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陶家小河水保综合治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71233发布日期:2018-06-23 01:33阅读:69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陶家小河水保综合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陶家小河位于云南省东川区南部,东经103°14′24"~103°21′36",北纬25°57′22"~26°01′35",陶家小河流域面积71.16km2,主沟长16.6km,发源于云南省会泽县驾车乡,属金沙江水系小江流域,自东向西汇入小江东部支流大白河。沟口距东川城区20km,昆明至东川的公路从沟口通过,昆明至东川的铁路支线从陶家小河与大白河交汇处的西岸通过,东川区农田灌溉命脉工程表示团结渠取水坝位于沟口北部300m处的大白河主河道上,陶家小河发源于牯牛岭东端老鹰岩、白龙潭~驾车一带,主沟长16.6km,沿南西220°方向流经会泽县驾车乡熊家村至东川区阿旺乡大石头村汇入大白河,最高海拔3374m,最低海拔1400m,高差1974m。陶家小河流域位于滇东高原北部,地势北东高、南西低,水系呈树枝状,整个流域为扇形,上游汇水面积较大。该流域处于会泽~水塘高中山深切割构造侵蚀地貌区;源头局部地区为海拔2700m左右的残留高原面,岩溶作用发育,地貌表现为石芽坡地和岩溶洼地为主;中下游重力侵蚀作用明显,地貌表现为河流深切割高中山为主。陶家小河总体延伸方向与构造线一致,沟谷强烈下切,两岸山坡陡峻,呈“V”型河谷。上游谷坡在40°左右,中游40°~60°,下游为20°~40°。主沟比降在3%~15%间,平均比降5.26%。中上游河床断面狭窄,两侧滑坡崩塌发育,下游河床断面宽缓以堆积为主。陶家小河流域内出露的基岩地层自下游至上游由老到新,分别为:震旦系下统澄江组、熊家村组(Zz1c+x)、上统南沱组、陡山沱组(Zz2n+d)和灯影组(Zz2dn),寒武系下统渔户村组(E1y)、筇竹寺组(E1q),二迭系下统梁山组(P1L)和栖震组茅口组(P1q+m)。现将各地层主要岩性分述如下:震旦系:下统澄江组、熊家村组(Zz1c+x):岩相分两个部分:下部为一套紫红色中厚层长石砂岩夹薄层沙砾岩,具不等粒结构,泥质胶结;上部为黄绿色、灰绿色细粒长石杂砂岩夹砂质硅质页岩和泥质粉砂岩,偶夹1~2m紫红色泥岩,含少量2~10cm红色砾石。该地层出露于卡力村~熊家村段河槽两岸,厚度758m,产状225°∠53°。上统南沱组、陡山沱组(Zz2n+d):岩相上部为冰碛相堆积的泥砾岩,下部为滨海相沉积的灰白色、紫红色砂砾岩夹薄层白云岩。该地层出露于中下游河槽两岸,部分被崩塌体和坡积物覆盖,发育几个浅层滑坡。厚28~170m。灯影组(Zz2dn):灰白色块状结晶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半封闭稳定浅海相成生环境。由于受断裂切割,岩石破碎、节理密布,局部呈糜棱岩状。该地层广泛出露于流域中游,是流域内出露面积最大的地层,在微地貌上常形成陡崖或陡坎,厚207~989m。寒武系:下统渔户村组(E1y):深灰色、灰色薄层硅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和炭质粉砂岩,海凹相沉积建造,产状变化大,厚13~223m。筇竹寺组(E1q):灰黑色、灰绿色极薄层页岩,粉砂质岩和薄~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岩性较稳定,为浅海相细碎屑沉积。该地层和渔户村组分布于主沟两侧山坡,厚237~263m,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二迭系:下统梁山组(P1L):岩相分两部分,上部约50m厚为稳定中厚层灰白色石英细砂岩;下部为厚度不稳定的黑色页岩夹钙质岩和煤层,风化极为强烈,局部缺失。分布于源头地区,产状近水平,倾向东南,常形成陡坡,总厚度65.4~224.8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栖震组、茅口组(P1q+m):灰~深灰色中厚层、厚层灰岩和白云质斑状灰岩夹白云岩,局部含少量燧石。分布于残留高原一带,溶蚀强烈,厚237~645m。流域内第四系主要以残积、坡积松散层为主,厚度5~25m不等,与崩塌岩堆一起常形成滑坡体。在下游河床覆盖十余米深的冲积、洪积卵石、砾石、砂,岩性以白云岩、钙质岩和砂岩居多。陶家小河流域内地层总体上呈单斜构造,尤其上游明显,岩层倾向东、东南,受断裂切割部位产状不稳定,节理发育,岩石破碎,加之有地下水出露,使主沟两岸滑坡、崩塌严重。陶家小河流域所处构造单元,按“地质力学”观点,为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东部的小江断裂束东支大白河断裂与沾益山字型构造体系西翼驾车湾反射弧交接部位。流域内断裂构造发育,对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的形成、发展起到强烈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小江断裂束由多条次级断裂组成,是一束有明显控制性的长期活动断裂,其东支大白河断裂在陶家小河段走向北北西向,多条次级断层构成地貌上的东高西低现象。流域下游老雪地表示中坪子断裂(F1)为大白河断裂的次级断层,产状40°∠58°。中游大田坝表示麻梨湾(F2)、三家村表示熊家村表示大坪滩(F3)两条断层为小江断裂后期活动造成,近东西向挤压力使其走向为北西~南东,倾向北东,显压性,尤其通过熊家村的F3断层两侧岩石较为破碎。流域内自沟口沿主沟道发育至小麦地穿出流域的断层(F4)和水节断层(F5)均为沾益山字型构造体系西翼驾车湾反射弧的组成部分。F4自西向东贯穿整个流域,由南北向应力强烈挤压形成,从中坪子经水槽清、熊家村至下岔河一分为二,分别向大麦地、小麦地两支沟延伸至流域以外。F5断层虽在流域内范围较小,但其强裂切割致使P1L和P1q地层破碎,风化加剧,地下水出露,造成新田~水节滑坡解体破坏,危害逐年增大。F4分别被F1、F2、F3切割,切割交汇处角砾石、碎裂岩明显出露,断层带导水性良好,显示出先压后张的性质,使陶家小河主沟沿F4断层下切,支沟沿F2、F3发展,断层交接部位即为支干交汇处,对两岸滑坡、崩塌的形成和强烈的水土流失并最终产生泥石流灾害创造了有利条件。陶家小河流域处于新构造运动明显的小江断裂带内,新构造运动有水平、垂直两种形式。断裂带两侧洪积扇裙、阶地常形成不对称地形,有大面积窿升和东部断块高山的差异升降,而且流域上游2700m海拔残留高原面向东南逐渐降至2100m左右,这些都说明陶家小河流域新构造运动明显。据已有资料,距今330万年以来,流域内隆升速率为1.07mm/年,水平运动平均速率为4.1mm/年。陶家小河流域处于我国有名的南北地震带之一的小江地震带,地震频繁且强度大,晚更新世以来曾发生30次左右的强裂地震。自1733年以来,大于4级的地震有12次,其中大于6级的地震有3次,震中均离陶家小河流域不远。本流域地震烈度较大(为Ⅸ度),强烈的地震与其他因素结合,往往激发流域内滑坡、崩塌的形成,导致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灾害。陶家小河流域内地下水以裂隙水和岩溶水两种类型为主,Zz1、Zz2d+n、E1q等碎屑岩地层为风化裂隙水赋水层,Zz2d+n、E1y、P1q+m等碳酸盐岩地层为断裂带溶蚀山地型岩溶水赋水层。