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多舱综合管廊的接出管线过路支廊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4669发布日期:2018-10-09 19:26阅读:52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多舱综合管廊的接出管线过路支廊结构。



背景技术:

综合管廊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新兴产物,以城市道路下部空间综合利用为核心,将供电、供水、供气、供热、雨水、污水以及各类通信专业管线等集中管理布置。管廊一般均沿道路单侧布置,对于道路另一侧的地块管线的使用采用排管或过路支廊的形式将管廊内的管线接出。排管过路不利于管线的检修及更换,而过路支廊通过一种过路小管廊的方式将部分管线集中过路,有过路管位多,方便检修安装等便利条件。以往的过路支廊常只针对单舱管廊的过路接出,直接在管廊近道路侧壁开孔,连接支廊。对于多舱管廊结构,近道路中心线侧支廊可以采用单舱过路支廊的形式,而远道路中心线侧管廊则未能采用有效地过路形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多舱综合管廊过路接出管线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多舱综合管廊的接出管线过路支廊结构。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多舱综合管廊的接出管线过路支廊结构,包含有,

综合管廊标准段,其具有两个以上的有管线接出舱且各所述有管线接出舱沿道路宽度方向布置;

管线上翻层,其形成于各所述有管线接出舱的上方,所述管线上翻层由顶板、底板、近道路侧壁板、远道路侧壁板、连接所述近道路侧壁板与所述远道路侧壁板间的连接侧壁板组成,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近道路侧壁板、所述远道路侧壁板及所述连接侧壁板共同界定出上翻层容置腔室,所述上翻层容置空间由内部隔板分成与各所述有管线接出舱对应的容置子腔室且各所述容置子腔室沿道路长度方向布置,各所述容置子腔室的所述近道路侧壁板上形成有连通其的第一管线接出口,各所述容置子腔室的所述远道路侧壁板上形成有连通其的第二管线接出口,各所述容置子腔室的所述底板上形成有连通对应所述有管线接出舱的管线上升预留口;

过路端头井;以及,

过路支廊,其自所述过路端头井始延伸至所述管线上翻层的所述近道路侧壁板。

作为一种用于多舱综合管廊的接出管线过路支廊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综合管廊标准段还具有一个以上的无管线接出舱,各所述无管线接出舱同沿道路宽度方向布置。

作为一种用于多舱综合管廊的接出管线过路支廊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过路支廊由处于所述过路端头井侧的过路段及处于所述管线上翻层侧的过路连接段组成,其中,所述过路段为水平延伸,所述过路连接段为斜向上或斜向下延伸。

作为一种用于多舱综合管廊的接出管线过路支廊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过路段为单舱或多舱结构。

作为一种用于多舱综合管廊的接出管线过路支廊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过路连接段为单舱或多舱结构。

作为一种用于多舱综合管廊的接出管线过路支廊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过路段与所述过路端头井间、所述过路段与所述过路连接段间及所述过路连接段与所述综合管廊标准段间均设置剪力键或牛腿作支撑,且接缝处设置橡胶止水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结构可靠,管线走向清晰,过路容量、埋深可调等多重优点,是对综合管廊技术的一次结构创新。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之外,本实用新型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结合附图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3为图1的B-B剖面图。

图4为图1的C-C剖面图。

图中序号:

1,综合管廊标准段;11,A腔室;12,B腔室;13,C腔室;2,管线上翻层;21,近道路侧壁板;210,第一管线接出口;22,远道路侧壁板;220,第二管线接出口;23,连接侧壁板;24,顶板;25底板;26,内部隔板;250,管线上升预留口;3,过路端头井;4,过路支廊;41,过路段;42,过路连接段;5,剪力键;6,牛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见图1至4,图中示出的是一种用于多舱综合管廊的接出管线过路支廊结构。主要由综合管廊标准段、管线上翻层、过路端头井及过路支廊组成。

所述综合管廊标准段具有一个无管线接出舱(即,A腔室,可以是雨污水舱)和两个有管线接出舱(即,B腔室及C腔室)。该三舱(A、B、C腔室)沿道路宽度方向布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无管线接出舱可能没有或更多,有管线接出舱可以有更多。本实施例在此仅以双舱有管线接出为例说明。

所述管线上翻层形成于B腔室及C腔室的上方。所述管线上翻层由顶板、底板、近道路侧壁板、远道路侧壁板、连接所述近道路侧壁板与所述远道路侧壁板间的连接侧壁板组成。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近道路侧壁板、所述远道路侧壁板及所述连接侧壁板共同界定出上翻层容置腔室。所述上翻层容置空间由内部隔板分成与各所述有管线接出舱(即,B腔室及C腔室)对应的独立的容置子腔室(即,B容置子腔室及C容置子腔室)。B容置子腔室及C容置子腔室沿道路长度方向布置。B容置子腔室的所述近道路侧壁板上形成有连通其的第一管线接出口,B容置子腔室的所述远道路侧壁板上形成有连通其的第二管线接出口,B容置子腔室的所述底板上形成有连通B腔室的管线上升预留口。B腔室的管线经过连通B腔室的管线上升预留口进入B容置子腔室,再从第一管线接出口或第二管线接出口接出。C容置子腔室的所述近道路侧壁板上形成有连通其的第一管线接出口,C容置子腔室的所述远道路侧壁板上形成有连通其的第二管线接出口,C容置子腔室的所述底板上形成有连通C腔室的管线上升预留口。C腔室的管线经过连通C腔室的管线上升预留口进入C容置子腔室,再从第一管线接出口或第二管线接出口接出。

所述过路支廊自所述过路端头井始延伸至所述管线上翻层的所述近道路侧壁板。

所述过路支廊由处于所述过路端头井侧的过路段及处于所述管线上翻层侧的过路连接段组成。其中,所述过路段为水平延伸,所述过路连接段为斜向上或斜向下延伸(提高或降低标高)。所述过路连接段采用单舱或多舱分行的形式,本实施例中采用B腔室及C腔室两舱的管线合并成一舱过路。所述过路段可为单舱或多舱形式。整个过路支廊的各段采用剪力键或牛腿支撑的形式,并在接缝处设置橡胶止水带。

藉助上述结构,弥补了以往的管线过路采用排管方式不利于检修安装的缺陷,也改进了过去过路支廊常只针对单舱综合管廊的不足,使综合管廊接出管线过路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并能够有很强的实地适应能力。

以上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且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