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及河道结构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54568发布日期:2018-11-07 10:45阅读:6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及河道结构与流程

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水利设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河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及河道结构。

背景技术

在水利设施技术领域中,两堤顶之间供河水流过的地段被称作河道,河道通常包括河底、依次设置在河底周侧的护岸、边坡等,其中,河底具有一定的深度,常年流淌有河水,护岸、边坡等地常裸露于河水之上,常被荒废、忽略。随着土地利用意识的增强,人们开始对护岸、护坡等地进行土地规划和建造。比如,在护岸上建造景观建筑,为了工程需要,通常要先进行放坡,也就是开挖一个倾斜的边坡21,如图1所示,边坡21开挖完毕后,进行混凝土土挡墙22的建造,随后再对回填区23进行砂石回填,当上述基础工程完工后,即可在混凝土挡土墙22、回填区23上侧进行景观建筑的建造,进一步的,还可以对河底20进行深挖,以帮助蓄水行船。

然而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由于护岸、边坡处砂砾石层透水性大,因此,开挖边坡21时,边坡21处易因大量渗水而造成结构不稳定、甚至引发坍塌等安全问题,这对在相关区域进行作业的人员及设备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此外,开挖边坡21会造成大面积临时施工地的占用,这会影响土地的充分利用,尤其在土地资源本就有限的景区河道中,往往没有足够的土地作为临时施工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及其河道结构,其可以避免开挖边坡时因渗水造成的结构不稳定、引发坍塌等安全问题,也减少了临时施工地的占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河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

在河道的护岸上挖设竖直沟槽;

向所述沟槽内吊装钢筋架构;

在所述沟槽内钢筋架构的周围设置模板;

向所述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挡墙。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河道结构,包括:供河流流水占据和通过的河底;自所述河底侧缘延伸的护岸;自所述护岸朝远离所述河底的方向倾斜延伸的边坡;其中,所述护岸上设置有竖直的沟槽,所述沟槽内埋设有竖直设置的钢筋混凝土挡墙,所述钢筋混凝土挡墙的上侧设置有砌体。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在护岸上开挖竖直的沟槽,并在沟槽内吊装钢筋架构、在钢筋架构周围铺设模板、在模板中浇筑混凝土,最终形成了钢筋混凝土挡墙,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建造普通混凝土挡土墙时需要先开挖倾斜边坡的问题,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利用竖直的沟槽,替代了现有技术中倾斜的边坡,从而避免了边坡的倾斜结构在渗水时产生的结构不稳定、引发坍塌等安全问题,同时,沟槽的竖直结构仅需在护岸上占用小面积土地资源进行开挖,避免了开挖倾斜边坡造成的大面积占用临时施工地的问题。

另外,所述在河道的护岸上挖设竖直沟槽的步骤具体为:在河道的护岸上挖设深度大于河道的河底的竖直沟槽;所述钢筋混凝土挡墙的底端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河底的水平高度。通常,护岸处的土地下层存在地下水,河底上的河水与地下水存在互渗的现象,因此,通过使竖直沟槽的的深度大于河底的深度、以使钢筋混凝土挡墙的底端低于河底,使钢筋混凝土挡墙在河水与地下水之间易发生渗透的区域进行了渗透阻碍,相对增大了渗径,加强了钢筋混凝土挡墙对河水和地下水互渗的阻碍作用,更大程度的缓解了河水和地下水的互渗问题。

另外,所述在河道的护岸上挖设竖直沟槽的步骤具体为:在河道的护岸上挖设深度大于10米的竖直沟槽;所述钢筋混凝土挡墙的高度大于10米。当竖直沟槽的深度大于10米、而钢筋混凝土挡墙的高度也大于10米时,置于竖直沟槽中的钢筋混凝土挡墙因朝地下具有较大的延伸深度而使河水/地下水获得较大的渗径,这对地下水、河水的互渗起到了较好的阻碍作用。

另外,所述向所述沟槽内吊装钢筋架构的步骤具体为:向所述沟槽内吊装没入所述护岸的钢筋架构;所述钢筋混凝土挡墙没入所述护岸。如此设置,钢筋混凝土挡墙的顶端没有露出护岸,此时在钢筋混凝土挡墙的上侧建造景观建筑时,不会造成地上施工结构与景观建筑的接合处外露,不会影响地上建筑的一体化效果。

另外,所述向所述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挡墙之后,还包括: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挡墙的顶端设置砌体。该砌体可以是城墙(比如古城墙),也可因是简单的砌体,如此设置,有利于在砌体旁建筑由同样砌体构成的建筑物,加强一体化视觉效果。

