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马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2106发布日期:2018-08-29 01:00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卫浴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环保马桶。



背景技术:

现有的马桶无法利用洗手池的废水进行冲马桶,浪费水资源,现有的马桶盖需要手工开启闭合,操作不便不卫生,现有的马桶需要手工冲水,操作不便不卫生,现有的马桶无法一次操作同时实现开闭盖和冲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环保马桶,方便开闭盖和冲水。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发明目的:

一种环保马桶,包括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前方设有马桶体,后方设有一次水箱,所述支撑座上方中间位置通过铰接座铰接连接马桶盖,所述马桶盖后侧连杆上方设有二次水箱,所述马桶盖闭合时二次水箱与一次水箱之间接触位置设有固定装置,所述马桶盖敞开时二次水箱与一次水箱之间接触位置设有管路连通装置。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支撑座一侧设有翻转机构连接所述马桶盖和二次水箱。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一次水箱通过水管连通洗手池,所述洗手池上方设有水龙头,所述洗手池下方设有下水道连管,所述水管与洗手池连通处设有滤网,所述水管与一次水箱连通位置设有浮力关闭装置。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铰接座中部固定连接缓冲弹簧一端,所述缓冲弹簧另一端固定连接马桶盖后侧连杆,所述二次水箱上方固定有水箱固定夹块,所述一次水箱前侧固定有水箱固定夹板,所述水箱固定夹块和水箱固定夹板在马桶闭合状态相对应,所述二次水箱一侧边缘中间位置设有水箱进水管,所述水箱进水管通过进水口挡板弹簧连接的进水口挡板保持封闭,所述一次水箱对应二次水箱上水箱进水管的位置设有水箱出水管,所述水箱出水管朝向二次水箱上水箱进水管的位置设有水箱出水口,所述水箱出水管通过出水口挡板弹簧连接的出水口挡板保持封闭,马桶盖开启状态时所述水箱进水管连通水箱出水口,水箱出水口和进水口挡板在水箱进水管和水箱出水管的作用下错位。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二次水箱出水口设置在马桶盖内表面朝向马桶位置,所述二次水箱出水口穿过马桶盖后侧连杆连通二次水箱内部,所述二次水箱出水口处设有只允许气体通过液体无法通过的阀。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支撑座一侧铰接有踏板,所述二次水箱同侧设有水箱摆动杆,所述踏板通过联动机构连接所述水箱摆动杆,通过踩踏踏板带动二次水箱摆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支撑座一侧踏板上方铰接有转轮,所述转轮一侧中心位置固定有曲柄连杆,边缘位置固定有滑槽拨杆,所述曲柄连杆通过转动连接杆铰接连接踏板,所述水箱摆动杆设置在滑槽拨杆的滑槽内部,踩动踏板,转动连接杆带动转轮转动,转轮上固定的滑槽拨杆拨动水箱摆动杆,带动二次水箱摆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水管与一次水箱连通位置设有一组水阀通道,每个所述水阀通道内设有可以在水阀通道内滑动的水阀,所述水阀下端固定连接水阀浮球。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水阀浮球密度小于纯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首先,洗手时打开水龙头,由于洗手池一侧连通水管,一部分废水会通过水管流入一次水箱,由于水管口处设有滤网,废水中的杂质不会流入一次水箱发生堵塞。由于水管内设有水阀通道,当水面升高到一定位置带动水阀浮球上升,水阀浮球带动水阀上升,水阀堵塞水阀通道,洗手池内的废水不再流入一次水箱。

使用时向水池方向踩踏踏板,踏板通过转动连接杆、转轮、滑槽拨杆、水箱摆动杆带动二次水箱绕铰接座下摆,马桶盖上摆,在缓冲弹簧作用下二次水箱上的水箱进水管缓慢接触水箱出水管,进水口挡板弹簧、出水口挡板弹簧压缩,进水口挡板、水箱出水口发生位移,水箱进水管与水箱出水管连通,二次水箱达到极限位置不再下降,一次水箱内废水流入二次水箱内,二次水箱内气体自二次水箱上的出水口排出,液体灌满,气体全部排出,液体无法从阀内流出。

