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淤积水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31660发布日期:2019-04-05 22:07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不淤积水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利工程,尤其是不淤积水库。



背景技术:

现在的水库以一个水坝挡水,其整个水库的水都由一个坝控制,在遇到超标准洪水、人为破坏等极端情况下,一旦发生溃坝,大量水瞬间下泄,对下游造成巨大的灾害。降低水库某一点的水位需全库下泄,泄水量大,不便于控制与利用。

现在的水库,排沙口设在水坝处,且数量少;因水库水面宽,水流速低,有些区域的水基本不流动,浃沙力极低,泥沙难于流到排沙口,难于排出库外,使粗细砂混合着淤积在库内,造成水库的储水库容减小,甚至水库淤满,使水库的储水、减洪效能降低,甚至丧失;同时,随着库首的淤积,水库出现翘尾巴淤积,使靠近水库的河道淤积,河底抬高,淹没范围扩大。特别是多沙河流,泥沙淤积的危害更大,有时,泥沙淤积决定了水库的寿命。最大的损失是库区储水空间丧失,一条河道适合修建水库的区域是有限的,不会再生,储水空间的丧失,不利于未来的河道治理及兴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减洪、储水功能长期基本不变的不淤积水库。它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水库建设模式,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主坝、副坝、排沙道、支线排沙道、排沙口、泄水建筑物、排沙泄水建筑物;主坝一个,主坝设在库尾;副坝有一个或多个,副坝把水库隔成二个或多个库区,副坝两端分别布置有泄水建筑物、排沙泄水建筑物,经泄水建筑物、排沙泄水建筑物把各库区联通;河道与副坝、副坝与副坝隔成的储水量小的库区称副库。进水处称库首,泄水处称库尾。排沙道有一个或多个,排沙道由库首布置至库尾,且通至下游河道或库外;排沙道与支线排沙道、排沙口连接,支线排沙道有多条,支线排沙道与排沙道、排沙口连接;部分排沙口与排沙道连接,另一部分排沙口与支线排沙道连接,排沙口按副库密、主库稀、库首密、库尾稀的规律遍布于水库内。

主坝一个,设在库尾,主坝两端分别布置有泄水建筑物、排沙泄水建筑物;此时的泄水建筑物、排沙泄水建筑物为单向泄水建筑物,只起单向泄水、排沙的作用;主坝与排沙道有三个连接方式:排沙道在主坝以下经过、主坝与排沙道连接、主坝与排沙道不连接。

副坝有一个或多个,副坝有坝、全坝顶漫溢坝、潜坝三种,副坝坝顶高程有高于、低于及平于主坝坝顶高程三种坝顶高程,副坝设在靠近库首的库内或库内,形成一个或多个库区,副坝与排沙道有三个连接方式:排沙道在副坝以下经过、副坝与排沙道连接、副坝与排沙道不连接;副坝两端分别布置泄水建筑物、排沙泄水建筑物;此时的泄水建筑物、排沙泄水建筑物为双向泄水建筑物,起双向泄水及排沙的作用;泄水建筑物与排沙泄水建筑物分开布置的原因是:使排沙水流线、泄水水流线分开,加大库内流动水的区域,利于泥沙排出库外;副坝的作用是:一是水库分区储水,便于利用、提高水库安全性能;二是使绝大部分泥沙沉积在副库内,使泥沙集中淤积、使高含沙水流及难于下排的粗沙不进入主库区,以利于泥沙排出。

排沙道有一个或多个,排沙道由库首布置至库尾,且通至下游河道或库外;排沙道布置方式有库内、库外及库内与库外组合三种方式;排沙道设在库内时,排沙道在主坝、副坝以下经过或与主坝、副坝连接,排沙道与支线排沙道、排沙口连接,排沙道的末端通至下游河道或库外,排沙道为隧道、管道、隧道与管道组合的三种结构形式;此时的支线排沙道有隧道、管道及隧道、管道两者组合的三种结构形式;排沙道设在库外时,排沙道与支线排沙道连接,排沙道的末端通至下游河道或库外,排沙道为渠道、隧道、管道及渠道、隧道、管道、渡槽四者组合、三者组合或两者组合的多种结构形式,此时的支线排沙道有隧道、管道及渠道、隧道、管道、渡槽四者组合、三者组合或两者组合的多种结构形式。排沙道的主要作用是排沙,次要作用是排水支线排沙道有多个,支线排沙道沿水库主线按副库密、主库稀、库首密、库尾稀的规律布置多条,支线排沙道与排沙道、排沙口连接;其作用是:使进入排沙口的泥沙及水进入排沙道。

