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框架式施工支架及其建造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8343发布日期:2018-10-13 00:12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码头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框架式施工支架及其建造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内河港口的发展,新建或者扩建港口项目逐渐增多,在港口以框架式结构为主体时,针对层数多、结构多的框架式结构,由于框架式码头结构的特点,除了顶层具有面板,下面几层均无面板层结构,传统多采用满堂脚手架施工工艺,但是由于底部基础常年浸于江面以下,在底层结构开挖施工时易造成开挖面基础松散,且地质情况复杂、地基处理工作量大,在洪水期时满堂脚手架底部均处于江面以下,地基基础的变化难以预料,无法保证基础的稳定,且脚手管抗水流冲击性能较差,施工时若发生不均匀沉降可能对施工人员安全和实体结构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且在顶层面板施工完成后,脚手管拆除困难。

在框架式码头施工工艺中通常先浇筑出若干立柱,多个立柱排列为矩形点阵结构,再在行向、列向相邻的立柱之间建设纵横梁,传统的码头施工工艺具有局限性和不经济性,无法在工程量大、工作面多的工程中发挥其优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安装方便、结构简单、安全性能高的框架式施工支架及其建造工艺。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框架式施工支架,包括每个立柱上设置的水平贯穿该立柱的两个位于同一水平面且相互平行的钢棒,在每行立柱两侧的钢棒上方设置平行于立柱行方向且与钢棒垂直的大主梁,两个大主梁通过对拉杆固定,每行立柱两侧相邻的大主梁构成大主梁组,在每列立柱中的相邻立柱之间设置两个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与大主梁垂直的中主梁,中主梁的两端与相邻的大主梁固接,两个中主梁构成中主梁组,在中主梁组的两端下方固接水平的与中主梁垂直的小主梁,小主梁位于相邻立柱的钢棒上方,在小主梁与相邻的钢棒之间、大主梁与其下方的钢棒之间均设置千斤顶,在大主梁组上沿其长度方向平行地设置多个与大主梁相垂直的水平的次梁,在中主梁组上沿其长度方向平行地设置多个与中主梁相垂直的水平的次梁;在大主梁组上次梁构成的次梁平面的两侧及中主梁组上次梁构成的次梁平面的两侧均设置平行于所在大主梁组或中主梁组长度方向的防护栏杆,在每个防护栏杆的内侧设置由多个沿所在防护栏杆长度方向平行排列的竖直木方构成的第一支撑面,相对的两个第一支撑面内的竖直木方一一对应且通过对拉杆固定,在每个第一支撑面内侧设置由多个沿所在第一支撑面高度方向排列且长度方向平行于所在第一支撑面长度方向的水平木方构成的第二支撑面,第一支撑面的竖直木方与第二支撑面的水平木方形成网格状且相互固定,在第二支撑面内侧及两个第二支撑面之间的次梁平面上设置模板,在第一支撑面与其所相对的防护栏杆之间的次梁平面上设置踩踏板。

优选地:在每个立柱上钢棒的两端设置限位工字钢,在限位工字钢竖直面两侧的顶底面上均开设有供钢棒穿过的固定孔,每个立柱上的两根钢棒分别与限位工字钢竖直面两侧的固定孔相配合,千斤顶置于限位工字钢上。

优选地:所述次梁为木方或工字钢,次梁的木方、竖直木方、水平木方均为10×10cm。

优选地:所述模板为厚度为18mm的竹胶板。

优选地:所述踩踏板为厚度为4cm的木板。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框架式施工支架的建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在浇筑立柱混凝土时,在立柱内预先埋设两根pvc管;立柱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成且强度达到设计量的80%后,在立柱预留孔内穿入实心钢棒;

2)将双排大主梁工字钢按照立柱直径通过对拉杆固定,将千斤顶放置于限位工字钢上并同时将大主梁落底于千斤顶之上,调整千斤顶高度,并通过拧紧对拉杆螺栓使大主梁紧贴立柱外表面;

3)将中主梁与小主梁焊接成一个整体,小主梁置于相邻立柱之间并通过千斤顶支撑于限位工字钢之上,调节千斤顶高度,将中主梁两端与相邻的大主梁焊接固定;