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径流、排泄受地形和构造控制,沿断裂和各种裂隙垂直向下运移,受P1L和E1q中泥质夹层阻隔,沿断裂附近以小股泉水形式出露,在卡力村至熊家村段和小麦地、新田等地明显。另外,坡麓各种成因堆积层和下游河道两侧松散堆积物中含有少量裂隙水。流域中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表示Ca·Mg型。由于地下水较多出露于断裂附近,使松散堆积体和破碎基岩由土石分界面、断裂面等形成的滑动面上孔隙水压力增大,抗剪强度降低,导致滑坡体滑动,为沟道泥石流的形成提供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在沟口南侧公路桥旁出露的温泉(25℃)旱季流量322.82L/s,是流域内流量最大泉眼。由于处在构造应力集中复合部位,各种结构面复杂,碎裂岩发育,加之新构造运动强烈,有利于地下水的赋存、运移、加热、富积,最终以温泉形式出露。陶家小河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于受到大气环流、太阳辐射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具有垂直分带气候明显、干湿季分明、局部暴雨强的特点。流域内随海拔增加,根据气温、降水、蒸发量和湿度出现的明显变化,分成三个气候亚区:亚热带干热河谷区、温暖带半干旱~半湿润中山区和寒温带湿润高山区。流域内干湿季节明显:每年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8%;6~8月降水量更加集中,多点暴雨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2%。流域内暴雨频率高、强度大,尤其局部暴雨和夜雨形成的泥石流对下游危害更为严重。水文与降雨紧密相关。陶家小河在旱季靠地下水补给,流量约0.4m3/s。随着雨季降雨量增加呈现暴涨落,暴雨后洪水流量一般超过100m3/s,50年一遇洪水流量可达150m3/s,洪水强烈冲刷携带大量泥沙石块形成泥石流输送到下游,规模逐年增大。陶家小河河流呈典型的树枝状发育,支沟长度从下游向上游不断增长,主沟两岸至流域边界的范围基本上接近对称。主沟大体上沿东西方向延伸,中下游支沟基本上和主沟接近垂直交汇。中村沟、大田坝沟、水槽清沟、安家村沟、马槽凹沟、熊家村沟等均有大小不等的常流水汇入主沟。主沟在沟口至卡力村一带较为宽缓,两岸有当地农民自发开垦的零星农田,但由于近年来泥沙量较大,河床在不断上涨,淤埋了部分农田。根据多年冲淤变化平均值估算得下游河床每年上涨约7~12㎝,含沙量达到30~70㎏/m3。卡力村至上岔河中游沟道变化不大,河床宽约16~50m,上游淤沙量和冲刷下切程度趋于平衡。上游由于水节和小麦地两条支沟发育有活动滑坡体,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堆积于沟道中,呈上涨趋势。陶家小河整个流域的现状是高中山深切割沟谷地貌,坡度较大,土壤的变化幅度也较大。成土的母质有砂岩、泥岩和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因此,从上游至下游分布有山地红壤、黄砂壤、棕色砂壤、红壤冲积土、褐色冲积土,还有泥灰岩被风化形成的白泥土(在水节一带滑坡体上较为广泛),这些土壤肥力极差,易引起水土流失,保水保肥能力一般。下游河道两岸农田耕作层为酸性紫色土、淹育型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东川几百年伐薪烧炭炼铜粗放资源开发的历史,造就了陶家小河流域内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由于地形陡峻和土壤瘠薄,次生林和人工造林也发展缓慢。据现场勘察,陶家小河流域植被覆盖率极低,上游小片分布的乔木林有云南松、华山松、旱冬瓜、栎类、滇杨,灌木零星分布有杜鹃、麻栎、棠梨、南烛、箭竹、簇竹、马桑等。在海拔2000m以下乔木有栎类、柳、桉树、臭椿等,灌木有坡柳、橄榄、棠梨、杨梅、小雀花、车桑子,草被以紫茎泽兰、青蒿、扭黄茅、白茅、野古草、地石榴为主;下游地段由于受人为干扰严重,土壤干旱瘦薄,有林地也相对较少,大部分为荒山荒坡,分布着以扭黄茅、紫茎泽兰、青蒿、地石榴为主的草被,只在村庄附近有少量的桉树、臭椿、竹、相思树等,灌木以少量桐麻、麻栎、橄榄、苦刺为主。陶家小河流域总面积为71.16km2(7116hm2),有耕地1613.4hm2,占流域总面积的22.67%;有林地1102.6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5.5%;荒山荒坡3778.7hm2,占流域总面积的53.1%;主沟道和沙滩62hm2,占流域总面积的0.87%;难利用地493.7hm2,占流域总面积的6.94%;非生产用地(村庄)65.6hm2,占流域总面积的0.92%。流域内水资源较为丰富,由于高差悬殊,分布不均匀,下游多而上游少。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在主沟两岸和各支沟中以泉水的形式出露。主沟内含沙量高,支沟内水质较好,常成为村庄人畜饮水的水源。农田灌溉水利化程度低下,坡耕地改水浇地或水田困难。流域内乔木林地只有92hm2,几乎全部分部在上游地区,主要为198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云南松、华山松、滇杨小片次生林,已成材。疏幼林有509.6hm2,是2000年以来的人工造林,但长势缓慢,大多分布在上游驾车乡政府以西的平缓山坡地带,树种以云南松、华山松为主;下游两岸局部山坡上也有少量分布,树种以银合欢为主。灌木林有501hm2,主要为杜鹃、麻栎、箭竹、马桑、坡柳、小雀花、车桑子、苦刺等,呈小块状分布,只能作为水土保持基础林和提供农民燃料。没有成片的经果林,只在村庄周围零星有核桃、板栗、桃、李、花红等,未形成规模。缺乏可提供农民发展牧业的大片草地,荒山荒坡却有3778.7hm2,在流域内分布面积最大。流域下游海拔1500m以下宽缓河谷区处于亚热带干热河谷区,光照时间和热量较为丰富,开发农田后可发展大棚冬早蔬菜。河床内淤积的大量泥沙,由于颗粒级配以中砂和卵石为主,经机械筛洗分选后可制成优良的建筑材料。位于沟口的温泉出水量较大、水温恒定,可开发用于休闲旅游和养殖罗非鱼。陶家小河流域下游属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上游属曲靖市会泽县,流域共涉及两县(区)的2个乡5个村民委员会,座落着25个自然村的592户农民,总人口1960人。其中会泽县驾车乡有4个村民委员会、16个自然村385户1082人,东川区阿旺乡有1个村民委员会、9个自然村共207户878人。流域内总耕地面积为1613.4hm2,人均有耕地0.82hm2,垦殖率达到95%以上。其中水田为40.7hm2,占耕地面积的2.5%;坡耕地为1572.7hm2,占耕地面积的97.5%。水田全部分布在下游主沟道两岸,人均有水田不足0.05hm2,坡耕地较少,且部分为25°以上的陡坡耕地,需要新开发农田以解决土地资源不足的困难;中上游全部为坡耕地,人均有耕地达到1.35hm2。