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岸边面源污染净化功能的生态驳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96768发布日期:2019-02-15 23:48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岸边面源污染净化功能的生态驳岸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岸边面源污染净化功能的生态驳岸,具体环境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驳岸也被称为护坡,指沿河地面以下建造、保护河岸免受冲刷或者崩塌的的构筑物,一般应用于园林或者城市景观河两侧。传统河道驳岸一般采用混凝土浇筑或石浆砌驳岸的方式,植物不易生长,硬质驳岸缺乏美感,降低了观感效果。此外,硬质驳岸阻断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横向联系,水体与河道土壤无法进行物质交换,降低了河道自身净化能力。特别是市政雨水排放、自然降雨,含有氮、磷及重金属等物质的污水直接沿驳岸顺流至河道,对河流造成严重污染。如今的城市河道具有防洪排水、景观文化、生态环境和雨洪利用等功能,因此,建造一种具有岸边面源污染净化功能的生态驳岸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岸边面源污染净化功能的生态驳岸,以净化地表径流污水,提升城市河道驳岸观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具有岸边面源污染净化功能的生态驳岸由上端草皮种植带(1)、生态沟槽(2)、下端草皮种植带(3)和坡脚(4)组成,上端草皮种植带(1)、下端草皮种植带(3)与生态沟槽(2)之间及下端草皮种植带(3)与坡脚(4)之间分别设置不锈钢保护网(14);驳岸坡面长度不小于4m;

上端草皮种植带(1)由陶粒层(5)、毛石层(6)、种植土层(7)和草皮(8)组成;上端草皮种植带(1)用陶粒层(5)铺底,其上依次设有毛石层(6)、种植土层(7)和草皮(8);其中,陶粒层(5)的陶粒粒径为1.0-1.5cm,铺设厚度为10-15cm;毛石层(6)采用块径为8.0-10.0cm的平毛石配合中砂的方式,铺设厚度为20±5cm;种植土层(7)厚度为20±5cm;

生态沟槽(2)由沟槽砾石层(9)、沟槽沸石层(10)、沟槽陶粒层(11)、沟槽种植土层(12)、储水槽(13)和挺水植物(15)构成;生态沟槽(2)设有储水槽(13),储水槽(13)内的底层为沟槽砾石层(9),其上依次为沟槽沸石层(10)、沟槽陶粒层(11)、沟槽种植土层(12)和挺水植物(15);其中,沟槽砾石层(9)的砾石粒径为0.3-0.6cm,铺设厚度为30±5cm;沟槽沸石层(10)沸石粒径为0.6-1.0cm,铺设厚度为30±5cm;沟槽陶粒层(11)陶粒粒径为1.0-1.5cm,其厚度根据驳岸实际坡度设定,最小厚度为20cm;沟槽种植土层(12)厚度为20±5cm;

下端草皮种植带(3)由下端草皮砾石层(16)、下端草皮沸石层(17)、下端草皮种植土层(18)和草皮(8)组成;下端草皮种植带(3)用下端草皮砾石层(16)铺底,其上依次设有下端草皮沸石层(17)、下端草皮种植土层(18)和草皮(8);其中,下端草皮砾石层(16)砾石粒径为0.3-0.6cm,铺设厚度为10-15cm;下端草皮沸石层(17)沸石粒径为0.6-1.0cm,铺设厚度为20±5cm;下端草皮种植土层(18)厚度为20±5cm。

所述的储水槽(13)采用混凝土浇筑的方式,由槽底(13-1)、上端槽壁(13-2)和下端槽壁(13-3)构成;槽底(13-1)宽100±20cm,底厚为30±5cm;下端槽壁(13-3)高度设置为50±10cm,上端槽壁(13-2)高度根据驳岸实际坡度设定,上、下两端槽壁的壁厚均为20±5cm。

所述的不锈钢保护网(14)由不锈钢(14-1)与土工布(14-2)构成;不锈钢(14-1)以菱形状编织成网,在储水槽(13)浇筑时分别嵌入固定在储水槽(13)的上端槽壁(13-2)和下端槽壁(13-3)上,不锈钢(14-1)的顶端与驳岸坡面平齐;土工布(14-2)用尼龙绳缝合在不锈钢(14-1)上。

所述的坡脚(4)紧靠下端草皮种植带(3),两者之间设置有不锈钢保护网(14);坡脚(4)由块径为20-30cm的自然块石堆叠而成,并用石笼网固定,坡脚宽度为40-50cm,高度为50-65c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相对于传统驳岸,本发明生态驳岸设立上端草皮种植带(1)、生态沟槽(2)、下端草皮种植带(3)和坡脚(4),改变了单一的混凝土驳岸结构,既削弱了岸边面源污染,又提升了观感。

地表径流在流经上端草皮种植带(1)时,毛石层(6)由平毛石均匀铺设,毛石与毛石之间形成不规则的石缝,形成溢流通道,有助于地表渗漏水在毛石层(6)上的溢流至生态沟槽。渗透的地表水在重力作用下经不锈钢保护网(14)流入生态沟槽(2),土壤颗粒和固体杂质由于土工布(14-2)的遮挡,不会被水流冲蚀。此外,不锈钢保护网采用ss304不锈钢(14-1),具有较高的抗冲击负荷,固定上端草皮种植带(1),防止上端草皮种植带(1)下滑。上端草皮种植带(1)的生态截留、净化,减少了地表径流中的固体杂质和污染物。

