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凹式绿地雨水再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8149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凹式绿地雨水再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水资源面临严峻的形势,水资源的匮乏,使得雨水被视为城市的第二大水资源。雨水是一种最直接、最根本的水资源,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能够有效的补充地下水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加强了对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研究和开发了一些雨水收集和利用的相关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城市环境优化的回报。但是城市发展的今天仍然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及城市内涝并存的问题,最近几年尤为突出,城市内涝现象频频发生,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危及了市民的生命安全。对此,住建部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建设计划,海绵城市的建设既能有效降低雨季城市内涝的问题,同时又能解决城市缺水的问题,因此也使得海绵城市建设成为当下的热点和重点。纵观海绵城市的技术措施,下凹式绿地是当前重要的措施之一,下凹式绿地在雨水利用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构建基于下凹模式的绿地雨水收集系统是未来雨水利用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当前在建设下凹式绿地时经常忽略了绿地的养护用水来源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下凹式绿地雨水再利用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下凹式绿地雨水再利用系统,包括屋顶绿化、雨落管、石笼、前置池、排水沟渠、下凹式绿地以及水道;所述屋顶绿化建造于建筑物屋顶上方;所述雨落管沿建筑物墙壁竖直分布;所述屋顶绿化设有排水层连通着所述雨落管的上端,所述雨落管的下端设有所述石笼,所述石笼侧边上设有前置池,所述前置池设有出水口连通着所述排水沟渠的一端,所述排水沟渠的另一端连通着所述下凹式绿地,所述下凹式绿色设有出水口连通着所述水道,经由所述水道将水排入江河。

进一步的,所述屋顶绿化的绿化面积是前置池设计面积的0.5-1倍。

进一步的,所述石笼采用生态格网结构,所述石笼包括表面的网片,所述网片采用低碳钢丝编织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下凹式绿地的下凹深度控制在5cm到20cm的范围内。

进一步的,所述下凹式绿地的绿地面积占下凹式绿地总面积的比例控制在10%到30%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一种下凹式绿地雨水再利用系统,所述屋顶绿化所种植的植被不但能够吸收更多的降水,而且还能使房屋在夏天更为凉爽,减少室内空调的使用,节能减排;所述石笼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刷作用,而且还能增强建筑物整体的景观性,增加美感;所述前置池中的雨水通过所述排水沟渠流向所述下凹式绿地,为下凹式绿地提供充足的养护用水,当下凹式绿地中的水储满后,多余的水将可以经由水道排入江河;整个下凹式绿地雨水再利用系统,不仅能够有效的利用水资源,为下凹式绿地提供了充足的养护用水来源,减少养护成本,还能引导多余的雨水经由整个系统排入江河,缓解减轻下水道和水处理系统的负担,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整个运用流程简单,凡是建设有下凹式绿地的地方都能够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下凹式绿地雨水再利用系统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屋顶绿化;2、雨落管;3、石笼;4、前置池;5、排水沟渠;6、水;7、下凹式绿地;8、水道;9、江河。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设计一种下凹式绿地雨水再利用系统,雨水经由屋顶绿化设有的排水层流入雨落管中,经由雨落管流向石笼,通过石笼流入前置池,经过前置池的净化作用,雨水通过排水沟渠流向下凹式绿地,为下凹式绿地提供充足的养护用水。

请参照图1所示,一种下凹式绿地雨水再利用系统,包括屋顶绿化1、雨落管2、石笼3、前置池4、排水沟渠5、下凹式绿地7以及水道8;所述屋顶绿化1建造于建筑物屋顶上方;所述雨落管2沿建筑物墙壁竖直分布;所述屋顶绿化1设有排水层连通着所述雨落管2的上端,所述雨落管2的下端设有所述石笼3,所述石笼3侧边上设有前置池4,所述前置池4设有出水口连通着所述排水沟渠5的一端,所述排水沟渠5的另一端连通着所述下凹式绿地7,所述下凹式绿色设有出水口连通着所述水道8,经由所述水道8将水排入江河9。

从上述描述可知,上述的下凹式绿地雨水再利用系统的工作过程为:一种下凹式绿地雨水再利用系统,当发生降雨时,降落在屋顶绿化1上的雨水,经由排水层流入雨落管2,雨水通过雨落管2流向其底下设置的石笼3,石笼3中的水6再流入前置池4中,雨水经过前置池4的净化作用,将前置池4中的水6通过排水沟渠5流向下凹式绿地7,当下凹式绿地7中的水6储满后,多余的水6将经由水道8排入江河9中。

从上述描述可知,上述的下凹式绿地雨水再利用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一种下凹式绿地雨水再利用系统,所述屋顶绿化1所种植的植被不但能够吸收更多的降水,而且还能使房屋在夏天更为凉爽,减少室内空调的使用,节能减排;所述石笼3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刷作用,而且还能增强建筑物整体的景观性,增加美感;所述前置池4中的雨水通过所述排水沟渠5流向所述下凹式绿地7,为下凹式绿地7提供充足的养护用水,当下凹式绿地7中的水6储满后,多余的水6将可以经由水道8排入江河9;整个下凹式绿地雨水再利用系统,不仅能够有效的利用水资源,为下凹式绿地7提供了充足的养护用水来源,减少养护成本,还能引导多余的雨水经由整个系统排入江河9,缓解减轻下水道和水处理系统的负担,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整个运用流程简单,凡是建设有下凹式绿地7的地方都能够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屋顶绿化1的绿化面积是前置池4设计面积的0.5-1倍。

