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流式鱼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71258发布日期:2018-06-23 01:33阅读:813来源:国知局
涧流式鱼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与环境科学、水产渔业相关的涧流式鱼道。



背景技术:

在拦河筑坝时,为保护江河鱼类生态平衡,需采取修建过鱼建筑物或其他保护鱼类的措施,妥善解决洄游鱼类的过坝问题。过鱼建筑物类型主要有鱼道、鱼闸、升鱼机、集运鱼船等。根据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文件要求,水利水电工程的过鱼设施可采用单独一种形式,也可采用不同组合方式。过鱼设施的选择一般要求为:水位差较小的可采取仿自然通道形式,水位差中等的可采取鱼道或鱼道与仿自然通道组合形式,水位差较大的可采用鱼道、鱼闸、集运鱼系统或不同形式组合的过鱼设施。

鱼道的型式主要包括仿生态式、隔板式、槽式及特殊结构型式等。仿生态式鱼道,适应鱼类范围广,一般应用于水位差不超过20m的工程,可在地形条件适宜布置时选用;隔板式鱼道:适用于多重洄游性鱼类,主要优点在于过鱼性能好,流速小,鱼类易上易下,溢流堰式适用于表层洄游和有跳跃习性的鱼类,淹没孔口式适用于底层洄游的鱼类,竖缝式适用于不同喜好水深洄游的鱼类,组合式适用于不同习性、不同游泳能力的多种过鱼对象;槽式鱼道:适用于游泳能力较强的鱼类,主要为丹尼尔式,槽式鱼道结构简单,节省费用,其提升速度快,较适用于体长大于30cm的洄游性鱼类和喜流水性鱼类;特殊结构型式鱼道:适用于能爬行、能粘附以及善于穿越缝隙的鱼类。

2000年以来,经过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的24个国家级水利水电项目鱼道建设相关数据的不完全统计,12个鱼道型式项目,竖缝式7个,仿自然通道3个,以竖缝式和仿自然通道为主,这两种鱼道均能适用所有鱼类,其中,仿自然通道可适用所有水生动物可溯和降河两个方向自由通过。

竖缝式鱼道结构型式单一,基本为钢筋砼结构,鱼道内除存在流速不一的水流外,再无鱼类其他赖以生存且贴紧自然条件的水温、饵料、休息、游憩等生态环境。鱼类进入鱼道后,在水流刺激下,只能尽快穿过鱼道或在休息池内短暂停留,目前已建竖缝式鱼道,初期效果尚可,长时间后效果欠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涧流式鱼道,用于改善鱼道环境。

考虑到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公开的一个方面,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涧流式鱼道,包括砾石床底,所述砾石床底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石笼堤岸,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石笼堤岸上分别设置第二石笼堤岸,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石笼堤岸之间的鱼道过鱼空间距离小于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二石笼堤岸之间的鱼道过鱼空间距离。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第一石笼堤岸和/或所述第二石笼堤岸内设置游憩主管,游憩支管,所述游憩主管与鱼道延伸方向一致,所述游憩主管通过游憩支管与鱼道过鱼空间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还包括防渗外壳,所述防渗外壳位于砾石床底、第一石笼堤岸和第二石笼堤岸外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第一石笼堤岸和/或所述第二石笼堤岸采用无锈熔接网/格宾网与砾石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砾石粒径大于5cm。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所述游憩主管和/或游憩支管采用透明有机玻璃管或不透明的PE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所述防渗外壳为钢筋砼或合金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砾石床底上设置水流调节石。

本发明还可以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鱼道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休息池。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所述防渗外壳下部设置基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之一是:

本发明的一种涧流式鱼道,其介于仿自然通道和竖缝式鱼道之间,模拟自然山涧溪流的多种流态,并在鱼道中形成微光、黑暗等环境,满足不同鱼类的需求,同时提供休息、游憩场所,透水的砾石床底和石笼堤岸可改善微生境并提供相应的饵料,最后使鱼道尽量少受环境影响、少占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文件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对本申请文件中一些实施例的参考,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得到其它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涧流式鱼道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涧流式鱼道断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的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