流域内农业生产为人力和畜力相结合,中上游以坡耕地为主,由于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只是广种薄收,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土豆、燕麦、萝卜,平均产量为3.9~4.5t/hm2;下游以水田为主,但河道泥沙淤积严重,每年均受洪水、泥沙灾害影响,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平均产量为7.5~9t/hm2。水利化程度低下,全流域只有从熊家村至下游左岸上坪子约9km的一条水渠较成规模,近年来由于沿线水土流失加重,对水渠淤埋和毁坏不断,影响正常的供水;其它如水槽清、卡力村等也有少量的引水渠,但均为自行开挖的土渠,渗漏严重。流域内以农业生产为主、兼顾畜牧业,工业和林业收入极少,当地群众虽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仍处于贫困状态,收入以种植粮食作物和外出务工为主。牧业生产以养猪为主,其次是牛、马、羊、驴、骡等大牲畜。中上游驾车乡4个村民委员会农业总产值101.4万元,农业人均有粮470kg,人均纯收入610元,固定资产269.5万元;下游阿旺乡1个村民委员会农业总产值28.7万元,农业人均有粮356kg,人均纯收入565元,固定资产144.9万元。陶家小河流域总面积为71.16km2(7116hm2),无明显侵蚀(面积0.62km2,占流域总面积的0.9%;水土流失面积为70.54km2,占流域总面积的99.1%,其中剧烈、极强度、强度、中度、轻度的水土流失面积依次为4.93、0.8、36.64、9.52、18.65km2,分别占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6.9%、1.1%、51.5%、13.4%和26.2%;相应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9500、13260、7020、3680、1360t/km2·a,平均侵蚀模数为8964t/km2·a。各种水土流失类型的分布面积随流域内地形地貌的不同大体上分三个区域:第一区为沟口至水节主沟两岸高差100~250m的缓坡台地,绵延达15km长,属于断层控制区,主要的滑坡崩塌活动均在此范围内,侵蚀程度以剧烈和强度侵蚀为主,侵蚀类型以重力侵蚀的滑坡崩塌和水力侵蚀的沟岸扩张为主,是流域内泥沙的主要来源地。第二区为第一区以上至主沟两岸海拔2200m范围内的陡坡高中山区,坡度一般在40°~70°,大部分为荒山荒坡和悬崖峭壁,基岩裸露、土层瘠薄、少量杂草覆盖,侵蚀程度以强度、极强度侵蚀为主,侵蚀类型以重力侵蚀的泻溜和水力侵蚀的细沟侵蚀为主。第三区为海拔2200m以上的广泛坡耕地和残留高原面,是流域区内粘土、亚粘土、粉土和有机质流失最多的区域,侵蚀程度以强度、中度侵蚀为主,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冲沟、细沟)的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面蚀为主,也有少量重力侵蚀的滑坡崩塌。从下游泥沙来源方面来比较,第一区、第二区滑坡崩塌泻溜主要提供粗颗粒物质,第三区主要提供粘土等细颗粒物质。据调查,流域内分布着9个滑坡,面积达3.19km2,滑坡体体积约4793万m3,近期活动的松散固体物质量达2526万m3;崩塌泻溜和冲沟侵蚀的松散固体物质量约52万m3;主沟床内堆积的泥沙石块约2250万m3,可被洪水冲刷起动形成稀性泥石流的松散固体物质量约360万m3。陶家小河流域所处构造单元,按“地质力学”观点,为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东部的小江断裂束东支大白河断裂与沾益山字型构造体系西翼驾车湾反射弧交接部位,3条近南北向的小江次级断层和2条近东西向的沾益山字型构造体系断层分别在流域的下游、中游和上游垂直交汇,前者造成自上而下的断块高山和差异升降,后者的强烈切割使主沟基本沿断层线发育。经过两种不同时期不同应力的断层的相互切割挤压,致使流域内以灰岩、白云岩为主的脆硬性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不堪、风化剥蚀严重,断层交汇地带碎裂岩和糜棱岩随处可见。同时,断层的切割使下覆软弱且透水性差的页岩、泥灰岩、煤系地层等在主沟两岸出露,加上地下水沿节理裂隙下渗和频繁的地震等因素,最终导致滑坡崩塌活动和激烈的水土流失。流域区内海拔高差达1974m,地势北东高、南西低,水系呈树枝状发育,整个流域形态呈典型的扇形,上游占流域面积的三分之二,汇水面积达到50km2,两岸山坡地形陡峻,水槽清至岔河段更是悬崖峭壁,致使上游和两岸的降水能快速地集中汇入到主沟内,洪水呈现暴涨暴落,使上游大片坡耕地中的表层土壤、泥沙和有机质大量流失,中下游陡峻的两岸很难保持水分,从而大量泥沙和土壤被洪水带走。陶家小河属于小江流域,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特殊的气候条件,具有垂直分带气候明显、干湿季分明、局部暴雨强的特点。每年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8%;6~8月降水量更加集中,多点暴雨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而大量的降水又是随着海拔高程的不同有其特殊的分布,中上游70%的流域面积年降水量为850~1200mm,且多为局地性暴雨。也就是说,全年降雨量的88%集中在中上游70%的流域面积上,加上陡峻的地形等因素,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场暴雨一次快速的汇流,形成一次暴涨暴落的洪水,造就一次典型的水土流失,主要使中上游70%的流域面积的表层土壤、泥沙和有机质随洪水流失到下游,又使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抬高。陶家小河流域内下游的森林由于东川历史上伐薪烧炭炼铜的粗放资源开发不断毁坏,在1950年代以前只剩中上游少量的森林,随着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口增长对耕地、燃料的需求扩大,贫穷使当地农民不断毁林开荒种地,目前森林覆盖率为15.5%。森林砍伐到一定程度,灌丛和草被又被作为燃料,养殖牲畜践踏了草地,造就了流域内目前分布最广的就是荒山荒坡和坡耕地。对于植被在防治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方面的积极作用,世界各地科技人员都有大量的研究和明确的结论,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首先是森林、其次是草被,而陶家小河流域最缺乏的也是森林和草被,则激烈的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灾害也就不可避免。流域区内广泛分布着1572.7hm2的坡耕地,且大部分在中上游地带,均没有进行过坡地改梯田和土地改良,耕种方式也没有改进。由于生产力落后、耕地产量低下、人口增长等因素,贫穷一直困扰着当地农民,除了外出务工挣钱就是想方设法增加耕地面积期望改善生活状态,导致大于25°的坡耕地面积在不断扩大,甚至于滑坡体上都开垦坡地耕种。陡坡耕地一遇暴雨,土壤和养分流失十分严重,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细颗粒物质。