之后向马桶方向踩踏踏板,二次水箱绕铰接座向上摆动,马桶盖盖在马桶体上,二次水箱上的水箱固定夹块卡在一次水箱上的水箱固定夹板内,二次水箱内的废水自上的出水口流出,无需手接触实现利用洗手池的废水一次操作同时开闭马桶盖和冲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闭盖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闭盖状态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闭盖状态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闭盖状态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开盖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转轮和滑槽拨杆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马桶盖和二次水箱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洗手池、水管和一次水箱组件连通状态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洗手池、水管和一次水箱组件水满状态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图1中ⅱ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发明图5中ⅲ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发明开盖状态下一次水箱与二次水箱连接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图12中ⅰ处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水箱出水管非连通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水箱进水管非连通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一次水箱,2、水箱固定夹板,3、水箱固定夹块,4、二次水箱,41、水箱进水管,42、进水口挡板弹簧,43、进水口挡板,5、马桶盖,6、马桶体,7、支撑座,8、转轮,81、曲柄连杆,9、转动连接杆,10、水箱摆动杆,11、滑槽拨杆,12、踏板,13、水龙头,14、水管,15、洗手池,16、下水道连管,17、水阀,18、水阀通道,19、水阀浮球,20、缓冲弹簧,21、铰接座,22、水箱出水口,23、出水口挡板,24、出水口挡板弹簧,25、水箱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如图1-图15所示,本发明包括支撑座7,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7前方设有马桶体6,后方设有一次水箱1,所述支撑座7上方中间位置通过铰接座21铰接连接马桶盖5,所述马桶盖5后侧连杆上方设有二次水箱4,所述马桶盖5闭合时二次水箱4与一次水箱1之间接触位置设有固定装置,所述马桶盖5敞开时二次水箱4与一次水箱1之间接触位置设有管路连通装置。支撑座7一侧设有翻转机构连接所述马桶盖5和二次水箱4。一次水箱1通过水管14连通洗手池15,所述洗手池15上方设有水龙头13,所述洗手池15下方设有下水道连管16,所述水管14与洗手池15连通处设有滤网,所述水管14与一次水箱1连通位置设有浮力关闭装置。铰接座21中部固定连接缓冲弹簧20一端,所述缓冲弹簧20另一端固定连接马桶盖5后侧连杆,所述二次水箱4上方固定有水箱固定夹块3,所述一次水箱1前侧固定有水箱固定夹板2,所述水箱固定夹块3和水箱固定夹板2在马桶闭合状态相对应,所述二次水箱4一侧边缘中间位置设有水箱进水管41,所述水箱进水管41通过进水口挡板弹簧42连接的进水口挡板43保持封闭,所述一次水箱1对应二次水箱4上水箱进水管41的位置设有水箱出水管25,所述水箱出水管25朝向二次水箱4上水箱进水管41的位置设有水箱出水口22,所述水箱出水管25通过出水口挡板弹簧24连接的出水口挡板23保持封闭,马桶盖5开启状态时所述水箱进水管41连通水箱出水口22,水箱出水口23和进水口挡板43在水箱进水管41和水箱出水管25的作用下错位。二次水箱4出水口设置在马桶盖5内表面朝向马桶位置,所述二次水箱4出水口穿过马桶盖5后侧连杆连通二次水箱4内部,所述二次水箱4出水口处设有只允许气体通过液体无法通过的阀,此为现有技术如半透膜等,此处不再赘述。支撑座7一侧铰接有踏板12,所述二次水箱4同侧设有水箱摆动杆10,所述踏板12通过联动机构连接所述水箱摆动杆10,通过踩踏踏板12带动二次水箱4摆动。所述支撑座7一侧踏板12上方铰接有转轮8,所述转轮8一侧中心位置固定有曲柄连杆81,边缘位置固定有滑槽拨杆11,所述曲柄连杆81通过转动连接杆9铰接连接踏板12,所述水箱摆动杆10设置在滑槽拨杆11的滑槽内部,踩动踏板12,转动连接杆9带动转轮8转动,转轮8上固定的滑槽拨杆11拨动水箱摆动杆10,带动二次水箱4摆动。所述水管14与一次水箱1连通位置设有一组水阀通道18,每个所述水阀通道18内设有可以在水阀通道18内滑动的水阀17,所述水阀17下端固定连接水阀浮球19。所述水阀浮球19密度小于纯水,当水面上升时,水阀浮球19会跟随水面上升从而带动水阀17上升堵住水阀通道18。

本发明的工作流程为:首先,洗手时打开水龙头13,由于洗手池15一侧连通水管14,一部分废水会通过水管14流入一次水箱1,由于水管14口处设有滤网,废水中的杂质不会流入一次水箱1发生堵塞。由于水管14内设有水阀通道18,当水面升高到一定位置带动水阀浮球19上升,水阀浮球19带动水阀17上升,水阀17堵塞水阀通道18,洗手池15内的废水不再流入一次水箱1。

使用时向水池方向踩踏踏板12,踏板12通过转动连接杆9、转轮8、滑槽拨杆11、水箱摆动杆10带动二次水箱4绕铰接座21下摆,马桶盖5上摆,在缓冲弹簧20作用下二次水箱4上的水箱进水管41缓慢接触水箱出水管25,进水口挡板弹簧42、出水口挡板弹簧24压缩,进水口挡板43、水箱出水口23发生位移,水箱进水管41与水箱出水管25连通,二次水箱4达到极限位置不再下降,一次水箱1内废水流入二次水箱4内,二次水箱4内气体自二次水箱4上的出水口排出,液体灌满,气体全部排出,液体无法从阀内流出。

之后向马桶方向踩踏踏板12,二次水箱4绕铰接座21向上摆动,马桶盖5盖在马桶体6上,二次水箱4上的水箱固定夹块3卡在一次水箱1上的水箱固定夹板2内,二次水箱4内的废水自5上的出水口流出,无需手接触实现利用洗手池的废水一次操作同时开闭马桶盖和冲水。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