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抽水车转向吸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26677发布日期:2018-08-08 08:49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抽水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抽水车转向吸水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代社会中,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常常因短时强降雨或长期持续的降雨造成排涝设施不堪重负,或者因为排涝设施的堵塞,出现隧道、地下室等区域积水的情况,造成车辆等物品泡水、人员被困等问题,对人身安全产生威胁,并造成大量财产损失,因此,防洪排涝工程也尤其受到民众的关注。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便于携带的抽水机排水量不足,采用车载方式运输的抽水泵大多数固定于车辆上,而车载抽水泵又受限于车辆的行动范围,需要依靠放入水体的软管将水导向水泵进行抽水作业,而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软管本身扭曲、折叠等原因,对抽水量将会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抽水车转向吸水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软管将水体导向水泵的过程中,由于软管放置角度的变化造成抽水量影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抽水车转向吸水装置,所述转向吸水装置设置于抽水车的承载平台上,包括转向装置、举升装置、伸缩装置和排水装置;

所述转向装置包括蜗轮、轴承、转向平台、蜗杆和第一驱动装置,蜗轮通过轴承设置于承载平台上,转向平台设置于蜗轮上,第一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轴于蜗杆相连接,蜗杆的螺纹与蜗轮相啮合,用于通过蜗杆带动蜗轮及转向平台在水平方向上转动;

所述举升装置包括举升支架和第二驱动装置,举升支架的一端与转向平台相铰接,第二驱动装置与举升支架相连接,用于带动举升支架在竖直方向上转动;

所述伸缩装置包括滑伸缩支架、导轨和第三驱动装置,所述导轨沿伸缩支架的长度方向设置,伸缩支架通过导轨套设于举升支架上,第三驱动装置与伸缩支架相连接,用于带动伸缩支架沿举升支架的长度方向滑动;

所述排水装置设置于伸缩支架上,包括水泵和排水管,水泵与排水管相连接。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将举升支架、伸缩装置和排水装置设置于转向装置上,通过转向装置上的蜗杆啮合蜗轮侧边的齿进行传动,在水平方向上带动设置排水装置的举升支架和伸缩装置转动,当转向装置完成转向,第一驱动装置停止工作,水泵在进行抽水作业时,蜗轮蜗杆锁止转向装置,防止水泵在立起使用过程中由于水流、风向以及车辆水泵等部件震动等问题造成转向平台转动,使水泵偏离抽水区域,影响水泵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轴承包括承载内圈、滚珠和转向装置固定外壳,转向装置固定外壳设置于承载平台上,第一驱动装置、承载内圈设置于转向装置固定外壳上,蜗轮通过滚珠可旋转地设置于承载内圈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四驱动装置,还包括第四驱动装置,所述转向装置固定外壳通过滑轨设置于承载平台上,所述第四驱动装置设置于车体上,并与转向装置固定外壳相连接,用于带动转向装置沿车体的长度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支架通过导轨设置于举升支架的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导轨为槽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导轨的凹槽内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与滑轮的侧边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为液压杆。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为金属管,金属管的管体为直线型结构。

进一步地,还包括排水软管,所述水泵与排水管的一端相连接,排水软管与排水管的另一端相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抽水车转向吸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向吸水装置的细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伸缩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向装置的细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向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转向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车体;

201、转向装置;202、转向平台;203、蜗轮;204、蜗杆;

205、第一驱动装置;206、承载内圈;207、滚珠;

208、转向装置固定外壳;209、推力轴承;

301、举升装置;302、举升支架;303、第二驱动装置;

401、伸缩装置;402、伸缩支架;403、导轨;4031、凹槽;

4032、凸起;404、第三驱动装置;

501、排水装置;502、水泵;503、排水管;

