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注葫芦桩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94499发布日期:2019-01-22 19:22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一种灌注葫芦桩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灌注桩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灌注葫芦桩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灌注桩是指直接在桩位上用机械成孔或人工挖孔,在孔内安放钢筋、灌注混凝土而成型的桩。灌注桩使用范围大,在各类工程中较常见,尤以高重建筑物更为合适。灌注桩按成孔方法分为钻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干作业钻孔灌注桩、人工挖孔灌注桩等。

钻孔灌注桩是指机械钻孔,泥浆护壁,成孔后下放钢筋笼,然后灌注砼成桩的施工方法;沉管灌注桩是指在桩位沉入钢管,下放钢筋笼,然后灌注砼成桩,最后拔出钢管而成桩的施工方法;干作业钻孔灌注桩是指利用钻机钻孔,成孔后下放钢筋笼,然后灌注砼成桩的施工方法;人工挖孔灌注桩是指利用人工挖孔,成孔后下放钢筋笼,然后灌注砼成桩的施工方法;灌注桩具有不受地层变化限制,不需要接桩和截桩,适应能力强,受力相对较稳,抗压又抗拔,振动小、噪声小等特点。由于其既具有穿越各种硬夹层、嵌岩和进入各类硬持力层的能力,桩的几何尺寸和单桩的承载力可调空间大。

振动沉管灌注桩只能用于软土地基,桩径小,单桩承载力低。螺旋钻孔压浆成桩施工不当往往会引起浆液外溢;水灰比掌握不好可影响桩体质量。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比较复杂,影响质量的因素较多,施工质量难以控制,排污量大有时难以处置。人工挖孔灌注桩人工消耗较大,人工开挖效率低;在扩底时往往因支护方案不当,造成扩底部位土层坍方;同时,由于挖孔桩直径大因而混凝土用量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施工方法简单,施工效率高、混凝土用量省,费用低,桩基承载力较大提升的一种灌注葫芦桩施工方法。

具体地,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放线、沉管;

步骤二、钢管沉入到设计位置后,放入导管,从导管向钢管内注入定量混凝土;

步骤三、将活塞放入钢管内,连接活塞杆,下沉活塞杆直至管内混凝土表面;

步骤四、振动提管,同时下压活塞,当活塞杆下沉长度达到设计值时停止压杆;

步骤五、继续振动提管1米左右;重复步骤三;

步骤六、重复步骤四;

步骤七、拆除活塞杆,移出活塞;

步骤八、放入钢筋笼,二次向钢管内注入混凝土,振动提管至设计标高,完成桩基施工。

所述步骤二中,注入混凝土的量以三次葫芦后不影响钢筋笼放入为宜。量宜多注入,减少活塞的长度。

所述步骤四中,单次活塞杆下沉长度以葫芦直径为桩直径的1.5-2倍为宜。

所述葫芦桩中葫芦的数量控制在2-3个为佳。

本发明的施工方法,葫芦桩施工可在桩端部分挤土,密实桩端土体,提高持力层土体的承载能力;同时,葫芦桩端部由于混凝土截面的增大,对桩的抗压、抗拔承载力均有较大提升,试验及工程应用表明,桩基抗压承载性能能够提高2-3倍,抗拔性能提高1.5-2.0倍。

本发明只是在端部形成2-3个葫芦,增加的混凝土量很少,但承载力提高较多,因而其成本低,综合效益显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施工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灌注葫芦桩施工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放线、沉管;

步骤二、钢管沉入到设计位置后,放入导管,从导管向钢管内注入定量混凝土;注入混凝土的量以三次葫芦后不影响钢筋笼放入为宜。量宜多注入,减少活塞的长度;

步骤三、将活塞放入钢管内,连接活塞杆,下沉活塞杆直至管内混凝土表面;

步骤四、振动提管,同时下压活塞,当活塞杆下沉长度达到设计值时停止压杆;单次活塞杆下沉长度以葫芦直径为桩直径的1.5-2倍为宜;

步骤五、继续振动提管1米左右;重复步骤三;

步骤六、重复步骤四,在端部形成2-3个葫芦;

步骤七、拆除活塞杆,移出活塞;

步骤八、放入钢筋笼,二次向钢管内注入混凝土,振动提管至设计标高,完成桩基施工。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灌注葫芦桩施工方法,包括:步骤一、放线、沉管;步骤二、钢管沉入到设计位置后,放入导管,从导管向钢管内注入定量混凝土;步骤三、将活塞放入钢管内,连接活塞杆,下沉活塞杆直至管内混凝土表面;步骤四、振动提管,同时下压活塞,当活塞杆下沉长度达到设计值时停止压杆;步骤五、继续振动提管1米左右;重复步骤三;步骤六、重复步骤四;步骤七、拆除活塞杆,移出活塞;步骤八、放入钢筋笼,二次向钢管内注入混凝土,振动提管至设计标高,完成桩基施工。本发明只是在端部形成2‑3个葫芦,增加的混凝土量很少,但承载力提高较多,因而其成本低,综合效益显著。

技术研发人员:朱建国;宋明志;宗钟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淮海工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8.11.14
技术公布日:2019.01.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