1-砾石床底,2-第一石笼堤岸,3-第二石笼堤岸,4-游憩主管,5-游憩支管,6-防渗外壳,7-水流调节石,8-休息池,9-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涧流式鱼道,其模仿山涧溪流,使鱼道生境更贴紧自然条件。涧流式鱼道主要包括砾石床底1、石笼堤岸、游憩管、水流调节石7、休息池8、防渗外壳6和基础9。砾石床底1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石笼堤岸2,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石笼堤岸2上分别设置第二石笼堤岸3,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石笼堤岸2之间的鱼道过鱼空间距离小于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二石笼堤岸3之间的鱼道过鱼空间距离。第一石笼堤岸2和/或所述第二石笼堤岸3内设置游憩主管4,游憩支管5,所述游憩主管4与鱼道延伸方向一致,所述游憩主管4通过游憩支管5与鱼道过鱼空间连通。防渗外壳6位于砾石床底1、第一石笼堤岸2和第二石笼堤岸3外侧。

另一实施例,以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砾石床底1构成了涧流式鱼道的底部,砾石床底1由不同级配的砾石组成,砾石可选用鱼道修建地当地砾石或购买成品级配砾石,砾石床的级配砾石缝隙可提供着生藻类、底栖动物生长所需要的附着场所,沉降在级配砾石上的悬浮颗粒物可提供供生物生长的有机质营养。

石笼堤岸由石笼和游憩管构成,石笼堤岸提供了鱼道的堤岸结构,石笼是由无锈熔接网或格宾网和砾石构成,无锈熔接网或格宾网用于固定松散砾石,并使其存在大小不一的空隙,砾石可采用当地砾石或购买成品砾石,一般粒径大于5cm,涧流式鱼道石笼堤岸中石笼共有两层,下部石笼堤岸2间隔较小,形成鱼道空间较小,在流量较小的情况下,可在较小的鱼道空间内形成足够的水深,供体积较小的小型鱼类通过,节约过鱼水流,避免对电站产生较大的发电损失,上部石笼堤岸间隔较大,形成较大的鱼道空间,在有大体积鱼类需要通过的情况下,可增加过鱼流量提高鱼道水深,形成满足大体积鱼类通过的条件。由砾石组成的石笼为透水结构,可以供着生藻类、小型鱼类、虾类等生长,为主体过鱼对象提供饵料。以及石笼堤岸可采用水泥预制件等。

游憩管分为游憩主管4和游憩支管5,均由透明有机玻璃管和不透明的PE管构成,游憩主管4和游憩支管5均以镶嵌的形式埋深在石笼中,其中游憩主管与鱼道方向平行,长度与鱼道长度一致,每隔一段距离,由游憩支管5接入游憩主管4,支管一端与主管连接,一端直接伸出石笼,与鱼道过鱼空间连通。游憩管埋深在石笼中,提供了微光和黑暗等环境,同时可提供与鱼道主体不同的流速,可满足不同鱼类的需求。游憩管可以是水泥管件或用特定块石人工理砌出通道等。

水流调节石7,水流调节石7由不同粒径的块石构成,水流调节石7营造山溪性水流具有的激流、缓流交替特征,营造局部紊乱的水流条件,满足不同鱼类对流速和流态的需求。水流调节石7可以是混凝土预制件等。

鱼道主体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处休息池8,休息池8无石笼堤岸及游憩管结构,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同时具有较稳定的流态和流速,可满足鱼类在通过鱼道时进行适当的休息。

防渗外壳6可由不透水的钢筋砼或者合金板等构成,覆盖在石笼堤岸和砾石床底1之外,防止构成鱼道的主体结构渗水,保障了过鱼水流在通过鱼道时不会渗漏到鱼道之外,降低鱼道维持运行的需水量。当地基土质较好时,可取消。

基础9由立柱、条基或方桩、灌注桩等构成,鱼道可采用渡槽,基础9支撑鱼道主体结构与设置鱼道的场地,主要用于软弱、塌陷区;地基条件较好时,可不设专门基础9。

综上而言,1)本发明提供的砾石床底和石笼堤岸均为透水结构,砾石缝隙中可提供供着生藻类、底栖动物等生物生长的条件,可为鱼类提供一定的食物,营造局部条件良好的微生境。2)由游憩主管和支管构成的游憩管系统可满足喜黑暗或微光条件的鱼类通过鱼道,同时提供多种流态和空间供鱼类选择。3)水流调节石可营造局部紊乱的水流条件,满足不同鱼类对流速和流态的需求。4)休息室可提供鱼类在通过鱼道时的休息空间,满足不同洄游能力的鱼类通过鱼道的需求。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尽管这里参照本发明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型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