另外,由于修建的上坪子和水槽清引水渠只是一般的土渠,渗漏和坍塌严重,加上弱透水的页岩、泥灰岩、煤系地层成为滑动面,下渗水侵湿了两岸断层强烈切割形成的松散固体物质,降低了抗剪强度,导致滑坡和崩塌活动,大量的泥沙、石块塌入河道中,使下游两岸农田面临泥沙灾害。流域内水土流失造成的极端灾害就是滑坡和泥石流,滑坡造成大量的泥沙石块集中而迅速地流失到沟床中,形成较高的临空面,使位于滑坡附近的村庄下部失去有力支撑,房屋开裂、倾斜或倒塌,轻则影响农民正常的生活,重则造成人员伤亡灾难。滑坡形成的大量松散固体物质汇集到沟床后,受洪水的冲刷起动,沿沟床向下翻滚、搅拌最后形成泥石流淤埋抬高河道、威胁两岸村庄安全。滑坡威胁到安全的村庄自下而上主要有中村、卡力村、水槽清、熊家村、三家村、白泥村、冷风箐、陡石坎、小麦地、新田、水节、烂基房等,受灾最为严重的是卡力村、水槽清、白泥村、小麦地、水节,农民均居住在由于滑坡造成的布满裂缝的危房内,终日惶惶度日。如水节滑坡威胁到133户545人的生命财产安全,1997年6月26日造成43间房屋毁坏、11户38人被迫搬迁。泥石流威胁的村庄自下而上主要有湾子田、大田坝、上岔河和烂基房,均位于主沟两岸,由于泥沙淤积抬高河床,泥石流暴发极易冲击村庄,尤其是上岔河和烂基房,河床已经和村庄房屋平齐,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已得不到有效保障。陶家小河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灾害造就了沟口以上近5km的河道迅速淤积抬高,全部淤塞了东川区水利经济命脉工程表示团结渠取水坝有效库容,淤埋了部分取水设施,在短短的10年间已经4次加高取水坝、2次改造取水设施,大增加了取水的含沙量,进入渠道后又造成淤积减少过流量,泥沙对团结渠配套电站表示桃树沟电站的机组产生强烈的磨蚀,降低使用寿命。仅10余年间对团结渠水利枢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640多万元。从上游烂基房以下,上岔河、小麦地、新田、白泥村、熊家村、水槽清、卡力村、上坪子等多个村庄的人畜饮水设施或灌溉水渠每年雨季因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均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或淤埋或冲毁,直接经济损失达40多万元。昆明至东川的公路从沟口通过,1993年以前公路均从沟内沙滩上经过,雨季每每造成车辆陷入泥沙之中,断道堵车经常发生。1993年修建了6m高的公路桥,由于泥沙淤积逐年加强,现公路桥高只剩2.5m高,使用寿命大大缩短。昆明至东川的铁路支线从沟口西岸通过,由于陶家小河的大量泥沙进入大白河造成河床抬高,铁路在陶家小河沟口上下近10km范围内于2000年提高20多米重建,耗费的资金约1800多万元。原来从沟口顺河床有乡村公路通达水槽清之下,但随着泥石流灾害的扩大和泥沙淤积严重,该公路已断数年。上游地区从驾车乡政府有乡村公路分别通达白泥塘、上岔河,但每年雨季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雨季期间几乎不能通行,雨季过后耗费的维修费用均达20多万元。从沟口到卡力村下部长达6km的河道内,1990年以前附近农民曾经开垦了约120hm2的水田,随着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的加剧,每年均有所毁坏,现只剩下40.7hm2。上岔河一带也曾零星分布着10多hm2水田,现已全部被泥沙石块淤埋。沟口西岸大白河沿线原有的50多hm2良田也由于泥沙淤积变成荒滩。卡力村、水槽清、水节、烂基房、新田等地因滑坡崩塌危害坡耕地约150hm2,直接毁坏的坡耕地有32hm2。陶家小河流域从中上游分布大片森林植被到目前森林覆盖率仅为15.5%,只经历了50余年时间。现在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植被很少,上游地区坡耕地面积在不断扩大,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越来越频繁,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和下游河床淤积抬高迅速、危害加重,人口增长、耕地面积、生产方式、燃料饲料之间的矛盾加剧。脆弱的地质环境、陡峻的地形地貌、特殊的气候条件、低下的植被覆盖、广泛的陡坡垦殖,造成耕地水、土、肥流失、单位产量不高、滑坡崩塌活动、人工造林难度增大、植被恢复速度低于水土流失增长速度、农田灌溉和水利程度低、交通不畅、燃料饲料缺乏、人畜饮水困难、农民生活贫困,其生态环境已经恶化。对于陶家小河这样一个贫困的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的流域来说,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灾害毁坏农田,造成局部地区耕地面积迅速减少,农民失去基本生产资料后又加快陡坡耕种和延缓滑坡体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导致的是“水土流失表示农田减少表示贫困表示陡坡垦殖表示水土流失”的恶性循环。陶家小河流域目前没有投入综合性的治理,水土保持工作也只是处在起步阶段。自1999年以来,东川区水务局和泥石流防治研究所对整个流域进行了初步的规划,并在下游卡力村处河道内修建了1座拦沙坝,工程分四期实施、现坝高已经达到15m,拦蓄了约100万m3的泥沙,局部控制了两岸的崩塌。2000年以来会泽县驾车乡政府在上游小范围内进行了封禁管护和植树造林,局部地段增加了少量的疏幼林,加强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宣传。现在,农民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念已有一定认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意识有所增强。然而,东川区和会泽县分别采取的以上水土保持措施,都只局限于流域的局部地区,苦于没有大量的治理资金从生物、工程、农耕等方面进行水土保持、泥石流综合治理和改善农民的贫困状态。实施的措施发挥的效益是短期的、影响也是局部的,单一的治理措施毕竟只是杯水车薪,而没有集中的投入和全盘考虑,还不足以解决整个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和频繁的滑坡泥石流灾害。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陶家小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灾害较多,导致耕地水、土、肥流失、单位产量不高、滑坡崩塌活动、人工造林难度增大、植被恢复速度低于水土流失增长速度、农田灌溉和水利程度低、交通不畅、燃料饲料缺乏、人畜饮水困难、农民生活贫困,其生态环境已经恶化。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陶家小河水保综合治理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陶家小河水保综合治理方法,所述陶家小河水保综合治理方法包括:

步骤一,根据谷坊、固床坝、拦沙坝、排导槽、水渠等各项工程措施结构尺寸,结合工程实施地点情况,按照水土保持和水利水电工程量计算相关规定计算出工程量;

步骤二,坡面治理,水土保持造林,经果林;对流域内水土保持造林剩下的荒山荒坡和难利用地及部分疏幼林实施人工封禁管护;对缓坡耕地实施保土耕作措施,对陡坡耕地实施植物护埂措施;

步骤三,排导槽建设后沙滩改造成为水田;下游河道建设建材厂,开采淤积的河沙和砾石;在沟口南侧公路桥出露的温泉养殖的鱼类,综合开发成休闲旅游的农家园和养殖基地,创造经济效益。

进一步,所述工程防治标准及流量计算公式:

①Q=Kp·M·F2/3·1.2;

②Q=0.278ψ·Sp/tn·F;

③Q=0.278a·Sp·F;

式中:Q表示洪峰流量(m3/s);Kp表示设计频率的倍比系数;M表示多年平均最大洪峰模数;F表示汇水面积(km2);Ψ表示洪峰径流系数;Sp表示设计频率下的暴雨强度(mm/h);t表示汇流历时(h);n表示暴雨衰减指数;a表示流域径流系数;

陶家小河泥石流流量按照稀性泥石流配方公式计算,泥石流容重取γc=1.5t/m3,泥石流固体物质比重取γH=2.7t/m3

公式为:Qc=Q(1+Φ)

式中:Qc表示泥石流流量(m3/s);Q表示不同频率洪峰流量(m3/s);Φ表示泥石流修正系数Φ=(γc表示1)/(γH表示γc);γc表示泥石流容重(t/m3);γH表示泥石流中固体物质比重(t/m3)。

进一步,所述谷坊分别布设在水节、新田、小麦地、水槽箐11条冲沟和支沟中,共66座;型式为浆砌石谷坊,净高2m,每条支沟内3~16座不等,连成一体互相保护达到沟头防护;

所述固定河床侵蚀基准面,配合拦沙坝拦蓄泥沙,在岔河、小麦地和水槽箐滑坡脚三段主沟道内建设固床坝13道,净高2~5m;

所述拦沙坝形成阶梯式河床纵坡;

所述排导槽在湾子田以下布设2300m,从湾子田下布设到团结渠取水坝;采用肋坎槽,设计纵坡为2.46%,过流断面为矩形20×2.5m,肋坎间距为30m;槽墙基础采用C15级砼浇筑,槽墙墙身采用M10级浆砌石砌筑,肋坎及垂裙基础采用C20级砼浇筑;排导槽两侧全部回填成土堤;首部建3m高固床坝,平面上呈喇叭型;固床坝基础采用C15级砼浇筑,坝体为M7.5级浆砌石砌筑。

所述水渠渠底采用C20级砼浇筑,渠墙采用M7.5级浆砌石砌筑,用水泥沙浆抹面。

进一步,所述拦沙坝具体包括:

1#拦沙坝,位于小麦地支沟内,控制支沟内的泥沙及两侧滑坡沟岸,坝净高为8m,码头高2m,基础深3m,坝顶长44m,坝底长30m,码头顶宽1m,坝顶宽2.0m,坝底宽6.8m。基础采用C15级砼浇筑,坝体均为M7.5级浆砌石砌筑;

2#拦沙坝,位于岔河沟内,水节~新田滑坡坡脚;坝净高为20m,码头高3m,基础深4m,坝顶长69m,坝底长40m,码头顶宽2m,坝顶宽3m,坝底宽20m;基础采用C15级砼浇筑,坝体为M7.5级浆砌石砌筑;

3#拦沙坝,位于岔河与小麦地支沟交汇口以下主沟道内,坝净高为10m,码头高3m,基础深3m,坝顶长38.6m,坝底长25m,码头顶宽1.5m,坝顶宽2.5m,坝底宽8.5m;基础采用C15级砼浇筑,坝体为M7.5级浆砌石砌筑;

4#拦沙坝,位于熊家村下部主沟道内,坝净高为10m,码头高3m,基础深3m,坝顶长56m,坝底长24m,码头顶宽1.5m,坝顶宽2.5m,坝底宽8.5m;基础采用C15级砼浇筑,坝体为M7.5级浆砌石砌筑;

5#拦沙坝,位于熊家村滑坡尾部的主沟道内,坝净高为20m,码头高4m,基础深4m,坝顶长113.5m,坝底长15m,码头顶宽2m,坝顶宽3m,坝底宽20m;基础采用C15级砼浇筑,坝体为M7.5级浆砌石砌筑;

6#拦沙坝,位于水槽清村庄下的主沟道内,坝净高为10m,码头高3m,基础深3m,坝顶长50m,坝底长22m,码头顶宽2m,坝顶宽3m,坝底宽9m;基础采用C15级砼浇筑,坝体M7.5级浆砌石砌筑;

7#拦沙坝,位于水槽箐滑坡尾部下的主沟道内,坝净高为10m,码头高3m,基础深3m,坝顶长62.5m,坝底长40m,码头顶宽1.5m,坝顶宽2.5m,坝底宽8.5m;基础采用C15级砼浇筑,坝体为M7.5级浆砌石砌筑。

进一步,所述水土保持造林具体包括:

乔木林:营造用材林187.7hm2;林地类型为乔木混交林,上游树种选择华山松、云南松,下游树种选择中林美合杨、桉树、竹、银合欢相思树;整地方式为水平阶整地,阶宽0.7m;造林方式为植苗造林,地径0.6cm,密度为4995株/hm2

薪炭林:在中上游的大片荒山荒坡营造薪炭林1374.5hm2,林地类型为灌木混交林,树种根据海拔和土壤条件选择杜鹃、麻栎、箭竹、簇竹、马桑、坡柳、小雀花、车桑子、苦刺、桐麻、橄榄;整地方式为穴状整地,挖塘直径0.4m;造林方式为直播造林,密度为6660塘/hm2

