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39726发布日期:2018-12-01 01:39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排水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建筑行业的排水系统采用两端为承口的预埋型防渗漏套管,防渗漏套管具有较多功能:可省吊模补洞、可调整预埋偏差、可与结构混凝土形成一体止水、可排除沉箱积水、可简化阻火圈安装等等。但是,这种两端为承口的预埋型防渗漏套管尚存在以下缺陷:造成了管道减径,从而易在套管内部堆积异物造成管道堵塞,具体地:

第一,目前一般的建筑物现浇混凝土楼板的厚度较薄,如要在预埋时不因预埋件对装模扎钢筋造成影响以及为方便用于沉箱内的预埋件排除积水,要求预埋件的总高度不能超过10cm。为了便于调整预埋时造成的偏差,预埋件结构采用了上大下小的变径结构,预埋件上方采用两个大、小偏芯调节圈进行调整。为使管道通畅,上部的偏芯调节圈要尽量往上设,为尽可能的实现承口深度,只能将上大下小的变径部位的坡度放平,与水平面的角度一般小于300,甚至达到水平状态。这种设计的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极易堆积异物造成管道堵塞。

第二,目前的预埋型防渗漏套管的下承口结构上设有一道返溢边,设立此返溢边的原因是因为防渗漏套管在预埋到安装管道通常要经过半年时间,半年时间内有季节变换,防渗漏套管在此时间段会产生热胀冷缩,与后期安装的管材管件会有紧有松的间隙;另外防渗漏套管的生产厂家与管材管件生产厂家的尺寸本身也有一定区别,为防止此处接口因间隙过大粘接不严造成渗漏面设立此返溢边。此道返溢边严重地减小管道直径及横截面积,从而降低了整个管道的流量,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共用同一管道的住户会越来越多,在早晚用水如厕高峰期会造成排水不通畅,导致在管道内部堆积异物造成管道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预埋管的管道减径或水流速较低所导致的在套管内部堆积异物造成管道堵塞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其包括:斗型管状本体、斗型直插件、柔性橡胶圈;

所述斗型直插件与所述斗型管状本体套接,所述斗型直插件的部分从所述斗型管状本体的下端伸出;

在所述斗型直插件与所述斗型管状本体套接接触的部分套有所述柔性橡胶圈。

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补芯式大调节圈和补芯式小调节圈;

所述补芯式大调节圈设置在所述斗型管状本体的上端;

所述补芯式小调节圈设置在所述补芯式大调节圈的上端。

其中,所述补芯式大调节圈和所述补芯式小调节圈上分别设有排水孔。

其中,所述补芯式大调节圈和所述补芯式小调节圈上分别设有凹槽,所述排水孔设置在所述凹槽内。

其中,所述斗型管状本体包括一具有坡度的漏斗部,其中,所述漏斗部的坡度大于或等于60度。

其中,所述斗型管状本体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斗型管状本体的固定底脚。

其中,所述斗型直插件的内壁设置有璇流内筋,从而使水流增速璇流。

其中,所述斗型直插件的下端为插口结构,所述斗型直插件的下端与为承口结构的伸缩管件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通过柔性橡胶圈使斗型管状本体与斗型直插件紧密连接,本装置具有安装施工简便、不发生管道减径的优点,因此不减少管道的水流量,有效避免了单立管排水系统中的异物堆积导致的管道堵塞。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斗型管状本体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固定底脚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斗型直插件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柔性橡胶圈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斗型直插件套上柔性橡胶圈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斗型直插件的俯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补芯式调节圈的俯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斗型管状本体加盖防浆盖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防浆盖的俯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排水管道系统的剖面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斗型管状本体

101第一圆环部

102止水槽

103第一漏斗部

104第二圆环部

105固定底脚

106固定脚钉孔

2斗型直插件

201第二漏斗部

202第三圆环部

203璇流内筋

3柔性橡胶圈

4补芯式大调节圈

5补芯式小调节圈

6排水孔

7凹槽

8避水胶条

10防浆盖

11防浆盖排水孔

12开口螺杆

13螺帽

15模板

16顺水三通

17卡箍

18主立管

19现浇楼板

20墙体

21阻火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给一种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本申请可以用于现浇混凝土楼板的排水管道。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的剖面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至少包括:斗型管状本体1、斗型直插件2、柔性橡胶圈3。其中,所述斗型直插件2与所述斗型管状本体1套接,所述斗型直插件2的部分从所述斗型管状本体1的下端伸出,在所述斗型直插件与所述斗型管状本体套接接触的部分套有所述柔性橡胶圈。