另外,所述向所述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挡墙之后,还包括:自所述钢筋混凝土挡墙靠近所述河道的河底的一侧加深河底,加深后的河底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挡墙的底端的水平高度。当建造完钢筋混凝土挡墙之后,再继续深挖河底,有利于在帮助拓深河底、加大河底蓄水量、满足船体的吃水量、便于船体在河水中的行驶的同时,利用钢筋混凝土挡墙抗变形能力强、防水效果好的优点减少了挖深后的河底中因河水水位低于地下水位而发生地下水大量渗入河水中的现象,钢筋混凝土挡墙也对护岸、边坡一侧土地形成可靠的保护。

另外,所述钢筋混凝土挡墙的底端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河底的水平高度。如此设置,有利于在河水与地下水易发生渗透的区域形成较大的阻碍,增大了河水/地下水的渗径,也就是加强了钢筋混凝土挡墙对河水和地下水互渗的阻碍作用,更大程度的缓解了河水和地下水的互渗问题。

另外,所述钢筋混凝土挡墙的高度大于10米。如此设置,可以具有较大的渗径,有利于阻碍河水和地下水的互渗。

另外,所述钢筋混凝土挡墙的顶端没入所述护岸。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建造混凝土挡土墙时的施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河道结构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河道结构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河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河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其核心在于,包括:在河道的护岸上挖设竖直沟槽;向所述沟槽内吊装钢筋架构;在所述沟槽内钢筋架构的周围设置模板;向所述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挡墙。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护岸上开挖竖直的沟槽,并在沟槽内吊装钢筋架构、在钢筋架构周围铺设模板、在模板中浇筑混凝土,最终形成了钢筋混凝土挡墙,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建造普通混凝土挡土墙时需要先开挖倾斜边坡的问题,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利用竖直的沟槽,替代了现有技术中倾斜的边坡,从而避免了边坡的倾斜结构在渗水时产生的结构不稳定、引发坍塌等安全问题,同时,沟槽的竖直结构仅需在护岸上占用小面积土地资源进行开挖,避免了开挖倾斜边坡造成的大面积占用临时施工地的问题。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多个实现细节进行具体的说明,以下内容仅为方便理解提供的实现细节,并非所有实施细节均为本方案的必须。

本实施方式中,河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如图2所示:

s101:在河道的护岸上挖设竖直沟槽。

沟槽的挖设是为了对后期建造钢筋混凝土挡墙创造基础,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中,需要先挖设竖直沟槽。沟槽的挖设地点在于河道结构的护岸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竖直沟槽在护岸上的具体挖设地点可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选择,此处不进行限制,只在在护岸上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河道通常为在两堤顶(岸路)之间的可以过流河水的部分,河道基本包括:河底、护岸、边坡。其中,护岸是形成于河底(即河床)的周围、并可保护河底的结构,护岸也称为驳岸,主要用来防御波浪、水流的侵袭和淘刷,以防止河岸崩塌、维持河岸线的稳定。通常,护岸的建筑形式与海堤相似,按其外坡形式可分斜坡式护岸、陡墙式护(包括直立式)和由两者混合的护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护岸为水平延伸的土地结构。

竖直的沟槽对本方案实施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的说,在现有技术中,挖设边坡时会产生大量渗水,通常,会通过排水处理以及时的排出边坡处的渗水,比如利用潜水泵抽排渗水、基坑降水等,这具有高昂的成本,并且具有一定的施工难度,然而及时快速的排水并不能解决边坡的不稳定、不安全的问题。而本步骤中,通过在水平的护岸上挖设竖直的沟槽,代替了现有技术中挖设倾斜的边坡结构,由此,减少了边坡的倾斜结构在渗水时产生的不稳定、不安全的问题;另外,由于边坡的倾斜结构易在土地表面上占用大面积的土地,而竖直的沟槽却没有这个问题,因此,该竖直的沟槽还可以解决大面积临时施工地占用的问题。

