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压供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04777发布日期:2020-05-01 21:59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叠压供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供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叠压供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叠压供水装置易出现机械振动,导致管道之间容易出现松动、损坏,使用寿命短。因此,亟需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出一种新型的叠压供水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叠压供水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叠压供水装置,它包括闸阀、过滤器、第一软接头、偏心变径管、水泵、减震器、同心变径管、止回阀和蝶阀,所述水泵两端分别设置有偏心变径管和同心变径管,所述偏心变径管一端通过第一软接头与过滤器相连接,所述过滤器与闸阀相连接,所述同心变径管一端设置有第二软接头,所述第二软接头一端与止回阀连接,且该止回阀一端还设置有蝶阀,所述水泵下端设置有减震器。

作为优选地,还包括压力表,所述压力表设置于闸阀与过滤器之间。

作为优选地,所述过滤器和第一软接头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泄水阀。

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二软接头与止回阀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泄水阀。

作为优选地,所述减震器为金属橡胶减震器。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优点:

本发明采用叠压供水装置,结构设计合理,降低了供水装置工作中产生的机械振动,避免了管道之间出现松动、损坏的情况发生,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叠压供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闸阀,2.过滤器,3.第一软接头,4.偏心变径管,5.水泵,6.减震器,7.同心变径管,8.止回阀,9.蝶阀,10.第二软接头,11.压力表,12.第一泄水阀,13.第二泄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叠压供水装置,它包括闸阀1、过滤器2、第一软接头3、偏心变径管4、水泵5、减震器6、同心变径管7、止回阀8和蝶阀9,所述水泵5两端分别设置有偏心变径管4和同心变径管7,所述偏心变径管4一端通过第一软接头3与过滤器2相连接,所述过滤器2与闸阀1相连接,所述同心变径管7一端设置有第二软接头10,所述第二软接头10一端与止回阀8连接,且该止回阀8一端还设置有蝶阀9,所述水泵5下端设置有减震器6。

还包括压力表11,所述压力表11设置于闸阀1与过滤器2之间。所述过滤器2和第一软接头3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泄水阀12。所述第二软接头10与止回阀8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泄水阀13。所述减震器6为金属橡胶减震器。

上述内容为本发明的示例及说明,但不意味着本发明可取得的优点受此限制,凡是本发明实践过程中可能对结构的简单变换、和/或一些实施方式中实现的优点的其中一个或多个均在

本技术:
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叠压供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闸阀(1)、过滤器(2)、第一软接头(3)、偏心变径管(4)、水泵(5)、减震器(6)、同心变径管(7)、止回阀(8)和蝶阀(9),所述水泵(5)两端分别设置有偏心变径管(4)和同心变径管(7),所述偏心变径管(4)一端通过第一软接头(3)与过滤器(2)相连接,所述过滤器(2)与闸阀(1)相连接,所述同心变径管(7)一端设置有第二软接头(10),所述第二软接头(10)一端与止回阀(8)连接,且该止回阀(8)一端还设置有蝶阀(9),所述水泵(5)下端设置有减震器(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压供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力表(11),所述压力表(11)设置于闸阀(1)与过滤器(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压供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2)和第一软接头(3)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泄水阀(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压供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软接头(10)与止回阀(8)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泄水阀(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压供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6)为金属橡胶减震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叠压供水装置,包括闸阀(1)、过滤器(2)、第一软接头(3)、偏心变径管(4)、水泵(5)、减震器(6)、同心变径管(7)、止回阀(8)和蝶阀(9),所述水泵(5)两端分别设置有偏心变径管(4)和同心变径管(7),所述偏心变径管(4)一端通过第一软接头(3)与过滤器(2)相连接,所述过滤器(2)与闸阀(1)相连接,所述同心变径管(7)一端设置有第二软接头(10),所述第二软接头(10)一端与止回阀(8)连接,且该止回阀(8)一端还设置有蝶阀(9),所述水泵(5)下端设有减震器(6)。本发明采用叠压供水装置,降低了供水装置工作中产生的机械振动,避免了管道之间出现松动、损坏的情况发生。

技术研发人员:张爱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泰州市宏华冶金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0.23
技术公布日:2020.05.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