排沙口有多个,部分排沙口与排沙道连接,另一部分排沙口与支线排沙道连接;排沙口沿水库主线按副库密、主库稀、库首密、库尾稀的规律布置多排、垂直水库主线方向,较宽处每排布置多个,较窄处每排布置一个;排沙口有闸门、工作塔、启闭机等设施组成;排沙口的闸门底坎有高于库底、低于库底的两种布置方式;主要作用是使水库内的泥沙,在水流的携带下,经排沙口进入排沙道;次要作用是排水。

泄水建筑物布置在主坝上为单向泄水结构,其作用是泄水;泄水布置在副坝上为双向泄水结构,其作用是联通相邻库区,相互泄水。

排沙泄水建筑物布置在主坝上为单向泄水结构,其主要作用是排沙,次要作用是泄水;排沙泄水建筑物布置在副坝上为双向泄水结构;其作用是联通相邻库区,相互泄水及排沙。

泄水建筑物、排沙泄水建筑物分别布置在主坝及副坝的两端,以使库内流动水的范围增大,利于排沙。

本发明的原理:副坝有一或多个,由副坝及泄水建筑物的共同约束,把水库分成多库区储水,各库区的水即可单独储存,又能相互补充调济。

水库的淤积过程是:泥沙进入水库后,流速快速减缓,泥沙快速淤积,泥沙首先淤在库首,随着库首的淤积水深变小,流速加大,泥沙逐渐向坝前延伸,直至坝前,水库淤满;同时,随着库首的淤积,水库出现翘尾巴淤积。

本发明是:水流进入库区后由于副坝的约束,流速迅速变缓,所有推移质颗粒被拦截在副库区,悬移质颗粒中较粗颗粒迅速沉积,绝大部分泥沙留在了副库内,经密布的排沙口、支线排沙道、排沙道排出库外,避免了翘尾巴淤积,使进入主库区的泥沙大量减少,且多为极易下排的细颗粒和粘粒,使流速极低的主库区易于排沙;特别是全坝顶漫溢的坝,它使进入下一库区的水流水面特宽,流速减慢,沉沙效果极好。

当某库区遇到排沙、来水量小、本段排沙道、支线排沙道淤积等问题,且本库水量不足时,由相邻库或主库经泄水建筑物、排沙泄水建筑物调水补充其不足。

主库排沙:当有大洪水或主库区储水量小时,打开排沙泄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由于排沙泄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分别布置在副坝的两端,使库区流动的水范围增大,水流沿泄水流线及排沙流线流动,根据在泄水流线及排沙流线附近的各排沙口淤积情况,打开相应的排沙口闸门,水流携带着泥沙流入排沙口,而排出库外。

流动的水难以到达的库区,淤沙更少、更细、粘粒比例更高、更易被水流带走。当淤积到一定高度、打开此处排沙口闸门,再辅以人工扰沙,形成坡度极缓的漏斗,使泥沙排出库外,各排沙口形成的漏斗相接,达到淤积平衡,淤积量不再增加。

本发明的意义:副坝高度低、前后水位差小,甚至没水位差、受力小、抗渗要求低、投资小,但作用巨大。

副坝把水库分成了几个库区,库区遍布排沙口,使水库不淤积。因库区地形千变万化,副坝可高于主坝,可增加整个水库的库容。当主坝发生故障时,水库的水不需全部下泄,节省水资源,降低下游河道的压力;在遇到超标准洪水及人防破坏时,降低灾害程度,甚至不发生灾害,提高水库的安全性能。

排沙口遍布库区,不但排沙,也可排水,使泄水方式多样化,利于维修、维护及应用。

可实现单库排沙,某库排沙不影响它库及主库储水,主库排沙副库可高水头储水,可实现高含沙水排沙,减少水资源流失,特别是干旱少雨地区尤为重要。

由于水库泥沙基本不淤积,库容基本不减小,其防洪、储水、发电等功能始终保持最大化,其总功效是普通水库总功效的几倍,甚至更高,特别是多沙河流上的水库,效果更显著。最大的效果是无法再生的、宝贵的天然库区被保留下来,当坝体及其它建筑物达到报废程度,可拆除再建,又是一个好的水库,利于河道的长久治理,留给子孙后代一个可塑的、美好的治河环境。

泥沙粗细分区明显,易于根据用途不同,输送到不同的区域,如粘粒用于改良土地,细沙用于填平洼地,粗粒采砂出库,用于建筑等,可使泥沙资源的得到充分利用。

泥沙能及时排入下游河道,避免因修建水库,造成下游河道水多沙少河道刷深,堤防坍塌等事故,对于水多沙少,河床沙粒细的河道极其重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排沙道在水库内,汇入两条河道,设两个副坝的水库平面示意图,图中1、排沙口2、支线排沙道3、排沙道4、副坝5、泄水建筑物6、泄水水流线7、主坝8、排沙泄水建筑物9、排沙水流线。

图2为排沙道在水库外,设一个副坝的水库平面示意图,图中1、排沙口2、支线排沙道3、排沙道4、副坝5、泄水建筑物6、泄水水流线7、主坝8、排沙泄水建筑物9、排沙水流线。