优选的,本步骤中,在“河道的护岸上挖设竖直沟槽”具体为:在河道的护岸上挖设深度大于河道河底的深度的竖直沟槽,可以理解的是,后期形成的钢筋混凝土挡墙的底端的水平高度也会因此低于所述河底的水平高度。通常,护岸处的土地下层存在地下水,河底上的河水与地下水存在互渗的现象,当沟槽的深度越深,后期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挡墙的深度也越深,当使竖直沟槽的的深度大于河底的深度、以使钢筋混凝土挡墙的底端低于河底时,钢筋混凝土挡墙在河水与地下水之间易发生渗透的区域进行了渗透阻碍,相对增大了渗径,加强了钢筋混凝土挡墙对河水和地下水互渗的阻碍作用,更大程度的缓解了河水和地下水的互渗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深度是指“从一起点向下、或向里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竖直沟槽的“挖深深度”与“河底的深度”都是指以同一地平线为标准朝地下竖直延伸的距离,也就是说,将沟槽的“挖设深度”看做是从护坡挖设点朝地下延伸的垂直距离,“河底的深度”即为与沟槽在护坡上挖设点所在地平线为标准,向下延伸至河底所在水平位置的垂直距离。

进一步的说,为了科学有效的进行施工,以达到所需的沟槽深度,本步骤中预先设定沟槽的深度,并按照预设高程挖设竖直的沟槽,同时,还需要设计沟槽的宽度,并根据预设值进行开挖。具体的说,本实施方式中,沟槽的挖设深度大于10米,挖设宽度为1.5米。需要说明的是,当竖直沟槽的深度大于10米时,钢筋混凝土挡墙埋设于地下的高度也大于10米,这大于一般挡墙在地下的延伸深度,如此,置于竖直沟槽中的钢筋混凝土挡墙可以因朝地下具有较大的延伸深度而使河水/地下水具有较大的渗径,钢筋混凝土挡墙的埋设深度大于10米而形成的渗径,可以较好的阻碍地下水、河水的互渗。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优选的,沟槽的挖设深度为大于14米。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数值均为本实施方式的举例,但并不构成本方案在其他可实施方式中的限制,本方案中,沟槽的深度可以为其他具体值、或范围区间。

s102:向沟槽内吊装钢筋架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经过在步骤“s101”中挖设竖直沟槽后,可以进行钢筋混凝土挡墙的建造,首先,需要朝沟槽内吊装钢筋架构。

上述钢筋架构的具体形式或种类可以有很多,比如是钢筋网、钢板、钢筋纤维等,也可以是不同钢筋结构的组合,可以根据成本、实际的地形情况、沟槽尺寸等进行选择,此处不做限制。另外,钢筋结构的密度也可以按照实际的需要进行设计,此处也不做限制,只要其可以在后期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强度和抗形变能力的钢筋混凝土挡墙即可。另外,钢筋架构的材质和成分也很重要,比如不同成分比重、不同含碳量也会形成不一样的钢筋,这会影响到后期钢筋混凝土挡墙的抗力强度,当然,钢筋材质的选择同样需要根据成本、实际的地形情况进行考量和选择,只要可以构成具有所需强度的钢筋即可,此处不做具体限制。

在本步骤中,优选的,“向所述沟槽内吊装钢筋架构”具体为:向所述沟槽内吊装没入所述护岸的钢筋架构。如此,后期形成的钢筋混凝土挡墙也将没入所述护岸。此时沟槽的深度和钢筋架构的高度之间具有数据的约束,钢筋架构的整体高度需要不大于沟槽的深度,也就是说,钢筋架构的整体高度需要小于或等于沟槽的深度,打个比方,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沟槽的深度为10米,则钢筋架构的整体高度则需要不高于10米,具体的可以为10米、9.5米、9米等,若沟槽的深度为14米,则钢筋架构的整体高度则需要不高于14米,具体的可以为14米、13.9米、13米等。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数据仅为一种示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方案在其他可实施方式中的实施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钢筋架构的顶端没入沟槽,也就是说,钢筋混凝土挡墙的顶端没有露出护岸,此时,若在钢筋混凝土挡墙的上侧建造景观建筑时,不会造成地上施工结构与景观建筑结构的接合处外露,不会影响地上建筑的一体化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若钢筋架构的整体高度大于沟槽深度,当在将钢筋架构吊装在沟槽内后,在后期去除钢筋架构的上部,以使钢筋架构的整体高度小于沟槽深度,也属于上述优选的方案。当然,即使钢筋架构的整体高度大于沟槽深度(也就是钢筋架构的顶端高于沟槽深度),也属于本发明方案可实施方式的保护范围。

s103:在沟槽内钢筋架构的周围设置模板。

也就是说,在护岸上挖设沟槽、吊装完钢筋架构后,还需要设置模板,以为后期钢筋混凝土挡墙的成型做基础。

具体的说,上述模板设置在钢筋架构的周围,优选的,模板需要在钢筋钩的外围将钢筋架构围设起来,以便于后期的混凝土浇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模板的种类可以有很多,比如木模板等,由于木模板具有成本低廉、取材方便、不易造成污染等优点,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的选用木模板进行围设,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木模板”仅为一个实施举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方案在其他可实施方式中的限制,在其他可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选择其他类型的模板进行钢筋架构外围的围设,此处不进行一一列举。

