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墙变形缝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88029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连续墙变形缝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连续墙变形缝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地下连续墙是基础工程在地面上采用一种挖槽机械,沿着深开挖工程的周边轴线,在泥浆护壁条件下,开挖出一条狭长的深槽,清槽后,在槽内吊放钢筋笼,然后用导管法灌筑水下混凝土筑成一个单元槽段,如此逐段进行,在地下筑成一道连续的钢筋混凝土墙壁,作为截水、防渗、承重、挡水结构。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连续墙变形缝是由于考虑结构不均匀受力和混凝土结构胀缩而设置允许变形的结构缝隙,它是防水处理的难点,也是结构自防水中的关键环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连续墙变形缝防水处理的问题,提供一种连续墙变形缝防水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连续墙变形缝防水结构,包括底板变形缝防水结构、侧墙变形缝防水结构和顶板变形缝防水结构,所述的底板变形缝防水结构包括从下向上依次设置在混凝土底板下侧的水泥砂浆找平层I、防水层I和防水加强层I,相邻的混凝土底板之间设有底板变形缝,底板变形缝内设有衬垫板I,衬垫板I顶部设有PE泡沫棒I,衬垫板I中部设有中埋式止水带I,衬垫板I下端设有分别预埋在两侧混凝土底板内的背贴式止水带I。

所述的侧墙变形缝防水结构包括从外向内依次设置在混凝土侧墙外侧的防水层II和防水加强层II,相邻的混凝土侧墙之间设有侧墙变形缝,底板变形缝内设有衬垫板II,衬垫板II内侧端部设有PE泡沫棒II,衬垫板II中部设有中埋式止水带II,衬垫板II外侧端部设有分别预埋在两侧混凝土侧墙内的背贴式止水带II。

所述的顶板变形缝防水结构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设置在混凝土顶板上侧的防水层III,相邻的混凝土顶板之间设有顶板变形缝,顶板变形缝内设有衬垫板III,衬垫板III顶部设有迎水面嵌缝膏,衬垫板III中部设有中埋式止水带III,衬垫板III下端设有PE泡沫棒III。

所述的中埋止水带III上方设有遇水膨胀止水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新颖,对连续墙的顶板、侧墙和底板的变形缝进行防水处理,对连续墙各个部分的变形缝进行多层的防水处理,解决了变形缝防水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底板变形缝防水结构示意图;

图2为侧墙变形缝防水结构示意图;

图3为顶板变形缝防水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泥砂浆找平层I,2-防水层I,3-防水加强层I,4-背贴式止水带I,5-中埋式止水带I,6-衬垫板I,7-PE泡沫棒I,8-防水层II,9-防水加强层II,10-背贴式止水带II,11-中埋式止水带II,12-衬垫板II,13-防水层III,14-衬垫板III,15-迎水面嵌缝膏,16-中埋式止水带III,17-PE泡沫棒III,18-遇水膨胀止水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连续墙变形缝防水结构,包括底板变形缝防水结构、侧墙变形缝防水结构和顶板变形缝防水结构。

如图1所示,所述的底板变形缝防水结构包括从下向上依次设置在混凝土底板下侧的水泥砂浆找平层I1、防水层I2和防水加强层I3,相邻的混凝土底板之间设有底板变形缝,底板变形缝内设有衬垫板I6,衬垫板I6顶部设有PE泡沫棒I7,衬垫板I6中部设有中埋式止水带I5,衬垫板I6下端设有分别预埋在两侧混凝土底板内的背贴式止水带I4。

如图2所示,所述的侧墙变形缝防水结构包括从外向内依次设置在混凝土侧墙外侧的防水层II8和防水加强层II9,相邻的混凝土侧墙之间设有侧墙变形缝,底板变形缝内设有衬垫板II12,衬垫板II12内侧端部设有PE泡沫棒II13,衬垫板II12中部设有中埋式止水带II11,衬垫板II12外侧端部设有分别预埋在两侧混凝土侧墙内的背贴式止水带II10。

如图3所示,所述的顶板变形缝防水结构包括从上向下依次设置在混凝土顶板上侧的防水层III13,相邻的混凝土顶板之间设有顶板变形缝,顶板变形缝内设有衬垫板III14,衬垫板III14顶部设有迎水面嵌缝膏15,衬垫板III14中部设有中埋式止水带III16,衬垫板III14下端设有PE泡沫棒III17。中埋止水带III16上方设有遇水膨胀止水条18。

在侧墙变形缝防水结构和底板变形缝防水结构的模筑混凝土外侧设置背贴式止水带I4和背贴式止水带II10,同时在背贴式止水带I4和背贴式止水带II10的两翼固定注浆管,利用注浆管将浆液填充止水带齿条与混凝土的空隙。

中埋式止水带I5、中埋式止水带II11和中埋式止水带III16表面现场粘贴缓膨胀型遇水膨胀腻子条。

在侧墙变形缝、顶板变形缝的内侧(背水面)预留300×30mm的凹槽。待变形缝两侧的混凝土浇注完并养护完毕,用嵌缝膏嵌缝,任何部位均不得出现断点,以免发生窜水现象。侧墙嵌缝深为15mm;顶板内侧嵌缝深为15mm,外侧嵌缝深为30mm。在凹槽内做镀锌钢板接水盒,接水盒两侧与结构间的沟槽用嵌缝膏抹平。在做嵌缝前,将缝两侧基面的表面松动物及浮渣等凿除,清除干净,以使其与变形缝两侧粘接牢固。

变形缝止水带施工注意事项:

中埋式止水带:在混凝土结构变形缝处,中埋式止水带应沿结构厚度的中心线将止水带的两翼分别埋入结构中,圆环中心对准变形缝中央。背贴式止水带中心对准变形缝中央。

安装中埋式止水带以细铁丝悬吊于钢筋上固定位置,在顶底板水平安装时使中埋式止水带形成盆式,以避免中埋式止水带下的气体在混凝土浇捣时无法逸出,形成孔隙。

中埋式止水带设置时不可翻转、扭曲,如发现破损立即更换。

在混凝土浇筑前应避免中埋式止水带被污物和水泥砂浆污损,表面有杂质须清理干净,以免混凝土与其咬合不紧密形成渗水通道。

中埋式止水带和贴式止水带应就位准确、安装牢固,模板的端板应做成厢形,在浇注一侧混凝土时保护中埋式止水带和贴式止水带的另一侧翼不受到破坏。

中埋式止水带和贴式止水带的接头部位采用对接的方法,接头处选在结构应力较小的部位。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