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下水道地漏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99192发布日期:2018-08-04 15:19阅读:171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和民用建筑室内排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室内下水道地漏结构。



背景技术:

地漏,是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作为住宅中排水系统的重要部件,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室内空气的质量,对卫浴间的异味控制非常重要。

现有技术的地漏主要分为传统水封地漏、偏心块式下翻板地漏、弹簧式地漏、吸铁石式地漏、重力式地漏、硅胶式地漏、新式水封式地漏,但是都存在各种问题:

1、传统水封地漏:自清能力差,容易堵塞,不易清理,排水速度慢。

2、偏心块式下翻板地漏:(1)垫片是机械结构,封闭不严;(2)销钉容易损坏;(3)翻板容易卡顿不复位,基本解决不了返味问题。

3、弹簧式地漏:弹簧容易失效,需要经常清洗或更换,否则根本起不到防臭效果。

4、吸铁石式地漏:(1)由于地面污水水质很差,如洗刷物品、刷地等各种原因,会含有一些铁质杂质吸附在吸铁石上,一段时间后,杂质层就会导致密封垫无法闭合,起不到防臭作用;(2)磁力会逐渐减弱、消失,影响密封垫的上下开启闭合,容易失灵。

5、重力式地漏:(1)地漏芯内部有螺旋式机械件,长期在污水中工作会锈蚀或淤积泥沙,阻碍浮力球上下移动,影响排水、防臭、防菌;(2)密封盖板也会因为淤积毛发、泥沙,导致密封不严,影响防臭、防菌。

6:硅胶式地漏硅胶常理情况下机械开合是不耐用。

7:新式水封式地漏的不锈钢材质芯成本较高。

通过以上对相关背景技术的了解,可知本领域的地漏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地漏不过水时地漏的防臭功能丧失;2、多数地漏产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密封性能较差,失效严重;3、多数地漏产品下水阻力大,影响排水速度。因此本领域亟待开发一种新型的室内下水道地漏结构,该地漏结构应该具有不易堵塞,清理方便,排水速度快等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室内下水道地漏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室内下水道地漏结构构造简单合理,具有不易堵塞,安装简单,清理方便,排水速度快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具体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室内下水道地漏结构,包括环形的片状的挡圈、环形的第一连接管、第一薄膜和环形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挡圈的内圈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薄膜为两端敞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薄膜为柔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一薄膜的厚度为0.03mm~0.15mm,所述第一薄膜的一端套设在第一连接管上,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一连接管套接卡紧所述第一薄膜,所述第一薄膜超出第二连接管的部分的长度大于第二连接管的周长。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室内下水道地漏结构在具体使用时,挡圈与下水道的进水口相贴合,在地漏不过水时,第一薄膜静电吸附会自动贴合在一起,起到良好的密封防臭作用;在地漏过水时能自动根据水流大小调节第一薄膜的张开程度,不会影响水流速度。无论水流的大小都能起到良好的防气体回流作用,防臭效果优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薄膜外侧还套设有第二薄膜,所述第二薄膜为两端敞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二薄膜位于所述第一薄膜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薄膜超出第二连接管的部分的长度大于第一薄膜超出第二连接管的部分的长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直径均大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圈内设置有“一”字形的挡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凸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圈和所述第一连接管一体成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圈、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均为塑料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方式,所述第一薄膜和所述第二薄膜均为聚酯薄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的方式,所述第一薄膜和所述第二薄膜均为尼龙膜。

基于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为: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室内下水道地漏结构构造简单合理,在有水或无水情况下都可产生良好的密闭效果,有效地防止异味气体和寄生虫蝇经下水道返回到室内。

第二、第一薄膜本体动态下水通过时,会因水流多寡自动调节孔径,头发泥沙甚至肥皂头小于地漏内壁管径的杂物均可顺利通过不会滞留在第一薄膜内。-10℃~110℃水流通过不会破坏密封效果,水流停止第一薄膜在水的吸附下自动粘合保持密封,使用一段时间后第一薄膜内产生油泥,会增加粘合度,不会因长时间风干而降低密封效果。

第三、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室内下水道地漏结构安装简单方便,稳固可靠,经过试验证明大风负压、开关门窗均不影响密封效果。

第四、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室内下水道地漏结构可以根据水流大小自动改变第一薄膜通水孔的大小,排水速度快。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室内下水道地漏结构的结构示意。

图中:

1-挡圈;

2-第一连接管;

3-第一薄膜;

4-第二连接管,41-限位凸部;

5-挡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室内下水道地漏结构,包括环形的片状的挡圈1、环形的第一连接管2、第一薄膜3和环形的第二连接管4,所述第一连接管2与所述挡圈1的内圈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薄膜3为两端敞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薄膜3为柔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一薄膜3的厚度为0.03mm~0.15mm,所述第一薄膜3的一端套设在第一连接管2上,所述第二连接管4与所述第一连接管2套接卡紧所述第一薄膜3,所述第一薄膜3超出第二连接管4的部分的长度大于第二连接管4的周长。

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管2靠近第二连接管4的一端为圆台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管4靠近第一连接管2的一端设置有圆台形的凹槽与第一连接管2相契合,压紧第一薄膜3。

本实施例的一种室内下水道地漏结构在具体使用时,挡圈1与下水道的进水口相贴合,在地漏不过水时,第一薄膜3静电吸附会自动贴合在一起,起到良好的密封防臭作用;在地漏过水时第一薄膜3能自动根据水流大小调节第一薄膜3的张开程度,不会影响水流速度。无论水流的大小都能起到良好的防气体回流作用,防臭效果优异。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薄膜3外侧还套设有第二薄膜,所述第二薄膜为两端敞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二薄膜位于所述第一薄膜3和所述第二连接管4之间,具体使用时,第二薄膜能对第一薄膜3起到保护作用,防止下水道与地漏接口处的毛刺对第一薄膜3产生刮伤。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薄膜超出第二连接管4的部分的长度大于第一薄膜3超出第二连接管4的部分的长度;在具体使用时,第二薄膜也能形成密封,增强地漏结构的密封效果。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薄膜3和第二薄膜的直径均大于所述第二连接管4的外径,所述第一连接管2和第二连接管4套接后压紧第一薄膜3和第二薄膜,作为较优的选择,所述第一薄膜3靠近挡圈1的部分和第二薄膜靠近挡圈1的部分均可翻折后套在第二连接管4,使第一连接管2和第二连接管4契合处均压紧有第一薄膜3和第二薄膜,起到更好的紧固效果,延长地漏结构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圈1内设置有“一”字形的挡杆5,可以有效地防止大的杂物掉落,在安装时“一”字形的挡杆5时两个手指分别穿插到挡杆5两侧的两个孔洞内,施力方便,安装快捷。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连接管4的外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凸部41,所述限位凸部41与下水道的内壁相抵,可以防止水流撞击或外界干扰颤动时第二连接管4发生偏移。

进一步地,所述挡圈1和所述第一连接管2一体成型,生产快捷,加工成本低。

进一步地,所述挡圈1、第一连接管2和所述第二连接管4均为塑料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薄膜3和所述第二薄膜均为聚酯薄膜或尼龙膜材料制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