s104:向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挡墙。

具体的说,在利用模板完成对沟槽内钢筋架构外围的围设后,还需要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待浇筑的混凝土凝固成型后,即形成了本实施方式中的钢筋混凝土挡墙。本实施方式中形成的钢筋混凝土挡墙,具有结构刚度较大,结构整体性好,抗形变能力强、止水控制较好的优点。作为一个优选,本实施方式中,钢筋混凝土挡墙的厚度为1米,高度为14米,当然,这仅为一个优选的数据,并不构成对本实施方式的限制,本实施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数据进行建造。

其中,混凝土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混凝土是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为集料;一般而言,混凝土与水(可含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在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

此外,混凝土还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等优点,同时,混凝土还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等级范围宽等特点。因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业的广泛兴起,混凝土的用量越来越大。实际上,混凝土的应用范围不仅仅在类似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建造中,还应用在造船业,机械工业,海洋的开发,地热工程等领域,是非常重要的材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混凝土按强度分成若干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立方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的一个值,强度低于该值的百分率不超过5%,即有95%的保证率。通常,混凝土的强度分为c7.5、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等十二个等级。不同的等级中,其组成材质的配比是不同的。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是c25混凝土,也就是说,其形成的钢筋混凝土挡墙为c25钢筋混凝土挡墙,该c25钢筋混凝土挡墙具有较为适当的强度。作为一个数据示例,以下列出本方案实施方式中可实施的一份混凝土成分及各成分数据:

水:175千克;水泥:398千克;砂:566千克;石子:1261千克。上述成分的配合比为:0.44:1:1.42:3.17。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个数据以及c25混凝土的选择仅为一个实施示例,其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方案在其他可实施方式中的限制,在其他可实施方式中,也可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他等级的混凝土,或其他的成分数据,此处不做限制,也不进行一一列举,只要形成的钢筋混凝土挡墙可以具有所需要的结构强度即可。

s105:在钢筋混凝土挡墙的顶端设置砌体。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浇筑完混凝土,并待混凝土凝固与钢筋架构一起形成钢筋混凝土挡墙后,可在钢筋混凝土挡墙上侧设置砌体。该砌体可以是建设在钢筋混凝土挡墙上侧的城墙,也可以是建设在钢筋混凝土挡墙上侧的其他砌体,此时,若在护岸上建造由同样砌体构成的古建筑、或其他建筑时,该砌体有利于与地上的建筑形成一体,加强一体化视觉效果。由此,实现了工程建造与景观建筑(比如古城楼)的结合,临时支护与永久建筑的相结合,实现了风格的统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砌体优选的为青砖砌体,当然该青砖砌体仅为一个示例,并不构成对本实施方式的限制,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选择其他材质的砌体,此处不进行一一描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砌体的高度优选的为2米,当然,这仅为一个实施示例,并不构成本发明方案在其他可实施方式中的限制,砌体的高度还可以是其他的数据,此处不进行一一例举。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砌体靠近地下钢筋混凝土挡墙的一侧可以埋设于地下,如此,有利于建造一个稳定的砌体。当然,上述砌体也可以自护岸的表面进行建设,如此,砌体的建造更为容易,便于施工。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河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其核心方案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一致,为了更好的描述出本实施方式的方案,以下列出了本实施方式中的实施细节,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s201:在河道的护岸上挖设竖直沟槽。

s202:向沟槽内吊装钢筋架构。

s203:在沟槽内钢筋架构的周围设置模板。

s204:向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挡墙。

s205:自钢筋混凝土挡墙靠近河道的河底的一侧加深河底。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步骤s204中浇筑完混凝土,并待混凝土凝固与钢筋架构一起形成钢筋混凝土挡墙后,还需在钢筋混凝土挡墙靠近河底的一侧继续开挖河底,以加深河底。具体的说,在钢筋混凝土挡墙施工完成后,挖机进入主河道(即河底主道),逐层开挖河道淤泥,直到设计高程。