从上述描述可知,根据所述屋顶绿化1的绿化面积是前置池4设计面积的0.5-1倍,可以保证所述前置池4能够承载来自屋顶绿化1所带来的雨水容量,能够有助于保证前置池4净化雨水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石笼3采用生态格网结构,所述石笼3包括表面的网片,所述网片采用低碳钢丝编织而成。

从上述描述可知,所述石笼3为生态格网结构,较好的实现了工程结构与生态环境的有机会结合;所述网片采用优质低碳钢丝编织而成,具有耐磨耐腐蚀的特点,能够保护石笼3的整体结构处于稳定状态,有效的减少雨水对地面产生的冲刷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下凹式绿地7的下凹深度控制在5cm到20cm的范围内。

从上述描述可知,绿地下凹深度是下凹式绿地7设计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控制参数,也是决定绿地需水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植物所能承受的耐淹时间有限,所以不能盲目的决定绿地下凹深度,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将绿地下凹深度控制在5cm到20cm的范围内是安全可行的,能够有助于整个下凹式雨水再利用系统的运行。

进一步的,下凹式绿地7的绿地面积占下凹式绿地7总面积的比例控制在10%到30%的范围内。

从上述描述可知,绿地面积也是下凹式绿地7设计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控制参数,也是决定绿地需水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足够大的绿化覆盖面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相对均匀的绿地分布,即集雨硬化面大的地段周围绿地分布面积也应该比较大,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将绿地面积占有比例控制在10%到30%的范围内是合理的,不仅能够实现无外排雨水,而且能够促进整个下凹式雨水再利用系统的运行。

实施例一

一种下凹式绿地雨水再利用系统,包括屋顶绿化1、雨落管2、石笼3、前置池4、排水沟渠5、下凹式绿地7以及水道8;所述屋顶绿化1建造于建筑物屋顶上方;所述雨落管2沿建筑物墙壁竖直分布;所述屋顶绿化1设有排水层连通着所述雨落管2的上端,所述雨落管2的下端设有所述石笼3,所述石笼3侧边上设有前置池4,所述前置池4设有出水口连通着所述排水沟渠5的一端,所述排水沟渠5的另一端连通着所述下凹式绿地7,所述下凹式绿色设有出水口连通着所述水道8,经由所述水道8将水排入江河9。

所述屋顶绿化1的绿化面积是前置池4设计面积的0.5-1倍。

所述石笼3采用生态格网结构,所述石笼3包括表面的网片,所述网片采用低碳钢丝编织而成。

所述下凹式绿地7的下凹深度控制在5cm到20cm的范围内。

所述下凹式绿地7的绿地面积占下凹式绿地7总面积的比例控制在10%到30%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下凹式绿地雨水再利用系统,一种下凹式绿地雨水再利用系统,所述屋顶绿化所种植的植被不但能够吸收更多的降水,而且还能使房屋在夏天更为凉爽,减少室内空调的使用,节能减排;所述石笼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刷作用,而且还能增强建筑物整体的景观性,增加美感;所述前置池中的雨水通过所述排水沟渠流向所述下凹式绿地,为下凹式绿地提供充足的养护用水,当下凹式绿地中的水储满后,多余的水将可以经由水道排入江河;整个下凹式绿地雨水再利用系统,不仅能够有效的利用水资源,为下凹式绿地提供了充足的养护用水来源,减少养护成本,还能引导多余的雨水经由整个系统排入江河,缓解减轻下水道和水处理系统的负担,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整个运用流程简单,凡是建设有下凹式绿地的地方都能够使用。所述屋顶绿化的绿化面积是前置池设计面积的0.5-1倍,可以保证所述前置池能够承载来自屋顶绿化所带来的雨水容量,能够有助于保证前置池净化雨水的效果;所述石笼为生态格网结构,较好的实现了工程结构与生态环境的有机会结合;所述网片采用优质低碳钢丝编织而成,具有耐磨耐腐蚀的特点,能够保护石笼的整体结构处于稳定状态,有效的减少雨水对地面产生的冲刷作用。绿地下凹深度是下凹式绿地设计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控制参数,也是决定绿地需水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植物所能承受的耐淹时间有限,所以不能盲目的决定绿地下凹深度,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将绿地下凹深度控制在5cm到20cm的范围内是安全可行的,能够有助于整个下凹式雨水再利用系统的运行。同时绿地面积占有比例也是下凹式绿地设计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控制参数,也是决定绿地需水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足够大的绿化覆盖面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相对均匀的绿地分布,即集雨硬化面大的地段周围绿地分布面积也应该比较大,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将绿地面积占有比例控制在10%到30%的范围内是合理的,不仅能够实现无外排雨水,而且能够促进整个下凹式雨水再利用系统的运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