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用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方便建筑工程注浆的机械套件。
背景技术:
建筑工程是用适当的方法将某些能固化的浆液注入岩土地基的裂缝或孔隙中,通过置换、充填、挤压等方式以改善其物理力性质的方法。
建筑工程常用的注浆方式为,首先将一根管体打入待注浆加固的实体内。待加固的实体指施工对象,其通常为岩土体。管体上分布有若干透孔,此时管体一端打入实体内,另一端外露。外露的一端连接注浆机,注浆机内是按实际工况需要制备的浆液,在注浆机的加压下浆液被打入管体内,并通过管体上的透孔向待加固实体内的渗透。注浆完毕后将管体外露的一端封闭,待浆液凝固后即完成该实体的注浆加固。
但是,管体在打入待加固实体的过程中会与待加固实体之间发生碰撞和摩擦,使得待加固实体接触管体处产生较多的碎石和碎土,部分碎石和碎土会附着在透孔上,在继续击打管体时,这些碎石和碎土容易将管体上的透孔堵塞,从而影响浆液的渗透效果,最后导致待加固墙体的物理性能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建筑工程注浆的机械套件,在打入岩土体的过程中,其上分布的透孔不易被堵塞。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方便建筑工程注浆的机械套件,包括管体,管体一端为封闭的锥端,另一端为开口端,开口端外壁上设有用于连接注浆机的连接部,其特征是:管体上设有若干渗透通道,渗透通道一端连通管体内腔,另一端为设于管体外侧且朝向连接部的渗浆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渗浆口朝向管体的开口端,所以在管体被击打进入待加固墙体内的过程中,渗浆口与待加固墙体之间不发生直接摩擦,从而使得渗浆口处不易损坏、变形,即使渗浆口周围有碎石、碎土等堆积物,也不会被压入甚至封堵渗浆口。
进一步设置:管体外侧设有若干凸起,凸起的厚度从靠近锥端处到靠近开口端处逐渐变大,凸起朝向连接部的一侧为平面,且渗浆口开设于该平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现有技术中的管体,在收到击打时,若打击力度过大,则容易使其上分布的透孔发生形变而导致后续的注浆渗透不均匀。若打击力度过小则会使管体容易被拔出待加固实体。本方案中凸起的形状有助于管体顺利的打入待加固实体内,并且在管体打入实体内后,凸起起到阻碍管体抽出的作用。
进一步设置: 平面朝向连接部的一侧与管体之间的角度不超过9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平面朝向管体倾斜或者与管体之间相互垂直,防止渗浆口暴露而导致碎石或碎土直接进入渗浆口而导致渗透通道发生堵塞。
进一步设置:凸起朝向管体外侧的面为锥面,且平面为扇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锥面可以减小管体进入待加固实体内时收到的阻碍,扇形的平面其端与待加固实体之间发生摩擦时,由于其与待加固墙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小,可以被摩擦并与待加固墙体相贴合,不但不易卡主而且可以更好的与带加固墙体之间相契合。
进一步设置: 渗透通道连通管体内腔的一端设有引流倒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流倒角可以引导浆液进入渗透通道,减小浆液进入渗透通道时的机械能损失。
进一步设置,渗透通道包括引浆通道和导浆通道,引浆通道与导浆通道至少有一条倾斜设置,并且这种倾斜设置减小浆液从渗浆口流出时损失的机械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浆液可以在从渗浆口流出后渗透的更远。
进一步设置,管体截面为圆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截面为圆形的管体适用范围广,在特殊工况需要下可以将管体换成截面为多边形的管体。
进一步设置,连接部为凸出管体外表面的螺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纹适用于截面为圆形的管体,并且在于注浆机相对接时拆卸方便,密封可靠。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管体外设置凸起,并将管体上流出浆液的渗浆口朝向管体的开口端开设,使得渗浆口并不直接正对待加固的实体,从而使得二者相对运动过程中,因摩擦或震动产生的碎石、碎土不易直接进入渗浆口,从而使得渗透通道不易发生堵塞。
2、凸起的设置不但可以起到保护渗浆口的作用,还可以方便管体打入待加固实体,并且防止管体被抽出待加固实体。