进一步,所述经果林在中上游水节、靠近村庄的地段,营造果木林46.8hm2;树种选择中华圣桃、核桃、板栗,整地方式为大塘整地,直径×坑深=0.8×0.8m,造林方式为植苗造林,地径1.0cm,密度为750株/hm2

进一步,所述封禁治理,对流域内水土保持造林剩下的荒山荒坡和难利用地及部分疏幼林实施人工封禁管护,面积为3418hm2

封禁方式:采取全年封禁管护,设立封禁标志,晚秋有序开放,允许村民在护林人员的有效监督管理下到林间割草、修枝,待3年之后根据植被恢复情况轮封轮牧;

抚育管理:采用林间空地,种植饲草、药材、培养食用菌。

进一步,对528.8hm2缓坡耕地实施保土耕作措施,对51.6hm2的陡坡耕地实施植物护埂措施;

等高耕作、沟垅种植:在斜坡上按等高线方向进行耕种,使坡面形成无数水平犁沟,种植时培土成垅形成沟垅相间地面,分段拦蓄地面径流;

间种、套种:密生的矮杆作物与疏生的高杆作物间作,深根作物和浅根间种,早熟作物和晚熟作物间种,喜光作物和喜阴作物间种,粮食作物与豆科作物套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牧草套种;

植物护埂:在春季和夏季于坡耕地田边地埂上种植速生草本植物。

本发明实现了泥石流和滑坡灾害的有效控制,降低泥石流频率,减小泥石流规模。在没有大地震和特大暴雨的前提下,使主沟内不发生灾害性泥石流;50年一遇暴雨不发生大的洪涝危害,20年一遇的暴雨不造成明显的洪涝危害。以保证卡力村、水槽清、白泥村、小麦地、水节等村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水利、交通、农田的安全,明显减轻泥沙淤积对团结渠和公路桥的危害。

本发明减轻了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通过生物、工程、农耕、封禁等各种治理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50km2,治理程度达到70%,水土流失的强度降至以中度侵蚀和少量强度侵蚀为主,使全流域水土流失平均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8964t/km2·a降低到6200t/km2·a左右;控制滑坡崩塌活动量的50%以上,拦蓄和稳定沟床内80%以上的泥沙,使粒径>0.1mm的粗颗粒泥沙停留在湾子田以上的沟道内。

本发明改善了生态环境和耕作条件,在荒山荒坡上大力发展水土保持薪炭林,水源条件好的沟岸地带营造用材林,对局部坡度较大的坡耕地进行植物护埂,广大的坡耕地上实施保土耕作,水肥条件好的缓坡台地上营造果木林,对造林困难的荒山荒坡和难利用地实施封禁治理恢复草被,争取使中上游地区达到乔、灌、草相结合的较为协调的生态系统。

本发明发展了农业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上游地区的坡耕地实施保土耕作进行保土、保水、保肥增加产量,种植果木林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用材林提供木材、灌木林提供燃料、地埂种草提供肥料、封禁治理后草被提供饲料,逐步达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下游地区在河道两岸开发水田以弥补粮食不足,对滑坡崩塌上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开发温泉资源用于休闲旅游和养殖,利用河道中淤积的泥沙作为建筑材料,以充分利用资源创造经济效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本发明控制水土流失的极端灾害表示泥石流和滑坡,明显减轻水土流失量,有效保护村庄、水利、交通、农田的安全;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坡耕地耕作条件、农田水利设施的基础上,开发利用水土(砂)资源,发展经济以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陶家小河水保综合治理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要害,全面规划;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科学地把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目的;着重增强治沟骨干工程解决泥沙和滑坡问题,在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的同时,恢复流域林草植被,改善坡耕地的耕作方式和增强保土保肥保水能力,加强治理后期的农田开发和水利设施保护;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在保持水土的前提下,抓好经济效益,增加群众收益,使群众脱贫致富、振兴当地经济,做到水土保持与脱贫致富相结合,寓经济效益于治理措施中,确保综合治理成功。根据陶家小河流域具体情况和当地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需要,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重点突出、体现效益”、“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规划。遵循自然规律,依靠科学技术,充分发动当地群众,把陶家小河陶家小河陶家小河陶家小河综合治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紧密结合,争取治理后使其逐渐成为一个富裕、秀美的陶家小河陶家小河陶家小河。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陶家小河水保综合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根据谷坊、固床坝、拦沙坝、排导槽、水渠等各项工程措施结构尺寸,结合工程实施地点情况,按照水土保持和水利水电工程量计算相关规定计算出工程量;

S102:坡面治理,水土保持造林,经果林;对流域内水土保持造林剩下的荒山荒坡和难利用地及部分疏幼林实施人工封禁管护;对缓坡耕地实施保土耕作措施,对陡坡耕地实施植物护埂措施;

S103:排导槽建设后沙滩改造成为水田;下游河道建设建材厂,开采淤积的河沙和砾石;在沟口南侧公路桥出露的温泉养殖的鱼类,综合开发成休闲旅游的农家园和养殖基地,创造经济效益。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根据水土保持、防治滑坡泥石流灾害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使流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得到有效防治,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提高。结合流域区实际情况,根据东川防治泥石流“稳、拦、排”的经验,遵照“因地设防、因地制宜、重点防治”等原则,在严重水土流失和泥石流频发地区以主沟道治沟坝系骨干工程为重点,对中上游荒山荒坡大量营造薪炭林,以改善坡耕地农耕措施为突破口,辅以用材林和果木林,集中连片治理坡面水土流失、广泛开展封禁管护,建设基本农田,开发利用水、沙资源,达到治理目标。

1、沟道治理工程

(1)工程防治标准及流量计算

陶家小河沟道治理工程措施主要是防治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灾害,保护沿岸村庄和下游水利、交通、农田的安全的安全,防治标准采用20年重现期洪水设计、50重现期洪水校核。采用《云南省水文手册》法、水科院推理公式(即水文所法)和《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介绍的方法等分别进行洪峰流量计算,计算公式分别如下(以小江流域特点为主要依据):

①Q=Kp·M·F2/3·1.2;

②Q=0.278ψ·Sp/tn·F;

③Q=0.278a·Sp·F;

式中:Q表示洪峰流量(m3/s);Kp表示设计频率的倍比系数;M表示多年平均最大洪峰模数;F表示汇水面积(km2);Ψ表示洪峰径流系数;Sp表示设计频率下的暴雨强度(mm/h);t表示汇流历时(h);n表示暴雨衰减指数;a表示流域径流系数。

计算中流域参数从1:25000地形图上量取,水文参数从《云南省水文手册》和东川区水文资料中查取。经过各公式对比计算,结合流域内实际情况分析,认为《云南省水文手册》法计算结果比较适中,故在设计中采用。洪水流量见表1。