生态沟槽(2)的沟槽沸石层(10)具有吸附性、离子交换性,能深度净化和吸附上端草皮种植带(1)溢流的地表径流。沟槽陶粒层(11)具有抗渗性优异、比表面积大等优点,能涵养水源,供植物生长需要。沟槽砾石层(9)、沟槽沸石层(10)、沟槽陶粒层(11)可以作为微生物载体,形成生物膜,起到生物滤层的作用,净化和消除水中的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此外,沟槽种植土层(12)上种植挺水植物,根系附膜,生物降解水中污染物。在混合填料层和植物根系的双重作用下,污染物浓度大幅度降低。同时,储水槽(13)截留地表水,满足了挺水植物的生长需要,实现了生态种植的效果。

最后在下段草皮种植带(3)的草皮和填料层的深度净化作用下,地表径流经坡脚(4)溢流至河道,污染物基本被消除,减轻了地表径流对河流的污染,实现了驳岸的功能与景观统一。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具有岸边面源污染净化功能的生态驳岸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端草皮种植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生态沟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下端草皮种植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储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锈钢保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端草皮种植带;2、生态沟槽;3、下端草皮种植带;4、坡脚;5、陶粒层;6、毛石层;7、种植土层;8、草皮;9、沟槽砾石层;10、沟槽沸石层;11、沟槽陶粒层;12、沟槽种植土层;13、储水槽;14、不锈钢保护网;15、挺水植物;16、下端草皮砾石层;17、下端草皮沸石层;18、下端草皮种植土层;13-1、槽底;13-2、上端槽壁;13-3、下端槽壁;14-1、不锈钢;14-2、土工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6所示,一种具有岸边面源污染净化功能的生态驳岸,包括上端草皮种植带(1)、生态沟槽(2)、下端草皮种植带(3)和坡脚(4)。

生态沟槽(2)底部设置有混凝土浇筑的储水槽(13),储水槽(13)由槽底(13-1)、上端槽壁(13-2)和下端槽壁(13-3)构成。槽底(13-1)宽度为100cm,厚度为30cm。下端槽壁(13-3)高度为50cm,上端槽壁(13-2)高度根据驳岸实际坡度设定,上端槽壁(13-2)和下端槽壁(13-3)的壁厚均为20cm。储水槽(13)上下两端与驳岸坡面之间设置有不锈钢保护网(14),不锈钢保护网(14)由土工布(14-2)与ss304不锈钢(14-1)组合而成。不锈钢(14-1)以菱形形状编织成网,在储水槽(13)浇筑时固定在储水槽(13)的上端槽壁(13-2)和下端槽壁(13-3)上,土工布(14-2)用尼龙绳缝合在不锈钢(14-1)上,整个不锈钢保护网(14)高50cm。生态沟槽(2)内部为混合填料层,其填料组成由下而上依次为:沟槽砾石层(9)、沟槽沸石层(10)、沟槽陶粒层(11)和沟槽种植土层(12)。沟槽砾石层(9)采用粒径为0.3-0.6cm的砾石均匀铺设在储水槽(13)上方,厚度为30cm。沟槽砾石层(9)上方设置有粒径为0.6-1.0cm的沟槽沸石层(10),铺设厚度为30cm。沟槽沸石层(10)上方设置有粒径为1.0-1.5cm沟槽陶粒层(11)(其厚度根据坡度实际情况设定,最小厚度为20cm)。沟槽陶粒层(11)上方设置有厚度为20cm的沟槽种植土层(12),沟槽种植土层(12)上挺水植物(15),挺水植物(15)以间隔不大于10cm均匀种植。

草皮种植带包括上下两部分,分别位于生态沟槽(2)的上部和下部。上端草皮种植带(1)和下端草皮种植带(3)底宽可根据驳岸实际情况以生态沟槽(2)为中心对称设置。上端草皮种植带(1)用粒径1.0-1.5cm的陶粒层(5)铺底,铺设厚度为10cm。陶粒层(5)上铺设有毛石层(6),厚度为20cm,毛石层(6)由采用块径为8.0-10.0cm的平毛石配合中砂的方式均匀铺设。毛石与毛石之间形成不规则的石缝,形成溢流通道,有助于地表渗漏水在毛石层(6)上的溢流至生态沟槽(2)。毛石层(6)上铺设有种植土层(7),种植土层(7)厚度为20cm,种植土层(7)上种植草皮(8),防止水土流失,净化地表径流。下端草皮种植带(3)用下端草皮砾石层(16)铺底,砾石粒径为0.3-0.6cm,铺设厚度为10cm。下端草皮砾石层(16)上铺设有沸石粒径为0.6-1.0cm的下端草皮沸石层(17),厚度为20cm。下端草皮沸石层(17)上铺设有厚度为20cm的下端草皮种植土层(18),下端草皮种植土层(18)上种植草皮(8),深度净化入河水质。

坡脚(4)贴合下端草皮种植带(3),两者之间设置有高50cm的不锈钢保护网(14)。坡脚(4)由块径为20-30cm的自然块石堆叠而成,并用石笼网固定,坡脚宽度为40cm,高度为50cm。一方面可稳固岸坡,另一方面由于块石与块石之间存在缝隙,地表径流可经过坡脚(4)溢流至河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