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底隧道与明挖附属结构的接口部位及其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58135发布日期:2018-08-10 23:27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工程的防水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隧道与明挖附属结构接口部位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隧道附属结构与隧道搭接防水,普遍采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或背贴式橡胶式止水带,外包防水卷材。但对于应用于海底环境的隧道与附属结构的防水,为了避免由于附属结构与隧道主体结构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导致变形缝防水系统失效,因此要比以往的隧道附属结构与隧道搭接防水提出了更高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隧道与明挖附属结构接口部位防水结构,通过附属结构与隧道主体进行刚性连接,并在一定范围设置变形缝,变形缝并采用外包防水措施,有效解决了海洋环境下,隧道主体与外挂附属结构搭接部位防水难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海底隧道与明挖附属结构的接口部位及其防水结构,其中,隧道结构与附属结构搭接,所述隧道结构与附属结构的搭接位置包括所述隧道结构与所述附属结构底板的横向内侧的0.5m~1m处及所述隧道结构与所述附属结构顶板的横向内侧的0.5m~1m处,上述各搭接位置均设置有变形缝,所述变形缝内设有中埋式止水带;所述附属结构底板与所述隧道结构之间的变形缝在位于所述附属结构底板的底面设有宽度为1000mm的背贴式止水带,所述背贴式止水带的表面铺设有双面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在所述背贴式止水带的两侧设有混凝土保护层;所述附属结构顶板与所述隧道结构之间的变形缝内中埋式止水带的两端均填充填充有双组份聚硫密封胶,该变形缝的处位于所述附属结构顶板的上面设有宽度为1000mm的第一防水加强层,在所述附属结构顶板与所述隧道结构侧墙的内角处设有第二防水加强层,所述第一防水加强层上涂覆有2.5mm厚的聚脲涂层,所述聚脲涂层涂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防水加强层的宽度且与内角处的第二防水加强层交错搭接;沿附属结构底板上的双面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经过所述混凝土保护层和隧道结构侧墙至附属结构底板所述第一防水加强层与第二防水加强层的搭接处的表面铺设有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在附属结构底板与隧道结构内角处的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上设有第三防水加强层。

进一步讲,本实用新型的海底隧道与明挖附属结构的接口部位及其防水结构中,设置在附属结构底板与隧道结构内角处的第三防水加强层两边的长度均为200mm。

所述聚脲涂层与第二防水加强层交错搭接上的长度为40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相比以往隧道工程附属结构在顶板、底板搭接位置设置变形缝,在施工隧道主体结构时,往附属结构方向主体施做0.5m~1m左右顶板、顶板、侧墙,有效避免附属结构与隧道主体结构不均匀沉降以及搭接口防水难题,同时在顶板变形缝防水设置中,采用2.5mm聚脲外包防水涂层,大大提高了特殊结构部位外包防水质量,使海洋环境下隧道使用更为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隧道结构与附属结构底板之间接口部位及其防水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隧道结构与附属结构顶板之间接口部位及其防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解释说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海底隧道与明挖附属结构的接口部位及其防水结构,其中,隧道结构1与附属结构搭接。

所述隧道结构1与附属结构的搭接位置包括所述隧道结构1与所述附属结构底板2的横向内侧的0.5m~1m处及所述隧道结构1与所述附属结构顶板21的横向内侧的0.5m~1m处,上述各搭接位置均设置有变形缝3,所述变形缝3内设有中埋式止水带4。

如图1所示,所述附属结构底板2与所述隧道结构1之间的变形缝3在位于所述附属结构底板2的底面设有宽度为1000mm的背贴式止水带5,所述背贴式止水带5的表面铺设有双面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7;在所述背贴式止水带5的两侧设有混凝土保护层6

如图2所示,所述附属结构顶板21与所述隧道结构之间的变形缝3内中埋式止水带4的两端均填充填充有双组份聚硫密封胶13,该变形缝的处位于所述附属结构顶板21的上面设有宽度为1000mm的第一防水加强层71,在所述附属结构顶板21与所述隧道结构侧墙的内角处设有第二防水加强层9,所述第一防水加强层71上涂覆有2.5mm厚的聚脲涂层12,所述聚脲涂层12涂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防水加强层71的宽度且与内角处的第二防水加强层9交错搭接,所述聚脲涂层12与第二防水加强层9交错搭接上的长度为400mm。

如图1和图2所示,沿附属结构底板2上的双面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7经过所述混凝土保护层6和隧道结构侧墙至附属结构底板2所述第一防水加强层71与第二防水加强层9的搭接处的表面铺设有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10。

如图1所述,在附属结构底板2与隧道结构1内角处的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10上设有第三防水加强层91,该第三防水加强层91两边的长度均为200mm。

实施例:

路线全长约1.45公里,其中海底隧道全长1.2公里(跨海段长0.8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采用围堰明挖法施工。该项目采用双车道二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隧道净宽:敞开段10.75m,暗埋段15.55m;沥青混凝土路面。据初步勘察,该海底隧道工程跨海处水深约1.5-5米,河床下1~17米内为淤泥质粘土、中粗砂层、粉质黏土往下分布全风化、强风化花岗岩层。隧道水中段主体采用“一孔两管廊”结构,标段段18.35m,高8.5m,底板厚度1.4m,顶板厚1.2m,其中行车管廊10.95m,两车道设计,烟道管廊宽2.2m,逃生、电缆通道宽1.8m。采用P10,C45钢筋混凝土设计。

在施工隧道主体结构时,往附属结构方向主体施做0.5m~1m左右,有效避开了外挂附属与主体搭接口防水难题,为避免附属结构与隧道主体结构不均匀沉降,导致防水系统失效,将隧道主体结构与附属结构搭接处的施工缝即为变形缝,变形缝的防水采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及2.5mm聚脲防水层,大大提高了特殊结构部位外包防水质量。

施工时,先施做隧道主体结构及部分附属结构,然后施工隧道附属结构,并设置变形缝;最后,施工附属结构变形缝部位的防水结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隧道主体及部分附属结构施工:

首先完成隧道附属结构对应位置主体结构,然后施工附属结构0.5m~1m左右顶板、顶板、侧墙结构,在隧道主体与附属结构顶板及、隧道主体与附属结构底板之间设置变形缝,且该变形缝即为施工缝,预埋出钢筋,采用刚性连接,做好施工缝防水措施。

2、施做附属结构变形缝防水

底板变形缝防水采用1m宽背贴式止水带5结合双面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7,底板中部设置中埋式止水带4。

顶板(侧墙)变形缝防水采用在结构中板设置中埋式止水带4,外侧采用喷涂2.5mm聚脲涂层12,进行防水。

综上,在施工隧道主体结构时,往附属结构方向主体施做0.5m~1m左右,有效避开了外挂附属与主体搭接口防水难题,为避免附属结构与隧道主体结构不均匀沉降,导致防水系统失效,在旁边设置了变形缝,其中顶板变形缝防水,首次采用2.5mm聚脲外包防水涂层,大大提高了特殊结构部位外包防水质量。

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变形,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