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水利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81452发布日期:2018-07-20 20:12阅读:8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水利车。



背景技术:

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对水井内的积水进行抽吸,比如,当需要检修井下设施时,或者当需要研究井口对应位置的地质特性时,又或者当需要井下水以供使用时。

现有的抽吸井内积水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人力搬运抽水泵至井口,并将抽水泵下放至井底,使得水龙带从井底延伸至井口从而向外输送井水。在操作过程中,除了抽水泵以外,还需要较多的辅助器械,比如水泵控制箱、释放抽水泵的绞盘、水龙带等等。这些辅助器械不仅数量较多,而且有些辅助器械重量还较大,因而在进行抽水时,还需要较多人力辅助,比如负责安排电力系统的人员,负责协助搬运抽水泵的人员等等。

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是:在对一个井口进行抽井作业时,至少需要3名操作人员共同操作,而且多名操作人员需要配合协调,不仅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而且不利于抽水作业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水利车,其能够降低对操作人员的作业要求,而且还能提高抽水作业的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水利车,用于承载抽水的器械,所述器械包括抽水泵、水泵控制箱和用于升降所述抽水泵的绞盘,所述移动水利车还包括:

车主体,所述车主体用于承载所述抽水泵和从所述抽水泵伸出的水龙带,所述车主体包括:

车框架和车主体板,所述车框架用于在上下两侧分别安装所述车主体板和车轮,所述车主体板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车框架;

车扶手,操作者通过所述车扶手推动所述移动水利车,所述车扶手还用于缠绕连接所述水泵控制箱与室外电源的电线;

支架,所述支架设置于所述车主体,用于安装所述绞盘和所述水泵控制箱。

优选地,所述支架具有从所述车主体竖直立起的门形的第一支架和与所述第一支架所在的平面垂直设置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车扶手,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车扶手还通过辅助支撑板形成为整体,所述绞盘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所述水泵控制箱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架。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架包括沿高度方向设置的至少两个支架杆,所述车扶手和所述第一支架通过所述至少两个支架杆连接,所述水泵控制箱固定安装于所述至少两个支架杆。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所在的平面大致垂直于所述移动水利车的前后方向,所述第一支架大致位于所述车主体的沿前后方向的中央位置。

优选地,所述车扶手包括沿所述移动水利车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至少四个扶手杆,所述至少四个扶手杆沿高度方向分布于至少两层,每层的所述扶手杆至少为两个,所述电线依次经所述至少四个扶手杆中的每一个而缠绕。

优选地,所述车主体板包括沿所述移动水利车的前后方向并排布置的若干个板体,所述车框架具有沿所述移动水利车的左右方向相面对地伸出的凸缘,所述若干个板体搭接于所述凸缘的上侧。

优选地,所述车轮为万向轮。

优选地,所述支架具有朝上开放的插孔和/或上下贯通的通孔,所述插孔和/或所述通孔用于安装雨伞的伞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该移动水利车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运输和装载器械的操作通过1-2名操作员即可完成,所有器械均集合在移动水利车上,操作员可以一次性完成抽水器械的运输,而避免操作人员往返于井口和器械贮存地多次或者多名操作人员前往井口,还降低了对操作人员多方配合的协调性要求,提高了抽水操作的作业效率;而且,紧急情况下可推出即用,节约设备准备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水利车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主体

11 车框架

12 车主体板

20 车轮

30 车扶手

40 支架

41 第一支架

411 竖杆

412 横杆

42 第二支架

43 辅助支撑板

100 抽水泵

200 雨伞

300 伞架

400 绞盘

500 连接水泵控制箱与室外电源的电线

600 水龙带

700 井盖钩

800 水泵控制箱

900 连接水泵控制箱与抽水泵的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加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在该部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除了在本部分描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以外,本实用新型还能够通过其他不同的方式来实施,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做相应的改进、变形和替换,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该部分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为准。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水利车,其用于承载用于抽水的器械,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水利车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为描述方便,如图1所示,将移动水利车前进和后退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前后方向的两个侧方称为“左右方向”。以下将“移动水利车的左右方向”简称为“左右方向”,将“移动水利车的前后方向”简称为“前后方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水利车主要包括车主体10、车扶手30和设置于车主体10的支架40,移动水利车用于承载抽水的器械,抽水的器械包括抽水泵100、水泵控制箱800和用于升降抽水泵100的绞盘400。下面分别详细介绍移动水利车的各个部分。

车主体10

车主体10包括车框架11和车主体板12,车框架11的下方安装车轮20,在该实施例中车轮20采用万向轮形成,这样移动水利车随着万向轮的多方向转动能够适用于狭窄的环境从而移动较为方便。车框架11具有矩形形状,并且通过四个框架杆相连而形成。四个框架中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者具有沿左右方向相面对的伸出的凸缘。车主体板12由若干个板体组成,若干个板体沿前后方向并排设置,并且在凸缘的上方沿前后方向依次搭接于凸缘。