601、第四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转向装置201设置于车体101上,包括转向平台202、蜗轮203、蜗杆204、第一驱动装置205、承载内圈206、滚珠207和转向装置固定外壳208,转向装置固定外壳208设置于车体101上,承载内圈206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转向装置固定外壳208上,蜗轮203套设于承载内圈206的外侧,滚珠207布设于承载内圈206及蜗轮203的接触面上,转向平台202连接于蜗轮203的上方,第一驱动装置205设置于转向装置固定外壳208的一侧,第一驱动装置205的动力输出轴与蜗杆204相连接,蜗杆204水平设置,蜗杆204上的螺纹与蜗轮203侧边的齿相啮合,举升装置301的举升支架302一端与转向平台202相铰接,举升装置301的第二驱动装置303两端分别连接举升支架302和转向平台202,伸缩支架402的两侧沿长度方向设有导轨403,导轨403为槽钢结构,伸缩装置401的伸缩支架402通过两侧导轨403的凹槽4031套设于举升支架302上,伸缩装置401的第三驱动装置404两端分别与举升支架302及伸缩支架402相连接,排水装置501的排水管503设置于伸缩支架402上,排水管503的一端与水泵502相连接,排水管503的另一端为水体的出水端。

根据上述结构,在具体操作时,将载有转向吸水装置的车辆移动至待抽取的水体附近,启动转向装置的第一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蜗杆,蜗杆转动带动蜗轮以及连接蜗轮的转向平台转动,在水平方向上调节排水装置的角度,在转动过程中,蜗轮通过滚珠与承载内圈相连接,通过承载内圈避免蜗轮底面与转向装置固定外壳相接触,随后启动第二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带动举升支架沿举升支架一端与转向平台的铰接点转动,调节排水装置竖直方向上的角度,完成排水装置位于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上的转动后,启动伸缩装置的第三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带动伸缩支架沿导轨方向滑动,并向车体尾部伸出,将排水装置伸入水体,启动排水装置的水泵启动工作,水体经过水泵并由排水管的一端进入排水管,由排水管的另一端将水体抽出,在水泵工作过程中,蜗轮及蜗杆在第一驱动装置停止工作时自锁,防止大风吹动举升支架及伸缩支架、水流推动排水装置的水泵或由于车辆工作过程中自身产生的震动,造成转向平台转动,水泵从待抽取的水体位置偏移,影响水体的抽取,在台风天气或水流湍急等情况下保证转向平台转向角度的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还包括第四驱动装置601,转向装置201通过滑轨设置于车体101上(本实施例中滑轨连接转向装置201的转向装置固定外壳208),第四驱动装置601及滑轨沿车体10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四驱动装置502的一端与车体101相连接,另一端与滑轨相连接,第四驱动装置502通过驱动滑轨的伸缩带动转向装置201沿车体101的长度方向移动,将转向排水装置501向车体外进行移动,在举升装置301及转向装置201将举升支架302进行转动时避免与车体101发生磕碰,造成车辆或伸缩排水装置501的损坏。

在本实施例中,导轨403的凹槽4031内设有凸起4032,伸缩支架402的侧边与导轨403凹槽4031内的凸起4032相接触,便于伸缩支架402滑动过程中收到凸起4032的限位,防止伸缩支架402的侧边与导轨403的凹槽4031之间存在间距,造成伸缩支架402出现向两侧方向的偏移。

在本实施例中,排水管选用不锈钢管,不锈钢管的一端与水泵相连接,另一端为出水端。

在本实施例中,排水管的出水端设有排水软管,排水软管可采用塑料软管,或者采用以橡胶、聚氨酯为内衬,表面设置亚麻等编织物的复合材料水管,排水软管用于将排出的水向外界进行引出,避免将水体排至排水管出水端附近。

在某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第一驱动装置205设置于车体101上,承载内圈206通过推力轴承209设置于车体上,通过第一驱动装置205和承载内圈206设置于车体上,简化转向装置的结构。

在某些实施例中,排水管的出水端设置的出水口数量可为两个以上,通过在排水管的出水端设置数量为两个以上的出水口,便于多根排水软管与排水管的出口相连接,避免单根排水软管的排水量影响排水装置的抽水量。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选用电动机。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选用液压杆,通过液压杆的伸长和缩短对举升支架、伸缩支架和转向平台进行调节。

在上述实施例中,液压杆可采用分动箱、取力器与车辆的发动机进行传动连接,为液压杆提供驱动力的动力系统(液压泵)提供动力源,也可采用在车体上设置独立的发电机对液压泵提供动力。

在上述实施例中,车体为货车驾驶座后方的车体承载平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