4)在大主梁组和中主梁组上依次铺设次梁、踩踏板、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模板。

优选地:所述pvc管直径为φ160mm,钢棒直径为φ120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使上层梁结构施工时所有的动静荷载均由型钢承受并通过钢棒传递给墩柱承受,且此方法拆卸方便、受力明确、结构简单,可以组织大面积进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也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大主梁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中主梁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棒;2-大主梁;3-中主梁;4-小主梁;5-对拉杆;6-竖直木方;7-踩踏板;8-水平木方;9-模板;10-防护栏杆;11-次梁;12-千斤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图2和图3,本发明包括每个立柱上设置的水平贯穿该立柱的两个位于同一水平面且相互平行的钢棒1,在每行立柱两侧的钢棒1上方设置平行于立柱行方向且与钢棒1垂直的大主梁2,两个大主梁2通过对拉杆5固定,每行立柱两侧相邻的大主梁2构成大主梁组,在每列立柱中的相邻立柱之间设置两个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与大主梁2垂直的中主梁3,中主梁3的两端与相邻的大主梁2固接,两个中主梁3构成中主梁组,在中主梁组的两端下方固接水平的与中主梁3垂直的小主梁4,小主梁4位于相邻立柱的钢棒1上方,在小主梁4与相邻的钢棒1之间、大主梁2与其下方的钢棒1之间均设置千斤顶12,在大主梁组上沿其长度方向平行地设置多个与大主梁2相垂直的水平的次梁11,在中主梁组上沿其长度方向平行地设置多个与中主梁3相垂直的水平的次梁11;在大主梁组上次梁11构成的次梁平面的两侧及中主梁组上次梁11构成的次梁平面的两侧均设置平行于所在大主梁组或中主梁组长度方向的防护栏杆10,在每个防护栏杆10的内侧设置由多个沿所在防护栏杆10长度方向平行排列的竖直木方6构成的第一支撑面,相对的两个第一支撑面内的竖直木方6一一对应且通过对拉杆5固定,在每个第一支撑面内侧设置由多个沿所在第一支撑面高度方向排列且长度方向平行于所在第一支撑面长度方向的水平木方8构成的第二支撑面,第一支撑面的竖直木方6与第二支撑面的水平木方8形成网格状且相互固定,在第二支撑面内侧及两个第二支撑面之间的次梁平面上设置模板9,在第一支撑面与其所相对的防护栏杆10之间的次梁平面上设置踩踏板7。

本发明中,钢棒1需要与立柱固定,在每个立柱上钢棒1的两端设置限位工字钢,在限位工字钢竖直面两侧的顶底面上均开设有供钢棒1穿过的固定孔,每个立柱上的两根钢棒1分别与限位工字钢竖直面两侧的固定孔相配合,千斤顶12置于限位工字钢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次梁11为木方或工字钢,次梁11的木方、竖直木方6、水平木方8均为10×10cm;所述模板9为厚度为18mm的竹胶板;所述踩踏板7为厚度为4cm的木板。

本发明的建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在浇筑立柱混凝土时,在立柱内预先埋设两根pvc管;立柱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成且强度达到设计量的80%后,在立柱预留孔内穿入实心钢棒1;

2)将双排大主梁工字钢按照立柱直径通过对拉杆固定,将千斤顶12放置于限位工字钢上并同时将大主梁2落底于千斤顶12之上,调整千斤顶12高度,并通过拧紧对拉杆5螺栓使大主梁2紧贴立柱外表面;

3)将中主梁3与小主梁4焊接成一个整体,小主梁4置于相邻立柱之间并通过千斤顶12支撑于限位工字钢之上,调节千斤顶12高度,将中主梁3两端与相邻的大主梁2焊接固定,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铺底结构,增加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4)在大主梁组和中主梁组上依次铺设次梁11、踩踏板7、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模板9。

其中,所述pvc管直径为φ160mm,钢棒1直径为φ120mm。

本发明相对于传统施工方法,在经济效益、施工效率和适用性上均有较大的提高,其主要具有以下优势:

提高施工速度:采用此技术进行施工时,每层梁结构仅需7天就能完成所有工序的施工,铺底系统安装与拆除均较快,待达到拆底条件后,又可迅速移至下一个工作面继续展开作业,可极大地提高施工速度。

降低施工成本:若采用传统的满堂脚手架施工,不仅需要大量的架子工人,还需要大量的脚手管等施工物资,采用本发明的结构仅需6人就可满足整个结构施工时铺底系统的安装,在多个结构段同时施工时,所需型钢可以循环利用,极大地提高了物资利用率。

因此,对于内河框架式码头结构与其他传统的施工方法相比较,采用本发明施工时,在同等人员、机械和时间条件下,施工速度提高了大概2-3倍,而且所用材料较少,并且可以多个工作面同时施工,所以此施工工艺既经济又迅速,适用性强,不受地基及场地条件等的约束。

上面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