值得一提的是,深挖河底,有利于帮助拓深河底,以加大河底蓄水量,更多的满足船体的吃水量,最终便于船体在河水中的行驶;同时,这也能满足现状景区内狭长河道整治中,为保证河道景观水位,河道需要深挖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挖深河底,会造成河水水位在一定程度上的下降,而同时,地下水的水位依旧较为恒定,根据高水位的水易朝低水位的区域流的原理,易造成大量地下水渗入河水中,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在建造完钢筋混凝土挡墙之后,再进行河底的深挖,有利于利用具有强抗变形能力和良好防水效果的钢筋混凝土挡墙,减少了挖深后的河底中因河水水位低于地下水位而发生地下水大量渗入河水中的现象,同时,因阻挡了河水的冲击、减弱了河水与地下水的互渗等问题,钢筋混凝土挡墙也对护岸、边坡一侧土地形成可靠的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加深后的河底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挡墙的底端的水平高度。如此,可以在拓深河底的基础上,保证钢筋混凝土挡墙依旧具有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优点和效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步骤s201至步骤s204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步骤s101至步骤s104大致相同,并且,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实施细节均适用于本实施方式,为了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护岸上开挖竖直的沟槽,并在沟槽内吊装钢筋架构、在钢筋架构周围铺设模板、在模板中浇筑混凝土,最终形成了钢筋混凝土挡墙,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建造普通混凝土挡土墙时需要先开挖倾斜边坡的问题,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利用竖直的沟槽,替代了现有技术中倾斜的边坡,从而避免了边坡的倾斜结构在渗水时产生的结构不稳定、引发坍塌等不安全问题,同时,沟槽的竖直结构仅需在护岸上占用小面积土地资源进行开挖,避免了开挖倾斜边坡造成的大面积占用临时施工地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河道结构100,本实施方式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相互适应的结构方案,该河道结构100包括:供河流流水占据和通过的河底11;自所述河底11侧缘延伸的护岸12;自所述护岸12朝远离所述河底11的方向倾斜延伸的边坡13;其中,所述护岸12上设置有竖直的沟槽16,所述沟槽16内埋设有竖直设置的钢筋混凝土挡墙14,所述钢筋混凝土挡墙14的上侧设置有砌体15,如图4所示。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直接在护岸12上开设竖直的沟槽16,并在竖直的沟槽16内设置竖直的钢筋混凝土挡墙14,利用竖直的沟槽16,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建造普通混凝土挡土墙时需要先开挖倾斜边坡的问题,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竖直的沟槽16,而不需要开挖现有技术中倾斜的边坡,减少了边坡的倾斜结构在渗水时产生的结构不稳定、易引发坍塌等不安全问题,同时,而仅需事先在护岸12上占用小面积土地资源进行相关竖直沟槽16的开挖,并在沟槽16中设置竖直的钢筋混凝土挡墙14即可,避免了倾斜边坡造成的大面积占用临时施工地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埋设”包括“钢筋混凝土挡墙14的顶端没入护岸中”的情况,也包括“钢筋混凝土挡墙14仅一部分埋设在护岸中,其顶端露出护岸”的情况。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多个实现细节进行具体的说明,以下内容仅为方便理解提供的实现细节,并非所有实施细节均为本方案的必须。

本实施方式中的河道结构100包括:河底11、护岸12、边坡13、钢筋混凝土挡墙14、砌体15。

其中,钢筋混凝土挡墙14的底端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河底11的水平高度。钢筋混凝土挡墙14的高度大于10米,在本实施方式中,钢筋混凝土挡墙14的高度优选的为14米。钢筋混凝土挡墙14的顶端没入所述护岸12。

本实施方式中,钢筋混凝土挡墙14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普通混凝土挡土墙建造时的大面积开挖,既形成对护岸地质的保护,又避免了边坡渗水的问题,可以节省相关造价20%以上。此外,后期还可结合景观要求对钢筋混凝土挡墙14的表面作处理,或者建设砌体,当在护岸12上用同样的砌体做建筑建设时,可以与建筑良好的合为一体,这将一项功能安全性的挡墙与景区的景观建筑两者合二为一,具有很好的作用和实用性。本实施方式中,该砌体优选的为青砖砌体,当然,这仅为一个实施示例,并不构成对本实施方式的限制。

此外,钢筋混凝土挡墙14施工完成后,可在其保护下进行河底的深挖(深挖后的河底在图中用数字17标出示意),施工安全性得到提高。

本实施方式中,还将临时与永久工程(地上建筑,如景观建筑等)结合起来,节省相关的工程造价的30%。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数据和描述细节仅为本实施方式中相关结构的优选数据和结构细节,并不够成本发明方案在其他可实施方式中实施的限制,此处不进行一一描述。

由于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相互适应的结构,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中提及的多个细节和相关结构同样适用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本实施方式中涉及的多个细节也同样适用于第一实施方式,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