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用的桩体水平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04742发布日期:2020-05-01 21:59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程用的桩体水平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平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工程用的桩体水平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工程专业主要负责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教学与管理,主要培养掌握工程力学、土力学、测量学、房屋建筑学和结构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指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各类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统称。

但是一般的建筑工程用的桩体水平检测装置结构复杂,使用起来非常不便捷,并且不能折叠,携带非常不方便,虽能测出桩体是否水平,但不能测出桩体的倾斜角度,实用性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建筑工程用的桩体水平检测装置。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建筑工程用的桩体水平检测装置,包括支撑机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撑机构上用于与桩体贴合并测量其是否倾斜以及倾斜角度的测量机构。

优选的:所述测量机构包括框架、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安装在所述框架的前后两端,两个所述连接件上均安装有弹性带,所述框架的前端安装有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框架通过螺钉连接,所述框架通过销轴连接于所述支撑机构。

如此设置,所述测量机构用于与桩体贴合并测量其是否倾斜以及倾斜角度。

优选的:所述测量机构包括框架、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安装在所述框架的前后两端,两个所述连接件上均安装有弹性带,所述框架的前端安装有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框架通过螺钉连接,所述框架的内侧安装有测量尺,所述测量尺与所述框架通过螺钉连接,两个所述测量尺的内侧安装有电子角度尺主体,所述电子角度尺主体与所述测量尺通过转轴连接。

如此设置:将所述测量尺与所述框架固定在一起,转动所述框架,所述测量尺与所述电子角度尺主体之间会发生角度的变化,并将角度的变化值显示在所述电子角度尺主体的显示屏上,从而测出桩体的倾斜角度。

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脚、调节套管,所述调节套管的下方安装有所述支脚,所述调节套管的上方安装有螺柱,所述螺柱与所述调节套管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螺柱的上端安装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方安装有方管,所述方管与所述固定架通过螺钉紧固连接,所述方管上安装有第一气泡水平仪,所述第一气泡水平仪的一侧安装有第二气泡水平仪,所述第二气泡水平仪、所述第一气泡水平仪均镶嵌在所述方管上。

如此设置:所述支撑机构用于安装固定所述测量机构。

优选的:所述框架与所述连接件通过螺钉连接。

如此设置:通过螺钉连接便于对所述连接件的拆装固定。

优选的:所述弹性带与所述连接件通过缝制连接。

如此设置:通过缝制连接使得连接的两者之间连接紧固可靠。

优选的:所述支脚与所述调节套管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固定架与所述螺柱通过焊接连接。

如此设置:通过螺纹连接便于所述调节套管的转动,通过焊接连接使得所述固定架与所述螺柱之间连接稳固牢靠,确保了一定的连接强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提升了使用时的便捷性,并且装置能够折叠方便携带,通过框架与待测桩体贴合,测出框架与支撑机构之间的夹角,即可得出待测桩体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根据夹角的大小,判断待测桩体是否倾斜,如若倾斜还可得出倾斜的角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建筑工程用的桩体水平检测装置实施例一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建筑工程用的桩体水平检测装置实施例一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建筑工程用的桩体水平检测装置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建筑工程用的桩体水平检测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建筑工程用的桩体水平检测装置b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6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建筑工程用的桩体水平检测装置支脚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支撑机构;101、支脚;102、调节套管;103、螺柱;104、固定架;105、方管;106、第一气泡水平仪;107、第二气泡水平仪;2、测量机构;201、框架;202、连接件;203、弹性带;204、把手;205、测量尺;206、电子角度尺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2、3、6所示,一种建筑工程用的桩体水平检测装置,包括支撑机构1,还包括安装在支撑机构1上用于与桩体贴合并测量其是否倾斜以及倾斜角度的测量机构2。

优选的:测量机构2包括框架201、连接件202,连接件202安装在框架201的前后两端,两个连接件202上均安装有弹性带203,框架201的前端安装有把手204,把手204与框架201通过螺钉连接,框架201通过销轴连接于支撑机构1,测量机构2用于与桩体贴合并测量其是否倾斜以及倾斜角度;支撑机构1包括支脚101、调节套管102,调节套管102的下方安装有支脚101,调节套管102的上方安装有螺柱103,螺柱103与调节套管102通过螺纹连接,螺柱103的上端安装有固定架104,固定架104上方安装有方管105,方管105与固定架104通过螺钉紧固连接,方管105上安装有第一气泡水平仪106,第一气泡水平仪106的一侧安装有第二气泡水平仪107,第二气泡水平仪107、第一气泡水平仪106均镶嵌在方管105上,支撑机构1用于安装固定测量机构2;框架201与连接件202通过螺钉连接,通过螺钉连接便于对连接件202的拆装固定;弹性带203与连接件202通过缝制连接,通过缝制连接使得连接的两者之间连接紧固可靠,支脚101与调节套管102通过螺纹连接,固定架104与螺柱103通过焊接连接。

实施例2

如图4、5、6所示,一种建筑工程用的桩体水平检测装置,包括支撑机构1,还包括安装在支撑机构1上用于与桩体贴合并测量其是否倾斜以及倾斜角度的测量机构2。

优选的:测量机构2包括框架201、连接件202,连接件202安装在框架201的前后两端,两个连接件202上均安装有弹性带203,框架201的前端安装有把手204,把手204与框架201通过螺钉连接,框架201的内侧安装有测量尺205,测量尺205与框架201通过螺钉连接,两个测量尺205的内侧安装有电子角度尺主体206,电子角度尺主体206与测量尺205通过转轴连接,将测量尺205与框架201固定在一起,转动框架201,测量尺205与电子角度尺主体206之间会发生角度的变化,并将角度的变化值显示在电子角度尺主体206的显示屏上,从而测出桩体的倾斜角度;支撑机构1包括支脚101、调节套管102,调节套管102的下方安装有支脚101,调节套管102的上方安装有螺柱103,螺柱103与调节套管102通过螺纹连接,螺柱103的上端安装有固定架104,固定架104上方安装有方管105,方管105与固定架104通过螺钉紧固连接,方管105上安装有第一气泡水平仪106,第一气泡水平仪106的一侧安装有第二气泡水平仪107,第二气泡水平仪107、第一气泡水平仪106均镶嵌在方管105上,支撑机构1用于安装固定测量机构2;框架201与连接件202通过螺钉连接,通过螺钉连接便于对连接件202的拆装固定;弹性带203与连接件202通过缝制连接,通过缝制连接使得连接的两者之间连接紧固可靠;支脚101与调节套管102通过螺纹连接,固定架104与螺柱103通过焊接连接,通过螺纹连接便于调节套管102的转动,通过焊接连接使得固定架104与螺柱103之间连接稳固牢靠,确保了一定的连接强度。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时,将该装置远离弹性带203的一端紧贴待测桩体,然后转动调节套管102,使第一气泡水平仪106与第二气泡水平仪107中的气泡均处于中间位置,调节完毕后,手持把手204转动框架201,使框架201的上侧面与待测桩体的外表面贴合,观察方管105的前端靠近与框架201连接处的刻度值,或者直接观察电子角度尺主体206显示屏上的数值,即可得出框架201与支撑机构1之间的夹角值,也就得出了待测桩体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若夹角不是90度,则说明待测桩体发生倾斜。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