从而,这些板体可拆卸地安装于车框架11,在需要时,可以将这些板体从车框架11卸下。

车主体10除了可以通过支架40而承载一部分器械,比如绞盘400、雨伞200、水泵控制箱800等,还可以通过车主体板12而直接承载一部分器械,比如水龙带600、电线500、井盖钩700等。通过使用绞盘,能够支持大功率抽水泵100的收放。水泵控制箱800具有接通室外电源而向抽水泵100供电的功能,还设置有开关按钮用以控制抽水泵100的开启和关闭。

支架40

支架40设置于车主体10的上方并且从车主体10竖直立起,支架40包括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第一支架41具有门形形状并且形成朝向前后方向的平面,即形成朝向前后方向开放的门状体。第二支架42垂直于第一支架41所在的平面设置,第二支架42连接车扶手30和第一支架41。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和车扶手30之间还通过辅助支撑板43连接,从而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车扶手30和辅助支撑板43四者形成整体。

第一支架41还具有朝上开放的插孔和/或上下贯通的通孔,该插孔和/或该通孔用作伞架300以便安装雨伞200的伞把,伞把过盈配合于该伞架300,第一支架41的其他部分还用于安装绞盘400。第二支架42具有沿高度方向设置的两个支架杆,该两个支架杆平行设置,该两个水泵控制箱800安装于两个支架杆。

门形的第一支架41具有竖杆411和横杆412,第二支架42的支架杆从第一支架41延伸,第二支架的支架杆与第一支架41的横杆412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并共用一个焊接点。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支架41所在的平面大致垂直于前后方向,并且相对于移动水利车位于前后方向的中央位置。这样,抽水泵100可以放置于门形的第一支架41的正下方,而门形的第一支架41的前后两侧分别放置水龙带600和连接水泵控制箱800与抽水泵100的电线900。

这样,第一支架41、第二支架42通过辅助支撑板43和车扶手30形成整体结构,而且第一支架41由于具有门形而与车主体10通过两个接触点连接,这都使得支架40结构更为稳定,以保证绞盘400和水泵控制箱800能够稳定地安装于支架40。

而且,水泵控制箱800通过至少两个支架杆与第二支架42连接,再次提高了水泵控制箱800与支架40的连接稳定性。

如遇雨雪天气,还可以将雨伞200张开,防止雨雪干扰井下的操作人员操作。

车扶手30

操作者可以通过连接于车主体10的车扶手30来推动移动水利车,车扶手30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四个扶手杆(未示出),该四个扶手杆沿高度方向分布于上下两层,每层均具有两个扶手杆,连接水泵控制箱800与室外电源的电线500依次绕过四个扶手杆而缠绕,从而电线500不易散落而较为稳固地挂在扶手上。

下面介绍该移动水利车的使用方法:

通过车把手将移动水利车推动到井口位置,并使得车主体10的大致中央位置对准井口;

将缠绕于车把手的电线500解开,并连接到发电装置,比如室外电源;

将车主体板12的各个板体依次卸下,并通过绞盘400将抽水泵100下放到井下;

若操作时处于雨雪天气,可以将雨伞200张开;

随后操作人员进入井下进行相应的操作。

上述操作通过1-2名操作员即可完成,所有器械均集合在移动水利车上,操作员可以一次性完成抽水器械的运输,而避免操作人员往返于井口和器械贮存地多次或者多名操作人员前往井口,还降低了对操作人员多方配合的协调性要求,提高了抽水操作的作业效率;而且,紧急情况下可推出即用,节约设备准备时间。

以上虽然已经对移动水利车的一个实施例做了详细的介绍,但是还要说明以下几点:

1.车主体板12还可以由一块板体整体形成。

2.车框架11还可以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个凹槽,该两个凹槽在左右方向上相对彼此开放,从而车主体板12可以从前后方向插入或者退出凹槽以便可拆卸地安装于车框架11。

3.第一支架41所在的平面还可以相对于前后方向偏斜,而不必一定垂直朝向前后方向。

4.第二支架42还可以仅仅具有一个支架杆,水泵控制箱800悬挂于该一个支架杆即可;还可以具有多于两个的支架杆,支架杆的数目越多则形成的安装结构越稳定。

5.车扶手30还可以具有多于四个的扶手杆,比如具有六个扶手杆,六个扶手杆分两层布置,每层布置三个;或者六个扶手杆分三层布置,每层布置两个;等等。

以上各个实施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范围内可以任意地进行组合。为简洁起见,本文省略了部分零部件的描述,然而该部分零部件均应当理解为能够采用现有技术实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