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角护坡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7110发布日期:2018-07-11 01:32阅读:146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护坡砖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六角护坡砖。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六角护坡砖呈六棱柱,在护坡施工中,通过将六角护坡砖依次铺设后,再利用混凝土填充相邻的六角护坡砖之间间隙,实现对护坡砖的固定。

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以下的缺点:六角护坡砖很容易与混凝土脱落,导致相邻的六角护坡砖之间发生相互晃动,遇到雨水或者外力,六角护坡砖很容易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六角护坡砖,以提高护坡施工效率和加固护坡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六角护坡砖,包括呈六棱柱的砖本体,砖本体包括顶侧、底侧以及依次环绕在顶侧和底侧之间的六个棱侧,六个棱侧包括三个第一棱侧和三个第二棱侧,每两个第二棱侧之间设置一个第一棱侧;

三个第一棱侧分别设置有垂直于顶侧方向延伸且两端贯穿的燕尾槽,三个第二棱侧分别设置有垂直于顶侧方向延伸的燕尾块;一个砖本体的燕尾块能够与另一个砖本体的燕尾槽卡接配合。

砖本体呈六棱柱,该六棱柱的六个棱侧的宽度分别大于六棱柱的厚度。

燕尾槽是指:燕尾槽的平行于顶侧的截面呈燕尾的形状,燕尾槽的开口宽度从开口处向内侧逐渐增大;燕尾块是指平行于顶侧的截面呈燕尾的形状,燕尾块的宽度从根部到端部逐渐增大。

燕尾块能够沿垂直于顶侧的方向卡入燕尾槽,但是不能够从平行于顶侧的方向将燕尾块从燕尾槽内取出,从而起到连接的作用。

多个六角护坡砖铺设时,先铺设一块六角护坡砖,然后将其他六角护坡砖的燕尾块从垂直于顶侧的方向卡入该块六角护坡砖的燕尾槽,以及将其他六角护坡砖的燕尾槽从垂直于顶侧的方向使该块六角护坡砖的燕尾块卡入。燕尾块和燕尾槽连接的两个六角护坡砖除了垂直于顶侧方向的移动外都被限制了,两个六角护坡砖相互牵制,连接牢固。

铺设完成后,六角护坡砖位置不易移动,一次铺设即可完成,加快了铺设进程,从而显著提高了护坡施工效率;并且铺设完成后,通过混凝土粘结的两个六角护坡砖不易发生晃动,连接牢固,加固护坡。

可选地,燕尾块的朝向底侧的一端缩进设置且形成卡入端,位于卡入端与底侧之间的部分第二棱侧形成限位面。

可选地,燕尾槽的朝向顶侧的一端设置有卡入口,卡入口贯穿顶侧且口径朝向顶侧的方向逐渐增大。

可选地,燕尾槽的口径和燕尾块的平行于顶侧的截面从位于顶侧的一端向位于底侧的一端逐渐变小。

可选地,六个棱侧分别设置有阻隔条,每个棱侧的阻隔条相对于棱侧的位置错开。

可选地,阻隔条从顶侧向底侧延伸。

可选地,砖本体的顶侧设置有攀登槽。

可选地,攀登槽包括底壁、撑壁和两个侧壁;撑壁垂直于顶侧向内侧延伸,底壁从撑壁的底端向顶侧倾斜延伸,两个侧壁垂直于顶侧向内侧延伸且连接撑壁和底壁。

可选地,砖本体的底侧设置有多个抓紧钉。

可选地,砖本体的顶侧设置有操作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六角护坡砖,燕尾槽的宽度从开口处向内侧逐渐增大,燕尾块的宽度从根部到端部逐渐增大,燕尾块与燕尾槽配合后,两个六角护坡砖能够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不易发生晃动,相对位置固定,便于加快六角护坡砖的铺设,以提高护坡施工效率,并且后期完工后,六角护坡砖之间相互连接,相互牵制,不易损坏,加固护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六角护坡砖的第一种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六角护坡砖的第一种结构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六角护坡砖的第二种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六角护坡砖的第二种结构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六角护坡砖的第三种结构的俯视图。

图标:100-砖本体;110-顶侧;120-底侧;130-棱侧;131-第一棱侧;132-第二棱侧;200-燕尾槽;210-燕尾块;300-卡入端;310-限位面;400-卡入口;500-阻隔条;600-攀登槽;610-底壁;620-撑壁;630-侧壁;700-抓紧钉;800-操作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具体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5。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六角护坡砖,包括呈六棱柱的砖本体100,砖本体100包括顶侧110、底侧120以及依次环绕在顶侧110和底侧120之间的六个棱侧130,六个棱侧130包括三个第一棱侧131和三个第二棱侧132,每两个第二棱侧132之间设置一个第一棱侧131;

三个第一棱侧131分别设置有垂直于顶侧110方向延伸且两端贯穿的燕尾槽200,三个第二棱侧132分别设置有垂直于顶侧110方向延伸的燕尾块210;一个砖本体100的燕尾块210能够与另一个砖本体100的燕尾槽200卡接配合。

砖本体100呈六棱柱,该六棱柱的六个棱侧130的宽度分别大于六棱柱的厚度。

燕尾槽200是指:燕尾槽200的平行于顶侧110的截面呈燕尾的形状,燕尾槽200的开口宽度从开口处向内侧逐渐增大;燕尾块210是指平行于顶侧110的截面呈燕尾的形状,燕尾块210的宽度从根部到端部逐渐增大。

