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塌方用公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99473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塌方用公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建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塌方用公路。



背景技术:

塌方是建筑物、山体、路面、矿井在自然力非人为的情况下,出现塌陷下坠的自然现象。公路塌方特指公路两侧山体或路基坍塌。公路塌方不仅给人们的交通出行带来不便,对公路造成损毁,还经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和无情剥夺。

近年来,在国内出现公路塌方的事故屡见不鲜,比较典型的案例包括汶川地震中出现的公路塌方、台湾苏花公路塌方、贵州赫章县公路塌方等。这些公路塌方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由于路基或挡土措施设置结构不当,导致路基或挡土墙体的承载能力变差;有的公路出现塌方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路基两侧没有设置挡土结构,致使在雨水天气塌陷的土壤将道路封堵,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公路则是由于路基的结构防塌陷能力较差,致使路体在遇到底部土壤塌陷或地震时,引起路体的折断或下陷塌陷。

因此,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塌方用公路,通过改变公路的整体结构设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公路容易出现塌方事故的不足和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目前存在的公路容易出现塌方事故的问题,提供一种防塌方用公路,通过改变公路的整体结构设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公路容易出现塌方事故的不足和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塌方用公路,包括路体和对称设置在所述路体两侧的挡土墙,所述挡土墙底部嵌入安装在土壤内,所述挡土墙的内部结构为钢架间隙密实填充混凝土结构;所述路体包括沥青层、水泥层、细砂浆层、织物层、混凝土层以及基底层;所述基底层内部设置有钢架结构,所述钢架结构的空隙中密实填充有粗砂浆;所述混凝土层铺设在所述基底层的上表面,所述织物层铺设在所述混凝土层的上表面,所述织物层的上表面铺设一层由细砂和水泥混合配制的所述细砂浆层,所述细砂浆层的上表面涂覆一层由水泥浆组成的所述水泥层,所述水泥层的上表面铺设一层所述沥青层。

所述挡土墙的结构设置,能够起到阻挡位于所述路体两侧土壤的作用,通过内部结构为钢架间隙密实填充混凝土的挡土墙结构,能够增强所述挡土墙的土壤承载能力和强度,避免或减少所述路体侧面的土壤塌陷。进一步地,所述路体的结构设置,能够有效提高路体的强度和韧性,进而提高所述路体在遇到地震、强降雨路基土壤塌陷等灾害时抵抗破坏的能力。相比于传统的公路结构,本实用新型路体的基底层和所述挡土墙采用钢架结构,能够提高路体和挡土墙的强度和韧度,致使公路抵抗塌方事故的能力得到增强;所述织物层的设置,能够降低公路的路体脆性,提高连接强度和韧度,同样能够减少路体的脆断塌方;由于公路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坚实、无接缝、行车舒适、耐磨、噪声低、施工期短、养护维修简便,能够吸水,且适宜于分期修建等优点,所述沥青层的设置利于提高公路的防滑能力和耐磨降噪能力。

优选的,所述沥青层为经过压实的密实沥青,所述沥青层的厚度为8cm-10cm,利于增加路体表面平整性、坚实度、行车舒适度以及耐磨度等。

优选的,所述水泥层的厚度为2mm-4mm。

优选的,所述细砂浆层的厚度为3cm-5cm,所述细砂浆层的细砂原料粒径为2mm-3mm。

优选的,所述织物层为麻布或纤维、尼龙编织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织物层的厚度为2mm-3mm,利于增强所述路体的韧性和降低所述路体的脆断性。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层的厚度为10cm-15cm。

优选的,所述基底层的厚度为8cm-10cm。

优选的,所述钢架结构的材质为双相钢,充分利用双相钢的高强度和优良韧性。

优选的,所述粗砂浆的粗砂原料粒径为2cm-3cm。

优选的,所述挡土墙面向所述路体的表面为倾斜面,所述挡土墙的底部设置有尖角结构,利于所述挡土墙的安装和挡土。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所述挡土墙的结构设置,能够起到阻挡位于所述路体两侧土壤的作用,通过内部结构为钢架间隙密实填充混凝土的挡土墙结构,能够增强所述挡土墙的土壤承载能力和强度,避免或减少所述路体侧面的土壤塌陷。

