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保障河口三角洲供水的丁坝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7923阅读:7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保障河口三角洲供水的丁坝群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保障河口三角洲供水的丁坝群,属于丁坝群的布置与修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河口地区是联系河流和海洋的纽带,随着径流和潮汐动力共同作用,由于盐淡水的密度差异,导致水体就产生不同程度的混合;当口外海水比河流水位高时,海水就会向河流倒灌,并沿着河流不断向上游扩展。尤其在河流枯水期,盐水上溯距离较远,威胁取水口正常取水,对河口地区的供水安全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丁坝是广泛使用的河道整治和维护建筑物,合理的布置丁坝可以引导水流,促淤保滩,所以通过合理布置丁坝群来减缓水流对三角洲的冲刷,缩短河口地区咸潮上溯距离,降低咸潮危害,继而保障河口三角洲的供水,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提供一种既满足传统河口处河道整治,又能减少咸潮危害,成为本领域技术人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保障河口三角洲供水的丁坝群,能够减缓供水口处三角洲冲刷,缩短河口地区咸潮上溯距离,降低咸潮危害,保障河口三角洲供水的水利工程。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保障河口三角洲供水的丁坝群,包括主丁坝和副丁坝,所述副丁坝有多个,沿三角洲的两侧分布,主丁坝位于副丁坝的下游,所述主丁坝包含底面、迎水面和背水面,迎水面为矩形斜面,背水面为四分之一圆弧,迎水面的高度与背水面的高度相同,所述副丁坝横的截面为梯形截面,迎水面和背水面均为矩形斜面,迎水面的高度与背水面的高度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主丁坝的剖面为梯形,迎水面高度即丁坝高度为H,其矩形斜坡坡度为1:2~1:4,圆弧半径为丁坝高度H。

作为优选,所述主丁坝的矩形斜坡坡度为1:3。

作为优选,所述副丁坝的长度为L,剖面为梯形,迎水面和背水面斜坡坡度为1:1.5~1:3.5,丁坝高度为H。

作为优选,所述主丁坝呈扇形布置于三角洲下游,副丁坝垂直于河口三角洲布置于河道取水口附近。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基于水动力原理的用于保障河口三角洲供水的丁坝群,扇形分布的主丁坝,缩短河口地区咸潮上溯距离,其迎水面的斜面设计减缓了水流对三角洲的冲刷,保护三角洲梯岸;其背水面的圆弧设计,加剧咸水与淡水掺混,保证河口三角洲水质。垂直于三角洲分布的副丁坝,可促淤保滩,束窄河道加大河道水流流速。本实用新型丁坝群体型施工简单,且兼顾了河口三角洲地区特殊地形条件以及河口盐水上溯规律,降低咸潮危害,保障河口三角洲供水,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主丁坝纵剖面图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副丁坝纵剖面图示意图。

图中:主丁坝1、副丁坝2、取水口3、水流方向4、三角洲5、主丁坝迎水面6、主丁坝背水面7、主丁坝底面8、副丁坝迎水面9、副丁坝背水面10、副丁坝底面11、主丁坝顶宽b1、主丁坝底宽B1、主丁坝高度H1、副丁坝顶宽b2、副丁坝底宽B2、副丁坝高度H2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根据某河口三角洲地形资料、河道两岸地形、洪峰流量、设计洪水位等,参考堤防工程设计规范,选定坝体修建位置,确定出河道宽度L为105m,当地波浪带宽度为32m。主丁坝1,丁坝高度为9m,处于设计高水位与设计低水位之间,主丁坝迎水面6坡度为1:3,主丁坝背水面7为以丁坝高度为半径的四分之一圆弧,顶宽b1取圆弧半径的长度,则顶宽为9m;底宽8为B1,其中B1=5H1,则底宽为45m。

如图3,副丁坝2,丁坝高度为8m,处于设计高水位与设计低水位之间,副丁坝迎水面9与副丁坝背水面10的斜坡坡度均取1:2,顶宽b2取丁坝高度为8m,底宽11为B2,其中B2=5H2,则底宽为40m。

如图1,构建主、副丁坝的长度,主丁坝1长度为当地波浪带平均宽度的1/2,为16m,副丁坝2长度为河道宽度的1/7,即为15m。该河口三角洲丁坝群,主丁坝呈扇形分布,间距为主丁坝长度的1-3倍,以最外边缘的两个副丁坝连线中点为圆心,以5倍副丁坝长度为半径,等角度辐射分布,此处主丁坝间距为39m,圆心半径为75m。副丁坝垂直于三角洲布置,距离取水口下游100m处,以副丁坝长度的2倍等间距分布,此处间距为30m。在三角洲上,位于副丁坝的上游设有取水口3,在三角洲5均设有取水口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