图3为主要储水区在河道以外,泥沙不排入下游河道的水库平面示意图,图中1、排沙口2、支线排沙道3、排沙道4、副坝5、泄水建筑物7、主坝8、排沙泄水建筑物。

图4为排沙道高于库底,排沙口闸门底坎高于库底的水库纵视示意图,图中1、排沙口3、排沙道4、副坝5、泄水建筑物7、主坝8、排沙泄水建筑物。

图5为排沙道低于库底,一个副坝为潜坝的水库纵视示意图,图中1、排沙口3、排沙道4、副坝5、泄水建筑物7、主坝8、排沙泄水建筑物。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发明包括主坝7、副坝4、排沙道3、支线排沙道2、排沙口1、泄水建筑物5、排沙泄水建筑物8,主坝7一个,主坝7设在库尾;副坝4有一个或多个,副坝4设在靠近库首的库内或库内,副坝4把水库隔成二个或多个库区;副坝4两端分别布置泄水建筑物5、排沙泄水建筑物8;泄水建筑物5、排沙泄水建筑物8把各库区联通;排沙道3有一条或多条,排沙道3由库首布置至库尾,且通至下游河道或库外;排沙道3布置方式有库内、库外及库内与库外组合三种方式;排沙道3与支线排沙道2、排沙口1连接;支线排沙道2有多条,支线排沙道2与排沙道3、排沙口1连接;排沙口1有多个,部分排沙口1与排沙道3连接,另一部分排沙口1与支线排沙道2连接,排沙口1按副库密集布置、主库稀疏布置、库首密集布置、库尾稀疏布置的规律遍布于水库内。

实施例2、主坝7一个,设在库尾,主坝7的两端分别布置有泄水建筑物5、排沙泄水建筑物8;此时的泄水建筑物5、排沙泄水建筑物8为单向泄水建筑物,只起单向泄水、排沙的作用;主坝7与排沙道3有三个连接方式:排沙道3在主坝7以下经过、主坝7经钢筋混凝土与排沙道3连接、主坝7与排沙道3不连接。

实施例3、副坝4有一个或多个,副坝有坝、全坝顶漫溢坝、潜坝三种;副坝4坝顶高程有,高于、低于或平于主坝7坝顶高程的三种坝顶高程;副坝4设在靠近库首的库内或库内,副坝4与排沙道3有三个连接方式:排沙道3在副坝4以下经过、副坝4与排沙道3连接、副坝4与排沙道3不连接;副坝4两端分别布置泄水建筑物5、排沙泄水建筑物8;此时的泄水建筑物5、排沙泄水建筑物8为双向泄水建筑物,起双向泄水及排沙的作用;泄水建筑物5与排沙泄水建筑物8分开布置的原因是:使排沙水流线9、泄水水流线6分开,加大库内流动水的区域,利于泥沙排出库外。

实施例4、排沙道3有一条或多条,排沙道3由库首布置至库尾,且通至下游河道或库外;排沙道3布置方式有库内、库外及库内与库外组合三种方式;排沙道3设在库内时,排沙道3在主坝7、副坝4以下经过或与主坝7、副坝4连接,排沙道3与支线排沙道2、排沙口1连接,排沙道3的末端通至下游河道或库外,排沙道3为隧道、管道、隧道与管道组合的三种结构形式,此时的支线排沙道2有隧道、管道及隧道、管道组合的三种结构形式;排沙道3设在库外时,排沙道3与支线排沙道2连接,排沙道3的末端通至下游河道或库外,排沙道3为渠道、隧道、管道及渠道、隧道、管道、渡槽四者组合、三者组合或两者组合的多种结构形式,此时的支线排沙道2有隧道、管道及渠道、隧道、管道、渡槽四者组合、三者组合或两者组合的多种结构形式。

实施例5、排沙口1有多个,部分排沙口1与排沙道3连接,另一部分排沙口1与支线排沙道2连接;排沙口1沿水库主线按副库密集布置、主库稀疏布置、库首密集布置、库尾稀疏布置的规律布置多排,垂直水库主线方向,较宽处每排布置多个,较窄处每排布置一个;排沙口的闸门底坎有高于库底、低于库底的两种布置方式。

实施例6、支线排沙道2有多个,支线排沙道2沿水库主线按副库密集布置、主库稀疏布置、库首密集布置、库尾稀疏布置的规律布置多条,支线排沙道2与排沙道3、排沙口1连接;其作用是:使进入排沙口1的泥沙及水进入排沙道3。

实施例7、泄水建筑物5有单向泄水、双向泄水两种结构形式;排沙泄水建筑物8有单向泄水、双向泄水两种结构形式。

实施例8、泄水建筑物5与排沙泄水建筑物8分别布置在主坝7及副坝4的两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