3、渗透通道的两段设置,使得浆液更容易被导出管体,浆液的机械能损失小,使其在渗透过程中渗透的更远,使得注浆加固的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中表示管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表示凸起形状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表示渗透通道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表示平面倾斜设置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二中表示渗透通道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三中表示渗透通道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1、管体;11、凸起;111、平面;12、渗透通道;121、引浆通道;122、导浆通道;123、渗浆口;124、引流倒角;2、锥端;3、开口端;31、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以截面为圆形的管为例进行说明,其他形状的管也可依据本申请进行改造,同样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图3~图4中箭头方向为管体1进入待加固实体的方向。
图5~图6中箭头方向为管体1内腔中浆液的流动方向。
实施例一:
结合图1~图3,一种方便建筑工程注浆的机械套件,包括管体1,管体1内部为空腔,且一端为封闭的锥端2,另一端为开口端3。管体1的外侧面设有若干凸起11,顶点朝向锥端2的圆锥被经过其中心轴的管体外表面切割后贴合在管体外表面的部分即为凸起11。凸起11朝向开口端3的面为平面111,凸起11内设有渗透通道12,渗透通道12一端连通管体1的内腔,另一端开口设于平面111上。渗透通道12包括相连通的引浆通道121和导浆通道122,引浆通道121连通管体1的内腔,且开口处设有引流倒角124,导浆通道122朝外管体1外的开口为渗浆口123,渗浆口123设于平面111上。
工作过程:
首先将管体1的锥端2对准事先计算好的位置,该位置通常事先钻出一个预知孔并供管体1插入。对管体1进行击打使其插入待加固实体内,管体1与待加固实体之间发生摩擦,产生许多碎块。由于渗浆口123背向锥端2,所以碎石不会直接与渗浆口123相接触。当以较小的力度将管体1打入待加固的实体内时,由于凸起11的厚度从靠近锥端2处到靠近开口端2处逐渐变大,所以凸起11与带加固实体相接触的面为锥面,更容易被打入待加固实体内。并且产生的碎石会落在平面111与管体之间构成的夹角中,在管体1被击打进入待加固墙体的过程中,碎石不易将渗浆口123堵死。并且,在管体1彻底打入待加固实体内后,凸起11起到阻碍管体1抽出待加固实体的作用,其原理类似于倒刺。
然后将按照配方混合好的浆液放入注浆机中,将注浆机与开口端3的连接部31相连。本方案中连接部31选为外螺纹,也可为承插连接,法兰连接等连接形式,其目的在于保证注浆机的输出管道可以与管体1的开口端3进行可拆卸的密封连接。当管体1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时,其连接部31的结构也应做出适用于实际工况的改变。
注浆机为浆液加压并注满管体1的内腔,部分浆液在压力的作用下从渗浆口123渗透到管体1周围待加固实体的孔洞和缝隙中。
注浆完毕后,将注浆机的输出管道拆下,并将管体1的开口端3密封。此处密封可采用与管体1开口端3适配的端盖或封盖。也可就地取材,利用黏土、砂石等进行简单的封口处理。
最后,待浆液凝固后既完成注浆加固的工作,可以对加固后的实体进行物理性能测试,合格后即可投入实际应用。
结合图4,平面111可向管体1方向倾斜,平面111与管体1之间的夹角不超过90°。当平面111呈倾斜设置时,起到遮挡保护渗浆口123的作用,使得碎石、碎土不易在渗浆口123上堆积,而是与渗浆口123之间留有一定空隙。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一种方便建筑工程注浆的机械套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引浆通道121垂直于管体1的管壁设置,导浆通道122平行于凸起11的圆锥面设置。浆液在从导浆通道122流出时,由于导浆通道与圆锥面平行,所以渗浆口124的方向向管体1外侧倾斜,从而更容易渗透到周围的孔洞或者缝隙内。
其中,引流倒角124沿管体1内腔中浆液的流动方向分为上游可下游,下游处的倒角大于上游处的倒角。倒角大的地方空间较大,当浆液流经渗透通道12时,先经过空间较大的下游,并且更容易通过下游的引导而进入渗透通道12内,从而使得浆液在进入渗透通道12时的机械能损失更少,从而在流出渗透通道12后可以渗透的更远。
实施例三:
如图6所示,一种方便建筑工程注浆的机械套件,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引浆通道121朝向浆液的源头处倾斜设置。当浆液流经渗透通道12时,部分浆液会被导入渗透通道12内,并最终从渗浆口123流出,渗透到周围的孔洞或空隙内。进一步减小了浆液在流出渗浆口123时机械能的损失。
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