参考图1和图2,斗型管状本体1为大体呈漏斗形结构的管状体,其上端和下端均为承口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该斗型管状本体1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圆环部101、止水槽102、第一漏斗部103、第二圆环部104和固定底脚105。其中,第一圆环部101为一圆环结构,其内可以设置补芯式大调节圈。在实施例中,第一圆环部101的直径大于排水系统的主立管的直径。

在第一圆环部101的底端周围设置有一止水槽102,止水槽102为沿着第一圆环部101的底端一周设置的返溢边,该止水槽102可以防止施工工程中产生的水或液体渗漏至楼板或下层。

第一圆环部101的底端与第一漏斗部103连接,第一漏斗部103为倒锥形结构设计,即管径逐渐减小。斗型管状本体1在第一漏斗部103形成一顺水坡。在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漏斗部103的坡度大于或等于60度,也就是说,第一漏斗部103(顺水坡)的坡度与水平面的角度大于或等于60度。实验证明,通过顺水坡的结构设计可确保水流中异物不会在些处停留,保持管道畅通。理论上,坡度越大水流速越快,但是大角度设计又会导致管道减经,因此需要综合考虑。例如在实际中坡度可以为60度。

第一漏斗部103的底端与第二圆环部104连接,第二圆环部104的管径小于第一圆环部101的管径。一般地,第二圆环部104的管径与预埋件上面连接的顺水三通的主管道的管径相同或相近似,例如第二圆环部104的管径为104mm。并且,第二圆环部104的高度也远远小于第一圆环部101的高度。

在第二圆环部104的底端设置有固定底脚105,固定底脚105用于固定斗型管状本体1。结合参考图3,在实施例中,斗型管状本体1设置有4个固定底脚105(本申请对固定底脚的数量不进行限定),并且在每个固定底脚105上设置有多个固定脚钉孔106,可以通过铁钉或螺丝将斗型管状本体1固定于模板上。需要说明,在实际中,第一圆环部101、止水槽102、第一漏斗部103、第二圆环部104和固定底脚105为一体成型结构,共同构成斗型管状本体1。

如图4所示,斗型直插件2为大体呈漏斗形结构的管状体结构,其上端为承口结构、下端为插口结构。所述斗型直插件2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二漏斗部201和第三圆环部202。其中,第二漏斗部201与斗型管状本体1的第一漏斗部103的形状、结构相类似,第二漏斗部201的管径稍小于第一漏斗部103的管径,使得第二漏斗部201能够套接在第一漏斗部103之内并且二者紧密贴合。在实施例中,斗型直插件2在第二漏斗部201处形成一顺水坡,顺水坡的坡度大于或等于60度,也就是说,第二漏斗部201(顺水坡)的坡度与水平面的角度大于或等于60度,在实施例中,第二漏斗部201的坡度与第一漏斗部103的坡度相同。

在第二漏斗部201的下端连接有第三圆环部202,第三圆环部202与斗型管状本体1的第二圆环部104形状、结构相类似,但是第三圆环部202的高度远大于第二圆环部104的高度,因此,斗型直插件2的部分从斗型管状本体1的下端伸出。在实施例中,第三圆环部202的管径稍小于第二圆环部104的管径,使得第三圆环部202的一部分能够套接在第二圆环部104之内并且二者紧密贴合,而第三圆环部202的其余部分伸出斗型管状本体1。

在实施例中,当所述斗型管状本体1和所述斗型直插件2的材质为钢、铸铁或ppr等的情况下,不适合用胶粘的方式连接斗型管状本体1和斗型直插件2。为此,本申请提供了柔性橡胶圈3,在斗型直插件2与斗型管状本体1接触的部分套上所述柔性橡胶圈3,以使二者之间紧密接触不产生空隙。

参考图1、图5和图6,在组装时,首先在斗型直插件2上套上柔性橡胶圈3,柔性橡胶圈3包裹住斗型直插件2与斗型管状本体1接触的部分,即柔性橡胶圈3包裹住第二漏斗部201和第三圆环部202的一部分(上部的一部分)。然后,将包裹柔性橡胶圈3的斗型直插件2,由斗型管状本体1的上部由上至下地插入至斗型管状本体1中,斗型直插件2的部分(未包裹柔性橡胶圈3的部分)从斗型管状本体1的下端伸出,安装后,两者紧密贴合之间没有明显的缝隙。