表1 洪水流量计算表

经过对前人调查资料分析和对整个流域现场勘察,结合泥石流发展情况和松散固体物质等因素综合考虑,陶家小河泥石流流量按照稀性泥石流配方公式计算,泥石流容重取γc=1.5t/m3,泥石流固体物质比重取γH=2.7t/m3

公式为:Qc=Q(1+Φ)

式中:Qc表示泥石流流量(m3/s);Q表示不同频率洪峰流量(m3/s);Φ表示泥石流修正系数Φ=(γc表示1)/(γH表示γc);γc表示泥石流容重(t/m3);γH表示泥石流中固体物质比重(t/m3)。

根据选用参数按上述公式计算得泥石流流量见表2。

表2 泥石流流量计算表

(2)谷坊工程设计

在流域内冲沟侵蚀、崩塌严重的支沟,修建谷坊群,以控制沟头发展和沟岸扩张、减少崩塌,稳定沟床内的松散固体物质,防止其进入主沟道内参与泥石流活动。谷坊分别布设在水节、新田、小麦地、水槽箐11条冲沟和支沟中,共66座。型式为浆砌石谷坊,净高2m,每条支沟内3~16座不等,连成一体互相保护达到沟头防护。谷坊结构设计按照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进行典型设计,其结构尺寸见表3表和结构图。

(3)固床坝工程设计

为稳定主沟道内滑坡崩塌形成的大量泥沙石块,固定河床侵蚀基准面,防止河床下切,控制主沟道内淤积停留的固体物质不被洪水揭底再次起动参与泥石流活动,配合拦沙坝拦蓄泥沙,在岔河、小麦地和水槽箐滑坡脚等三段主沟道内建设固床坝13道,净高2~5m,结构设计根据东川已建泥石流防治工程经验进行典型设计,其结构尺寸详见表3和结构图。

表3 谷坊、固床坝工程结构尺寸表 单位:m

(4)拦沙坝工程设计

由于流域内主要的滑坡崩塌都分布在主沟两岸,为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提供了主要的固体物质基础,使沟床内淤积了大量的泥沙,故在主沟道内重点滑坡脚和拦沙库容较大的地段建设拦沙坝工程,拦蓄泥沙石块,抬高沟道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继续下切,回淤后使沟道变得宽缓,淤积的泥沙淹没滑坡脚使滑坡临空面消失,避免洪水冲刷掏蚀坡脚,减少泥沙下泄对下游造成危害,控制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自水节向下到水槽清约10km长的沟道内,选择岩石基础较好的地段共布设7座拦沙坝,同东川区已建的卡力村15m高拦沙坝形成主沟拦沙坝系统,使相邻两座坝之间的沟道纵坡减缓,形成阶梯式河床纵坡,缓解泥石流的冲击力,防止石块和粗颗粒泥沙下泄。

①1#拦沙坝

位于小麦地支沟内,主要控制支沟内的泥沙及两侧滑坡沟岸。坝净高为8m,码头高2m,基础深3m,坝顶长44m,坝底长30m,码头顶宽1m,坝顶宽2.0m,坝底宽6.8m。基础采用C15级砼浇筑,坝体均为M7.5级浆砌石砌筑。

②2#拦沙坝

2#拦沙坝位于岔河沟内,水节~新田滑坡坡脚。为抬高沟床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继续下切,减缓沟床纵坡,加快回淤速度,稳定滑坡坡脚,控制泥石流物源。坝净高为20m,码头高3m,基础深4m,坝顶长69m,坝底长40m,码头顶宽2m,坝顶宽3m,坝底宽20m。基础采用C15级砼浇筑,坝体为M7.5级浆砌石砌筑。

③3#拦沙坝

3#拦沙坝位于岔河与小麦地支沟交汇口以下主沟道内,防止沟床继续下切,加快回淤速度,减缓沟床纵坡,抬高局部侵蚀基准面,控制沟内的泥沙及两侧塌岸。坝净高为10m,码头高3m,基础深3m,坝顶长38.6m,坝底长25m,码头顶宽1.5m,坝顶宽2.5m,坝底宽8.5m。基础采用C15级砼浇筑,坝体为M7.5级浆砌石砌筑。

④4#拦沙坝

4#拦沙坝位于熊家村下部主沟道内,用以拦蓄泥石流下泄的固体物质,防止沟床继续下切,抬高局部侵蚀基准面,加快回淤速度,稳定两岸坡脚,减缓沟床纵坡,回淤后防止白泥村滑坡活动,抑制泥石流的发展。坝净高为10m,码头高3m,基础深3m,坝顶长56m,坝底长24m,码头顶宽1.5m,坝顶宽2.5m,坝底宽8.5m。基础采用C15级砼浇筑,坝体为M7.5级浆砌石砌筑。

⑤5#拦沙坝

5#拦沙坝位于熊家村滑坡尾部的主沟道内,防止沟床继续下切,抬高侵蚀基准面,加快回淤速度,以达到稳定滑坡坡脚,减缓沟床纵坡,拦蓄泥沙,控制两侧沟岸和泥石流的发展。坝净高为20m,码头高4m,基础深4m,坝顶长113.5m,坝底长15m,码头顶宽2m,坝顶宽3m,坝底宽20m。基础采用C15级砼浇筑,坝体为M7.5级浆砌石砌筑。

⑥6#拦沙坝

6#拦沙坝位于水槽清村庄下的主沟道内,用以拦蓄泥沙,防止沟床继续下切,加快回淤速度,稳定滑坡坡脚,控制两侧沟岸崩塌和泥石流的发展。坝净高为10m,码头高3m,基础深3m,坝顶长50m,坝底长22m,码头顶宽2m,坝顶宽3m,坝底宽9m。基础采用C15级砼浇筑,坝体M7.5级浆砌石砌筑。

⑦7#拦沙坝

7#拦沙坝位于水槽箐滑坡尾部下的主沟道内,进一步拦蓄泥沙,防止沟床继续下切,稳定滑坡坡脚,减缓沟床纵坡,控制泥石流的发展。坝净高为10m,码头高3m,基础深3m,坝顶长62.5m,坝底长40m,码头顶宽1.5m,坝顶宽2.5m,坝底宽8.5m。基础采用C15级砼浇筑,坝体为M7.5级浆砌石砌筑。

