与所述电子锁、存储单元和第一控制器连接,所述手持控制终端包括无线电力发送模块、显示屏幕和分别与所述无线电力发送模块和显示屏幕连接的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控制器无线连接。

优选,所述电子锁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井盖主体下部的中心的步进电机和与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联动装置,所述联动装置用于实现井盖主体的锁定和解锁,所述步进电机与所述第一控制器信号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步进电机的正反转。

进一步优选,所述手持控制终端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控制器连接的指示灯,用于直观显示井盖主体的锁定或解锁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无线充电的电子井盖通过手持控制终端可以为井盖主体上的电子元件充电,避免断电的情况下,上述电子元件失效,另外,第一控制器可以控制电子锁的开闭,存储单元存储电子锁开闭状态信息,井盖主体通过电子锁可实现锁定和解锁,提高井盖主体的安全性,手持终端可以通过第一控制器无线控制电子锁的开闭,显示屏幕可显示电子锁开闭的状态信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无线充电的电子井盖结构简单、安全性高、可靠性高、可无线充电、可无线控制电子锁的开闭。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无线充电的电子井盖的结构框图;

图2为井盖主体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方案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但并不局限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无线充电的电子井盖,包括井盖主体1和手持控制终端2,其中,所述井盖主体1的下部固定设置有电子锁11、无线电力接收模块12、用于存储电子锁开闭状态信息的存储单元13和第一控制器14,所述电子锁11和存储单元13均与第一控制器14连接,所述无线电力接收模块12分别与所述电子锁11、存储单元13和第一控制器14连接,所述手持控制终端2包括无线电力发送模块21、显示屏幕22和分别与所述无线电力发送模块21和显示屏幕22连接的第二控制器23,所述第二控制器23与所述第一控制器14无线连接。

该可无线充电的电子井盖通过手持控制终端可以为井盖主体上的电子元件充电,避免断电的情况下,上述电子元件失效,另外,第一控制器可以控制电子锁的开闭,存储单元存储电子锁开闭状态信息,井盖主体通过电子锁可实现锁定和解锁,提高井盖主体的安全性,手持终端可以通过第一控制器无线控制电子锁的开闭,显示屏幕可显示电子锁开闭的状态信息。

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电子锁11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井盖主体1下部的中心的步进电机和与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联动装置,所述联动装置用于实现井盖主体1的锁定和解锁,所述步进电机与所述第一控制器14信号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14用于控制所述步进电机的正反转,进而带动联动装置完成井盖主体的锁定和解锁,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给出联动装置的一种具体结构,所述联动装置包括与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旋转主轴16、沿井盖主体1的周向间隔布设且其上设置有与井内壁上的限位孔对应的通孔的限位块17、与所述旋转主轴16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杆18和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8铰接的第二连接杆19,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杆19的自由端穿过所述通孔且可在旋转主轴16的带动下插入或脱离井内壁上的限位孔,以实现井盖主体的锁定和解锁。

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手持控制终端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控制器23连接的指示灯24,用于直观显示井盖主体1的锁定或解锁状态,第二控制器通过第一控制器获得电子锁的开闭状态,并根据获得的结果控制指示灯显示与开闭状态分别对应的不同的颜色。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是按照递进的方式进行撰写的,着重强调各个实施方案的不同之处,其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见。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