在本申请中,所述斗型直插件2为一个独立结构,其通过柔性橡胶圈3与斗型管状本体1连接,连接后,斗型直插件2对斗型管状本体1起到保护的作用。从管道内部来看,斗型管状本体1的内壁被包裹柔性橡胶圈3的斗型直插件2所覆盖,即使有外物或外力对预埋的斗型管状本体1进行损坏,也都被斗型直插件2(包括柔性橡胶圈3)所阻挡,因此不会导致斗型管状本体1损坏,只需更换损坏的斗型直插件2(包括柔性橡胶圈3)即可,这大大增快了施工速度及提高施工质量。

参考图7,在所述斗型直插件2的内壁上设置有多道璇流内筋203,所述璇流内筋203可以为螺旋叶结构设计,当水流自上而下流经此处时能够使水流璇流增速,有效保证了管道畅通不堵塞。

一般地,斗型管状本体1的上方与顺水三通(或顺水多通)连接,顺水三通分别与排水系统的主立管和楼层其他的排水管道连通。为保证主立管垂直安装,需使用补芯式大调节圈4和补芯式小调节圈5连接斗型直插件1和顺水三通。参考图8,补芯式大调节圈4套接在斗型管状本体1的上端的内侧,补芯式小调节圈5套接在补芯式大调节圈4的内侧,本申请通过配合使用补芯式大调节圈4和补芯式小调节圈5,可解决下层预埋偏差,使主立管垂直安装。其中,补芯式调节圈又可称为偏芯调节圈或变径调节圈。

参考图8和图9,在补芯式大调节圈4和补芯式小调节圈5上分别设有多个排水孔6,用于将积水引入到斗型直插件2内,从而顺着管道流走。在实施例中,补芯式大调节圈4和补芯式小调节圈5上分别设有(排水)凹槽7,排水孔6设置在凹槽7内。该凹槽7也可称为避水胶条安放槽,可在上方填充避水胶条8,从而可以在安装主管道之前做现浇混凝土楼板结构避水实验。

参考图10和图11,为防止现浇水泥时水泥进入管道,还需要在斗型管状本体1上方设置防浆盖10,防浆盖10中间位置具有一防浆盖排水孔11。具体地,在模板21上的对应位置开一小孔,结合防浆盖10用开口螺杆12穿过防浆盖排水孔11及模板上的小孔,开口螺杆12下方开口处钩住模板,上方螺纹处用螺帽13紧固固定。这样可解决高质量建筑物采用铝模板施工面预埋件不好固定的问题。并且,在后期安装管道时可装阻火圈21(见图12)用螺丝固定在固定底脚105的底部。

参考图12,在实际应用中,排水管道系统一般靠近位于墙体20设置。在施工中,斗型管状本体1埋入楼板19,将斗型直插件2套上柔性橡胶圈3后,从上至下插入斗型管状本体1。在实施例中,斗型管状本体1的上方为顺水三通16,顺水三通16的另一端与主立管18连接。为保证主立管垂直安装,需配合使用补芯式大调节圈4和补芯式小调节圈5连接斗型管状本体1和顺水三通16。顺水三通16包括一位于主管道的上承管口和一三通支管承口,上承管口和三通支管承口的管径皆小于顺水三通16的主管道的管径。在实施例中,斗型直插件2的第三圆环部202的管径与顺水三通16的主管道相同,以确保水流量不减。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用顺水多通替换顺水三通,其连接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在斗型直插件2的下方,斗型直插件2与具有承口结构的卡箍17相连接,卡箍17的另一端与主立管18连接,其中,主立管18与斗型直插件2可以采用相同或不同的材质制造。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具有承口结构的伸缩管件替换卡箍17,此处不再赘述。此外,斗型管状本体1的固定底脚105可与阻火圈21连接。

综上所述,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排水管道预埋组件装置,通过柔性橡胶圈使斗型管状本体与斗型直插件紧密连接,本装置具有安装施工简便、不发生管道减径的优点,因此不减少管道的水流量,有效避免了单立管排水系统中的异物堆积导致的管道堵塞。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