上述7座拦沙坝根据东川已建泥石流防治工程经验进行设计,均在坝下20~30m范围内设置门坎,防止冲刷掏蚀坝脚基础,保护拦沙坝的安全运行。

表4 拦沙坝工程结构尺寸表 单位:m

(5)排导槽工程设计

为防止洪水和泥石流对下游水利、交通、农田的危害,在湾子田以下布设2300m排导槽,使沟道内的水沙分离,从而将两岸沙滩改造为农田,开发利用淤积的河沙和温泉资源,发展农业经济。排导槽按照20年重现期洪水设计,从湾子田下布设到团结渠取水坝。采用肋坎槽的形式,设计纵坡为2.46%,过流断面为矩形20×2.5m,肋坎间距为30m;槽墙基础采用C15级砼浇筑,槽墙墙身采用M10级浆砌石砌筑,肋坎及垂裙基础采用C20级砼浇筑;排导槽两侧全部回填成土堤;首部建3m高固床坝,平面上呈喇叭型,以拦蓄粗颗粒泥沙,规整河道、利于汇集洪水及泥石流进入排导槽;固床坝基础采用C15级砼浇筑,坝体为M7.5级浆砌石砌筑。

(6)水渠防渗加固工程设计

水槽清水渠及上坪子水渠由于多年失修,且全部为土渠,大部分地段经常坍塌,渠内淤积严重、沿程渗漏不断,已不能正常运行,渗漏水浸润山坡形成水槽清滑坡和风家坪子滑坡。为防止渗漏,需对4000m渗漏和坍塌严重的水渠进行防渗加固改造,使其能够正常通水为农业灌溉服务,更好地发挥效益。水渠渠底采用C20级砼浇筑,渠墙采用M7.5级浆砌石砌筑,用水泥沙浆抹面,详见结构图。

(7)施工道路工程

为保证治理工程的实施,节约中下游工程单价,需要恢复沟口至水槽清5km的乡村公路,拉运水泥等材料。

(8)工程量计算

根据谷坊、固床坝、拦沙坝、排导槽、水渠等各项工程措施结构尺寸,结合工程实施地点情况,按照水土保持和水利水电工程量计算相关规定计算出工程量,结果见表5。

表5 工程量计算结果表 单位:m3

2、坡面治理工程

(1)水土保持造林

乔木林:在上游水节、小麦地和下游局部水源条件好、土层较厚的地区,营造用材林187.7hm2。林地类型为乔木混交林,上游树种选择华山松、云南松,下游树种选择中林美合杨、桉树、竹、银合欢相思树等。整地方式为水平阶整地,阶宽0.7m;造林方式为植苗造林,地径0.6cm,密度为4995株/hm2

薪炭林:在中上游的大片荒山荒坡营造薪炭林1374.5hm2,林地类型为灌木混交林,树种根据海拔和土壤条件选择杜鹃、麻栎、箭竹、簇竹、马桑、坡柳、小雀花、车桑子、苦刺、桐麻、橄榄等。整地方式为穴状整地(圆形),挖塘直径0.4m;造林方式为直播造林,密度为6660塘/hm2

(2)经果林

在中上游水节等局部水肥条件好、靠近村庄的地段,营造果木林46.8hm2。树种选择中华圣桃、核桃、板栗等,整地方式为大塘整地,直径×坑深=0.8×0.8m,造林方式为植苗造林,地径1.0cm,密度为750株/hm2

(3)封禁治理

对流域内水土保持造林剩下的荒山荒坡和难利用地及部分疏幼林实施人工封禁管护,面积为3418hm2。防止乱砍滥伐、肆意放牧等,以便保障森林疏幼林的正常生长及灌草植被的恢复,减少人为造成荒山荒坡和难利用地的水土流失。

封禁方式:采取全年封禁管护,设立封禁标志,晚秋可以适当有序开放,允许村民在护林人员的有效监督管理下到林间割草、修枝,待3年之后根据植被恢复情况可适当轮封轮牧。

抚育管理:安排护林人员专门管护,定期检查林木生长情况,加强病虫害防治,特别是在山林内严禁烟火,在不影响林木生长和水土保持的前提下,可采用林间空地,种植饲草、药材、培养食用菌等,发展多种经营。

(4)农耕措施

流域中上游有大量的坡耕地,是农民主要的产粮基地,对528.8hm2缓坡耕地实施保土耕作措施,对51.6hm2的陡坡耕地实施植物护埂措施,既可达到蓄水保土保肥,又能提高坡耕地粮食产量。保土耕作措施主要采用等高带状耕作、沟垅种植和间种、套种种植法,植物护埂措施主要采用地埂种草保墒。

等高耕作、沟垅种植:在斜坡上按等高线方向进行耕种,使坡面形成无数水平犁沟,种植时培土成垅形成沟垅相间地面,分段拦蓄地面径流,减少冲刷同时可保墒,有利于高杆作物间通风透气,促进作物生长和产量提高,同时达到保持水土的效果。

间种、套种: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立体利用空间和阳光,采取间作、套种的方式,增加地面覆盖,拦截降雨和减缓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力,提高产量。常见方法如:密生的矮杆作物与疏生的高杆作物间作,深根作物和浅根间种,早熟作物和晚熟作物间种,喜光作物和喜阴作物间种,粮食作物与豆科作物套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牧草套种等。

植物护埂:在春季和夏季于坡耕地田边地埂上种植速生草本植物,既可绿化地埂,又可保水保土护埂,还可进行间割做为牲畜饮料和有机肥,如小冠花、黑三叶、白三叶、荞、大叶豆、绿肥等;水源条件好的还可种植蔬菜,如架豆、黄豆、小米菜等;坡度较陡的局部地段还可种植高杆的金光菊,既可作为燃料又可防止地埂坍塌。

3、资源开发规划

(1)农田开发规划

陶家小河下游现有62hm2的沙滩和40.7hm2受泥石流危害而不稳定的水田。为解决下游农民农田缺乏的困难,排导槽建设后计划将剩下的55hm2沙滩改造成为水田,充分利用干热河谷区的光热资源,并同现有的40.7hm2水田一起逐步改良成为高产稳产的粮食和冬早蔬菜基地,从而改善下游农民的生产生活状态。

(2)河沙开发规划

下游河道内淤积了大量的泥沙,促使河床抬高淤埋农田、团结渠取水枢纽和公路桥,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考虑泥沙颗粒级配合理、稍有分选且磨圆度好,强度满足建筑材料要求,做到变害为宝,计划在沟口建设一个建材厂,开采淤积的河沙和砾石用于各项建筑工程。开采的范围还可扩展到团结渠取水坝库和附近大白河沿线,随着淤积泥沙的利用,不仅免去水利、交通、农田因泥沙危害增加的维护费用,还增加了流域已建防治工程的后期管理经费。

(3)温泉开发规划

在沟口南侧公路桥出露的温泉(25℃)旱季流量322.82L/s,是流域内流量最大泉眼。此温泉水温恒定、流量稳定,离东川城区不远,而且水质良好、无有害矿物元素,是养殖罗非鱼等良种淡水鱼类的最佳水源,还能保证所养殖的鱼类过冬不受冻,可综合开发成休闲旅游的农家园和养殖基地1hm2,创造经济效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