燕尾块210能够沿垂直于顶侧110的方向卡入燕尾槽200,但是不能够从平行于顶侧110的方向将燕尾块210从燕尾槽200内取出,从而起到连接的作用。

多个六角护坡砖铺设时,先铺设一块六角护坡砖,然后将其他六角护坡砖的燕尾块210从垂直于顶侧110的方向卡入该块六角护坡砖的燕尾槽200,以及将其他六角护坡砖的燕尾槽200从垂直于顶侧110的方向使该块六角护坡砖的燕尾块210卡入。燕尾块210和燕尾槽200连接的两个六角护坡砖除了垂直于顶侧110方向的移动外都被限制了,两个六角护坡砖相互牵制,连接牢固。

铺设完成后,六角护坡砖位置不易移动,一次铺设即可完成,加快了铺设进程,从而显著提高了护坡施工效率;并且铺设完成后,通过混凝土粘结的两个六角护坡砖不易发生晃动,连接牢固,加固护坡。

如图3所示,砖本体100的顶侧110设置有操作把手800。

在操作多个六角护坡砖的拼接过程中,需要将燕尾块210卡入燕尾槽200,操作时,握住操作把手800即可进行操作。操作更加便利,加快六角护坡砖的铺设进程。

如图4所示,砖本体100的底侧120设置有多个抓紧钉700。

设置抓紧钉700,在铺设六角护坡砖的过程中,设置于砖本体100的抓紧钉700卡入护坡,加固了六角护坡砖与护坡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增强护坡的整体强度。

如图4所示,燕尾块210的朝向底侧120的一端缩进设置且形成卡入端300,位于卡入端300与底侧120之间的部分第二棱侧132形成限位面310。

在将一个六角护坡砖与另一个六角护坡砖进行连接时,一般是一个六角护坡砖的燕尾块210卡入另一个六角护坡砖的燕尾槽200内。

实际操作时,先将一个六角护坡砖的限位面310与另一个六角护坡砖的设置燕尾槽200的棱侧130相抵,然后沿着该另一个六角护坡砖的棱侧130移动一个六角护坡砖,直到一个六角护坡砖的燕尾块210的卡入端300与另一个六角护坡砖的燕尾槽200相对,此时沿垂直于顶侧110的方向移动一个六角护坡砖,燕尾块210的卡入端300卡入燕尾槽200,继续移动,燕尾块210卡入燕尾槽200,完成两个六角护坡砖的连接铺设。

设置限位面310,起到将燕尾块210引导卡入燕尾槽200的作用,降低燕尾块210和燕尾槽200对准的难度,加快六角护坡砖的铺设过程。

如图4所示,燕尾槽200的朝向顶侧110的一端设置有卡入口400,卡入口400贯穿顶侧110且口径朝向顶侧110的方向逐渐增大。

“卡入口400贯穿顶侧110”,是指卡入口400的朝向顶侧110的一端开放设置。“卡入口400口径朝向顶侧110的方向逐渐增大”是指卡入口400的朝向顶侧110一端的口径大于卡入口400与燕尾槽200的连接一端的口径。

在燕尾块210的卡入端300与卡入口400对准后,继续沿垂直于顶侧110的方向移动六角护坡砖,卡入口400将燕尾块210引导入燕尾槽200内。

由于卡入口400的口径大于燕尾槽200的口径,实现卡入口400与燕尾块210对准比较容易,因此,通过卡入口400将燕尾块210导入燕尾槽200内,降低了燕尾块210导入燕尾槽200的难度,能够提高六角护坡砖连接铺设的难度,加快铺设进程。

如图4所示,燕尾槽200的口径和燕尾块210的平行于顶侧110的截面从位于顶侧110的一端向位于底侧120的一端逐渐变小。

燕尾块210从燕尾槽200的口径大的一端卡入,逐渐向燕尾槽200口径小的一端移动。这样设计,一方面能够降低燕尾块210卡入燕尾槽200的难度,快速实现燕尾块210与燕尾槽200的对准,提高两个六角护坡砖的连接效率;另一个方面,能够加强燕尾块210与燕尾槽200之间的连接强度,也就是增强两个六角护坡砖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加固护坡,延长护坡施工的保持时间。

如图5所示,六个棱侧130分别设置有阻隔条500,每个棱侧130的阻隔条500相对于棱侧130的位置错开。

六个棱侧130长度相等,每个棱侧130对应设置有阻隔条500。“每个棱侧130的阻隔条500相对于棱侧130的位置错开”是指每个棱侧130设置于棱侧130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在两个六角护坡砖连接后,也就是燕尾块210和燕尾槽200连接后的对接的棱侧130,由于阻隔条500错开设置,因此,对接的棱侧130之间会形成宽度等于阻隔条500宽度的间隙,该间隙用于填充混凝土,严格控制相邻两个六角护坡砖之间的间隙,实现均匀铺设和快速铺设。

如图5所示,阻隔条500从顶侧110向底侧120延伸。

减小对间隙的平行于顶侧110方向的阻隔遮挡面积,使混凝土能够尽可能地多的流入两个六角护坡砖之间的间隙内,增大六角护坡砖与混凝土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混凝土与六角护坡砖之间的连接强度,加固护坡。

如图5所示,砖本体100的顶侧110设置有攀登槽600。

将六角护坡砖铺设后,护坡很平整且具有倾斜度,在需要检修时,不方便攀爬,设置攀登槽600,在需要检修或者需要在更高处施工时,便于通过攀登槽600攀爬至施工处,为后期的施工提供了便利。

如图5所示,攀登槽600包括底壁610、撑壁620和两个侧壁630;撑壁620垂直于顶侧110向内侧延伸,底壁610从撑壁620的底端向顶侧110倾斜延伸,两个侧壁630垂直于顶侧110向内侧延伸且连接撑壁620和底壁610。

两个侧壁630限定了攀登槽600的宽度,底壁610限定了攀登槽600的深度,撑壁620用于支撑攀登力。实际攀登时,踩至撑壁620上,即可向上攀登至施工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