2、进一步地,所述路体的结构设置,能够有效提高路体的强度和韧性,进而提高所述路体在遇到地震、强降雨路基土壤塌陷等灾害时抵抗破坏的能力。

3、相比于传统的公路结构,本实用新型路体的基底层和所述挡土墙采用钢架结构,能够提高路体和挡土墙的强度和韧度,致使公路抵抗塌方事故的能力得到增强;所述织物层的设置,能够降低公路的路体脆性,提高连接强度和韧度,同样能够减少路体的脆断塌方;由于公路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坚实、无接缝、行车舒适、耐磨、噪声低、施工期短、养护维修简便、能够吸水且适宜于分期修建等优点,所述沥青层的设置利于提高公路的防滑能力和耐磨降噪能力,增强路体的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挡土墙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路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路体;2、挡土墙;3、沥青层;4、水泥层;5、细砂浆层;6、织物层;7、混凝土层;8、基底层;81、钢架结构;82、粗砂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如图1-3所示:

一种防塌方用公路,包括路体1和对称设置在所述路体1两侧的挡土墙2,所述挡土墙2底部嵌入安装在土壤内,所述挡土墙2的内部结构为钢架间隙密实填充混凝土结构;所述路体1包括沥青层3、水泥层4、细砂浆层5、织物层6、混凝土层7以及基底层8;所述基底层8内部设置有钢架结构81,所述钢架结构81的空隙中密实填充有粗砂浆82;所述混凝土层铺设在所述基底层8的上表面,所述织物层6铺设在所述混凝土层7的上表面,所述织物层6的上表面铺设一层由细砂和水泥混合配制的所述细砂浆层5,所述细砂浆层5的上表面涂覆一层由水泥浆组成的所述水泥层4,所述水泥层4的上表面铺设一层所述沥青层3。

所述挡土墙2的结构设置,能够起到阻挡位于所述路体1两侧土壤的作用,通过内部结构为钢架间隙密实填充混凝土的挡土墙2结构,能够增强所述挡土墙2的土壤承载能力和强度,避免或减少所述路体1侧面的土壤塌陷。进一步地,所述路体1的结构设置,能够有效提高路体1的强度和韧性,进而提高所述路体1在遇到地震、强降雨路基土壤塌陷等灾害时抵抗破坏的能力。相比于传统的公路结构,本实用新型路体1的基底层8和所述挡土墙2采用钢架结构81,能够提高路体1和挡土墙2的强度和韧度,致使公路抵抗塌方事故的能力得到增强;所述织物层6的设置,能够降低公路的路体1脆性,提高连接强度和韧度,同样能够减少路体1的脆断塌方;由于公路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坚实、无接缝、行车舒适、耐磨、噪声低、施工期短、养护维修简便、能够吸水且适宜于分期修建等优点,所述沥青层3的设置利于提高公路的防滑能力和耐磨降噪能力,增强所述路体 1的整体性能。

优选的,所述沥青层3为经过压实的密实沥青,所述沥青层3的厚度为8cm-10cm,利于增加路体1表面平整性、坚实度、行车舒适度以及耐磨度等。

优选的,所述水泥层4的厚度为2mm-4mm。

优选的,所述细砂浆层5的厚度为3cm-5cm,所述细砂浆层5的细砂原料粒径为2mm-3mm。

优选的,所述织物层6为麻布或纤维、尼龙编织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织物层6的厚度为2mm-3mm,利于增强所述路体1的韧性和降低所述路体1的脆断性。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层7的厚度为10cm-15cm。

优选的,所述基底层8的厚度为8cm-10cm。

优选的,所述钢架结构81的材质为双相钢,充分利用双相钢的高强度和优良韧性。

优选的,所述粗砂浆82的粗砂原料粒径为2cm-3cm。

优选的,所述挡土墙2面向所述路体1的表面为倾斜面,所述挡土墙2的底部设置有尖角结构,利于所述挡土墙2的安装和挡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