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索旋转钢坝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28912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索旋转钢坝闸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坝闸,尤其涉及一种双索旋转坝闸。



背景技术:

在水利水电建设中,由于刚坝闸具有快速启闭,经久耐用,改善河道景观等特点,使得其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一般刚坝闸的门体的牵引支架不其在质心位置,进行起吊工作时门体容易发生倾斜,导致门体与闸墩之间的密封面的摩擦力增大,卷扬启闭机所需要的启闭力增大,从而导致刚坝闸的使用寿命短,运行成本非常高。而且,当门体关闭到底部时,闸墩上没有设置底部限位装置,经过长期使用后,卷扬启闭机中的钢丝绳容易断开,使得操作不方便,维护成本高。并且,一般刚坝闸的零部件较多,装配任务繁杂,难以控制其装配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索旋转坝闸,通过在门体两侧设置双索道以及电动推杆定位装置,使门体运行平稳,不易发生倾斜,同时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一种双索旋转钢坝闸,包括卷扬启闭机、导向辊、门体、牵引支架、导轨和控制系统,所述门体底部刚性连接旋转轴,所述旋转轴支撑在间隔设置在底部闸墩的铰支装置上,铰支装置的一侧设有与铰支装置同高的台阶,门体的上部两端均设有牵引支架,河床两侧的垂直闸墩侧面上设有弧形导轨,导轨上间隔设有多个导向辊,垂直闸墩的上表面上设有卷扬启闭机,卷扬启闭机中的钢丝绳沿导向辊滑动,钢丝绳的端部与牵引支架相配合,牵引支架沿着导轨滑动使得门体做扇形运动;

所述旋转轴上设有底止水,使得旋转轴与铰支装置一侧的台阶紧密贴合,门体与垂直闸墩侧面之间设有立止水限位,立止水限位与控制系统电连接,能够测量河道的水位,门体与垂直闸墩相对的两侧面上设有侧止水。

优选地,所述底止水和侧止水均为P型橡皮。

优选地,所述垂直闸墩上贴有花岗岩贴面,所述侧止水紧贴花岗岩贴面。

优选地,底部闸墩上铰支装置的另一侧设有底部限位,所述底部限位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电动推杆定位装置,所述电动推杆定位装置安装于垂直闸墩上表面,电动推杆定位装置与控制系统电连接,门体垂直时,电动推杆定位装置锁定门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门体两端设置牵引支架和卷扬启闭机,使得门体两端同时运动,重心稳,门体不易发生倾斜;

2)本实用新型在两侧闸墩上设置电动推杆定位装置,在门体达到垂直状态时锁定门体,保护门体不继续运动;

3)本实用新型在底部闸墩上设置底部限位装置,使门体运动到底部时处于水平状态,保护门体并使得卷扬启闭机的钢丝绳不易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双索旋转钢坝闸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双索旋转钢坝闸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双索旋转钢坝闸的左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2中的B处局部放大图。

其中:

1.卷扬启闭机;2.导向辊;3.门体;4.牵引支架;5.电动推杆定位装置;6.导轨;7.铰支装置;8.底密封;9.侧密封;10.底部限位;11.立止水限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双索旋转钢坝闸,包括卷扬启闭机1、导向辊2、门体3、牵引支架4、电动推杆定位装置5、导轨6和控制系统,所述门体3底部刚性连接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为钢管,旋转轴支撑在间隔设置在底部闸墩的铰支装置7上,铰支装置7的一侧设有与铰支装置7同高的台阶,为了达到密封效果,旋转轴上设有底止水8,底止水8与旋转轴紧密贴合,并绕铰支装置旋转,使得旋转轴与台阶紧密贴合。门体3的上部两端均设有牵引支架4,河床两侧的垂直闸墩侧面上设有弧形导轨6,导轨6上间隔设有多个导向辊2,垂直闸墩的上表面上设有卷扬启闭机1,卷扬启闭机1中的钢丝绳沿导向辊2滑动,钢丝绳的端部与牵引支架4相配合,牵引支架4沿着导轨6滑动使得门体3做扇形运动,并可在轨道上的任意位置停止,起到调节水位和截流的作用。由于门体3的两端均设有牵引支架4,所以门体3做扇形运动时,重心稳,门体3不会发生倾斜,垂直闸墩的上表面上设有电动推杆定位装置5,当门体3达到垂直状态时电动推杆定位装置5锁定门体3,使得门体3不倾斜。

底部闸墩上设有底部限位10,使得门体3运动到底部闸墩时不直接落到底部闸墩上,保护门体3和钢丝绳,门体3与垂直闸墩侧面之间设有立止水限位11,立止水限位(11)与控制系统电连接,能够测量河道的水位。门体3与垂直闸墩相对的两侧面上设有侧止水9,侧止水9紧贴花岗岩面起密封作用,所述底止水8和侧止水9均为P型橡皮。

所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做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